第六章-学前儿童绘画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六章学前儿童绘画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实施授课:陈倩霞第一节学前儿童绘画教学活动的目标学前儿童绘画教育活动是教师引导幼儿使用笔、纸等绘画工具和材料,运用线条、色彩、形体等艺术语言以及造型、设色和构图等艺术手段将其生活体验与思想情感通过加工和改造转化为具体、生动、可感的艺术形象,以培养儿童的审美创造能力的教育活动。一、2岁一3岁儿童绘画教学活动的目标参加绘画活动,体验绘画的快乐,培养绘画兴趣,并养成大胆作画的习惯。通过手的活动、脑的思索和眼手的协调,由模糊笼统的感知提高到具体明确的形象记忆,由简单的模仿提高到创造性的活动。认识油画棒、蜡笔和纸等基本绘画工具和材料,掌握其基本使用方法,养成正确的握笔方法和作画姿态。学会画线条(直线、曲线、折线)和简单形状(圆形、方形等),并用于表现日常生活中熟悉的、简单物体的轮廓特征。以临摹画作业为主,培养幼儿的形象概念,使图画形象与实物形象沟通起来。学会认识红、黄、蓝、橙、绿、棕、黑、白等基本颜色并选用多种颜色作画。引导儿童学会在画面的中心位置安排主要形象,并把它画大些。二、3岁~4岁儿童绘画教学活动的目标学习多种绘画方法(如蜡笔水粉画、水墨画等),体验绘画的快乐。学习用各种线条表现感受过的物体的基本结构和主要特征。学习认识12种颜色并学会辨别同种色的深浅,学习用较丰富的颜色作画,学习区分并尝试画出主体色和背景色,培养他们对使用颜色的兴趣。引入写生画,使儿童将图画形象与实物形象沟通起来。学习在画面上安排物体的上下、左右关系。三、4岁一5岁儿童绘画教学活动的目标学习利用多种绘画工具和材料,运用不同方法表现自己独特的思想和感受,体验创造的快乐。学习完整地表现感受过的或想象中的物体的动态结构和简单情节。引导儿童学习深浅、冷暖颜色的搭配,并初步学习根据画面的需要,恰当地使用颜色表现自己的情感。学习表现前后、远近等简单的空间关系及主体与背景的关系。以命题画为主,以“题”引,导、鼓励儿童用形象表达自己的思想感受,引导幼儿更好地观察自己周围的环境和事物。四、5岁一6岁儿童绘画教学活动的目标培养儿童的形象概念,使图画形象与实物形象沟通起来。使用蜡笔或油画棒,结合使用彩色铅笔和毛笔,开始采取直接涂色画法作画(以后可以结合勾线),在6~12色蜡笔内选用颜色(以后可以选用几种水粉、水彩及水墨颜色),要求涂得浓、涂得满,逐步能涂匀和涂出浓淡,培养儿童掉换颜色作画的兴趣和习惯。以意愿画作业为主,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激发儿童画意愿画的欲望,开始引导儿童完全由自己选题材,自行构思、构图进行作画。第二节学前儿童绘画教学活动的类型一、临摹画教学目的:帮助低年龄段幼儿了解和掌握归纳形体的能力,提高幼儿的图形表达能力,并在临摹过程中熟练掌握一些基本的技能,是幼儿能更快获得成就感,提高绘画的兴趣。原则:对图画形象多次观察,反复描绘。拓展:幼儿的观察力和想象力。二、写生画教学写生画分为写生画和墨画两种。写生画要求把一组物体或一个场景画下来,形状结构简单、特征明显、色彩鲜艳。墨画是让幼儿观察实物后,离开实物在画出来。目的:有实物形象变成图画形象的写生作业,是临摹作业的很好补充。三、命题画教学是指由教师提出绘画的主题和要求,儿童按照这一要求完成的绘画。命题画教育以帮助儿童学习造型、设色、构图等形式语言为主要目的。根据其内容的不同,命题画可分为物体画和情节画。物体画的主要描绘对象为单一的物体,侧重于对儿童的造型能力的培养;情节画的主要描绘对象则是一组物体及其相互关系所反映的一定的情节,除了对儿童的造型能力的培养以外,更侧重于对儿童的构图能力的培养。命题绘画《明亮的眼睛》单一的命题物体画比赛内容为现场的命题画以物体的外形特征进行的命题画有一定情节的命题画幼儿画命题画要有三个条件:一是要有直接的(幼儿在幼儿园或家里亲身感受的)或间接的(幼儿在电影、电视、图书上看到过的)生活经历;二是图画形象基本上是画过的;三是幼儿有初步想象作画的习惯。所以教师必须从幼儿的实际出发,深入地了解学前儿童,了解他们的生活,选择那些儿童感兴趣的、与他们的生活经验相关的内容来作为绘画的题材。四、意愿画是指由儿童自己独立确定具体内容、形式和表现方法,教师协助完成的绘画。由于意愿画需要儿童对自己在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和自己头脑中想象的东西进行独立的加工和改造,因而,意愿画的主要功能在于发展学前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意愿画《龟兔赛跑》第三节学前儿童绘画教学活动的指导一、指导儿童学习绘画技能在绘画操作表现阶段,教师的指导应着重在以下几方面:(一)为儿童选择和提供绘画工具和材料p128(二)学习各种绘画工具和材料的使用方法(三)帮助儿童进行创造性的画面表达p130(四)提供游戏化的练习p131在学前儿童美术教育领域里,儿童血液掌握的基本技能分为三个方面:p127一是手的动作,手眼协调能力、手的控制能力二是对工具和材料的理解和运用;三是对外界信息的掌握及对色彩、形状和空间的认识和使用。呼吸植物赶走雾霾二、诱发学前儿童参与绘画活动的兴趣(一)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p132(二)创设充满情感色彩的审美环境(三)引导儿童进行想象和体验。三、激活学前儿童的生活经验133在学前儿童的绘画中,表象起着描绘和符号功能,因而学前儿童的表象主要有个别表象和概括表象两种类型。个别表象是记忆中的某一具体事物的形象,它是某一具体事物多侧面、多角度地、多次地作用于人的感官而在大脑皮层上留下的印记。因此,它虽然是个别的,但却有概括性,是具体对象多种形象信息的概括。概括表象是记忆中的某一类事物的形象,这是一种对事物的审美本质特征的概括,它保证了艺术的理性成分。教师要注意帮助儿童获取这两类表象,因为人不可能把握大干世界瞬息万变的千万种姿态的事物。帮助儿童通过各种感官感知、掌握事物的基本形态和主要特征。引导儿童通过表象的变形、分解、组合、联想等方式生发出、创造出许许多多的新表象。所谓表象的变形是指在保证表象的基本形态和主要特征的情况下所构想的种种新表象。表象的变形可能是自觉的,也可能是不自觉的。自觉的变形是创作者为了某一目的而有意追求的变形。不自觉的变形通常是无意识地、被动地、自然而然地在人的头脑中进行的,艺术中所谓的“灵感”即类似于此。在学前儿童的绘画里,既有自觉的表象变形,也有不自觉的表象变形。正因为有了这些变形,才使得学前儿童的绘画充满了迷人的魅力。教师要允许这种变形了的表象的存在,鼓励并帮助儿童进行表象的变形。在造型构图上的变形所谓表象的分解是指把某一表象因素从表象中突出出来,割断它与其他表象因素的暂时联系,使它获得独立的表象意义。所谓表象的组合是指把不同的表象或表象因素按照一定的目的组合成一个新表象或表象体系的过程。儿童根据这些变形表象依据一定的主观目的组合起来,就形成了神奇莫测的艺术想象世界。所谓表象的联想是指由一个表象联想到另一个或更多的表象。表象的联想可以通过学前儿童的眼、耳、手、鼻、肤等多种感觉器官的多通道参与操作来进行。四、引导学前儿童进行有效的观察(一)选择可供学前儿童欣赏感知的对象美术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来自现实生活本身并且经过创作者亲身体验过的知觉材料远比间接的知觉刺激重要得多。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丰富学前儿童的日常生活经验,扩大他们的知识面,让儿童积累丰富的审美心理意象。首先教师可以经常带领儿童走出教室为学前儿童选择一些适合他们的不同风格的图书、影视,给他们讲解,引导他们观看还可以与学前儿童谈论他们的生活状况(二)注意感知内容的科学性艺术活动中的审美感知不同于科学活动中的感知。科学活动中感知的目的在于观察客观事实,形成科学概念,强调的是“真”。而审美感知是对事物的各个不同的特征——形状、色彩、光线、空间、张力等要素组成的完整形象的整体性把握,是一种区别于日常感知的,能够揭示事物的表现性(或审美属性)的特殊的感知,具有非实用功利性、完整性、超越性、情感性等特点,强调的是“美”。教师在引导学前儿童进行审美感知时,要注意有距离的感知,即其内容要有别于科学感知中那种追究事物的属种、用途、习性等科学概念的做法,而把注意力集中于事物的形状、色彩、空间等形式因素及其所表现的对称、均衡、节奏、多样统一等形式美的模式,事物的主题、情节、形象等内容目素,以及这些形式和内容所表现出的情感因素上。儿童凭感知找感觉在画拓展审美体验例如:对柳树和松树的审美感知,就不能像在科学教育中那样要求儿童说出柳树是一种落叶树,松树是一种常绿树,而应该引导儿童观察柳树与松树的树冠形状的不同、树叶的形状与颜色的差异、肌理的变化。微风吹来时,柳树与松树不同的动态;感受柳树的婀娜多姿、松树的伟岸挺拔等情感象征性。又如:对下雨天的感知,在科学领域中,儿童需要了解雨的形成过程,雨对植物、人的作用及影响等科学知识;而在艺术领域中,儿童就要观察下雨的时候,天空是灰白的,雨从天空落下来时大雨、小雨的不同线条,以及风儿一吹,雨线飘动的样子,雨中人们的行为、装束形态等。(三)注意感知过程中方法的合理性教师在引导儿童感知时,要遵循这样一种感知顺序:首先从远处感知事物的整体及其背景,让儿童获得整体印象其次到近处感知事物的局部特征以及相貌最后回到整体的感知上,让儿童形成牢固的整体印象。例如,感知节日的广场,可以先从远处整体感知节日广场上的热闹与喜庆气氛,再让儿童思考:这种热闹与喜庆的气氛从哪些方面表现出来?节日广场让儿童带着问题从远到近地观察:远处的天空飘着各色气球,近处的树枝上挂着大红灯笼,插着彩旗,广场中央和四周都摆放着各种鲜花,这些气球、灯笼、彩旗、鲜花的形状和颜色各不相同;身边的人们玩着各种游戏,脸上挂着笑容。总之,这些鲜艳的颜色和喜悦的笑脸表达了一种热闹与喜庆的气氛。(四)注意感知过程中语言的引导性教师引导学前儿童进行审美感知时的语言大致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启发性的语言。这类语言的作用主要在于帮助学前儿童开阔思路、启迪智慧。另一类是艺术性的语言。这类语言形式多样其作用在于描述对象的形的特点,色的特点,运动变化的特点。如:“火辣辣”的太阳与“暖洋洋”的太阳的描述冬季的太阳看着暖洋洋的第四节学前儿童绘画教学活动的案例和分析

1 / 31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