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里士多德-幸福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亚里士多德有关幸福的论述对公正的概念密尔对幸福该奶奶的论述,功利主义,自由主义的关系,功利的正义观对康德的绝对命令的理解。亚里士多德有关幸福的论述:亚里士多德承认运气对于幸福的影响,但反对片面地将幸福等同于外在的幸运。把最高贵、最美丽的东西竟付之于运气,这简直就是错误和亵渎。尽管我们也说过,人生需要运气,但生活的幸与不幸并不取决于运气,真正的幸福取决于合乎德性的现实活动,相反则会导致不幸。持久地合乎德性的行动和思考能够使人以最佳的最高贵的方式承受命运的变故。亚氏从目的论的层面指出:“人类的一切行为都是以某种善为目的。行为发生连续的运动,就构成了目的的链条。而这个链条必然有个尽头,即有某种以其自身而被期求的,其他一切目的都要以它为目的——即‘至善和幸福’(eudemonia)。”一、幸福是人生的最终目的亚氏在《尼各马科伦理学》中提出“幸福是人生的最终目的”。他说,宇宙万物都是向善的,人的一切行为包括技术、规划、实践及选择都是以某种善为目的。行为多种多样,目的也多种多样。例如,医术的目的是健康,造船术的目的是船舶,战术的目的是取胜,理财的目的是发财。如果行为连续地运动,就构成了一个目的的链条(比如,学生勤奋读书是为了取得好的成绩、进入一个好的大学,而进入好的大学可以在毕业后找到一个好的工作,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其中后一个行为是前一个行为的目的,依次构成了一个从低到高的目的次序,前面的一些目的从属的,服务于后面的主导目的。亚氏认为,只有最善的终结才是目的,只有幸福才具有终极性和完满自足的特性。在人的行为链条上,幸福不仅是人的其它一切行为的最终目的,而且其本身就是直接被期求的目的。亚氏认为,人追求幸福是具有完满性的,如果一个目的的获得不需要再添加任何的条件,那么这个目的就具有完满性,反之则是不完满的。也就是说,一个人拥有了幸福,也就拥有了一切,他的人生也就是完满的。因此,在亚氏看来,幸福既是人生的终极目的,也是完满自足的。尽管现实中人的性格和追求的目的不同,但是不管是怎样的目的,他们的行为最终都是为了自己选择的幸福目标。在《尼各马科伦理学》中,亚里士多德对各种幸福观进行了较为深刻的分析。譬如,对于金钱观,亚氏认为,金钱并不是人生的终极目的,它不过是达到其他目的的手段。如利用金钱可以购买自己十分需要的物品,但也可以利用金钱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如果把金钱当成人生的终极目的,那么这种人没有钱很痛苦,即使有了钱也不会感到幸福。亚氏正确地区分了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的关系,把人本身作为目的来对待,而不只是作为手段。这种把幸福作为人生最终目的的观点,正是一种理性和人性的回归。二、理性是人们获得幸福的源泉从人的心智层面,亚氏进一步把幸福定义为灵魂的合乎德性的现实活动。这样,亚里士多德以幸福为出发点,导出并分析了幸福和德性的关系。亚里士多德在《论灵魂》中认为,灵魂是“潜在的具有生命的自然物体的形式”,一切有生命的实体都有灵魂。理性是人类灵魂的特殊功能,而德行是人的理性功能的充分发挥。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等于至善,而至善就是合乎理性,合乎理性就是德性,那么幸福就是合乎理性即德性的行为。由此得出了幸福的含义:幸福是灵魂合乎理性的现实活动。亚氏还认为,获得德性有两种行为方式,一种是自愿行为,另一种则是非自愿行为。因此获得幸福不能只是考虑外界环境的影响,而是要依靠自己的理性思维获得幸福。对善的求索,正是亚里士多德的德性幸福论具有长久魅力的原因之一。有些人一提德性,就认为是纯粹精神上的完善,觉得在现实生活中没有什么实际的用处,这是对德性的误解,至少是一种偏见。正是德性才能让人更加真切地认识自己、完善自己,而精神的提升是使人更好地去追求生活、追求幸福的根本支撑。三、个人的幸福与城邦的正义亚里士多德的德性幸福论并没有停留在论说个人的安身立命和幸福上,同时还探究了关于公民个体幸福和城邦整体幸福的关系,以及公民个体在城邦生活中应具备的德性和品质。亚里士多德并没有把德性看作个人的事情,而认为“人是天生的政治(城邦)动物”.社会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没有必要划分得过于详细。亚里士多德把城邦正义与个人幸福统一了起来,要求人们的行为必须首先考虑城邦的利益。而且亚氏同时认为,个人的善与国家的善相比,后者比前者更为宏大、安全,仅仅为了一个人求善的目的,虽然也是值得做的,但若为了一个民族或城邦则是更神圣的事情。个人必须依赖并服务于城邦,这就是亚里士多德所谓的个人在本性上是政治动物的命题的含义,也是在这个问题上的道德持见。在亚里士多德那里,公民的德性与至善的品德是不同的概念,德性、正义与城邦政治是联系在一起的。在这里,亚里士多德不仅看到存在于宇宙本体中的人,而且看到存在于城邦关系中的人的维度,这使得亚里士多德的德性伦理显现出社群主义的特点。如果说苏格拉底的“认识你自己”这一命题开辟了哲学意义上的人的自我认识的道路,那么,亚里士多德的“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这一论断,则把人的自我认识的层次,从一般的道德哲学领域进一步推进到了现实的社会历史领域,可以说是人的自我认识史上的一次重大飞跃。四、亚里士多德德性论对现代人的幸福观的启示幸福是人人向往的境界,是人人追求恶理想。管人们对幸福有各式各样的理解,但总括起来可分三类:一是感觉主义的理解,即把幸福等同于快乐,认为幸福就是感官的快乐;二是禁欲主义的理解,即把幸福理解为完全排斥感觉快乐的精神境界;三是理性主义的理解,即把幸福理解为受理性宰制的持久快乐。在现实生活中,不同的幸福观决定了人们不同的人生态度和价值取向,同时也决定了人们不同的行为模式。现代人的幸福观深受享乐主义的影响,在世俗文化中,享乐主义又常常表现为物质主义、消费主义,甚至认为物欲和肉欲的满足就是幸福。然而,这样的生活真的是幸福的吗?实际上,现代人在繁忙中失去了很多的东西,如内心的宁静、逸思的悠远、恬静的闲适、境界的超越⋯.当我们嘲笑原始人的野蛮和古人的愚昧时,殊不知原始人和古人也有比我们幸福的时候,也有比我们高明的地方。中国古代哲人能在平凡的生活中体味人生的宏旨和情趣,能洞见自然物之“生意”,能感受鱼鸟虫兽之“自得意”。而现代人往往处于紧张的竞争之中,忙于赚钱,忙于完成一个又一个“并不一定有多少意义”的任务,反而无暇反思和体味当下生活本身的旨趣。社会主义幸福观是多维度的幸福观,个人幸福应该建立在理性和社会基础之上。真正的幸福不仅在于享受,更主要的是劳动的创造,劳动创造是幸福的唯一源泉。个人幸福应当和集体幸福结合起来,离开了集体幸福,个人幸福便失去了可靠的保证。只有保证了国家和社会、集体利益的实现,个人的幸福和价值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实现。如此,得到的幸福才是永久的幸福,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幸福。

1 / 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