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山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我国制造业基于ERP系统的流程再造姓名:张丹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管理科学与工程指导教师:周荣辅20060401我国制造业基于ERP系统的流程再造作者:张丹学位授予单位:燕山大学相似文献(10条)1.期刊论文李军锋基于制造业企业信息化物资材料信息编码技术的研究-网络与信息2009,(2)文章从制造业企业信息化的角度讲述了信息编码的体系、结构,并结合实际应用,列举了具有代表性的物资材料信息的编码方法.旨在为企业信息化提供切实可行的物资材料信息编码方案和系统,解决制造业企业信息化中物资材料信息编码技术的难题.2.学位论文付睿臣制造业企业信息化对技术创新能力影响及实证研究2009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化对制造业企业的影响日益深入,已逐步由生产、管理等环节渗透到技术创新环节。信息化改变了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模式,重构了技术创新过程,成为制造业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强有力手段。我国虽是世界制造大国,但制造业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较弱,核心技术大部分依赖国外,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通过信息化提高中国制造业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由中国制造变成中国创造,变制造大国为制造强国,就成为中国制造业提档升级的关键所在。因此,研究制造业企业信息化对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机理并据此提出相应策略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对制造业企业信息化、技术创新能力以及制造业企业信息化影响技术创新能力的已有文献进行了总结和评述,系统分析了已有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同时对论文研究的理论基础进行阐述,为后文的研究奠定了基础。2.从硬信息化和软信息化两个方面提出了制造业企业信息化建设模式,并界定了信息能力的内涵,在此基础上,从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两个方面分析了制造业企业信息化对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机理,为构建制造业企业信息化对技术创新能力影响机理的概念模型提供了理论基础。3.在上述理论分析基础上,提出了制造业企业信息化对技术创新能力影响机理的概念模型,针对制造业企业信息化、信息能力、技术创新能力三者之间的关系,结合相关研究文献,提出了研究假设,为后文进行实证分析奠定了基础。4.在概念模型和研究假设的基础上,从研究对象的选择、问卷设计与数据收集、变量的度量和分析方法等方面对全文实证分析进行了方案设计,分析了结构方程模型的原理和基本程序,构建了各潜变量的量表,以SPSS11.5为数据分析研究工具,对所收集到的数据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分析以及量表的信度和效度检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样本数据基本符合实际情况。信度和效度检验的结果表明,本研究所使用的数据具有较高的效度和信度。5.为验证所提出的概念模型和研究假设,本文根据结构方程模型的分析过程,应用LISREL8.70软件进行了实证分析。(1)根据概念模型建立了初始的结构方程模型,并对其进行了拟合;(2)根据拟合结果,对初始模型进行了修正;(3)根据修正模型对相关假设进行了检验并进行了效应分析;(4)对数据分析的结果进行了讨论。本文所提出的制造业企业信息化对技术创新能力影响机理的概念模型通过验证。同时,本文又结合海尔集团和波音--洛克达因公司两个案例分析了制造业企业信息化提升其技术创新能力的具体过程。6.从制造业企业、行业、政府三个层面给出了提高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信息化策略:制造业企业作为信息化和技术创新的主体,应通过信息化重组业务流程、重构组织结构、提高信息产生能力,建设适合信息化的企业文化,并提高信息质量;行业协会作为政府和制造业企业之间联系的桥梁和纽带,应促进行业内信息的交流和共享,健全和完善信息化标准体系,强化信息服务职能,建立和健全制造业企业行业内技术联盟;作为政府而言,应着重为制造业企业通过信息化提高其技术创新能力提供政策环境的支持。本文对制造业企业信息化影响技术创新能力的问题做了比较全面、深入的研究,为正确认识制造业企业信息化和技术创新能力之间的关系提供有效的理论依据,同时也为相关部门科学决策和制定政策法规提供重要的参考。3.会议论文杨成浅谈中小型制造业企业信息化的PLM规划2006企业信息化与中小型制造业企业的生存、发展息息相关,企业信息化规划和建设是各类企业特别关注的重点和难点.本文通过介绍中小型制造业企业信息化的PLM规划,为中小型制造业企业的信息化规划提供了参考依据.4.会议论文肖静华.谢康广东制造业企业信息化转型研究--以8家制造业企业为基础的案例分析2005本文以广东8家制造型企业为基础进行了企业信息化转型的案例研究,研究表明,广东制造业企业信息化目前出现了比较明显的转型迹象,本文对广东制造业企业信息化的转型特征、面临的主要问题及转型需求等进行了初步的剖析,尤其是针对广东制造业企业信息化转型中出现的ERP孤岛、数据断层、数据混凝土及数据失真等现象进行了讨论,认为产生这些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企业管理基础薄弱及企业信息化初期的信息化治理缺位.从广东制造业企业信息化的实践来看,本文认为,与中国经济发展相类似,中国企业的信息化从本质上也基本走了一条先发展、后治理的道路.5.学位论文耿庆军基于制造业强省的企业信息化模式研究2008制造业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主导力量,其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标志。2005年《山东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制造业强省发展纲要》和2006年《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都提出了把山东省建设成为制造业强省的战略目标。制造业信息化对于山东省由制造业大省走向制造业强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首先从制造业强省和企业信息化模式的定义、内涵入手,对制造业信息化理论进行介绍,并论述了实施制造业信息化是山东省由制造业大省走向强省的必有之路。通过问卷调查分析显示山东省制造业信息化基础设施情况良好,应用环境逐步改善,应用层面正向纵深发展,自动控制水平相对较高,大中小型企业信息化水平差距大等。针对山东省钢铁、机械、烟草等重点行业信息化特点及需求进行了分析,指出了当前信息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然后以诺兰模型、战略一致性模型为理论基础,提出企业信息化模式。以基础建设、产品研发、生产制造、企业管理、企业商务等作为企业信息化切入点,来建立企业的信息化模式,并提出在信息化过程中引入第三方咨询。最后对影响企业信息化模式选择的因素进行归纳,并依据企业生产方式、规模、信息化水平、自身条件等因素对企业信息化模式选择做出指导,然后在参照企业自身的战略以及信息化目标,从而确定信息化实施路线,使企业得到启发,少走弯路,避免无谓的损失,促进制造业信息化向广度和深度推广。6.期刊论文杭建平我国制造业企业信息化现状分析-北京机械工业学院学报(综合版)2002,17(2)制造业企业实现信息化可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经济效益.但就目前而言,我国制造业企业信息化工作的整体水平还处于较低的层次,实践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制约了企业信息化的进程.对我国制造业企业信息化的现状进行了分析,详细剖析了制造业企业在实施企业信息化工作中出现的一些典型误区,并提出企业领导人必须不断提高信息化意识,统筹安排企业信息化工作,从各个方面入手,有层次地逐步实施信息化,才能顺利地实现企业信息化的目标.7.会议论文李刚.董火民.姜家轩制造业企业信息化项目监理策略分析2007通过分析制造业企业信息化的特点。依据系统论的分析方法,结合监理的一般要求,形成了符合目前制造业企业信息化项目需要的监理方法和策略。8.学位论文付俊年制造业企业信息化指标体系改进及投入产出效率研究2008制造业信息化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突破口,是提高我国制造业国际竞争能力的需要,建立制造业企业信息化指标体系和信息化效率测算模型显得至关重要。本论文在现有制造业企业信息化指标体系研究基础上,针对指标的设计原则,对指标体系中的二级指标做了一些调整和改进,使之更合理的评测信息化水平。接着在介绍了基本的权重设计方法的基础上,利用网络分析法计算了各个二级指标的相对信息化指数的权重,比一般的权重设计方法具有更强的客观性。本论文将信息化水平视为一个投入产出系统,产出的多少不仅依赖于投入的多少,还依赖于投入产出的效率。提高投入产出效率,可以在信息化投入相对有限的情况下,提高企业产出,从而提高信息化水平。信息化投入产出系统是一个多投入、多产出的系统,需要研究的投入产出效率也是一种相对效率,因此本文采用DEA方法,度量天津市制造业企业的投入产出的规模有效性和技术有效性。本文结合项目组数据来源和DEA方法本身对数据的要求,确定研究所采用的投入和产出指标,采用DEA方法中的C2R模型和C2GS2模型,测度天津市制造业企业信息化投入对企业产出及效益的投入产出效率,分析其综合有效性、纯技术有效性、规模有效性和规模效益。结论显示,综合有效性和规模有效性不够理想,技术有效性较高,但技术有效性在规模有效性提高时没有充分发挥,有待改进。另外,绝大多数企业处于规模递增阶段,需要增加信息化投入。最后本文根据所做的数据分析,对天津市制造业企业信息化建设提出了一些相关的政策和建议。9.期刊论文刘桓富中小型制造业企业信息化探讨-科技与经济2002,15(6)本文分析了中小型制造业企业开展企业信息化的特殊性,指出走信息化的道路是中小型制造业企业生存之必需,也是中小型制造业企业发展之必然.中小型制造业企业信息化应从务实出发,从瓶颈问题入手,在信息化的进程中结合企业的业务流程的重组,坚持抓应用、见效益的方针,逐步深入应用信息技术,全面推进企业信息化进程.10.会议论文冷荣华企业信息化与人员结构调整2006介绍制造业企业信息化及对企业人员结构的影响.在传统制造业企业内部,实施全面企业信息化的内容应包括管理信息化系统和制造信息化系统.实施全面信息化后,机械性的工作岗位将逐渐被淘汰,而创造性的工作岗位将被强化,现场监督和检查人员、统计人员和管理人员将减少或撤销,信息技术人员将增多,企业的未来将掌握在创新型员工手中.本文链接::上海海事大学(wflshyxy),授权号:ca89a051-5780-4ea1-a920-9ddb00bc7a8c下载时间:2010年8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