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化产业概论第一部分导论第二部分世界文化产业格局第三部分各国文化产业概况第四部分各国文化产业比较第一部分导论一、文化二、文化产业与文化产业研究一、文化的三层次说(一)从文化的词源说开去(二)文化的物质层面(三)文化的制度层面(四)文化的精神层面(五)文化技能层面二、文化产业的基本概念世界文化产业概论本课框架目录第一部分导论第二部分世界文化产业格局第三部分各国文化产业概况第四部分各国文化产业比较第一部分导论一、文化二、文化产业与文化产业研究一、文化的三层次说(一)从文化的词源说开去(二)文化的物质层面(三)文化的制度层面(四)文化的精神层面(五)文化技能层面二、文化产业的基本概念文化产业的概念文化产业是一个发展中的概念。世界教科文组织在其2000年版的《文化、贸易》界定:创造、生产、销售内容的产业。这些内容一般受到知识产权的保护,并以产品或服务的形态出现,也就是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文化活动。三、文化产业研究(一)文化产业研究源起(二)文化产业研究三大流派法兰克福的文化工业批判理论一、法兰克福文化工业批判理论的源起二、法兰克福文化工业批判理论概述三、法兰克福文化工业批判理论的积极意义与理论局限法兰克福文化工业批判理论的源起如果把“文化工业”概念的源起再向上追溯,就文化工业的根本特征以及概念所蕴含的批评维度而言,是马克思的艺术生产理论和异化理论。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卡尔·海因里希·马克思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和异化理论马克思对工业化时代的文化现象做出了批判,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所推动的文化生产与文化创作原初的“自由精神生产”相背离,这样的文化商品生产逻辑慢慢渗透到了艺术创作中控制着艺术生产过程,艺术家蜕变成为利润或剩余价值的雇佣生产者,艺术品也就变为无个性标准化的商品。以上种种思想后来在法兰克福学派那里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成为其批判理论的重要范畴——“文化工业”概念的萌芽。法兰克福学派形成和发展法兰克福社会研究所创建于1923年,A.希特勒上台后曾先后迁往日内瓦、巴黎,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迁往纽约。1950年,部分成员返回联邦德国重建研究所,部分成员仍留在美国继续从事社会政治理论研究。霍克海默1930~1958年任研究所所长,并于1932年创办《社会研究杂志》(1932~1941)。参加研究所工作的有哲学家、社会学家、经济学家、历史学家和心理学家。其社会政治观点集中反映在M.霍克海默、T.W.阿多诺、H.马尔库塞、J.哈贝马斯等人的著作中。除上述几名代表人物外,较有影响的还有:E.弗罗姆、W.本杰明、F.波洛克、A.施密特、O.内格特等人。二、法兰克福文化工业批判理论概述(一)关于“CultureIndustry”法兰克福内部的论战:本雅明与阿多诺、霍尔海默。这次论证产生于20世纪上半期,是一次以工业时代所出现的“大众文化”现象进行的论争本雅明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1935年,本雅明发表了一本名为《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的著作,在这本著作中第一次讨论大工业生产方式和技术复制手段所产生的艺术与审美文化领域质的革命。他认为文化的技术性复制方面所发生的各种变化正在改变文化在社会中的职能:“技术性复制可以使复制品达到原创作品无法达到的水平。”本雅明瓦尔特·本雅明(WalterBenjamin,1892年7月15日-1940年9月27日),德国马克思主义文学评论家、哲学家。他与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联系密切,并受到布莱希特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犹太神秘主义理论的影响。他罕见地将才华和渊博结合起来,不是依据学科分类来安置主题,而是根据好奇心和自我根源来提炼学术兴趣。其重要作品,如《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单向街》等均为中国作家、人文学者所重视。阿多诺、霍克海默与《启蒙辩证法》“文化工业:作为大众欺骗的启蒙”这一章对“文化工业”进行了深入的描述和剖析:1.批判了资本渗透和运作下的大工业生产方式将文化包括文学、艺术、报刊、广播、电影等所有文化存在形态完全推向市场,把文化彻底商业化,即文化从生产到消费完全等同于一般物质商品。2.他们认为这是文化工业的本质特征。在他们看来,本雅明“错误地高估了从机械复制艺术的体制中所产生的进步后果”。文化工业不仅没有使大众获得解放,反而从肉身到心灵以及潜意识深处全面操纵了大众。(二)法兰克福学派文化批判思想在阿多诺和霍克海默提出“文化工业”概念后,法兰克福学派其他主要代表人物马尔库塞、本杰明、哈贝马斯、洛文塔尔等人也对“文化工业”这个主题加以阐述,形成了法兰克福学派“文化工业”理论。法兰克福学派文化批判思想总体来讲,在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批判视野中,文化工业已经不仅仅是单纯的文化现象,而且是经济现象、政治统治现象,更是人的一种特定的存在方式和存在状态。法兰克福学派在文化上的基本立场是:维护文化、艺术的自律性本质,捍卫文化艺术对人的自由和解放的意义;进而,批判文化的经济化、商品化,反对文化与政治统治的同谋关系,坚决否定和批判文化工业所造成的人的异化状态。三、积极意义与理论局限积极意义:第一,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工业批判理论对文化生产进行了历史语境化分析。真实地再现了现代文化工业的崛起和传统文化的衰落的历史现象。第二,法兰克福学派的大多数成员坚决捍卫传统文化艺术自主创作的个性原则。第三,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进一步完善与发展做出了贡献。法兰克福文化工业批判理论从一种有别于马克思主义以往理论传统的视野,对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重新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和具体的探索。理论局限:首先,客观的态度的缺失,缺少对文化自身发展规律的认可。其次,忽视了大众的主观能动性。最后,在对资本主义文化工业的批判中笼统地、一概地否定文化工业,反对文化的大众性与平民化。《法兰克福学派:历史、理论及政治影响》参考书目:阿多诺的《论流行音乐》和《文化工业的再思考》;霍克海默和阿多诺的《启蒙辩证法》;霍克海默的《艺术和大众文化》和《作为文化批判的哲学》;本雅明的《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马尔库塞的《文化的肯定性质》;哈贝马斯的《科学技术即意识形态》《法兰克福学派:历史、理论及政治影响》西方文化产业理论的发展西方文化产业理论研究的演进:从批判到宽容两条路线发展:(1)文化产业基础理论路线:伯明翰学派(2)文化产业应用理论路线:研究文化产品的研发、生产、销售、管理、与宏观经济的关系和文化产业发展战略基础理论这一方向是从英国伯明翰大学文化研究中心开始的“文化研究”中对大众文化和文化产业的研究,被称之为文化产业的基础理论,也称学院派理论。这些研究把重点放在“对文化产品中所包含的内容进行意识形态方面的探讨,注重研究文化产业的符号生产机制及符号生产的原则”基础理论所使用的概念包括“霸权、批判、解构、符号、编码、解码”等哲学、政治学、文学话语,具有较强的思辨性。由于研究成果颇丰,后人将其统称为伯明翰学派。英国伯明翰这一学派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学者有:英国诸多学者如雷蒙•威廉姆斯、斯图亚特•霍尔等;美国的诸多学者如F•詹姆森、约翰•费斯克等。雷蒙•威廉姆斯与斯图亚特•霍尔《文化与社会》《电视讨论中的编码和译码》F•詹姆森与约翰•费斯克《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理解大众文化》托尼•本尼特与皮埃尔·布尔迪厄《文化与社会》《文化与符号权力》应用理论这个方向是与各国文化产业实践、文化产业政策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侧重于文化产业实践的理论探索,以期解决实际问题,被称为文化产业的应用理论。应用理论的研究包括有关文化产品的开发、生产和营销以及文化产品提供企收的管理和运作等方面。金迈克(澳大利亚)认为,第一个标记出新的起点的术语,是作为复数名词的“文化产业”;麦耶斯考夫阐述了文化产业在经济和就业方面的影响;尼古拉斯•伽纳姆“为文化产业的名誉恢复做了大量工作”;查尔斯•兰蒂在20世纪末将“价值链分析法”引入文化产业研究,提出构建文化产业价值链的五个环节。西方文化产业理论,由法兰克福学派对大众文化的激烈批判,到伯明翰学派的宽容,再到后来对文化产业的理解和认同,态度日趋温和。研究有以下特点:第一,从研究对象看,尚未形成统一的文化产业概念。第二,从研究领域看,随着现代科技向传统文化产业不断渗透,文化产业的外延在不断拓展。不再限于文学、电影、电视、美术、音乐、舞蹈、传媒等传统行业,进一步将教育、旅游、建筑、体育、互联网、文化遗产等纳入其范畴,且日益表现出高技术含量特点。第三,从研究取向看,并非只有推向市场的文化活动才属于文化产业。第四,从理论研究层面看,西方文化产业理论研究正处于全面深入阶段。第五,文化产业的经济学研究不足。世界文化产业的基本格局美国处于强势地位,英、法、德、澳、日、韩、印等国家有着各自的产业优势和竞争实力,其他国家的文化产业多数处于探索和发展阶段,未能形成世界性的影响美国文化产业:以知识产权为核心的版权产业英国文化产业:政府“一臂间隔”管理下的创意产业法国文化产业:以维护民族文化为目的的内容德国文化产业:出色的出版业与发达的会展业澳大利亚文化产业:产权最为集中的传媒产业度文化产业:开放银行融资保护本土文化韩国日本:作为国家战略的内容产业美国文化产业美国报纸产业美国报业简史(一)从殖民地时期高19世纪末出现报纸并有一定的广告经营,1908年在密苏里大学设立第一个新闻系。(二)20世纪上半叶美国内战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美国报纸获得了极大的发展,周报、日报数量达到高峰。(三)20世纪60-70年代报业个人所属与报业集团并存的时代,报业集团收购时代的开端。(四)20世纪80年代后报业集团的吞并时期,报纸进入新媒体与传统媒体融合的时代。美国报业集团甘尼特公司奈特-里德公司论坛报公司道•琼斯公司纽约时报公司考克斯公司斯克里普斯公司赫斯特公司主要报纸的情况1.全国性报纸《今日美国》(1982年)“快餐式报纸”《华尔街日报》(1882年)《基督教科学箴言报》(1908年)2.地方报纸2.1都市报《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洛杉矶时报》2.2中小型报纸大杂烩3.周报3.1社区周报电话簿新闻3.2商店广告传单美国报纸产业存在的问题(一)总体发行量减少(二)过于追求利润(三)信任危机(四)裁员不断与虚假报道发行量事件频发(五)积极应对:媒介融合、成本与收入上革新、尝试小众出版、报纸内部合作经营美国的艺术艺术产业:百老汇模式一、艺术产业的政策法规《国家艺术及人文事业基金法》、《反垄断法》、501(c)(3)机构设置:无文化部,建立国家艺术基金会与国家人文基金会。“艺术教育计划”百老汇的三层经营模式一、内圈二、外圈三、外外圈法国文化产业法国的文化服务:文化遗产、演出、电影、电视和广播法国文化政策的发展一、法国文化政策的初始阶段:“马尔罗10年”。(1959-1969)组建文化事务部、“文化之家”二、文化政策的飘摇不定(1969-1981)1975年文化事务部改名为国务秘书文化办公室,崇尚自由主义三、文化建设的新兴发展(1981-1993)文化部新任部长雅克•朗进行改革:“大工程计划”与文化、经济领域合作四、注重平衡发展的文化产业(1993年至今)“文化例外”、“地方分权”、“外省化”法国文化部的组成机构一、直属部长办公厅的3个机构行政总检察署新闻通讯处历史委员会二、文化部的10个司、局行政总司、发展和国际事务局、法国档案司、法国博物馆司、建筑和文化遗产司、图书和阅览司、造型艺术局、音乐舞蹈戏剧和演出司、法语和法国语言总局、国家电影中心三、直属与法国文化部领导的文化艺术单位法国电影产业一、法国电影产业的特征1、电影产业在法国文化产业中占统治地位2、法国电影及其在国内、国际的地位很高3、法国的“作者电影”和“艺术实验电影院”4、投资与回收相差很多年5、电影票房:前3周基本定局6、市场很集中法国电影文化政策一、国家电影中心的首要任务是对电影市场进行调控管理(颁发职业证、监管票房、监督电影市场、级别鉴定委员会)二、对电影产业进行经济扶持三、促进法国点一个在国内外的放映和发展电影教育四、保护电影文化遗产戛纳电影节英国文化产业英国广播电视产业英国是世界上广播电视业最发达的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