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埃里克森是新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之一。他受弗洛伊德的影响和启发,根据人格的发展受机体成熟、自我成长和社会关系的三个过程的演变创建了以自我成长为中心的人格发展的阶段理论。他认为人个体发展的每个阶段都会面临一对危机或冲突,个体对危机的积极解决,就会增强自我的力量,形成良好的自我品格,有利于个体对环境的适应。反之减弱自我的力量,阻碍个体对环境的适应。他认为个体的发展是在社会背景下进行的,发展是人生过程中一直进行的,个体发展中包含了八个阶段,分别是:第一阶段,信任与不信任(出生到18个月);第二阶段,自主与怀疑(18个月到3岁);第三阶段,主动与内疚(3岁到6岁);第四阶段,勤奋与自卑(6岁到12岁);第五阶段,同一性与角色混乱(12岁到18岁);第六阶段,亲密与孤独(成年早期);第七阶段,繁衍与停滞(成年中期);第八阶段,完善感与悲观失望(成年晚期)。他的人格终生发展论,为不同年龄段的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教育内容,任何年龄段的教育失误,都可能会给一个人造成终身的遗憾。虽然在目前的研究,也有很多人不认同这种划分,但是埃里克森确实为我们研究开创了一片新天地。在埃里克森的划分的八个阶段里,研究最多可能要算第五阶段,同一性与角色混乱(12岁到18岁)。对于同一性的定义在学界也是多种多样,但国内外多项研究表明,影响自我同一性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家庭因素(即父母教养方式%亲子沟通和父母期望等);认知发展因素(即对自我、自我与社会关系的认知);学校教育因素(教育观念与方式、同伴关系和友谊);社会文化因素(即文化背景、榜样作用)和其他因素(即人格、依恋、自尊、社会支持、心理健康、归因方式、学校适应、情绪适应、网络和职业生涯等)。老师在上课时也强调了与同一性相关的两个概念:自尊与自我概念。自我同一性与父母教养方式、心理健康、人格等变量的研究成果较多,与自尊、依恋和同伴关系等的相关研究略有不足。但我之前学习依恋理论时却也找到了一些同一性与依恋相关的文献。实际上,自婴幼儿感知觉发展之际,自我同一性就在不断发展。无论是连续感还是一致感,其共同的生理基础都是感知觉的发展。个体最初的安全感和自尊的萌芽是建立在亲子依恋基础之上的。婴幼儿时期抚养者(主要为母亲)与婴儿的互动方式与早期亲子依恋关系的形成密不可分。依恋的内部工作模型理论认为,如果抚养者(主要是母亲)能够准确把握婴儿发出的与其生理需要有关的信号,并迅速作出恰当的反应,婴儿就能与母亲建立起初步的联结,对外界产生积极的信任感,逐步建立起安全的工作模式,形成安全型依恋。详细内容:

1 / 1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