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中国对欧盟投资分析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一带一路”之中国对欧盟的投资分析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愿景和行动规划中,欧洲处于一个十分重要的地位,本文将从中国对外投资的角度来观察中国对欧盟(包含钢铁)投资情况及特点。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愿景和行动规划中,欧洲处于一个十分重要的地位。根据规划,“一带一路”贯穿欧亚非大陆,一头是活跃的东亚经济圈,一头是发达的欧洲经济圈,中间广大腹地是欧亚非沿线国家。从经济地理学角度来看,如果没有欧洲经济圈的合作,“一带一路”就失去了平衡和内生动力,仅仅靠东亚经济群的引擎,是无法成就一带一路的,即使实现了互联互通,也会进一步加剧地缘经济失衡,太平洋沿岸地区会越来越掏空欧亚大陆腹地的经济资源,导致欧亚大陆腹地经济的空心化、黑洞化,成为滋生黑恶势力和恐怖势力的温床。只有欧洲经济圈确立了东向战略,东亚经济圈确立了西向战略,从东西两个方位相向而行,才有可能拉动欧亚沿线国家和内陆腹地的共同发展。本文将从中国对外投资的角度来观察中国对欧盟(包含钢铁)投资情况及特点。一、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概况在全球经济格局中发达国家传统上是对外直接投资的主体,而发展中国家则往往是外国直接投资的接受者,但中国却在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的情况下,在较短的时间内从一个吸引外国投资的发展中国家转变为对外直接投资大国。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在世界经济艰难复苏,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流量下降的情况下,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则持续增长。2011年中国成为世界第六大对外投资国,仅仅过了一年,2012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规模就已经位列美国和日本之后的全球第三。2014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创下了1231.2亿美元的历史新高,连续3年位列全球第三,双向投资首次接近平衡。更为引起国际社会关注的是,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目的地从之前的主要集中在发展中国家和资源型国家,迅速扩展到欧美发达国家,特别是在欧债危机的背景下,中国对欧盟直接投资的增长速度可以用“跳跃式”来形容。二、中国对欧盟的投资情况(一)中国对欧盟直接投资的规模和结构自中央在2000年正式提出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以来,中国企业对欧盟的直接投资一直保持稳定增长的态势,而欧债危机以来则出现了“跳跃式”的增长。根据《2013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的数据,2004年中国对欧盟直接投资的流量和存量仅为0.73亿美元和5.37亿美元,而到了2013年则分别达到了59.5亿美元和400.97亿美元,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增长了几十倍。截止2013年末,中国共在欧盟设立直接投资企业近2000家,已覆盖欧盟的全部28个成员国,雇佣当地员工4.2万人。从行业和地区分布看,制造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以及金融业是中国对欧盟直接投资最为集中的三个领域,卢森堡、英国、法国、德国、瑞典和荷兰是吸引中国直接投资最多的欧盟国家。根据国际机构ThiloHanemann和DanielH.Rosen对中资企业在欧盟直接投资项目的信息和数据研究结果,在对欧盟的直接投资中,虽然中国投资者更多地采取绿地投资的方式,但并购的方式也在不断增加,特别是在制造业领域。从投资主体的所有权性质来看,在对欧盟的直接投资中,72%的投资额由国有企业完成,但是从投资项目的具体交易数量来看,非国有企业的比重更高,占到了对欧盟直接投资项目总数的63%。图表12000-2011年中国对欧盟直接投资的行业分布与交易数量数据来源:ThiloHanemann,DanielH.Rosen,“ChinaInvestsinEuropePatterns,ImpactsandPolicyImplications”,RhodiumGroup,June2012.备注:1百万美元以下的直接投资或并购交易不包括在内。图表22000-2011年中国对欧盟直接投资的所有权结构数据来源:ThiloHanemann,DanielH.Rosen,“ChinaInvestsinEuropePatterns,ImpactsandPolicyImplications”,RhodiumGroup,June2012.备注:1百万美元以下的直接投资或并购交易不包括在内。从中国对欧盟直接投资的规模和结构来看,中国对欧盟直接投资表现出三个明显的特点:第一,增长迅速。近年来,中国投资者对欧盟的兴趣大大提高,这一方面是反映出中国企业实力的不断增强,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欧债危机为中国企业投资欧盟提供了不少难得的机遇。第二,投资规模小,提升空间大。中国对欧盟的直接投资虽然增长迅速,并且出现了吸引全球注意力的“大手笔”,比如吉利收购沃尔沃,联想收购德国消费电子公司Medion,以及东风入股法国标致汽车等大项目。但中国对欧盟直接投资无论是在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中所占的比例,还是在欧盟吸收的全部外国直接投资中所占的比例都还比较小,如图表3和图表4所示,2013年中国对欧盟直接投资的流量和存量分别仅占到总量的5.5%和8.1%。中欧之间经贸关系密切,2014年,中欧双方贸易额达到了6151亿美元,欧盟是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和第一大进口市场。中国是欧盟第一大进口市场、第二大贸易伙伴。中欧是处于不同发展阶段、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经济体,双方产业具有强烈的互补性,随着中国企业加快“走出去”的步伐,中国对欧盟直接投资有着巨大的提升空间。第三,对欧盟的直接投资几乎覆盖了大多数行业,但是主要集中在中国并不具备比较优势的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这与传统上对外投资国主要投向自己具有比较优势产业的历史经验不尽相同。图表32013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地区分布数据来源:商务部、国家统计局、国家外汇管理局2013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图表42013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地区分布数据来源:商务部、国家统计局、国家外汇管理局2013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二)中国对欧盟直接投资的动因和收益在全球经济格局中,发达国家无疑是对外直接投资的主体,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投资以及发达国家之间的相互投资构成了全球范围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内容。国际投资理论也主要围绕这一现实图景来进行构建,国际投资理论将企业寻求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分为四类:资源寻找型、市场寻找型、效率寻找型和战略资产寻找型,企业进行海外直接投资一般会选择自己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而从降低自己的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以获得比在母国更高的利润回报。但是这一分析框架却很难用来分析中国对欧盟的直接投资。中国对欧盟直接投资所覆盖的行业非常广泛,很难简单地将其投资动因与“资源寻找型、市场寻找型、效率寻找型和战略资产寻找型”这四个类型很有规律性地一一对应,往往是几种动因兼而有之;同时,在对欧盟的直接投资中中国企业并没有将自己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转移到欧盟,而是将投资重点集中于现代服务业和高端制造业,这恰恰又是中国企业不具备竞争优势的领域,比如吉利收购沃尔沃,后者的技术水平和国际知名度明显高于前者。这些经验事实与主流理论所描述的“企业在进行跨国投资时选择自己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行业”不尽相符;而在国家层面,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在人均收入水平还处于较低水平的情况下不仅进口资本,还大规模地对外输出资本,成为了全球第三个对外直接投资国。不仅投资于比自身发展水平低的国家和地区,而且对欧盟这样发展水平远超自己的发达经济体所进行的直接投资也增长迅速,这也超出了一般的理论预期。所以,需要对中国企业对欧盟直接投资的动因找到一个更具说服力的解释。“价值链的延伸”是一个更具说服力的分析视角,这与中国在特定的国际分工背景下的发展模式密切相关。中国主要是通过加工制造业嵌入国际生产网络而参与国际分工并获得产业发展的,这也是中国融入全球经济参与全球产业链的主要方式,但是中国参与的部分位于全球产业价值链的低端,并没有主导整个产业链,所以,中国企业很难进行将自身优势产业进行海外转移的对外投资。在经过了几十年的发展和积累之后,许多企业随着自身实力的增强具备了向“微笑曲线”两端攀升的能力,同时随着中国国内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随之而来的产业升级的压力不断增大,许多中国企业将对外直接投资的目光转向了欧盟这样的发达经济体,希望能够进军具有高附加值的上游价值链和建立自己掌控下的销售网络。从“延伸价值链”的视角出发,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中国企业会对欧盟这样的发达经济体进行直接投资,并且偏好自己并没有竞争优势的现代服务业和高度制造业。图表5中国在欧企业成立时间数据来源:Euro-ChinaInvestmentReport2013/2014,AntwerpManagementSchool,2013.虽然近几年来中国企业对欧盟的直接投资呈现出“跳跃式”的增长势头,但其盈利状况却不能让人乐观。比利时安特卫普管理学院在2013年发布的《中欧投资报告2013/2014》中显示,目前有47%的在欧中资企业处于亏损状态,其中缘由除了中国企业自身的管理能力、跨国经营能力之外,还与中资企业进入欧盟的时间较短,对欧盟国家的经济、社会、法律、文化等熟悉程度不够有着莫大的关系。如图表5所示,在欧盟,超过80%的中资企业是在2000年之后成立的,更有超过20%的企业是2009年后成立。在欧盟经济界,中资企业还是一支相当年轻的力量,我们应该有理由保持一定的耐心。但总体而言,对欧盟的直接投资还是收益大于损失。三、中国对欧盟钢铁的投资情况(一)欧盟钢铁行业的概况和当下的形势根据欧盟官方发布的文件,钢铁属于欧盟经济中的战略产业,支撑着汽车制造、建筑、电子、机械和电气工程等其他多个产业。欧盟是世界上仅次于中国的第二大钢铁制造产地,每年产量超过1.77亿吨,约占全球总产量的11%。欧盟约有500个钢铁制造厂,分布在23个成员国内。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全球经济艰难复苏,而欧债危机使得欧洲经济复苏较为迟缓。近两三年来,中国经济增速下滑,经济发展面临较大的下行压力,产能过剩的行业面临“寒冬”的困境,钢铁首当其冲,尤其今年以来,需求下降、价格下跌、竞争激烈,加之环保压力、盈利恶化以及不断爆发的钢铁国际贸易冲突和摩擦,中国钢铁厂商处境艰难。而当下,欧洲钢铁行业也是“形势严峻”,数家钢铁厂已经减产或者停业,数以千计工人失业,积压的钢铁不断增加。欧洲钢铁业形势严峻有着多种原因,主要包括正在发生的经济危机导致钢铁价格下降,需求大幅降低;能源价格较高,劳动力成本高,以及环境保护法律更为严格等使得欧洲钢铁成本高企,导致多数国家的钢铁行业缺乏竞争力。但一些钢铁制造商却单单把矛头对准中国,要求欧盟停止进口产自中国的钢铁,从而保护欧洲钢铁行业。今年以来,欧盟加紧对从中国进口的钢材采取行动,立案调查三起,初裁两起,已裁定征收反倾销税四起。图表5欧盟对中国出口钢材的反倾销现状数据来源:MRI(二)中国对欧盟钢铁的投资情况从上述中国对欧盟直接投资的结构和规模分析可见,近年来我国对欧盟的投资“跳跃式”增长的背后,投资结构也在不断的调整和优化,制造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以及金融业是中国对欧盟直接投资最为集中的三个领域。而制造业则主要包含通讯设备及其服务、交通运输、汽车零部件、工业机械、设备和工具等类别,中国对他们的兴趣主要是品牌和技术,投资方式也是以并购为主。具体到对钢铁行业的直接投资,项目极少,这一方面是由于欧洲存在着安米、蒂森克虏伯等国际知名的钢铁巨头,其市场占有率和主导地位,品牌和技术优势等,使得中国进入的门槛较高;另外一方面,欧洲是发达经济体,钢铁工业已经较为成熟和饱和,且劳动力成本、能源成本、环保成本较高,中国如果无高端产品和技术输出,对外直接投资没有优势和突破口,收益难以保证。正如上所述,中国在意的是钢铁的下游产业,尤其是制造业中的高端制造业。就钢材而言,目前国内厂商可以有所作为的是鉴于国内相对欧洲较低的成本直接出口钢材供给欧洲下游的用钢企业。最为业内津津乐道的无疑是河北钢铁集团参股全球最大的钢铁贸易与综合服务商—德高国际贸易控股公司(DufercoDITH),并于2014年11月在北京签署股权合作协议,河北钢铁集团增持其股权至51%。瑞士德高是全球最大的钢铁贸易商,2014年位居全球500强第271位,年销售钢材及原材料约2200万吨,为全球4.3万多家客户提供服务,在世界钢铁贸

1 / 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