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植(192-232)三国时魏(国)诗人,字子建,《曹子建集》,存诗80余首、赋文40余篇。10余岁便诵读诗、文、辞赋数十万言,出言为论,下笔成章,深得曹操的宠信。曹操曾认为曹植在诸子中“最可定大事”,几次想立他为太子。然其行为放任,屡犯法禁,引起曹操的震怒,遂立长子曹丕为太子。曹丕嫉恨其才华,即位后屡次借机为难他。作者简介:曹植《七步诗》据《世说新语·文学》记载:曹植的哥哥曹丕即位后,欲迫害曹植,于是命令曹植在走七步路的短时间内作一首诗,否则就杀头。曹植应声咏出这首《七步诗》。写作背景: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练习:注音羹漉菽萁釜煎gēnglùshūqífǔjiān解释字词,理解句子持羹漉菽萁拿,拿来。通常指用蒸、煮等方法做成的糊状食物。液体往下渗、过滤。豆豆杆解释字词,理解句子釜煎急杆锅煎熬急迫在《七步詩》中,‘豆’和‘萁’比喻什麼?兄弟之情朋友之情父子之情答案“豆”指的是曹植“萁”指的是曹丕锅里煮着豆子,是想把豆子的残渣过滤后,留下豆汁来做成羹。豆秸在锅下燃烧,豆子在锅里哭泣。你我本来是同条根上生出来的,你又怎能这样急迫地煎熬我呢?诗意理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从这句诗中你读出了什么?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诗人以箕豆相煎为比喻,控诉了曹丕对自己和其他兄弟的残酷迫害。诗作寓意:全诗用比喻的手法,用同根生长的豆和豆秸,比喻同胞兄弟。锅下燃烧的豆秸,比喻诗人的哥哥曹丕;锅里的豆比喻受害的诗人自己。这首诗反映了封建统治集团内部相互排挤斗争的残酷现实。《七步诗》的表达特点学习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样的体会?或者说,你认为兄弟手足之间应该怎样相处?兄弟之间手足情深,不应互相猜忌、倾轧,而应互相帮助、和睦相处鸟鸣涧作者简介王维(701-761)字摩诘,唐代著名山水田园诗人。他写的诗以优美著称,一向被人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外号“诗佛”本诗作者觉得友人皇甫岳居住的地方环境优美,风景如画,所以作了这首诗送给友人。人。鸟鸣涧(唐)王维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1、读熟练鸟鸣涧鸟:鸟儿鸣:鸟叫涧:夹在两山间的流水:鸟儿在山涧中鸣叫1、初读解题知作者这首诗是王维《皇甫岳云溪杂题五首》之一。皇甫岳,王维的朋友,诗人为云溪之景所醉,连续写下了五首诗。人闲桂花落人:人们闲:闲静落:飘落夜晚人都安静了下来,只有桂花在春风无声地飘落。2、猜意思夜静春山空静:静悄悄山:山中空:空寂夜静悄悄的,山中显得特别空寂。月出惊山鸟月:月亮出:升起来惊:惊动月亮出来了,惊醒了山里正在栖息的鸟。时鸣春涧中时而在山涧中鸣叫。偶尔鸣叫1、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季节的哪些景物?春季桂花、山、月、鸟、涧赏析2、这首诗写出了夜的什么特点?描绘了怎么样的意境?赏析幽静的特点。花落、月出、鸟鸣都是动的,作者用以动衬静的手法,更显现了山涧的宁静。3、本诗表达了诗人怎么样的思想感情?赏析表达了作者闲适的心情和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主题;1这首诗描绘了夜晚山中空寂幽静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山中春景的喜爱之情。2.前两句属于静态描摹,从正面描写了鸟鸣涧的幽静(人静、夜静、山静),直接描写春天的空寂。3后两句属于以动衬静,写月出、鸟鸣,用动反衬前面的静,表现春夜山涧幽静的美。4月出惊山鸟有创意,月亮出来无声无息,而它的光亮惊醒了鸟儿,更显山里月亮之明,山中夜晚之静。背诵并默写芙蓉楼送辛渐唐·王昌龄送别诗四首赠汪伦唐·李白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别董大唐·高适千里黄云白日熏,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送元二使安西唐·王维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唐·王勃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唐·王昌龄芙蓉楼:润州(进江苏镇江)的城楼辛渐:诗人的一位朋友寒雨:寒冷的雨。吴:三国时的吴国在长江下游一带,所以这一带为吴平明:清晨楚山:春秋时的楚国在长江下游一带,所以这一带的山为楚山一片冰心在玉壶:冰在玉壶之中,比喻人的清廉正直。冰心:比喻心的纯洁寒雨连江夜入吴译文:迷蒙的烟雨在夜幕中笼罩着吴地,与浩渺的江水连成一片。平明送客楚山孤译文:天亮时我将送你启程,而我却要独自留下,如同这形单影只的楚山。洛阳亲友如相问译文:如果洛阳的亲友询问我的情况,请你一定转告他们。一片冰心在玉壶译文:我的一颗心如晶莹剔透的冰,清正廉明,贮藏在玉壶中一般。《芙蓉楼送辛渐》是一首送别诗。本诗的构思新颖,淡写朋友的离情别绪,重写自己的高风亮节。首两句苍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烘托送别时的孤寂之情;后两句自比冰壶,表达自己开朗胸怀和坚强性格。全诗即景生情,寓情于景,含蓄蕴藉,韵味无穷。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作者对朋友远去的依依不舍描写春天的成语:春意盎然、四季回春、满园春色、春暖花开、花团锦簇、百花齐放、姹紫嫣红、含苞欲放、花枝招展、春色撩人、大地回春、万物复苏、草木争春、万象更新、万紫千红......描写春天的古诗:《春晓》、《咏柳》、《春夜喜雨》、《鸟鸣涧》、《清明》、《晚春》、《题都城南庄》、《绝句·迟日江山丽》、《游园不值》《江畔独步寻花》读唱诗人独自一个人在锦江浣花溪边上一边散步,一边赏花。4、从题目上看,作者“寻”到了什么呢?让我们一起走入诗中,和杜少陵一起去寻找吧!二、解诗题、说题意:“江畔独步寻花”蹊(xī):指小路.娇莺(yīng):娇小可爱的黄莺.恰恰(qià):啼指鸟儿和谐动听的鸣叫声.啼(tí):鸣叫.戏蝶(dié):嬉戏的蝴蝶留连:舍不得离开.时时舞:不停地飞舞.三、看注释、解诗意:1.学习掌握生字词及其注释。江畔独步寻花——【唐】杜甫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黄四娘家周围的小路边上开满了各种各样的鲜花,大片大片的、无比繁茂的花朵把花枝都给压弯了。嬉戏的蝴蝶时常在花丛中起舞,舍不得离开,此时,自由自在的小黄莺正在枝头上欢快地鸣叫着。2.借助注释或工具书,解诗意。.自由读诗,整理你心中的感悟:江畔独步寻花【唐】杜甫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思考:主题是什么?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杜甫写的,描绘的是一幅万紫千红、繁花似锦的春景图,表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由幸福的无限向往。于谦:字廷益,号节庵,汉族。浙江钱塘人。明代名臣,民族英雄,与岳飞、张煌言并称“西湖三杰”。明代著名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曾在皇帝被瓦剌(là)族俘(fú)获的情况下率军民奋力抗击,转危为安,成为民族英雄。但仅在被俘的英宗皇帝平安南归后重登皇位的第六天,就被诬陷而死。作者简介石灰吟【明】于谦千锤(chuí)万凿/出深山,烈火焚(fén)烧/若等闲。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石灰吟【明】于谦千锤(chuí)万凿/出深山,烈火焚(fén)烧/若等闲。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吟: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千锤万凿:无数次的锤击开凿。是夸张手法。若等闲:好像平常事一样。若,好像。等闲,平常。全:都。清白:指高尚节操。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经过千万次锤打从深山里采出来的石灰,对熊熊烈火的焚烧看得跟平常事一样。即使粉身碎骨又何所畏惧,只为把一片清白长久保存在人间。《石灰吟》的作者是()。吟是()。诗人用()的方法,通过对石头不畏“千锤万凿”和“烈火焚烧”,即使“粉骨碎身”也要留下清白石灰的描写,赞颂了石灰()的品质,表达了诗人()。明朝的于谦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托物言志宁死不屈不怕牺牲的精神和永留高洁品格在人间的追求。竹石清郑燮字克柔,号板桥,又号理庵,江苏兴化人,生于1693年,卒于1765年,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擅画兰竹。郑板桥任潍县知县7年,最大的政绩是救济灾民。他处处关心百姓,千方百计拯民于水火,因此触犯了豪绅巨贾利益,遭诬告罢官。郑燮竹石【清】郑燮(xiè)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竹石【清】郑燮(xiè)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竹石:扎根在石缝中的竹子。任:任凭。咬定:比喻根扎得结实,像咬着青山不松口一样。立根:扎根,生根。原:本来。磨:折磨坚劲:坚定强劲。尔:你。咬住了青山就绝不肯放松,根须已经深扎在岩石之中。历经千万次磨炼更加坚韧,任凭你东西南北来的狂风。《竹石》的作者是()。诗人用()的方法,赞颂了岩竹()的品质,表达了诗人()清朝的郑燮托物言志坚定顽强对当时黑暗社会不妥协的斗争意志和高尚节操。《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号称“诗圣”。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作品注释官军:指唐王朝的军队。收:收复。河南河北:唐代安史之乱时,叛军的根据地。763年被官军收复。剑外:剑门关以外,这里指四川。当时杜甫流落在四川。蓟北:河北北部地区。却看:再看。妻子:妻子和孩子。愁何在:哪还有一点的忧伤。漫卷:随意把书卷起。喜欲狂:高兴得简直要发狂。白日:春光明媚的大好日子。放歌:放声高歌。纵酒:纵情饮酒。青春:指明丽的春天。即从:立即从某地到某地。巴峡:长江三峡之一,在嘉陵江上游。穿:穿越。巫峡:因穿过巫山得名。长江三峡之一。现在是长江中下游平原和四川平原的分界线便下:就的意思。襄阳:今属湖北。洛阳:今属河南,古代城池。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两个地名,表明相隔数千里之远表明消息来得突然,又极为迅速是刚一听到之意尽写悲喜交加,酸甜共涌之态首联:写听到消息惊喜的情形.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做伴好还乡.多年流亡的艰辛满布于妻子儿女们脸上的愁云一扫而去他们高兴得好像有些癫狂了,生动得表现了诗人一家在突然到来的喜讯面前情感的巨大变化阳光灿烂美好的春天颔联颈联:写全家人欣喜若狂,准备还乡的情景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四个地名间漫长的距离瞬间即至,瞬间即过,表达了诗人迫不及待,归心似箭的心境尾联:写诗人扇动想像的翅膀迅捷如飞,回到了自己的故乡.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首联捷报传来喜泪沾裳(盼望已久)颔联妻子一扫往日愁云(欣喜若狂)颈联纵酒欢唱作伴还乡(多年愿望)尾联想象中飞驰到洛阳(归心似箭)欢庆胜利喜还乡主题思想:诗人以饱含激情的笔墨,形象地书写了忽闻叛乱已平的捷报,急于奔回老家的喜悦之情.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四个地名间漫长的距离瞬间即至,瞬间即过,表达了诗人迫不及待,归心似箭的心境尾联:写诗人扇动想像的翅膀迅捷如飞,回到了自己的故乡.讨论1.诗中哪个词揭示了全诗的主题?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1、喜2、诗人听到军官收复失地后欣喜和迫切还乡的心情.这首诗是杜甫流落到梓州时所作。这一年杜甫52岁,由于安史之乱而漂泊到剑门之外已是第五个年头,杜甫无时不期望着能够平息叛乱,叶落归根。突然他听说官军收复了蓟北,喜极而泣,不能自抑。作者用了“忽传”、“初闻”、“却看”、“漫卷”四个连续动作,把惊喜心情有表达得淋漓尽致。而在“即从”、“穿”、“便下”、“向”这四个富有动感节奏的描述中,作者想象着自己仿佛已经穿过巴峡、巫峡,路过襄阳、洛阳,回到了梦寐以求的家乡。后人说:“此诗句句有喜跃意,一气流注,而曲折尽情,绝无妆点,愈朴愈真”,此诗是老杜“生平第一首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