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导论第二章商品经济及其运行的基本规律第三章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及其发展阶段第四章资本的运行第五章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第六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经济运行第七章经济全球化与国际经济关系目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授课教案第一章导论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一)原始社会人们在长期的经济活动实践中萌生了一些经济思想和经济观念(二)奴隶社会出现了最早的经济学说1、色诺芬的《经济论》是古西方最早的经济论著2、亚里斯多德概括了奴隶主家庭管理的两个方面的内容(三)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是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而逐渐形成的1、重商主义2、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四)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产生1、历史背景2、思想来源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一)物质资料的生产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1、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2、劳动过程的三要素3、生产力(二)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生产关系1、只有处理好人们之间的生产关系才能实现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2、生产关系作为物质利益关系是一切社会关系中的基础性关系(三)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结成的关系1、生产关系的概念生产关系是以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为基础的,由生产、分配、消费关系组成的有机联系的体系2、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辩证关系人们在直接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是由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决定的,它对其它的三种关系起着决定作用分配、交换、消费对生产有反作用3、经济体制(四)研究生产关系的目的揭示支配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经济运动规律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阐明了支配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经济运动规律2、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3、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是支配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4、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动力规律三、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意义和研究方法(一)意义:1、掌握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树立和巩固共产主义人生观。2、认识资本主义经济的实质及其在当代的新特征,学会借鉴资本主义一切放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管理方法。3、加深对党的方针、政策的理解,提高我们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和自觉性。4、增长经济理论知识,使我们能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二)方法1、唯物辩证法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根本方法2、科学的抽象法和历史的逻辑的统一方法第二章商品经济及其运行的基本规律第一节商品一、商品的二因素(一)商品的使用价值1、商品的概念:商品是用来交换,能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2、物品的使用价值3、商品的使用价值:c.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一般物品的使用价值相比的特点是:它是社会的使用价值,要满足别人的需要,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a.使用价值是指物的有用性或效用,即物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b.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与任何一般物品的使用价值一样,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体现人与自然的关系。(二)交换价值和价值1、交换价值:是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数量关系或比例。2、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它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互相交换劳动的社会关系。3、交换价值和价值关系: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或内容,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4、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a.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b.使用价值是一切产品共有的属性,价值则是商品特有的属性。c.价值的存在必须以使用价值的存在为前提;而使用价值的存在并不以价值的存在前提。二、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一)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1、具体劳动是在一定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由劳动的目的、对象、工具、方法、结果决定。2、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永恒条件,反映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3、具体劳动生产使用价值,但具体劳动不是使用价值的唯一源泉。使用价值是自然物质和劳动两个要素的结合。(二)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1、抽象劳动是撇开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2、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反映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是劳动的社会属性,是商品经济特有的范畴。3、抽象劳动使价值的唯一源泉,在价值中不包含任何自然物质原子。(三)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对立统一关系: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两重属性,但不是两种劳动或两次劳动,它们是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具体劳动是从劳动的特殊性来看的,各种不同劳动有质的不同。而抽象劳动是从劳动的共同性来看的,没有质的不同,只有量的差别。二者既有矛盾,又是统一的。统一性表现在:商品生产者在进行具体劳动时,也就支出了抽象劳动。二者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矛盾性表现在:1、具体劳动反映的是人与自然关系,抽象劳动反映的是社会生产关系;2、具体劳动是劳动的永恒范畴,存在一切社会形态,抽象劳动是劳动的社会属性,在商品经济中表现充分,因而是历史范畴。(四)劳动二重性理论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首先,劳动的二重性理论为劳动价值论奠定了科学的基础。以往的经济学家创立了劳动创造价值的理论,但不了解劳动的二重性,从而不能正确地解释生产商品的劳动不同怎么进行比较等问题。其次,劳动二重性理论为剩余价值论奠定了理论基础。运用劳动的二重性理论,揭示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源泉,从而创立剩余价值理论。再次,劳动二重性理论为发展和应用科技,改进结合方式,加强经营管理,发展社会生产力奠定了理论基础。最后,为揭示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灭亡,建立完整的政治经济学体系奠定了基础。三、商品的价值量(一)商品价值量的决定既然商品价值是由人类劳动创造的,是人类劳动在商品体内的凝结,那么价值量就应该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来决定,而劳动量又是按劳动时间来计算的,所以生产某商品所花费的劳动时间越多,某商品的价值量就越大;但价值量的决定是一个社会过程,不是个人行为,所以决定商品价值量的时间不是个别劳动时间,而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1、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主客两方面)2、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形成: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同类商品的生产者之间竞争自发形成的,对商品生产者的命运至关重要。如果商品生产者生产单位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如果多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但多余的劳动得不到社会承认,就会处于不利地位,甚至破产。反之,就会在竞争当中处于有利地位,获得更多的利益。(二)劳动复杂程度与价值量生产不同商品的劳动的复杂程度是有差别的。因此,在比较不同商品的价值量时,不仅需要将生产他们的各种具体劳动看作是无差别的抽象劳动,并且需要将复杂程度不同的劳动化为复杂程度相同的劳动。而不能简单地按劳动时间的长短来确定价值量,所以我们把生产商品的劳动分为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1、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简单劳动指不需要经过专门训练与培养的一般劳动者所能胜任的劳动。复杂劳动是指需要经过专门训练和培养,具有以文化知识和技能的劳动者才能从事的劳动。2、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区分二者的区别不是由自然或生理条件决定的,而是由社会条件主要是由社会分工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差别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程度决定的。因而这种区别具有相对性,在不同时代和不同国家,区别的标准是不同的。3、商品价值量的计算决定商品价值量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计量尺度是简单劳动,复杂劳动是自乘或倍加的简单劳动,其折合比例是长期交换中自发形成的。(三)劳动生产率与价值量商品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但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的。1、劳动生产率的含义劳动者生产某种产品的效率或能力。2、劳动生产率的表示方法:一是一单位时间内所生产的产品数量来表示;二是以生产单位产品所消耗的劳动时间来表示。3、影响劳动生产率水平的因素:劳动生产率水平的高低取决于生产中的各种经济和技术因素。如劳动者的技术熟练程度、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及其在生产上的应用程度、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形式、生产资料的质量和效能、自然条件的优劣等。4、劳动生产率和商品价值量的关系研究劳动生产率和价值量的关系,要注意区分两种不同情况:一种情况是部门平均劳动生产率和单位商品价值量的关系。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劳动生产率高,则单位时间生产的使用价值量就多,而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就降低,反之,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增加;另一种情况是:个别企业劳动生产率和单位商品价值量的关系。单个商品的价值量与个别企业劳动生产率没有关系,因为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但商品总量与个别企业的劳动生产率成正比。因为个别企业的劳动生产率越高,商品的数量就越多,从而商品的价值总量越高。四、新的技术革命与商品价值决定新技术与商品价值创造的关系是:第一,新科技转化为生产力,新生产力代表更多的劳动生产率。在单位时间内生产出更多的产品,增加社会财富总量,减少单位商品的价值量。第二,应用新科技提高劳动生产率,可以降低劳动力的价值。创造出更多的剩余价值。第三,个别企业首先采用新技术,可以增加企业利润,有利于企业发展。第四,新科技会培养和训练生产技能更多的工,水平更高的经营管理人员,从而在单位时间里创造出更多的价值。第五,新的科技革命扩大了生产劳动的领域。五、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条件下,存在着一系列的矛盾。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矛盾,个别劳动时间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矛盾,而这一系列的矛盾归根到底就是由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的。为什么商品的各种矛盾是导源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呢?在私有制的条件下,一方面各个商品生产者都是具有独立的财产或产权独立的经济利益,自主决策并对决策后果负责的市场主体,是私人劳动。而另一方面,他们因各种需要又要互换产品。这样,各个生产者在客观上都是为了社会需要生产。他的劳动又是社会总劳动的一部分,这样私人劳动又具有社会劳动的性质,这是私有制条件下商品生产者劳动的一个体特点。商品生产者的私人劳动虽然具有社会劳动的性质,但不直接表现为社会劳动。只有当他的私人产品别社会接受了,他的私人劳动才算被承认为社会劳动。而这时候他的具体劳动所创造的使用价值才被社会需要,他的劳动才被承认事物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他的抽象劳动才能实现为价值,所以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是由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决定的。而个别劳动时间在何种程度上转化为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也是由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所制约的。第二节货币一、货币的起源和本质(一)货币的产生货币不是一开始就有的,它是价值形式长期发展的结果。具体经历了四种形式:简单的价值形式:最开始的商品交换,只是物物交换,而且带有很大的偶然性。扩大的价值形式: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第一次大分工后,商品交换日益发展,无论是交换的品种还是交换的次数都极大地增多了。因此称为扩大了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人们经过这种频繁的交换后,终于达成一致。所有的商品都用一种商品来表现自己的价值。那么这种商品就成了一般等价物。这就使繁琐的交换变得简单了。货币价值形式:后来,一般等价物自然而然地逐渐固定在贵金属如金、银上,他成为价值的一般的表现形式。“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石金银”。(二)货币的本质1、货币的自然属性质地均匀、易于分割;体积小而价值大、便于携带;不易变质、容易保存等,使之最适合充当一般等价物。2、货币产生后的变化货币产生后,商品世界分成两极:一极是货币,另一极是商品。至此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内在矛盾就表现为商品和货币的外部对立。一切商品都只是作为使用价值而存在,而货币是只作为价值而存在,成了价值的代表。3、货币的本质从货币的起源我们可以看出,货币是在交换过程中,使一种特定的商品从商品世界中分离出来,成为一般等价物。从而成为货币。因此,货币无非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他媒介着商品的全面让渡,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这就是货币的本质。二、货币的职能在发达的商品经济中,货币的主要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