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专题讲座业务讲座:杜巍专题一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含义一、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含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是与传统的学科教学有着密切联系和继承性,又具有一定相对独立性特点的新型教学类型,对它的研究与实施将对发展学生主体性、创造性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成为推进新课程改革的工作重点。新课程标准的开放性和综合性,要求教师在备课和课堂教学中必须收集和占有丰富的教学资源,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从而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在大力提倡有效教学的过程中,优化教育手段,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辅助作用,促进现代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使用中的常态化,已经成为教育领域中的广泛共识。二、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基本思想包括三个基本点:1.要在以多媒体和网络为基础的信息化环境中实施教学活动2.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信息化处理后成为学习者的学习资源.3.利用信息加工工具让学生知识重构。三、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内容1、教学观念的整合。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不是信息技术的简单应用,而是从学生认知、情感、能力的领域出发,有选择的利用信息技术,把信息技术恰当合理的融合、渗透、组合到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的使用不是停留在教师的教的层面上,更多让学生自己利用信息技术,强调自主探究性学习,在自主的实践过程中获得价值体验。2、教学目标的整合。“知识、方法、情感”是构成课程目标的基本要素,而运用信息、搜集信息、整理信息、分析信息等能力是融合在课程目标之中的,通过信息处理,学生可以获得知识、能力和情感。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是相互依托,相互渗透,相互弥补的关系。因此,我们在构建课程目标的时候,也要考虑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效率。3、教学内容的整合。一是把静态的文本转化成动态的多媒体,是教学内容整合的重要一个方面。转化的过程也是一个重组和创新的过程。而是为了完成某一主题的教学,需要弥补课程资料,需要网络资源或其他媒体的引入。三是为了解决某个问题,而需要运用信息技术的支持。4、教学活动的整合。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将成为每一个个学生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更是一种全新的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教学活动的展开必然要考虑信息技术的运作的方式,利用信息技术达到教与学的相互促进和统一。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优势1、满足学生的视、听等感官需求,激发学生的兴趣,形成学习动机。2、扩大信息容量,丰富学科知识、开阔学生视野,加深内容理解。3、现代信息技术使教学内容形象化、情境化、立体化,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4、创设情境,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体现学习主体作用。5、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6、有助于培训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7、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意识。五、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对深化教学改革的意义1.促进新课程结构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开放性、交互性、共享性、协作性等特点,让课堂教学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更加综合、开放。2.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能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参与活动的机会,改变常规呆板的教学形式,使学生乐于学,善于想,勤于动手,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3.促进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给学生创造和提供丰富的教学内容和灵活的学习方法,让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更加多样化、个性化。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专题二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原则方向性原则:为了完成教学目标主体性原则:创设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情境,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活动性原则:采取多种形式、方法,展开丰富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开放性原则:教学思想的开放,教学过程的开放,教学内容的开放二、教学设计注意的问题1、整合理念下的教学设计要杜绝形式化,表面化,避免忽视教学重点。2、设计理念上,打破传统备课方式。不能从教师的主观愿望出发,进行安排和策划,注重教学设计的科学性、合理性和有效性。3不能用课件代替黑板,不能用扬声器代替教师的讲解,不能用课件展示代替学生的实验操作。4、要从学生的需要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出发,在分析学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设计教学目标,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教学媒体,最后进行学生评价。三.教学课件要求1、教学体系规范,完整,资料丰富,结构严谨。2、教学理念新颖,互动性强,适应教学实际需要。3、教学方法科学,符合学生年龄特点,能激发学生学习。4、表现形式多样,可采用文字,动画,声音,视频等形式。5、课件运行正常,无导航、链接错误。6、界面布局合理,切合课件主题,色彩搭配协调,课件制作精细。专题三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课堂教学一、实现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整合的两种模式开设信息技术课,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二.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教学理念课堂教学的核心是“有效教学”,而“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有效整合”是“有效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有效整合是既关注眼前,更关注学生未来发展的教学;是促进学习的教学,是呼唤效益意识的教学;有效整合既是一种教学理念,也是教师全面发展的标志。有效整合就是要充分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突破时空限制的优势和形象互动等特点,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实现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式学习,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内在兴趣,激活课堂教学生态,实现师生教学生命的涌动与成长,有效整合应成为学生学习能力发展的“助推器”。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不仅仅是在课堂上使用多媒体课件就完成了。真正意义上的整合,应该是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模式、教学过程等多方面的根本变革,各学科教师要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论和信息技术的操作技能,使信息技术与自己的教学经验全面整合,用以改变教学过程的模式,用来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反之,如果教师的教学观念不变,教师个体与信息技术并未整合的话,即使有了出色的多媒体课件,也只能把它当作一个简单的教具,成为课堂教学的点缀。专题四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应注意的问题一、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存在的问题。1、角色颠倒,以辅代主盲目地依赖多媒体技术,把所有的教学环节呈现出来,教师成为多媒体技术的奴隶,只起到播音员和解说员的作用,而起不到教师应有的主导作用。2、从“人灌”到“机灌”,未能实现教学方式的真正改变在课件中声音、图像信息过大,造成无效信息泛滥,既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只注重人机对话,忽略了师生间的互动、对话和信息反馈,使教师的教学活动处于一个单向的信息系统,无法摆脱“一言堂”和“满堂灌”的模式。3、以多媒体代替有效的常规教学手段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选择合适的多媒体,让多媒体与其它有效的常规教学手段有机地结合起来,而不能一味赶时髦。关键是看哪一种方式更合适。4、以形象思维代替抽象思维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对高年级学生而言,这种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的独特功能,降低难度,突破难点。但是,如果只是简单地以生动形象的画面把本来应该在学生头脑中的想象再现出来,那么势必会影响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能用材料的不用媒体,能用标本模型的不用课件。二、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应注意的问题1、“三个有利于”是实现“整合”的前提有利于教师的教。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作用,利用丰富多彩的感性材料,形象、直观、多形式、多侧面地创设情境,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变抽象为具体,突出重点,化解难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实现课堂教学的优质高效。有利于学生的学。以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的培养为落脚点,变学生被动接受为积极主动地探索,逐步实现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发展。有利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以提高学生的素质为根本宗旨,重视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协作能力。2、坚持惟有效而用之是实现“整合”的关键要坚持惟有效而用之。能有效的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效率。这时就用,且用足,用好。时间要适中。选择要适当。信息要适量。不能滥用信息技术,不能绝对取代传统的教学工具,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该“动脑”时动脑,该“动手”时动手,该表达时表达,该朗读时朗读。该听时候则听,该看时候则看,该观察时候则观察。不牵强附会,不随波逐流,不搞花架子。多媒体代替不了必要的板书、规范的解题思路、解题步骤、实验教学。3、四个注意是实现整合的重点选材要新颖,侧重于激发兴趣构思要精巧,侧重于突破难点演示要适度,侧重于形成过程演示要生活化,侧重于实际问题4、教学要素不能本末倒置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课堂上,教师应充分考虑教学的目的、内容、学生的需求,不能把着眼点放在“使用了多少信息技术”“使用的技术是否先进”等误区上,而应转移到“信息技术在多大程度、哪些方面优化了我们的教学,改变了教学效果、提高了教学效率”方面上来。5、要处理好“预设”与“生成”只有预设的课堂,才是有秩序的课堂,但往往缺乏灵性;而只有生成的课堂,才是生动的课堂。教师创设情境,对课堂教学进行精心预设。要详略得当,给学生留有自主发挥的空间。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重组甚至放弃事先预设,机智生成新的教学方案,彰显课堂教学智慧。6、要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信息技术较多彰显的是现代教学的形式,却不能自然而然地孕育出现代教学的精神。导致的课堂教学人文精神的缺失。要构建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健康积极的课堂氛围。丰富师生的精神交往,使课堂充满“诗意”和“生命气息”。教师丰富的社会阅历、广博的文化知识、独到的人生感悟、睿智儒雅的言谈举止等,都将是学生用之不竭的精神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