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之我见从我们对口帮扶的村镇的调研情况结合我个人在农村任职经历,对农村至贫原因我个人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缺劳力至贫,家庭成员年老或残疾目前,农村的社会保障机制还不健全,没有任何形式的医疗和社会保险,对农户而言,如果家庭中有残疾人、体弱或年老丧失劳动能力的成员,导致难以脱贫。现有贫困户中,因缺劳力至贫占贫困户总数的60%以上,这类贫困户是扶贫工作的难点。此类贫困户很难通过自己的努力脱贫,即使脱了贫也容易返贫。(二)因病至贫,家庭成员得慢性重症或突患重病贫困户中若有长期生病或重大疾病患者,不仅不能通过劳动获得收入,而医疗费用又居高不下,有的甚至债台高筑。这类贫困户因为长期积累的医疗费用和长期生病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自身没有精力和信心摆脱贫困。(三)致富无门,安于临界现状。由于劳动力文化素质低,无技术、,外出打工收入也与非贫困户有很大差距,在家想致富,又缺资金、缺项目,经济状况处在脱贫的临界线上,自身安于现状,不愿拼搏。对此类贫困户采取帮扶措施容易见成效,针对这类贫困户,应提供增收项目,在资金、信息方面给予帮助,能使其尽快摆脱贫困。(四)遭遇灾害,家庭经济状况变差个别农户本来就举债经营,想押宝致富,但若遇到投资项目遭遇天灾人祸。家庭经济状况就雪上加霜,极有可能造成贫困。精准扶贫就要针对农村至贫原因做出准确判断,找出脱贫策略,帮助贫困户致富奔小康。为此,我们提出如下建议:(一)做好政策宣传,培养贫困户主观脱贫意识贫困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摆脱贫困的信心和决心。扶贫应先扶志,人穷志不短,不能安于现状,等着政府捐物捐资,滋生依赖心理,而是通过挖掘自身潜力,借助外力,形成合力,主动配合当地党委政府发展生产,发展经济,寻找到脱贫致富新路子。(二)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使贫困人口基本生活有保障要建立面向农村贫困人口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现有绝对贫困人口中有相当一部份是无劳动能力的人口,通过帮扶很难脱贫,只能纳入社会救助范围。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必须建立和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农民养老保险金制度。要提高和扩大农村合作医疗保障制度和保障范围,增加农村公共卫生支出,建立农村医疗救助制度,防止农户因病返贫和因贫失医。将农村五保户、特困户、残疾人贫困户纳入农村医疗救助范围,给予医疗救助。要建立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学生助学救助机制,切实解决贫困适龄儿童的辍学问题,保障贫困户子女受教育权利,杜绝少年新文盲的产生。认真落实农村贫困家庭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的“两免一补”政策;免收在城镇务工的贫困农民工子女借读费;在筹集的扶贫发展基金中拿出部份资金资助辍学的贫困生复学,帮助贫困家庭子女完成学业。(三)改革农村信贷体制,建立扶贫信贷制度当前农村贫困农户的资金短缺现象十分严重,农户贷款难和信用社放贷难同时存在。而对于有劳动力缺资金的贫困户来说,在找准了项目又能获得小额贷款就如鱼得水,有可能尽快摆脱贫困。由贫困户主动申请,镇政府、信用社根据申请发展项目进行评估把关,村组督促实施,发放每户贫困户贷款资金(四)建立扶贫政策机制,解决扶贫资金缺口问题一是建议县委、人大、政府在审定财政分配方案时,从财政总盘子中划出适当份额作为全县扶贫基金使用,建立扶贫发展基金专户,帮助重点贫困人口脱贫。二是每年从预算外收入中安排一定比例的资金,存入扶贫发展基金专户,作为扶贫资金使用。三是实行非农经济返哺农业经济的办法,可按非农企业营业收入提取一定比例的资金作为扶贫专项资金使用。(五)开展科技扶贫,提高贫困人口素质政府应加大对农业科技培训的投入,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使大多数贫困人口掌握一至二项实用技术和操作技能,使贫困人口的素质得到普遍提高,管理能力普遍增强,经济效益普遍增加,进一步培养贫困人口的“造血”功能。建立扶贫培训基地,狠抓劳务输出培训,加大智力扶贫力度,为贫困农民外出务工和寻求就业门路创造条件。(六)推进项目产业扶贫,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以发展农业产业化为主要途径,发展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以农产品为原料,以加工或销售企业为龙头具有地方特色的支柱产业,通过拳头产品带动基地建设,通过基地建设联系千家万户。根据地方特色和优势发展以种、养、林、果为主的特色农业。通过公司+农户、公司+基地、专业协会+基地等形式,依靠科技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乡镇还应因地制宜,通过招商引资不断引进新的项目,推进地方经济的发展,为贫困户脱贫致富搭建经济平台。(七)精准扶贫应找准切入点,分类化解,区别对待。扶贫攻坚是一项持久战,不是遭遇战。贫困作为一种社会经济现象存在于任何制度的国家,它也是一种社会经济现象的动态反映。这就决定了扶贫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具有普遍性、长期性和艰巨性,扶贫攻坚不能理解为两叁年内就能消除贫困,要准备打持久战。扶贫攻坚要有的放矢,不能一刀切。扶持一批有发展潜力的贫困户致富;引导一批满足于填饱肚子的懒、散贫困户脱贫;救助老、弱、病(绝症)、残、疯、傻等丧失自我发展能力的贫困户,让他们纳入社会低保,以社会救济帮助其生存。建立健全干部联系贫困户常态机制。干部应帮助贫困户出金点子、想好办法,提供致富信息、种、养殖实用技术,协调各种关系,为贫困户排忧解难,做到心系贫困户、情牵贫困户。有条件的可从资金、物资上给予适当扶助,但应量力而行,不能搞一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