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器官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感觉器官解剖学教研室张兰凤感觉器感觉器是感受器及其附属结构的总称。感受器主要指能感受某种刺激而产生兴奋的结构。广泛分布于机体的各部,其形态和功能各不相同。有的结构十分简单,仅为感觉神经的游离末稍;有的结构较为复杂,由一些组织结构形成被囊包裹神经末稍构成,例如环层小体、触觉小体等。感受器的功能是感受机体内、外环境的相应刺激并将之转换为神经冲动,通过感觉神经和中枢神经系统的传导通路传到大脑皮质,从而产生相应的感觉。完善地适应其生存的环境。感觉器不仅感受装置更为完善,而且具有复杂的附属装置。如视觉器官除光感受器(视网膜)之外,还包括眼的屈光系统和保护、运动装置等。听觉器官除音频感受器外,还包括耳的传音部分。感受器的分类根据特化程度可分为两类:1.一般感受器:分布于全身各部,如触、压、痛、温度觉感受器和位于肌、腱、关节、内脏、心血管的感受器。2.特殊感受器:只分布在头部,包括嗅、味、视、听和平衡的感受器。根据所在部位和所接受刺激的来源可分三类1.外感受器分布在皮肤、粘膜、视器和听器等处,接受来自外界环境的刺激,如触、压、痛、温度、光、声等物理和化学刺激。2.内感受器分布在内脏和血管等处,接受来自内环境的物理或化学刺激,如压力、渗透压、温度、离子及化合物浓度等。3.本体感受器分布在肌、肌腱、关节和内耳位觉器等处,接受机体运动和平衡时产生的刺激。视器视觉器官简称视器,能感受光波的刺激,经视神经传导至大脑皮质视觉中枢而引起视觉。视器由眼球及其辅助装置两部分组成。视器眼球眼球壁外膜(纤维膜)中膜(血管膜)内膜(视网膜)内容物房水晶状体玻璃体眼副器包括眼睑、结膜、泪器、眼球外肌、眶筋膜和眶脂体角膜巩膜虹膜睫状体脉络膜虹膜部睫状体部视部盲部眼球是视器的主要部分,居眶内,借筋膜与眶壁相连。周围附有泪腺和眼球外肌等眼副器,并有眶脂体衬垫。水平切额状切上面观眼球前面有眼睑保护,后面由视神经连于脑。眼球前面的正中点称前极,后面的正中点称后极。在两极间的中点,沿眼球表面所作的环行线称中纬线。前极后极中纬线通过眼球前、后极的连线称眼轴。由瞳孔的中央至视网膜中央凹的连线,与视线方向一致,称视轴。眼轴与视轴作锐角交叉。或纤维膜由强韧的纤维结缔组织组成,具有保护作用。可分为角膜和巩膜。外膜占外膜的前1/6,致密透明,曲度较大,有屈光作用。无血管但有丰富的感觉神经末稍,故感觉十分敏锐。角膜占外膜的后5/6,不透明,呈乳白色。前接角膜,后方与视神经鞘相延续。在巩膜与角膜交界处的深部有一环形的巩膜静脉窦。巩膜或血管膜在外膜的内面,含丰富的血管、神经和色素,呈棕黑色,故又称色素膜。中膜可分为脉络膜、睫状体和虹膜三部分。脉络膜睫状体虹膜中膜虹膜位于中膜最前部,呈冠状位的圆盘形薄膜中央有瞳孔,基质内有两种平滑肌,环绕瞳孔周缘的是瞳孔括约肌,呈放射状排列的是瞳孔开大肌。睫状体位于虹膜与角摸移行处的内面,在眼球的矢状切面上呈三角形,是中膜最肥厚的部分。其后部平坦,称睫状环;前部有许多向内突出的皱襞,称睫状突。由睫状突发出睫状小带与晶状体相连。睫状体内有平滑肌称睫状肌,该肌的收缩与舒张,可使睫状小带松弛或紧张,从而调节晶状体的曲度。脉络膜占中膜的后2/3。为柔软的薄膜,后方有视神经穿过,外与巩膜疏松结合,其间有淋巴间隙;内面紧贴视网膜的色素层。其功能是输送营养物质,并吸收眼内分散的光线。视网膜自前向后可分为三部分:虹膜部、睫状体部和视部。分别贴附在虹膜、睫状体和脉络膜的内面。睫状体部和虹膜部贴附在睫状体部和虹膜的内面,无感光作用,又称盲部。视网膜视部附着在脉络膜的内面,以锯齿缘与盲部为界,为视器的感光部分。视网膜分两层。外层为色素上皮层,由含大量色素的单层细胞组成。内层的视部由三层神经细胞组成,分别是视锥、视杆细胞,双极细胞,节细胞。节细胞双极细胞视锥、视杆细胞色素细胞视网膜的两层容易分离,某些病理情况下可导致视网膜剥离症。视锥细胞视杆细胞视神经盘(视神经乳头)视部的后部视神经起始处的白色圆形隆起,此处无感光细胞,称盲点。视神经盘在视神经盘颞侧(约3.5mm)稍下方的黄色区域称黄斑,其中央有一凹陷称中央凹,是感光最敏锐的部位。黄斑视神经盘黄斑眼内容物眼球的内容物包括房水、晶状体和玻璃体。这些结构和角膜一样,透明而无血管分布,具有屈光作用,称为眼的屈光系统。房水房水是澄清的液体,充满眼房内。除具有屈光作用外,还具有营养角膜和晶状体以及维持眼内压的作用。睫状体(产生)眼后房瞳孔眼前房虹膜角膜角巩膜静脉窦睫前静脉眼静脉。房水不断循环更新,如循环障碍时,则充滞眼房中,引起眼内压增高,临床上称之为青光眼。晶状体紧靠虹膜后方,借睫状小带与睫状体相连;呈双凸透镜状,后面较前面凸隆,无色透明,具有弹性,不含血管和神经。晶状体外包有高度弹性的薄膜称晶状体囊。晶状体周围部较软称晶状体皮质,中央部较硬,称晶状体核。晶状体若因疾病或创伤而变混浊,称白内障。晶状体核晶状体皮质晶状体是眼球屈光系统的主要装置。当视近物时,睫状肌收缩,屈光力加强,使物象能聚焦于视网膜上。视远物时,与此相反。近视眼近视眼凹透镜远视眼远视眼凸透镜随着年龄的增长,晶状体逐渐失去弹性,睫状肌也逐渐萎缩,调节协能减退,从而出现老视。是无色透明的胶状物质,表面覆有玻璃体囊。它充满于晶状体和视网膜之间,除有屈光作用外,尚有支撑视网膜的作用。若玻璃体发生混浊,可影响视力。若支撑作用减弱,可导致视网膜剥离。玻璃体眼睑分上睑和下睑,位于眼球前方为保护眼球的屏障。上睑下睑外眦内眦睑裂为上、下睑之间的裂隙。泪阜泪湖泪点睑缘上有睫毛约2—3行,睫毛根部有睫毛腺。眼睑的皮肤细薄,皮下组织疏松,故可因积水或出血而肿胀。眼轮匝肌睑部上睑提肌睑板睑板呈半月形。上、下睑板的内、外侧端各合成水平走行的结缔组织带附于眶缘,称睑内侧韧带和睑外侧韧带。上睑板下睑板睑外侧韧带睑内侧韧带睑板腺与睑缘垂直排列,开口于睑缘。睑板腺分泌油样液体,有润滑睑缘防止泪液外溢的作用。结膜是一层薄而透明的粘膜,覆盖在眼球的前面,富有血管。按其所在部位可分为三部:睑结膜、球结膜、和结膜穹。球结膜覆盖于眼球的前面,于角膜缘处移行为角膜上皮睑结膜紧贴于眼睑后,与睑板紧密相连,透明而光滑,其深面的血管与睑板腺清晰可见。结膜穹位于睑结膜与球结膜的移行处,形成结膜上穹和结膜下穹,多皱襞,便于眼球移动。结膜上穹结膜下穹结膜囊结膜围成的囊状腔隙,通过睑裂与外界相通。泪小管在眼眼睑的皮下,起自泪点,分为上、下泪小管。最初垂直行走,后呈水平方向进入泪囊。泪腺位于眶上壁外侧部的泪腺窝内,有10-20条排泄小管开口于结膜上穹的外侧部。泪器由泪腺和泪道组成。泪道包括泪点、泪小管、泪囊和鼻泪管。泪囊位于眼眶内侧壁的泪囊窝内,为一膜性囊。上部为一盲端,下部移行于鼻泪管。泪液由泪腺分泌后进入结膜上穹的外侧部,经眼球的表面,流向内眦处的泪湖,经泪点入泪小管,继经泪囊、鼻泪管排入下鼻道。鼻泪管为膜性管道。上部包埋于骨性鼻泪管中,与骨膜紧密结合;下部在鼻腔外侧壁粘膜深面,末端开口于下鼻道的外侧壁。眼球外肌包括六条运动眼球的肌和一条提上睑肌,均为骨骼肌。下斜肌起自眶下壁的内侧近前缘处,其余各肌共同起自视神经管周围的总腱环。上睑提肌上斜肌上直肌外直肌下直肌下斜肌上面观上直肌上睑提肌外直肌上斜肌下直肌内直肌前面观上睑提肌外直肌上直肌下斜肌内直肌下直肌上斜肌冠状切面上斜肌内直肌下直肌上直肌下斜肌上睑提肌外直肌上斜肌上直肌内直肌下直肌上睑提肌外直肌眼的血管及神经一、动脉眼球及眼副器的血管供应,除眼睑浅层组织和泪囊的一部分来自颈外动脉的分支面动脉外,几乎完全由颈内动脉的分支眼动脉供应。眼动脉视网膜中央动脉是眼动脉最重要的分支,在眼球后方穿入视神经,行于视神经的中央从视神经盘穿出,再分为四支,即视网膜鼻侧上、下和颞侧上、下小动脉,营养视网膜内层,但黄斑的中央凹无血管分布。临床常用眼底镜观察此动脉,以帮肋诊断某些疾病。二、静脉眼内的包括:①视网膜中央静脉,与同名动脉伴行,收集视网膜的血液回流。②涡静脉,位于眼球壁血管膜的外层,有4—6条,收集虹膜、睫状体和全部脉络膜的血液回流。③睫前静脉,收集眼球前部虹膜等处的血液回流。涡静脉视网膜中央静脉睫前静脉涡静脉视网膜中央静脉睫前静脉眼上静脉起自眶的前内侧,向后经眶上裂注入海绵窦。眼下静脉起自眶下壁和内侧壁的静脉网,向后分为两支,一支经眶上裂注入眼上静脉,另一支经眶下裂注入翼静脉丛。海绵窦眼上静脉三、神经视器的神经支配来源较多。除视神经连于眼球外,其感觉神经来自三叉神经。眼球外肌由Ⅲ、Ⅳ、Ⅵ对脑神经支配,睫状肌和瞳孔括约肌受副交感神经支配,瞳孔开大肌受交感神经支配。前庭蜗器前庭蜗器(位听器)包括前庭器和听器两部分。这两部分的机能虽然不同,但结构上关系密切不可分割。位听器包括外耳、中耳和内耳三部分。内耳是接受声波和位觉刺激的感受器,外耳和中耳是传导声波的装置。前庭蜗器外耳中耳内耳耳廓外耳道鼓室咽鼓管乳突窦、乳突小房骨迷路膜迷路耳廓位于头部两侧,凸面向后,凹面朝向前外,耳郭的上方大部以弹性软骨为支架,外被皮肤,皮下组织很少,但血管神经丰富;下部的小部分无软骨,仅含结缔组织和脂肪,名耳垂,是临床常用的采血部位。耳舟耳轮对耳轮对耳轮脚三角窝耳屏屏间切迹对耳屏耳甲耳甲艇耳甲腔外耳道是外耳门至鼓膜的管道,成人长约2.0∼2.5cm。外1/3为软骨部,是耳廓软骨的延续;内2/3为骨部,由颞骨围成。外耳道的皮肤含耵聍腺,能分泌耵聍。外耳道是一弯曲的管道,从外向内,其方向是先向前上,次稍向后,然后复向前下。外耳道软骨部有可动性,作外耳道检查时,向后上方牵拉耳廓,即可拉直外耳道观察鼓膜。婴儿外耳道骨部和软骨部发肓未完全,故外耳道短而狭窄,其鼓膜的位置较水平,故检查鼓膜时,须将耳廓拉向后下方。中耳位于外耳和内耳之间。包括鼓室、咽鼓管、乳突窦和乳突小房;为一含气的不规则腔道,大部分在颞骨岩部内。中耳是传导声波的主要结构。乳突窦乳突小房鼓室是颞骨岩部内含气的不规则小腔,内有听小骨、韧带、肌、血管和神经。鼓室的内面及上述结构皆覆有粘膜,此粘膜与咽鼓管和乳突小房内的粘膜相延续。鼓室可分为六个壁:上壁(盖壁)是分隔鼓室与颅中窝的薄骨板。下壁(颈静脉壁)是分隔鼓室与颈静脉的薄层骨板。前壁(动脉壁)即颈动脉管的后壁。此壁上方有咽鼓管的开口。后壁(乳突壁)上部有乳突窦开口,向后连于乳突小房。开口稍下方有锥隆起,内藏镫内肌。外侧壁大部分是鼓膜壁。内侧壁鼓膜分隔鼓室和外耳道,为椭圆形半透明薄膜,其外侧面向前、向下、向外倾斜。所以,外耳道的前壁和下壁较长。鼓膜中心向内凹陷称鼓膜脐,内面为锤骨柄末端所附着。鼓膜上1/4为松驰部,薄而松驰,在活体呈淡红色。下3/4为紧张部,坚实紧张,在活体呈灰白色,其前下方有一三角形反光区称光锥。鼓膜内侧壁(迷路壁)中部隆凸称岬。岬的后上方有前庭窗(卵圆窗),为镫骨底封闭。岬的后下方有蜗窗(圆窗),在活体有膜封闭,称第二鼓膜。前庭窗后上方有面神经管凸,管内有面神经通过。听小骨位于鼓室内,有三块,即锤骨、砧骨和镫骨。三骨相互连接成一曲折的杠杆系统,当声波振动鼓膜时,三骨的连续运动使镫骨底在前庭窗上来回摇动,将声波的振动传入内耳。鼓膜张肌位于咽鼓管上方的鼓膜张肌半管内,止于锤骨柄的上端,作用是紧张鼓膜,由三叉神经支配。镫骨肌位于锥隆起内,止于镫骨,作用是牵拉镫骨底向外方,以调节声波引起对内耳的压力。该肌由面神经支配。咽鼓管连接咽腔和鼓室,分骨部和软骨部。其鼓室端开口于鼓室前壁的咽鼓管鼓室口;其内侧端开口于鼻咽部侧壁的咽鼓管咽口。骨部软骨部咽鼓管鼓室口咽鼓管咽口咽鼓管软骨幼儿的咽鼓管较成人短而平,腔径也较大,故咽部感染易沿咽鼓管侵入鼓室。咽鼓管咽口平时封闭,当吞咽或尽力张口时,咽口开大,空气进入鼓室。闭合的咽鼓管张开的咽鼓管乳突窦和乳突小房是鼓室向后的延伸,乳突窦是鼓室和乳突小房之间的小腔,向前开口于鼓室,向后与乳突小房相连通。乳突窦和乳突小房内都衬以粘膜,且与鼓室的粘膜相连续,故可因中耳炎而感染。乳突小房是前庭蜗器的主要部分,由骨迷路和膜迷路组成,全部在颞骨岩部的骨质内,位于鼓室和内耳道底之间。内耳骨迷

1 / 9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