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分的认识》教学设计威海高区东涝台小学赵丽教学内容:教科书第71~73页,时、分的认识。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认识时间单位时、分,掌握它们之间的关系。知道1时=60分,让学生经历1分,推想1时的时间,初步建立时、分的时间概念。2.会看钟表,能正确认读钟面上指示的时刻。3.结合具体实例,感受时间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养成遵守时间、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教学重点:正确认读钟面上的时刻。教学过程:活动一:复习旧知、导人新课。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组照片。(课件出示不带钟面的情境图。)仔细欣赏照片,同学们在做什么?生:举行“庆元旦”联欢会。师:是啊,每年的元旦前夕学校都要举行庆祝元旦的联欢会。看元旦联欢会就要开始了(出示情境图中的钟面),谁来说说开始的时刻?生:8时半。师:你认读地真准确。一年级的时候,我们已经认识了整时或几时半,大家在钟表模型上拨一个整时或几时半,然后在小组内说一说。师:哪位同学愿将你拨的时刻介绍给大家听?说一说你是怎么拨的?生:老师,我拨的是9时。我先把时针拨到9,再把分针拨到12,就是9时。师:这位同学不仅拨得准确,解释得也非常到位。谁再来说说你拨的时刻?生:老师,我拨的是10时半,我记得以前老师说过,几时半的那个“半”就是分针指到6,然后10时半,时针就是刚过10时,在10和11之间。师:这位同学解释得真到位。通过刚才同学们的解释,老师听明白了,像9时这样的整时,分针都指到12,是几时时针就指到几。像10时半这样的几时“半”的时间,分针都指到6,看时针刚过几时就是几时半。师:同学们接着看。(课件出示情境图。)在热闹的元旦联欢会上,上演了许多精彩的节目,都有哪些节目?生:舞蹈、相声、快板、独唱。师:这么多精彩的节目,节目演出的时刻是几时几分?(生想。)这些时刻还是我们以前学过的整时或几时半吗?(生摇头。)那这些时刻究竟是多少呢?师:今天,我们就来进一步认识时、分。(板书课题。)【评析:温故方能知新。此环节的设计,充分唤醒学生对时间的原有认知经验。通过交流,教师能准确地把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新知的引入奠定基础。】活动二:认识钟面。师:有时为了更精确地知道时间,仅仅认识整时还不够,因此,人们又将“时”划分为更小的时间单位“分”。认识“分”首先得认识钟面,现在老师把这个钟面放大到屏幕上(多媒体出示钟面),仔细观察钟面,你发现了什么?先想一想,再在小组内说一说,并把观察到的记录下来。生观察,小组内交流。学生汇报交流。教师针对学生的交流依次板书关键词(时针、分针、大格、小格)。1.认识时针、分针。师:仔细地看看时针和分针有什么不同?生1:时针较短,分针较长。(课件闪烁。)生2:时针较粗,分针较细。(课件闪烁。)结合回答板书:粗短细长【评析:教师演示动态钟面,让学生观察钟面,说出时针、分针的特征,这样有利于学生认识时、分的关系。科学合理的板书让学生一目了然地认识时、分及其关系。教师把板演、交流有机地融为一体,使学生很好地进行归纳概括,收到良好效果。】2.认识大格、小格。师:咱们数数大格有几个?(课件闪烁。)结合回答板书:12个。师:每个大格中间又有几个小格?(课件闪烁。)生:5个。师:整个钟面上一共有多少个小格?谁来猜猜看。生:60100——师:究竟谁数的对?有什么好办法能比较快地数出来?生:5个5个地数。师:咱们一起来数数看。(钟面外围依次闪出:5、10、15……60。)结合回答板书:60个。【评析:此环节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猜想、验证以及应用意识,认识小格是理解分针计时的关键,因此教师舍得花时间和学生一起认真数数,先大胆猜测后实际验证,并且能利用学生所学的知识化繁为简——用口诀法数,无法用口诀时剩下的用加法数。这里教师用学生已有知识来解决问题,也是对乘法口诀的巩固和应用。】3.动画解读时针、分针的运动。师:认识了钟面,那你知道时针、分针是怎样计时的吗?生:……师:为了让人们更清楚地知道时间,时针爷爷和分针宝宝决定分工合作:时针爷爷年纪大了走得慢但脚步大,于是它沿着大格走,走一大格就是l小时。时针从数字12走到1是1时,走到2呢?再走到3呢?(课件演示。)分针宝宝年龄小走得快但脚步小,于是它沿着小格走,走一小格就是1分钟。分针从数字12开始走一小格是1分钟,再走一小格就是两分钟。当它走到数字1,是几分钟谁知道?为什么?生:5分钟,因为它走了5小格。师:走到数字2呢?3呢?为什么?生:抢答。(课件依次演示并在钟面外围闪出正确答案。)师:时针爷爷和分针宝宝就是这样分工合作,共同把时间指示得准确无误,得到人们的赞赏的。【评析:此环节教师借助“时针爷爷”和“分针宝宝”的动态演示,将抽象的“时、分”这一数学知识直观化、拟人化、具体化。动画的使用,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让学生对于时针和分针运动的认识经历了从模糊——直观——抽象的过程。】4.操作演示,感知1时=60分。师:当分针宝宝快快乐乐地走一圈时,时针爷爷有什么变化呢?拿出你们的钟面模具动手拨一拨。说说你的发现吧!生1:时针走得慢,分针走得快。生2:分针走了60小格,时针走了1大格。生3:分针走了60分,时针走了1时。师:那它们刚才经过的时间一样长吗?生:一样长。师:对!我们再来看一看课件的演示。(课件演示:时针、分针同时从12出发,同时停下。)师:这种关系你能用一个等式把它表示出来吗?同桌之间互相讨论一下,并把结论写在课堂练习本上。结合汇报板书:l时=60分师:真不愧是小数学家,这么难的问题,同学们根据自己的观察、讨论轻而易举就解决了。现在请用自己喜欢方式把这个结论记住。【评析:本环节,教师借助趣味讲解与课件直观演示相结合,让学生在兴趣中掌握时针与分针的不同走法与计时,并且自己得出1时=60分,解决了本课的重难点,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活动三:认读时刻。师:刚才我们已经对钟面有了新的认识。那你能说说第一个节目什么时刻开始的吗?(教师出现第一节目的钟面。)可以先想一想,再钟面上拨一拨。学生拨完展示,并说说自己是怎么拨的。师小结:拨8时31分,要先拨出8时,然后让分针走31个小格,这就是8时31分。师提问:再来看看这个时刻。谁能说说8时31分时,时针和分针分别指向哪里?学生可能回答:时针过了8,还不到9,所以是8时多;分针走到6是30分,再走1个小格就是31分。师小结:我们在认时刻的时候,要先看时针,时针刚过几就是几时多:多多少呢要看分针,分针走了几个小格就是几分,合起来就是几时几分。谈话:8时31分除了这种文字表示法外,我们还可以这样表示8:31,用两个小圆点把时和分隔开,这个时刻也读作8时31分。提问:你在哪里见过这种表示时刻的方法?生1:作息时间表上。生2:电子表。师:看来这种记录时刻的方法,生活中咱们经常可以见到。【评析:对于时刻的认读,教师充分放手,给学生足够的操作时间,让学生在拔中思,拔中悟。交流时,教师给学生足够的交流空间,让学生通过交流,最终内化时刻认读的方法。】活动四:认识、感受1分钟。师:刚才我们已经知道了联欢会开始的时间和第1个节目演出的时间,你知道联欢会开始的时间与第1个节目演出的时间相差多少吗?生:1分钟。师:1分钟有多长?在1分钟内,你觉得我们能做哪些事情?生谈谈自己的理解。师:让我们共同体验一下,1分钟有多长?在1分钟内能做哪些事情?师生共同感受1分钟。师:汇报一下,1分钟过去了,你有什么感受?你在1分钟的时间里做了哪些事情?生1:读一首诗。生2:做12道口算题。生3:脉搏跳动86下。……师:1分钟内我们做了那么多有意义的事情,在生活中,1分钟内还可以做哪些事情呢?出示(课件):1分钟内可以做的事情。师:是啊!1分钟看似很短,但是我们可以做很多事情,时间对于我们来说非常宝贵,我们要珍惜时间,珍惜每一分钟。【评析: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此环节,教师设计一些来自学生身边、学生感兴趣的数学活动,引导学生体验一分钟的长短,为学生积累丰富的“1分钟”的认知经验。“1分钟”多条信息的呈现,让学生更加深入体会时间的宝贵,从而养成遵守时间、珍惜时间的好习惯。】活动五:认识1小时。师:我们来看一下第7个节目和第20个节目的演出时间(出示钟面),你能说出这两个时刻吗?生:9时15分;10时15分。师:这两个时刻又相差了多少时间?生:1小时。师:1小时有多长?学生说1小时有多长。师:我们刚刚体验了1分钟,60个这么长的时间就是1小时。一节课的时间是40分钟,课间休息10分钟,一节课加两个课间休息的时间就是1小时。师:你觉得l小时之内能完成哪些事情?生:……【评析:此环节教师能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让学生在上、下课这些生活细节中感受1小时,让学生发现数学与生活密不可分。】活动六:巩固、运用新知。师:看到大家学得这么认真,时间老人可高兴了,现在他想考考大家,请看题:(1)我拨你说。同桌两人进行。选一组同桌交流。(2)小明的生活。填一填。要向学生渗透养成良好的生活作息时间。(3)画分针。【评析:此环堇通过练习的巩固运用,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功能,使学生在愉快轻松的气氛中掌握知识,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力求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达到融会贯通。】活动七:小结。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一定有了很多的收获。那你知道自己每分钟走多少步吗?课后跟同学们或是爸爸、妈妈想办法测量一下吧!【总评】本单元属于数与代数领域的“常见的量”教学。学生在一年级下册学习中已经初步,认识了钟表,知道钟面上有时针、分针,能准确识别钟表上有关“整时”“半时”以及“大约几时”这几种特殊的时刻。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认读写钟面上的时刻,掌握时、分之间的关系。本节课从落实课程标准的理念出发,突出体现了以下特点:(1)教学内容生活化。时间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密不可分,学生每天都与它亲密接触,但是,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要准确地理解时间有一定的难度6学生在一年级时对时间有过初步的认识,老师从学情出发,课的开始从学生熟悉的“元旦联欢会”谈话引入,在学生欣赏照片的过程中,以学生原有知识为切入点进行教学,本着“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教学理念,让学生感悟到生活处处皆数学。(2)数学教学活动化。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与记忆,好的数学教学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为学生提供众多的“做数学”的机会。本节课通过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来认识时分。例如,在钟表模型上看一看、拨一拨、想一想、比划一下等,这样让学生在各种活动中体验数学。鼓励每个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动眼,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数学的学习过程中,使学生真正地动起来,将教学过程变成学生的活动过程,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比较、分类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空间想象能力。这样的设计让学生经历了由直观到抽象的过程,遵循了“直观——半抽象——抽象”的这一规律。(3)教学手段形象化。理解1时=60分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将时针与分针拟人化,根据时针与分针走的规律形象地比喻成“时针爷爷”和“分针宝宝”,教师借助趣味讲解与课件直观演示相结合,让学生在兴趣中掌握时针与分针的不同走法与记时,并且自己得出1时=60分,解决了本课的重难点,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总之,在本课中教师充分采取看一看、想一想、说一说、数一数等活动形式,让学生在情境中操作、感知、观察、分析、交流、思考、想象。整个数学学习在活动中进行,使学生在“做数学”的过程中对数学知识产生深刻的体验,在获得基本的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渗透数学思想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