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建社会后期建筑(1279年—1911年)明朝(1368年—1644年)276年中外建筑史第二节明朝建筑•内容提要:•城市建设——明北京城•宫殿建筑——北京故宫•天坛•陵墓——明孝陵、泗州祖陵、凤阳皇陵、北京十三陵•园林——拙政园、留园•住宅——明代徽州住宅中外建筑史明北京城•明北京城是在元大都的基础上建成的。明成祖永乐元年(1403年)改北平为北京。永乐四年(1406年)开始筹建北京宫殿城池,永乐十九年(1421年)正月“告成”,历时15年,正式定都北京。中外建筑史中外建筑史•从全城看来呈“凸”字形。是以一条纵贯南北,长达8公里的中轴线为依据进行布置的。外城南边正中的永定门是这条中轴线的起点,之北的钟鼓楼则是着条中轴线的终点。•此时的北京城分内城、外城(皇城和紫禁城位于内城之中)。内城分为九门,正南中央为正阳门,在其左侧为崇文门,右侧为宣武门。中外建筑史中外建筑史•明皇城在宫城的外面,周围18里,有六门,正南为大明门(清改为大清门)。中外建筑史•承天门内东西朝房两旁,布置了“左祖右社”的太庙和社稷坛。这样的布置改变了元朝“左祖右社”远离皇城的布局,使太庙与社程坛紧连着皇宫。中外建筑史•承天门前有一条宽阔的御道,两旁有千步廊,组成“T”字形广场。广场两侧宫墙的外面,左文右武,对称地排列着中央政府的主要官署,从而改变了元大都城内中央衙署分散的布置。中外建筑史•这样,宫前的中央官署和“左祖右社”,宫后的御苑,宫左的皇史宬,宫右的太液池等,都围在皇城之内。中外建筑史北京故宫•北京故宫是明清两代的皇宫,又称紫禁城。历代宫殿都“象天立宫”以表示君权“受命于天”。由于君为天子,天子的宫殿如同天帝居住的“紫宫”禁地,故名紫禁城。中外建筑史•故宫始建于明永乐四年(1406年),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历经明清两个朝代24个皇帝。中外建筑史•故宫规模宏大,占地7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5万多平方米,有房屋9999间半,是世界上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中外建筑史•为了突出帝王至高无上的权威,故宫有一条贯穿宫城南北的中轴线,在这条中轴线上,按照“前朝后寝”的古制,布置着帝王发号施令,象征政权中心的三大殿(奉天殿,华盖殿,谨身殿)和帝后居住的后三宫(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中外建筑史•在其内廷部分(乾清门以北),左右各形成一条以太上皇居住的宫殿---宁寿宫,和以太妃居住的宫殿---慈寿宫为中心的次要轴线,这两条次要轴线又和外朝以太和门为中兴,与左边的文华殿,右边的武英殿相呼应。中外建筑史•两条次要轴线和中央轴线之间,有斋宫及养心殿,其后即为嫔妃妃居住的东西六宫。中外建筑史•出于防御的需要,这些宫殿建筑的外围筑有高达10米的宫墙,四角有角楼,外有护城河。中外建筑史中外建筑史天坛•北京天坛是世界上最大的古代祭天建筑群。在中国,祭天仪式起源于周朝,自汉代以来,历朝历代的帝王都对此极为重视。明永乐以后,每年冬至、正月上辛日和孟夏(夏季的首月),帝王们都要来天坛举行祭天和祈谷的仪式。如果遇上少雨的年份,还会在圜丘坛进行祈雨。中外建筑史中外建筑史中外建筑史中外建筑史中外建筑史中外建筑史中外建筑史明孝陵•在南京市东郊紫金山(钟山)南麓,茅山西侧。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和皇后马氏合葬于此。作为中国明陵之首的明孝陵壮观宏伟,代表了明初建筑和石刻艺术的最高成就。中外建筑史中外建筑史中外建筑史泗州祖陵•明祖陵,被称为“明代第一陵”。朱元璋建立明朝后,追尊其高祖朱百六为玄皇帝,曾祖朱四九为恒皇帝,祖父朱初一为裕皇帝,并于洪武十九年(公元1386年)修建祖陵,至永乐十一年(公元1413年)祖陵全部建成。祖陵神道全长250多米,两侧立望柱二对,石像十九对,并有祭田149顷,规模宏大,气势不凡。中外建筑史中外建筑史凤阳皇陵•太祖朱元璋即帝位以后,建都南京,而以临濠(今凤阳)为中都。明皇陵位于中都城西南7公里处,陵墓中安葬着朱元璋父母及兄嫂、侄儿的遗骨。皇陵的总体格局基本形式为外有城垣,内有护所、祭祀设施;陵前竖有高大的皇陵碑和成双成对的石像生。中外建筑史中外建筑史北京十三陵中外建筑史中外建筑史中外建筑史中外建筑史拙政园中外建筑史中外建筑史中外建筑史留园中外建筑史中外建筑史中外建筑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