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将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回归生活化【摘要】道德内在于生活之中,是生活的构成性要素。道德和做人的学习,不同于一般的书本学习,它必须是在生活中向生活学习。这是二十一世纪以来德育课程改革的主导思路,目前已成为德育理论与实践工作者的共识。儿童品德的形成主要是源于他们对于生活的认知和体验,让儿童在体验生活的过程中掌握知识,以生活为本",把生活世界提供给学生去体验。那如何将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回归生活化呢?一、启发诱导、回味生活;二、创设情境,体验生活;三、榜样学习,浸润生活;四、活动参与,探究生活。【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回归生活【正文】道德内在于生活之中,是生活的构成性要素。道德和做人的学习,不同于一般的书本学习,它必须是在生活中向生活学习。这是二十一世纪以来德育课程改革的主导思路,目前已成为德育理论与实践工作者的共识。儿童品德的形成主要是源于他们对于生活的认知和体验,让儿童在体验生活的过程中掌握知识,以生活为本",把生活世界提供给学生去体验。这就要求老师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发展能力如何让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回归生活,必须将学生课堂学习课本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道德与法治教学也在呼唤回归生活--"把生活作为本源。记得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生活即教育"。那么,构建学生感兴趣的生活课堂,将课堂学习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是教师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研究的重要问题。那如何将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回归生活化呢?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启发诱导、回味生活教材中有很多环节,是请学生讲述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呈现或者分享他人过去的生活情境。这样的设计不只是为了导课的需要,也不只是因为要让学生从已有经验出发而更好地理解内容。这样设计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回忆,整理已有的生活经验,提取有道德价值的内容,学会将“回味”作为向生活学习的一种重要方法使学生在不知如何、不知对错时,能想一想自己过去的经验、同学的经验,从中使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出路。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选取生活场景,营造课堂氛围,抓住学生“心愤愤,口悱悱”的适当时机,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热情和求知欲,启发学生的联想、分析、归纳,诱导学生的情感和审美情趣。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等多种手段,循循善诱,“引出”学生心灵深处尘封已久的生活片段,使学生有话可讲、有感可发,从而使教学不再空洞枯燥,也使教学自然融入生活。不知不觉地让学生在回味生活中,受到了教育。案例:我在教学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父母有多爱我》这课时,我设计了“误解的爱”这一个环节,教师:父“母的爱是一首永远写不完唱不尽的诗,从诗中我们可以深深地感受到,是父母的疼爱,使我们无忧无虑地成长,是父母的疼爱,使我们的成长道路洒满了爱的阳光,充满爱的温暖,但是,记忆里也责备的目光,批评的语言,有时候爸爸妈妈做的一些事情,或者一些行为,会让我们不能理解,觉得难受委屈,甚至觉得父母不爱自己。你有这样的经历吗?”让孩子们回忆对父母的不理解,回味自己的烦恼。有同学说“母到外地工作了,留下我和爷爷奶奶在家,父母心里只想着挣钱”。有同学回忆到:“为了让我减体重,爸爸每天和我步行到学校,我好累呀!”还有同学说:“大人同样的话说了一遍又一遍真让人心烦”……我让孩子们在小组内交流,我对父母的不理解是……,我的烦恼是……。孩子们交流得非常激烈,学生们的情感得到了宣泄。然后我再设计了爸爸写给儿子东东的一封信,让孩子听听父母的心声,去感受父母的爱。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回味平时与父母的点点滴滴,感受并体会父母的爱,学生的情感得到了升华,较好的达到了教学效果。二、创设情境,体验生活生活是日常的、鲜活的,它很难完全按照计划而展开。教育对人成长的重要意义,在于总是有目的、有计划地设计一些教育活动,使学生通过教师所设计的活动体验而获得成长,这是教育生活不同于日常生活的地方。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必须优化情境,并以优化的情境为空间,以创设情境为主线,根据教材的特点、教学方法和具体学情,在课堂上营造一种富有情境的氛围,让教学活动烙上生活的印记,使“生活课堂化”、“课堂生活化”,把课堂教学与现实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案例:我在教学三年级上册《大家排好队》这课时,为了突破学生对既要守规则,又要懂礼让这个难点,我设计了情景剧《遇到尿急怎么办》,学生在表演情景剧《遇到尿急怎么办》时,丁丁坚持不让尿急的同学先上厕所并说出不让的理由,演尿急的同学也表演的惟妙惟肖,非常痛苦并表现出要尿在身上了的样子,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再抽问在台下的部分学生,有的学生回答:“不让,并用排队规则来说明理由,要守规则”,有的学生回答:“要让尿急的同学先上厕所,并说明要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来决定是让还是不让,当时尿急的同学都要尿裤子了,应该让”。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点出守规则,也要懂礼让,这是生活中的智慧,这种道德两难情景,紧急情景和任务驱动的情境下,道德意义与价值则更容易显现出来;这样,既对学生进行了情商教育,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又培养了学生的核心素养,从而突破本课的难点,达到了学生在活动中成长的教学目标。三、榜样学习,浸染生活“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榜样学习是人类学习,特别是意义获得与领悟的重要方式,榜样有示范的作用,可唤起人模仿的内驱力,榜样学习是中国德育最常用的道德教育方式;榜样的言行,能够将人的理想状态具体化,对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的儿童特别适用,无数榜样故事,承载着人类精神,并将其代代相传,这一点中外古今无一例外。案例:我在教学《在“责任”中长大》这一主题时:我把班级一名家庭困难但自立自强的学生的事迹讲给同学们听:有位同学每天就生活在我们身边,她的爸爸在她很小的时候因病去世,她的妈妈在三年前也得了重病,瘫痪在床。但就是这位同学坚强地“扛”起了这个家。她每天早晨5点钟起床,先做饭给妈妈吃,然后喂妈妈吃药,再到学校上课,但从来没有迟到过。中午别的孩子在学校吃午餐她得赶快回家做饭,再帮妈妈做些家务。每天晚上,当同学们在做作业、看电视、睡觉的时候,这位同学正忙着帮妈妈擦身体,清洗换下来的衣服。就是这样的环境,她的学习成绩却在班级名列前茅。这样一位同学,为什么能做到这样呢?我讲着讲着,全班寂静极了,有的同学在低头抹泪,每位同学都“浸染”其中,在听同学真实事迹的过程中立志要学习这位女同学,要自觉树立起对家庭的责任感,学会自立自强。四、活动参与,探究生活陶行知先生认为:教育和生活是同一过程,教育含于生活中,教育必须和生活结合才能发生作用。新课程改革特别注重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探究中成长,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此外,从学科教学的特殊性来看,道德的形成与发展需要学生独立思考和善于探究生活,社会规范必须通过学生的实践活动才能真正内化。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精心设计一些贴近学生现实生活的课堂实践活动,鼓励并组织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自主探索,在活动中愉快地学习。案例:我在教学《心中的“110”》这一课时,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让学生在活动中意识到心中有“110”是多么的重要。活动一:说一说,独自在家我会怎么做才安全?师抽学生回答,学生回答后师点评:“可以、聪明、我喜欢、老师完全赞同!你警惕性真高!我都没想到呢!”师生总结孩子独自在家可以有以下办法:反锁好门、从猫眼看是不是陌生人,是陌生人坚决不开门、假装家里有大人、跟爸爸妈妈打电话确认等。活动二:演一演,我是小演员(从故事体会心中的110的重要作用),师:有一个同学陈宇一个人在家的时候,就因为运用了心中的110捉住了坏蛋呢!究竟是怎么回事呢?我们来演一演,表演之前请看老师的要求(出示要求:1.快速默读书63页《智捉小偷》,了解故事内容。2.在四人小班内分角色演一演。)。师:“谢谢孩子们精彩的表演!从孩子们的表演中,你觉得陈宇是个怎样的孩子?”学生说,师引导:“知道不能与坏蛋直接?要先保护?再想办法?这就是机智应对,”师:如果是你看到了,你会怎么办?学生回答:打“110”,师:为什么打110,不直接上前搏斗?学生回答,师点评:“哦!面对强大的敌人,我们是绝对不能跟他搏斗,一定要想?先保护?爱动脑、爱思考的同学,老师喜欢”。活动三:编一编,巧妙脱险,师:像刚才这样看得到的危险来临的时候,我们知道要赶紧提高警惕,拨心中的110,可是,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危险我们是看不到的,播放被骗视频。然后师提问,如果你就是视频中被骗的孩子,你会感到?抽同学说说,师总结:如果这个孩子能及时提高警惕,及时拨打心中的110提醒自己,就不会上当了。师:现在我们来帮一帮他,你觉得哪里该马上提高警惕,就大声说停好吗?你想到了?师重放视频,学生认真观看,在需要提高警惕的地方喊停,学生从活动中提高防骗意识。师:要怎样才能巧妙脱险呢?同学们续编故事,巧妙脱险。活动四、议一议,我是生活小侦探,运用心中的110来解决现实生活中需要提高警惕的地方?学生小组讨论,总结生活中需要提高警惕的方面,通过这一系列学生活动,学生从生活中明白心中的“110”,学生在活动中提高了安全防范意识,教师较好的完成了教学目标,达到了教学效果。其实,在课本中有许多现场学生活动,如角色扮演、游戏、制作等,这些都是引导学生向当下生活学习,学生活动服务于当下问题的解决,服务于当下学生的道德困惑,服务于学生的持续成长。因此,小学道德与法治的课堂教学必须回归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