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存在主义文学第一节存在主义哲学和存在主义文学第二节萨特第一节存在主义哲学和存在主义文学•存在主义哲学:1、基督教存在主义——克尔凯郭尔•2、无神论存在主义——海德格尔和雅斯贝尔斯在吸收、攻造克尔凯郭尔的生存概念、尼采的唯意志论和德国胡塞尔的现象学的基础上,正式创立了存在主义哲学。萨特的存在主义基本理论•存在主义的基本出发点和中心是人,是人的存在,是文艺复兴以来西方人道主义在20世纪新的历史条件下的重要发展。•萨特的存在主义基本理论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一、“存在先于本质”•人生下地来他就存在了,但最初并没有本质,人的本质是后来人按照自己的意志,进行选择和决定,作出一系列的行为和活动以后才获得的。•“我们说存在先于本质的意思是指什么呢?意思就是说首先有人,人碰上自己,在世界上涌现出来——然后才给自己下定义”。“人是自己行为的结果”,“行动的过程创造了人本身”。这是存在主义的第一原理。”•萨特用这一理论否定上帝的存在,既宣传了“世界并无设定人类本性的上帝”,又否定了过去人道主义认为有一般人类本性的理论。他主张“人之初,性本无”,以此说明人比物高贵,强调人的尊严和价值。萨特的存在主义基本理论二、“自由选择”1.人自由地决定自己的本质。存在主义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自由,人面对不同环境,采取什么行动,怎样采取行动,都可以自由选择。这种选择是绝对自由的,不应考虑别人的意志,世俗的要求乃至现实的后果,只须听从自己内心的意志。例如:一个俘虐,宁死不屈,选择了死亡,他没有放弃自己自由选择的权力,他的存在就有价值、有意义;一个国王,只会听命于他人,放弃了自己选择自己道路和命运的权力,他也是不自由的,活得没有意义。“忧虑”——对自我选择负责的表现。二、“自由选择”2.这种决定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在不断的自由选择过程中实现和完成的。人不断地遇到各种矛盾,面临种种人生境遇,需要不断地做出选择,不断进行自我创造,在这样一个过程中体现人的本质。三、“世界是荒谬的,人生是痛苦的”前面讲存在先于本质,可存在不可能是孤立的,它离不开一定的生存境遇。我们面对的是怎样一个境遇呢?荒谬的世界,痛苦的人生。世界并不是为了人而存在的,并不那么合乎理性,合乎正义。每一个人都是孤独的,是被扔到这个陌生而危险的世界上,被不可知的无理性无规律的力量所限制,所逼迫,备受痛苦而又无能为力,唯一的命运是一连串的失败。•人生是荒谬的,现实是令人恶心的;人的存在在先,本质在后,人存在着,进行自由选择,进行自由创造,而后获得自己的本质;人在选择,创造自我本质的过程中,享有充分的自由;人应该勇敢地面对人生——尽管它是荒谬、痛苦的,坚持自由选择自己生存道路和命运的权力;人的本质的最后获得和确定,是在整个人生过程的终结才完成的。小结对存在主义的认识•存在主义,从根本上讲是唯心的,这同唯意志论一样,有其局限性。但是,存在主义自40年代风行欧美,而且直到五六十年代仍盛行不衰。••存在主义最大特点是什么?“人”的哲学•存在主义最大特点——是强调人的价值,人的尊严,而且它强调“自由选择”,强调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就是说,人的价值、人的尊严、人的存在,是由人自己决定的。•“人是自由的,懦夫使自己懦弱,英雄把自己变成英雄”。•存在主义又被称为“人”的哲学。批判or奉行?•批判存在主义,论点之一是说存在主义是悲观主义的。这种观点貌似有理,其实并不全面。是只见其一,未见其二。•它鼓吹人面对这种现实,悲观丧气,消极颓废,还是相反?•它要求和鼓吹人们面对这种现实,更要振作精神,坚持追求,坚持奋斗,坚持选择的自由。•有人说,奉行存在主义在生活中前进,就象置身于没有星光的黑夜,在悬崖上沿着崎岖的小径行走,你说等天亮了再走吧,不行,因为天是不会亮的。•只事耕耘,莫问收获——曾国藩•“征服顶峰的斗争本身,足以充实人的心灵,应该设想西叙福斯是幸福的。”——卡谬《西西弗斯神话》《西西弗斯的神话》•卡谬哲学随笔《西西弗斯的神话》(1942),他通过希腊神话中西西弗斯不断推石上山,石头又不断滚下的永恒劳作,提出一种形而上的悲观论。存在主义的英雄•西西弗斯是一个存在主义的英雄。•他是意识到存在的荒诞,并力图克服这种荒诞的人类的象征。•西西弗斯被罚做徒然的劳役,他不断把巨石推到山上,巨石滚下来后又推回去,这样他便主宰了自己的命运。存在主义文学:萨特卡谬博尔瓦(波伏娃)存在主义哲学家,多数同时也是存在主义文学家,他们是借文学的形式宣传自己的哲学主张。“即便把我埋在你的旁边,你的灰烬和我的尸体也没有任何交集。”第二节萨特•让·保尔·萨特(1905-1980)是当代著名的哲学家、小说家、剧作家、评论家和社会活动家。他的一生,是不断反抗,不断追求,不断奋斗的一生,是坚持实践他的存在主义的一生。•萨特一生可分为三段:一、青少年时期•萨特1905年6月21日出身于法国一个资产阶级家庭,幼年丧父,母亲改嫁,很早就有一种“私生子”的感觉。•早熟,聪明。他4岁就能读马洛的《流浪儿》,7岁就能读《包法利夫人》;•大学时,大量接触了叔本华、尼采、马克思的著作;•1933年,作为公费留学生赴柏林的法兰西学院进修,受教于德国现象学著名教授胡塞尔,研究克尔凯郭尔、海德格尔、胡塞尔、黑格尔、马克思的著作,逐步形成存在主义哲学观。二、创作丰收期•从30年代后期到五十年代后期。萨特的主要哲学、文学成果都产生在这一阶段。•1937年,发表第一个短篇《墙》,后获法国民众主义小说奖。•1938年发表长篇《恶心》,这是他的成名作。•1943年发表剧本《苍蝇》。•1946年发表剧本《死无葬身之地》。三、社会活动时期•1.他始终被官方视为异己。••1948年,梵蒂冈教会还把他的书列为禁书。•1968年,他在“红五月”红色风暴中贴出大字报:“我控诉共和国的总统”。•1970年65岁还曾受警方拘禁。他的住所曾多次被反动的秘密组织炸毁,右冀分子游行,甚至高呼“枪毙萨特”。•萨特还“拒绝一切来自官方的荣誉”,不与官方往来,二战结束,他拒绝了法国荣誉团勋章,1964年拒绝诺贝尔奖,拒绝过法兰西学院院士头衔,还拒绝过部长职位。•2.他又始终不被共产党视为自己人。•萨特曾两度与法共有较长的合作,一是二战期间,一是1952年反对美国侵朝和冷战政策,直到1956年,他自称是“共产党的同路人”(但并未加入法共)。•总之,他不把自己归入任何一方,也不要任何一方说好,他认为谁对,就支持谁,他认为谁不对,谁搞侵略,搞非正义,他就反对谁,他始终牢牢地坚持着自己“自由选择”的权力。他只坚持一个原则:“尽可能诚实”。•“美国方面寡廉鲜耻,共产党又那么偏执狂热,不知世界上还给我们留下什么容身之地”。•——波伏娃评价片语•“萨特用自己的行动写下的这份‘政治履历表’充分显示出一种不畏强暴,不谋私利,忘我地主持正义的精神和任自己感情真挚流露而不加矫饰和伪装的襟怀坦白的政治风格。”他是“法国历史上那种作家兼斗士的光荣传统的当之无愧的继承者”。——柳鸣九•哲学著作:《存在与虚无》(1943)、《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1946)、《马克思主义与存在主义》(1957)、《辩证理性批判》(1960)等;•小说:《厌恶》(1938)、短篇集《墙》(1939)、多卷长篇《自由之路》;•剧本:《苍蝇》(1943)、《禁闭》(1944)、《死无葬身之地》(1946)、《恭顺的妓女》(1946)、《肮脏的手》(1948)、《恶魔与上帝》(1951)、《涅克拉索夫》(1955)、《阿尔托纳的隐藏者》(1960)等。•“由于他的富有创造性的作品,这些作品由于表达了渴望自由和竭力追求真理而在我们时代里产生深远影响。”——瑞典皇家科学院授奖决定“境遇剧”萨特创作的存在主义戏剧区别于传统的戏剧,其最大特点在于“境遇”二字。这些戏剧不是按照传统戏剧的原则处理人物和环境的关系,而是让环境支配人物,给人物提供一定的环境,让人物在特定的环境中选择自己的行动,体现自己的本质,表现自己的性格和命运。就是说,要在戏剧舞台上展现人物的境遇,以及在特定的境遇中,剧中人所进行“自由选择”。因此,萨特把自己的戏剧称为“境遇剧”。其中著名的有《死无葬身之地》、《禁闭》、《苍蝇》等。《死无葬身之地》•讲述了二战前夕,5名法国抵抗运动游击队员在一次战斗中失败被俘,经受残忍的酷刑折磨,恐惧、仇恨……种种复杂的情感纠缠着每个人的心。此时,游击队长作为身份不明的人也被关了起来,大家面临着严峻的选择,是严守秘密,还是出卖游击队长,获取自由?“自由选择”“选择”是《死无葬身之地》中阐发出来的哲学思想。面对游击队长若望被捕,和敌人的酷刑:卡诺里斯——一声不吭;昂利——喊叫,但坚不吐实;索尔比埃——跳楼自杀;吕丝——被强奸仍不招供;弗朗索瓦——被酷刑吓坏,被昂利掐死。《禁闭》•哲理剧《禁闭》(萨特最初拟定的题目为《他人》)又译为《间隔》,是萨特一部引起轰动的作品,被西方戏剧界誉为当代戏剧的经典之作。剧名原意为审判时禁止旁听,只限当事人在场。•故事场景被规定在地狱中“一间第二帝国时代的客厅里”。主要人物是三个鬼魂——一男二女“加尔森(男),伊内丝和艾丝黛尔。“他人就是地狱”•三人在生前都有一段不光彩的经历。在地狱里也不安生,继续为非作歹,争风吃醋,勾心斗角,尔虞我诈,彼此猜疑嫉恨,相互妨碍牵制,谁也不能如愿。他们在一起时,每个人都能置对方于痛苦境地,每个人都成了对方的地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