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西方哲学(名词解释)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尼采的“酒神精神”:酒神精神是尼采在《悲观的诞生》里探讨希腊悲剧所体现的古希腊人的健康的生命价值观的形象之一,酒神象征着生命之流,它冲破所有羁绊,不顾一切禁忌,撕破现象世界的面具,将自己消融在原始的统一之中,酒神的性格最初表现为原始的酒神崇拜仪式,它构成了悲剧和音乐的本质。酒神精神揭示了意志与现象的矛盾,表现了生活中欲仙欲死、苦难而又光荣的矛盾。2、尼采的“重估一切价值”:这是对传统的宗教、道德、哲学、艺术等所表现的西方文明的价值—真、善、美加以彻底破坏,推倒前人设立的一切偶像,首先是上帝这个偶像。3、胡塞尔的“现象学直观”:是从专注于现象的某一点开始而生发开来的自由联想,直到对这一现象一切可能的方面、性质和形态都获得清晰的观念。4、现象学:顾名思义,现象学是以现象为研究对象的学问。现象学家所理解的现象就是事物本身,在现象与本质之间不存在一层帷幕。5、海德格尔的“此在”:此在就是存在与此的意思,此在是存在论的出发点,对人的存在的分析把存在与存在物沟通起来,是对一切存在物的存在所做的存在论分析,是存在论的基础与入门。6、海德格尔的“先行到死中去”:人的存在有两种模式“本真存在”与“非本真存在”。人在“共在”的非本真状态中失去个性失去本真,在与常人同中寻求安宁。但“共在”只会使人处于烦的存在状态,产生畏的情绪。而死亡却是任何人不可回避的生命制高点,面对死亡,“先行到死”,人才会回到本真状态,获得自由。7、伽达玛(伽达默尔)的“效果历史”:这是对历史的主观理解同时也是历史造就的客观效果,它的意义在于化解了主观主义的历史观与客观主义的历史观之间的争论。8、库恩的“范式”:每个科学发展阶段都有特殊的内在结构,而体现这种结构的模型即库恩的“范式”。范式是通过一个具体的科学理论为范例,表示一个科学发展阶段的模式,,它通过对科学中关键性、全局性的问题的解决,描述了一幅关于世界整体的图示。二、论述题1、请试析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人生观,并结合您自己的生命体验谈谈对待生活应当抱有的态度。(参考答案)按叔本华的区分,最高级的活动是人在意志驱动下的生命活动,叔本华反对把人看做是无个性的理性动物,他根据意志既能动又盲目的特点,把人理解为具有多方面、多层次的欲望,富有喜怒哀乐之情的活生生的人。叔本华伦理学的主题不是个人主义和崇高自由创造,而是非理性主义的宿命论和悲观主义。叔本华说,对于人可作三个层次的理解:第一,具有共同人性的群体;第二,具有个性的个体;第三,具有天才的个人。在第一层次上,人不自觉地受意志的支配,意志看似主管任意,为所欲为,但实际上市客观盲目的冲动。在多数情况下,意志不服从理智,我们甚至不知道自己真实的意愿动机是什么。人只不过是意志的工具,生活对人是折磨和苦难。在第二层次上,叔本华说,个性是天生的,这意味着,人的性格从出生之时就被意志严格决定;千差万别的性格不过是意志的多样形态,人们如同不能选择体质一样,不能选择性格,人的性格就是他的命运。因此,人的善恶是天生的,幸福与不幸也是命中注定。但人们却相信,自己的努力可以塑造个性,改变命运,这是人世纠纷斗争的根源。人力图满足自己的欲望,他的个性必然是利己的,利己主义的生活的结果不是贪得无厌,就是恐惧不安,或是百无聊赖。西方哲学家多以幸福为生命的目的,叔本华却以痛苦为生命归宿。叔本华声称要向“远古的印度智慧”学习,他是为数不多的融合东方哲学的西方哲学家,但他在印度哲学中学到的只是消极悲观的人生态度,成为在斯多亚派之后公然倡导自杀的西方哲学家。第三层次的人即天才,天才摆脱了意志(或欲望)的控制,看破红尘,超凡脱俗。他们的天才主要表现于艺术和哲学。叔本华有一套关于艺术本质的独特理论。他说,一直不是通过感官,而是通过心灵在艺术创作和欣赏的过程中被认识的,心灵认识意志的途径是艺术想象和直观,而不是推理思维。叔本华把艺术直观称作“自失”。自失是直观者和直观境界的融合,“人自失于对象之中,也就是说,人们忘记了他的个性,忘记了他的意志”。叔本华这样描述心灵的艺术感受:“那永远寻求而又永远不可得的安宁就会在转眼之间自动光临,而我们也就达到了十足的怡悦。”但是,艺术欣赏只能达到暂时的解脱。永恒的解脱是彻底地否认生命意志,彻底地禁欲,甚至断绝生命之源。哲学(即叔本华自己的哲学和古印度的哲学)指出了无欲忘我、超凡脱俗的永恒之路。2、自60年代以来,政治哲学在西方成为显学,其影响力已经超过了一些纯理论,对西方战后的现实政治社会制度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当代政治哲学不仅解释着世界,也改变着世界。撒切尔施政、罗斯福新政见证了当代政治哲学对于政治经济制度的强烈影响。罗尔斯和诺齐克是当代西方政治哲学中的代表人物。请您论述罗尔斯和诺齐克的自由与平等之争,以及他们的观点对于当代中国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的启示。(参考答案)罗尔斯看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发展到成熟的阶段,经济平稳地向前发展,社会上形成快乐一个强大的中产阶级,自由和平等的权利也逐渐扩大,很多国家还采取了高福利的政策来减少贫富差距。这些情况表明,资本主义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功力主义已经不能圆满地解释这个阶段的所有社会现象。罗尔斯把当代社会的主要特点归结为正义、合作、效益和稳定。人总是认为自己所处的优越地位应该给自己带来较大的利益。但在最初的状况中,人们仍然处于事实上的不平等地位。罗尔斯区别了个人利益和一己利益。个人利益并不一定排斥他人利益,人们在实现自己生活目标的时候,可能会把个人利益和他人利益联结在一起。在最初的状况中,有理性的人笼罩在“无知的面纱”之中,按照“最低的最大限度规则”,他们将会就公平分配的原则,达成什么样的协议呢?给定这些条件,正义的原则不难推理出来。首先,参加协商的各方将会同意,每个人均应享有平等的基本的社会权利,包括平等的自由权利和平等的机会。最初状况中人们的协议并不限于平等的原则。罗尔斯说,平等的原则仅仅是协商的起点,而不表示着协商的终止。因此,他们不能肯定在不平等的分配中自己可以享有较多的还是较少的利益。罗尔斯得到两条正义原则:第一,每个人都在最大程度上平等地享有和其他人相当的基本的自由权利。第二,社会和经济的不平等被调解,使得(1)人们有理由指望它们对每个人都有利;并且,(2)它们所设置的职务和岗位对所有人开放。罗尔斯的出发点似乎具有美国人的典型观念:自由是最重要的人生价值,机会比财富更为可贵。他对平等的自由权利和竞争机会的强调,以及对财富占有的不平等的认可,也是以这些观念为前提的。诺塞克和罗尔斯建立了美国政治哲学中并驾齐驱的两种模式。和罗尔斯一样,诺塞克将权利的问题列为政治哲学的首要问题。但是,两人的着眼点却有所不同:罗尔斯关心社会权利的分配,并用正义原则来保证社会权利分配的公正性。诺塞克关于权利的概念完全是个人主义的。他认为,任何权利都是个人权利,个人权利不是对社会权利的分割,它是个人在发挥与生俱存的能力的过程中获得的。国家的功能只限于保护个人业已获得的权利,而不能对个人权利进行再分配。诺塞克提出了一个和罗尔斯的理论不同的关于正义的原则:一个关于分配中的正义的完整的原则只是认为,如果每个在分配中取得财产的人都拥有这样的资格,那么这一分配便是正义的。第一,自然赋予人们以不同的能力,人们运用这些能力创造财富,这是一个将生产能力分派于自然资源之中的过程。第二,财产的转让和继承也是一种分配。不难看出,诺塞克批评罗尔斯理论的主要目标是差别原则,因为差别原则正是缩小贫富差距的措施的理论依据。诺塞克和罗尔斯一样,继承了自由主义的传统,他们都把个人的自由权放在高于经济效益和社会福利的位置,都反对功利主义,反对为了多数人的利益牺牲少数人的权利,为了社会功利而牺牲个人自由权的做法。3、请您以某部文艺作品的流传为例,采用解释学的观点阐述艺术作品的本体论问题。(参考答案)可从芬兰作曲家西贝柳斯的《芬兰颂》或者是荷尔德林的《许贝利翁的命运之歌》说起。伽达默尔在《真理和方法》一书中以解释学的观点明确的说:欣赏者和艺术作品的“这种距离在本来的意义上就是审美的距离,因为它意味着对于观赏的距离,这种距离使得对在某人面前表现的东西进行真正的和全面的参与得以可能。因此,观赏者与自己本身的连续性是与观赏者的狂热的自我忘却性相适应的。正是从他作为观赏者而丧失自身这一点出发,他才有可能指望达到意义的连续性。这就是观赏者自身世界的真理,他在其中生活的宗教世界和伦理世界的真理,这个世界展现在他面前,他在这个世界里认识了他自己。”审美区分抽掉了艺术作品里的非审美要素,如目的,作用,内容和意义等,即一部作品向我们展现的一切理解条件,剩下的只是纯粹审美条件,在这个意义上艺术成了“博物馆式的艺术”。如果说上述对音乐艺术的理解是一种偏见,那么我们究竟应该如何看待音乐的本质呢?这就涉及到了艺术作品的本体论意义。所以,对音乐的理解并不能以正确与否来衡量,在音乐的审美活动中,体验重于释义,释义得对不对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音乐当中获得丰富的感受。所以,在艺术作品和观赏者之间构成了一种双向的意义生成,这种含义中的艺术作品也不再具有客观的意义,而是投入历史的洪流中被不断解释、不断影响着当下的时代,而艺术作品的意义也在这样的历史沉积过程中越来越厚重。由此可见,在艺术的体验中存在着一种意义丰满的过程,一部可以称之为艺术的作品一旦诞生,也就进入到了历史的解释学循环中。4、试论述西方参与式民主的基本观点立场,并结合当代中国现实探讨加强公众参与的意义。(参考答案)20世纪70年代以来,参与式民主理论开始复兴,成为当代西方民主理论的一个新的热点。1970年帕特曼的《参与和民主理论》成为了参与式民主理论兴起的标志;1984年巴伯的《强势民主》主张以参与式的强势民主弥补代议制弱势民主的不足;80、90年代以来哈贝马斯的话语民主理论、博曼等人的协商民主理论都积极倡导参与式民主,从而呈现出参与式民主复兴的理论景观。参与式民主理论的核心概念是参与,强调公民的政治参与,主张通过公民对公共事务的共同讨论、共同协商、共同行动解决共同体的公共问题。参与式民主是立足于公民身份的政治,公民不仅仅是选民,也不能仅仅把自己看做是政府的顾客、政府的管理对象,公民自身是管理者、自治者,是自己命运的主宰者,为此必须参与公共事务的讨论、协商和决定。民主不是代表的统治,也不是多数人的统治,而是公民的自治,是公民的积极主动的参与,不是消极的被管理。参与式民主要求公民具有公共精神,关心公共事务,遵循公共理性。这在自由主义看来是对公民过高的道德性要求,自由主义认为人是自私自利的动物,是纯粹的“经济人”,因此建立在集体主义、利他主义的假设之上的参与式民主过于理想化了。其实,参与式民主并不是建立在集体主义、利他主义的基础上,而是相信人既有自私自利的一面又有互助合作的一面,主张在公共事务中,通过公民间的相互对话、讨论、协商,去实现一个互助互利的合作目标。参与式民主承认理性人的私人偏好,但是具有互助、合作、博爱、善良本性的公民,又能在涉及公共事务的问题作出与私人偏好相反却有利于他人、有利于共同体的选择。参与式民主理论的倡导者们相信,只有通过参与式民主才能更好为培养起公民的公共精神,有利于公民的道德水平和智慧水平的提高,从而也有利于自我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一、在中国公众参与对推进决策民主化的重要意义在2020年全面建设成小康社会,是党中央在十八大会议上提出的奋斗目标。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我们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从各层次各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公众是公共政策参与的主体,增强公众参与,无疑会对我国公共政策的民主化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也必然会给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带来深远影响。(一)增强公众参与是推进决策民主化的必然选择。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民主是不可逆转的世界潮流。党中央始终坚持人民民主,高扬人民民主的光辉旗帜。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公众参与作为民主最直接的体现,关系着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增强公众参与

1 / 11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