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家长应该如何配合学校教育好孩子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的人格形成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家庭的培养熏陶。教孩子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处理各种关系,是家庭和学校的共同的责任。小学阶段是孩子接受学校教育的开始时期,迈进小学的大门,标志着孩子进入了1个新的发展阶段。在这个新时期内,孩子的生理心理都有了质的飞跃。随着功课的增多,社交面的扩展,认识世界能力的增强,必然影响到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方法和教育内容的改变,作为孩子的家长,应根据孩子的身心特点,配合学校和老师教育好孩子。一、促使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习惯,是指经过反复训练而达到的近乎自动化了的动作,习惯一旦形成就会在人的心理上造成一定的需要和兴趣,不按习惯行动,人就会感到别扭、不舒服。对刚入小学的孩子来说,家长应把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作为最重要的教育目标。知识将会遗忘,而习惯将伴随孩子终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将使孩子终生受益。小学阶段应养成的良好的学习习惯包括:1.爱学习的习惯2.学习时集中精力的习惯3.对功课进行预习和复习的习惯4.认真思考,独立解决困难的习惯。还可以指导孩子养成在书桌上学习、姿势端正、学完后将工具整理整齐的习惯,这些都会使孩子受益无穷。家长应让孩子了解到,良好的习惯是将事情组织起来,减少无谓的消耗的好办法,这样可以使孩子做事更有计划,更有效率。在家里家长可以跟孩子商量着制定规范,孩子先写作业,然后复习、预习、整理完书包可以看电视、玩玩具等。事实上,孩子对家长制定家庭学习规则并不反感,因为学习完以后,即可放心的玩乐,而不必担心家长又有什么学习安排。在学校里学习功课时,1种行之有效的习惯是:在课堂上认真听讲,积极回答问题,适当补充课外资料及教科书上的内容。作业和练习题出错的地方用红笔做记号,并多写几遍。复习时着重注意有红色记号的部分。这样即可用不多的时间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首先要教会孩子怎么做,在开始就要求孩子一丝不苟的执行,这是良好习惯形成的基础。其次,一定要鼓励孩子坚持下去,用物质或精神奖励坚定孩子的信心。俗话说:“习惯成自然”长期坚持,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就会自然而然的形成了。二、多给孩子创设锻炼的机会放学后,值日生要留下来做值日,而经常可以看到祖父祖母拿笤帚、父亲母亲拿拖把挥汗劳动,而本该做值日的孩子却充当检查员,“母亲,这里有废纸!”“那儿不干净!”而在许多家庭里都会听到这样的对话:“母亲,我要喝水!”“别急,母亲这就去给你倒!”“父亲,这道数学题我不会做!”“别急,父亲马上教你做。”类似这种“关怀倍至”、“包办代替”每天都在发生。在家里,孩子想得到什么就能得到什么,很少尝到困难、挫折的滋味,其实这并不是好事。一些调查资料表明:当今怯懦、怕吃苦和娇气的儿童数量显著增多,这与他们的生活过于依赖有关。美国有人曾对获得诺贝尔奖文学的各国文学家进行过一次专门调查,发现他们半数以上的人都有过坎坷不幸的童年,都是在困难中长大的。有人对几十位逆境中创业的美国卓有成就的企业家也进行过深入的研究,得出的结论是:他们之所以具有百折不挠、顽强拼搏的奋斗精神,这与家庭从小就培养孩子的独立性,竞争意识和勇于吃苦是分不开的。相比之下,今天的孩子太缺乏的正是这些,要知道.孩子的成长也需要困难,没有困难的存在,就不敢迎接困难的挑战,就不会有坚强的意志,意志薄弱者是很难成材的。我们就应该有意识,有目的地为孩子设置一些经过努力可以克服的困难,让他们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茁壮成长。比如,有的孩子不敢见生人,就应想方设法让他多见生人,鼓励他去独立办事;有的孩子懒散,不爱干活儿,就要严格要求,给他规定出作息时间表和每天必须做的家务活;有的孩子在学校里当选了干部,但又有点胆怯,不敢去挑这份重担,就要鼓励他去干、去闯,并不时了解他在实践中碰到的问题。在孩子解决困难的过程中,大人切不可急于去解围,应该给他们自己克服困难的时间。当孩子克服了困难获得成功之时,应该给予物质或精神方面的肯定、赞扬。使他们提高兴趣,坚定信心。三、多与老师和孩子沟通家长要与老师经常联系,了解孩子在学校中的表现,与老师共同商定对孩子进行教育的计划,与老师相互配合,共同教育好孩子。另外每天花上一点时间,与孩子谈谈。问问孩子最近学校里搞些什么活动呀?有什么高兴的或不愉快的事吗?学习上有什么地方特别吃力吗?你在学校里表现怎么样?从交谈中,可以了解孩子最近在做些什么,想些什么,随时可以帮助他们。现在的孩子,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物质上是丰富的,可精神上是孤独的。他们也有喜怒哀乐,也需要热情的沟通和交流。在他们的心目中,父母是最亲近的、最值得信赖的人,在学校里遇到一些不顺心的事或者遇到这样那样的难题,找不到答案,分不清是非的时候,他们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父母,如果做父母的能够耐心倾听,提出建议,就能化解孩子心中的矛盾。另外,针对独生子女孤独这一现状,我认为家长应鼓励孩子多与小伙伴玩耍,如:周六星期天孩子可以约好一起去广场玩,到好朋友家去做客或邀朋友到家玩等。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孩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身为父母要以身作则,用律己正己的思想行为来影响孩子、鼓励孩子,成为孩子的良师益友;还要充分尊重孩子,学会循循善诱,讲究方式方法,提高孩子的自信心和上进心。既要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更要关心孩子的心理需要,积极配合学校和老师教育孩子,这样孩子们才能健康开心地成长。一、家庭教育的意义1、孩子成长:孩子是家长的希望,是家庭发达和家庭兴旺的希望,是国家富强和社会繁荣的希望。2、家长职责: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始终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为人父母,教育好孩子,责无旁推,永不下岗。3、家族传承:家长是过去的孩子,孩子是未来的家长。家规和家风直接影响家族成员子孙后世的成长。二、家庭教育的魅力血浓于水,亲情教育的作用是任何力量都比不上的,也是任何教育都无法替代的。作为家长,任何时候都要对孩子的成长给予足够多的关心、关注和关爱,始终坚持用相信和欣赏的眼光来看待自己的孩子。南京有一位姓周(名字叫周宏)的爸爸,二十多年来,他把1个双耳几乎全聋的女儿,培养成一位学识出众的高才生。其实,这位爸爸并不是教育专家,只是1个工厂的技术员。他说,第一次让小女儿做应用题,10道题她只做对了一题。作为家长,如果遇到这样的情况,肯定会责备孩子。但是,他却在做对的那道题上打上1个大大的红勾,然后在白纸上写了一行字:“你太了不起了,第一次做应用题就对了一道,父亲像你这样年纪的时候,碰也不敢碰哎。”8岁的女儿看了十分兴奋,她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很高,升初中考试时,数学居然考了99分。10岁的时候,她还写出了6万字的科幻童话作品。媒体报道了这位可敬的爸爸。他说:“哪怕所有的人都看不起你的孩子,你也应该饱含热泪地欣赏他们,拥抱和赞美他们。”本人认为,这就是家庭教育的魅力,双耳全聋的孩子都能培养成高才生,我们的孩子都是正常人,怎么能培养不好呢?我想,关键在于,我们的家长,在对孩子教育的问题上,一定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和关爱。三、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1、关爱未能坚持孩子出生到上幼儿园之前的这段时间,还根本不懂什么是父母的关爱,我们的家长给予了太多的关爱;当上学渐渐懂得和更需要大人的关爱时,父母的关爱却离他们越来越远。2、期望值偏差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父母含辛茹苦养育子女的精神支柱。但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值”从入学前到幼儿园和小学,再到中学逐渐减低,失望情绪却逐渐增强。据调查显示:在幼儿园阶段,家长期望孩子上大学,成为专门人才的占90%以上,而到了上小学则下降到70%,初中下降到50%,高中下降到30%左右。家长之所以产生失望情绪,其原因是:第一,期望片面。不少家长把“期望”仅仅盯住孩子的学习成绩,学习成绩好,一美遮百丑。第二,定向过早。不能结合孩子的实际情况过早定职业方向,过早地确定将来当什么“家”,让孩子“就范”,往往欲速则不达,事与愿违。第三,要求太多。孩子有自己的年纪和心理特点,不能要求“成人化”,硬逼孩子“入门”,盲目给孩子订“目标”,导致孩子对家长产生反感,家长的期望自然变成失望。3、不坚持原则。教育孩子应建立在坚持原则基础之上,无原则的关爱即是溺爱,无原则的相信即是偏袒,无原则的管教即是纵容,无原则的欣赏即是娇惯,无原则的不管即是失职。最终结局是家长管不了,失去信心,让孩子自生自灭,害了孩子一生。不坚持原则的具体表现有:不教礼仪(待人接物)、不要劳动(家务和生活习惯)、不管学习(家庭作业)、偏信护短(听信孩子一面之词甚至责怪老师)、放任自由(租房、节假日外出和留守儿童)等等。四、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1个孩子从出生到成年,一般来说,至少有三分之二的时间在家里度过。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1、建立家规。国有国法、校有校纪、家有家规,良好的家风对子女的成长乃至子孙后世的教育都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2、品行习惯。包括待人接物(家访感受)和生活习惯等。3、劳动习惯。让孩子懂得要尊重父母和勤俭节约。4、学习环境。让孩子体会到回家还要学习。5、外出交往。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外出交往最易沾染不良习气。6、言传身教。长辈的言行举止是孩子崇拜和模仿的对象,在他心目中认为,家长做的就是对的,所以家长应谨言慎行,做孩子的表率。五、家、校教育结合1、家长校访家长培养教育子女,学习阶段,应特别注重进行校访,不仅能让自己和学校老师一起更好地了解和研究子女,还能让学生体会到父母对他学习成长的关心和重视。但要注意以下几点:①、目的明确。家长每次到学校想了解什么问题,都要有个目的(侧重点),比如思想品德、学习情况、健康状况、性格交往方面等,这样才能有的放矢,达到预期目的。②、要选好时机。要和老师约好时间,稍作沟通,既表示尊重,同时可以有更好的收效。③、了解全面。不仅和班主任、任课老师沟通,也要和有关领导以及学生干部交流,这样才能更全面。④、实事求是。对待孩子的优劣,要客观,对优点不夸大,缺点不护短,尤其是对待问题,要清醒冷静,真诚地和老师一块研究妥善解决的办法。⑤、言而有信。在家长和老师达成共识的情况下,要付诸行动,采取有效措施和学校紧密配合教育孩子。2、与学校教育同步①、注意几个关键:孩子在校学习和生活的基本情况(班级、教室、寝室、班主任、科任老师)、时间(到校、放学)、学校对学生的统一要求等②、特殊时段的关注:节假日(5+2=0)、寄宿生星期七③、学校重大措施的配合:九年级晚自习上辅导课、“课堂三不准”、重大违纪学生家长陪读制度等等。家庭教育是项系统工程,需要家庭、社会和学校共同承担起教育责任,彼此之间很好地协调和衔接。对于家庭来说,要把学校老师的教育经验与家庭教育的方法结合起来,努力提高家庭教育的有效性。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教育好孩子。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不同之处在于:学校教育主要侧重于学习知识和培养能力,而家庭教育主要是对孩子的人格和品质进行塑造。有些父母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对子女的教育却很成功;而有些家长虽然学历很高,但对子女的教育却并不成功。家庭教育是否成功的关键在于教育的方法是否得法,而不是看教会孩子的多少文化知识。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父母的一言一行对孩子的影响是最大的,家庭教育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孩子的未来。家长的各种行为习惯对孩子一生或多或少都有一定的影响,俗话说父母是孩子的影子,就是这个道理。因此家长在孩子成长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加强与学校、老师的沟通尤为重要,下面就家长如何配合学校促进孩子健康成长、茁壮成才,提供一些做法,仅供家长参考。一、家长要经常与学校、老师联系,掌握孩子的思想动态,有效教育孩子。有些家长认为把孩子送到学校,只要提供吃穿,其他事情就是学校的;或者有些家长认为孩子在校学习差或表现不好,自己没有脸面到学校见老师,只有孩子争光了自己才有面子到学校见老师。其实这是1种错误的认识,孩子有不好的表现或问题,我们理应该与学校加强配合与联系,了解孩子的思想动态和问题的根源所在,有针对性采取有效的有利于孩子接受的方式方法,引导孩子向好的方面发展,使孩子成为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