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家族史的几个问题(讨论稿)两个多月前,本人受命为曹氏祠堂写几个材料,同时为今后续修宗谱做些前期准备工作。在检索史料、阅读宗谱、实地走访的过程中,遇到了一系列问题。现就其中几个主要问题谈谈自己的初步见解,也算是抛砖引玉,请各位发表高论,以便辨明是非,正本清源。一、我们的始祖是谁?曹姓的产生和演变,虽然很复杂,但追根究底可以归结为“一源二流”。一源就是最初的源头是黄帝。二流就是黄帝以下有两大流派。黄帝生有25子,经1800年左右(约50世),嫡长子玄嚣一房传到了姬发即周武王,嫡次子昌意一房传到了曹侠(曹侠这一脉的得姓始祖为昌意的六世孙晏安。晏安因协助大禹治水有功,被封为曹官,后裔便以官为氏。因此,晏安也叫曹安)。周武王灭商后,于1046年封嫡弟姬叔振铎为伯爵于曹邑建曹国。所以,姬叔振铎也叫曹叔振铎或曹振铎,被奉为黄帝长房曹氏的得姓始祖。史载,曹国存续期间,公伯贵胄大都沿用原来的姬姓。到了前487年国灭后,国人则皆以曹为姓。周武王在封叔振铎为曹国国君的同时,又改封曹侠于邾。所以,曹侠也叫邾侠。但国人仍多沿用曹姓。因此,有“曹国姓姬不姓曹,邾国姓曹不姓邾”之说。邾国(包括从邾分立的小邾国和滥国)于前260年左右被楚所灭后,国人为避祸,多去邑改为姓朱,或改为姓邹,也有复为曹姓的。这样一来,两脉曹姓又汇合了,而且大都聚居在今皖、苏、鲁、豫交界处,即亳州、徐州、荷泽、商丘一带。因当2时战乱频仍,人心惶恐,加之迁徙不定,又无修谱之习,后世就很难理清宗支的来龙去脉了。也正因为如此,史学界对于汉曹参到底出自曹振铎还是曹安,争议很大。目前,主流意见认为,曹安一脉国灭祀绝,后人多改他姓,继续追寻其踪迹,意义已不大。曹振铎一脉国灭族未灭,后世曹氏大都源出该系。由于史料缺失,我们不能断言出自曹安的曹氏到战国末已绝后,但可以认为,黄帝是天下曹氏以及绝大多数华夏子孙的共祖,曹叔振铎是曹氏的得姓始祖,现在的曹氏族人基本上都是振铎祖的后裔。至于汉时某一分支到底出于汉前哪一干支,也就不必较真了。二、我们的支始祖是谁?始祖有很多层次。除了得姓始祖以外,还有干支始祖、分支始祖、某地始迁祖等等。据史书和有关宗谱记载,曹国自振铎始,传19世历26君至伯阳国灭,从振铎的五世孙起分为两个干支,一支由云下传到伯阳。伯阳有后,但脉络不祥。另一支由风(也作飌)下传到参。风与参之间传了多少世,各地曹氏宗谱叙述不一,有的为18世,有的为23世,徽州曹谱则说有31世,到48世时分为节、潈两个次干支:节蔓衍出曹操一分支,潈蔓衍出曹彬一分支。这就是说,曹操和曹彬不属于同一个分支,曹操尽管比曹彬早近800年,但不是曹彬的祖先。然而,在全国很有影响的南昌武阳、河北丰润曹谱则说,曹彬是曹丕弟中山恭王衮、吴王彪之子常山真定王嘉的后人,为曹操直系子孙。我们以前基本上都认为曹彬是曹操后裔,也是我们的支始祖。现在看来,这个问题还得好好研究。不过,认曹操为支始祖倒是可以的。复旦大学通过DNA检测,已确认建湖恒济曹是曹操后裔,而恒济曹肯定3是出自原二公。因此,基本可以确定,我们是曹操的后人。至于曹彬是不是曹操的后人,有待进一步探究。顺便说一下,复旦大学还确认,曹操就是曹氏宗室骨肉,而不是出自夏侯氏。当然,说得再远一些,认曹参为我们的支始祖就更没有什么问题了。三、原二公何时从何地迁来阜北岗?前六次修的谱,其序与跋说得都很含糊,而且有不少矛盾。《元祖发轫》倒是提供了不少信息,但也没讲清楚。经过反复研究,可以明确的是,原二公来盐应在1420年以后,而不是在洪武赶散时;原二公不是直接从楚阳来,而是在迁盐途中经过楚阳;原一公没有迁山东,也不在大河西,当时可能就在附近;原五公投张士诚是子虚乌有的事。一修谱序说,二公自阊门发迹,侨居楚阳,复自楚阳迁盐城北环庄瓦室,故曰砖墙。六修谱跋说,洪武三年。。。。。。有吾辈人当日亦在徙数。闻伯祖原一公叔祖原五公同在驱遣之内。。。。。。或曰胡庄曹系原一公后裔。按以上说法,原一公、二公、五公于1370年间迁来,居于盐城北叫作砖墙的地方。不知当时怎么会有环庄瓦室?又为何叫砖墙?想必是写序之人用后来的地标指代初始居所。因为如有瓦室、砖墙之类的建筑物,则定是二公后人所建,绝非二公迁盐时就有。《元祖发轫》说,原二公高祖侨居昭阳淌水桥,曾祖于至正初选谢王郡主仪宾,次年生子,三世而生原二公及原五公。原二公携家往盐城迤北。经查证,昭阳是兴化的古称,现在的兴化市委、政府驻地仍叫昭阳镇,镇上元、明时期有淌水桥。由此可知,原二公祖上先迁居苏州,宋末元初侨居兴化,后来又迁回苏州。4按照时间推算,原二公高祖侨居兴化时,当在1280—1320年间,1320年左右生曾祖,1342—1350年间生祖父,1360—1370年左右生父亲,1390年左右生原二公,等到原二公有五个儿子的时候,应该是1430年左右了。所以,说原二公于洪武年间迁盐是不可能的,原五公投张士诚更是不可能的。因为张士诚于1353年起义,1367年被俘自杀,原五公出生于1390年以后,怎么去投张士诚?当然,原五公成年以后为明朝效力,乃至因功升官,那是完全可能的,但不会发生在洪武年间。反之,如果原二公确于洪武年间迁盐,原五公先投张后归朱就合乎情理了。不过,所谓原二公曾祖于至正初为谢王婿等情节也就纯属虚构了。两者之间必有一假。尽管目前尚无铁证支持,我还是倾向于信任《元祖发轫》。至于原二公从哪里来盐,我以为可能是从苏州出发,经过兴化,因为文中有“室庐田墓。。。。。。犹隐隐在兴盐界河南岸(兴盐界河西起盐都区大纵湖,东到大丰刘庄,是兴化与盐城的分界河),已失旧家气味”这样的字句。就是说,原二公祖上或侨居时主家在兴盐界河南岸本来有室庐田墓,但到那里一看,当年景象不再。他们按照原来计划(不一定是自己的主动计划,很可能是官府的强制性安排)继续北上,行数日后经人指点,方在阜北岗垒土、割茅草,建房屋定居。一修谱序说原二公“复自楚阳迁居盐城县北”看来不是事实。因为原二公高祖就侨居楚阳即兴化了,不可能五代都侨居在楚阳。按旧制,在一地居三代就可以占籍了。如果原二公和上四代人落籍兴化,后直接从兴化迁盐,那么,说“室庐田墓。。。。。。犹隐隐在兴盐界河南岸。。。。。。已失旧5家气味”就不好理解了。再者,明初移民,兴化也是安置地区,如果原二公已定居兴化,应该不会再被迁至盐城北十六世祖斯帧为六修谱写的跋中说,胡庄曹或为原一公后人。经翻检湖庄曹宗谱,发现湖庄曹并非原一公后人,而是原二公后人,至今已繁衍十八代左右,始迁祖为延寿公,只是不知延寿公为几世祖,出自哪一支。湖庄曹谱虽不完善,却提供了一些重要信息,比如:世祖四公分置淮东,长公建居射南,三公徙居海州,四公移居燕京,次公建居射黄之间。诚然,这些信息是否准确,还需分析验证。四、大曹庄曹氏如何与远祖接续?我一直想搞一张曹氏渊源世系总图。经过努力,已从黄帝排到曹彬下五世,共138代。现在的问题,一是从曹彬下六世至元末约200年还理不清接不上;二是曹操、曹彬子孙都很多,枝叶繁茂,很难弄清哪一支是我们的直系祖先。《元祖发轫》说到了原二公上四代祖,但未及籍贯、名号、职业、经历、迁徙过程等有关情况,也没交待他们出自哪一位更早的祖先。所以,这个问题还是个悬案,需要我们下大气力去求索。五、我们的宗谱怎样冠名相宜?宗谱冠名,一般分为5段,即省份、地区、县、始迁祖所在地(乡村)、曹氏宗谱,名气大的也有不标省份甚至不标地区或具体乡村的。考虑到我们的宗谱虽然修得早,但图书馆没有收藏,与我们有血缘关系但距离遥远、分散已久的族人不易知悉,建议还是冠得完整一些为宜,比如可以叫《江苏盐阜大曹庄曹氏宗6谱》。当然,叫《江苏阜宁大曹庄曹氏宗谱》或《盐阜大曹庄曹氏宗谱》也行。大曹庄是始迁祖的发祥地,凡是原二公兄弟五人的子孙,不管是在大陆的还是在台湾、在海外的,都知道大曹庄是他们的祖藉地,标在谱上既容易辨识,又能倍增亲切感。听说有人建议在曹氏宗谱前只写大曹庄三个字。这个意见走了极端,不妥。因为全国有许多大曹庄,不加省市或县名,易混淆;对那些想认祖归宗或了解盐阜大曹庄曹氏的宗支及个人而言,也不便检索。六、我们用什么堂号比较合适?七次修谱,多用“武惠”为堂号,也用过“振铎”作堂号。经查,全国曹氏有近300个堂号。不久前,五大门联席会议研究决定今后仍用“武惠”为堂号。对此,我表示赞成。同时,想多说一句:曹彬是不是我们这一支的祖宗,现在尚不能确定。在这种情况下,用“谯国堂”似乎更相宜。因为这个堂号与曹参密切相关,也能涵盖曹操、曹彬裔孙。至于曹操和曹彬的关系,不管将来历史研究的结论如何,都不影响“谯国堂”号的使用。盐阜大曹庄曹氏二十世裔孙征嘉号东峰撰稿2016.1.167认祖归宗手札阜宁大曹庄曹氏宗谱肇修于1587年。当时,距原二公迁阜已有160年。可能是由于年代久远,又无老谱可据,不了解族史的缘故,创修人没有按照追根寻源、由古及今的理念,编撰上下连贯、首尾衔接的通谱,而是直接从原二公起笔,下迄9世,写成了一部断代谱。肇修至本世纪初,又先后进行了7次重修(实为续修)。去年,族中决定8次重修(从肇修起算,累计为9修)宗谱,并让我任总撰。受命时,我就在想,作为子孙,如果不知祖上传承情况,怎么能将尊祖敬宗的礼义落到实处?又怎么向后世交代?此次修谱必须视同再造,应当尽量把原二公前面的家世搞明白,力争将世系传承脉络厘清理顺,并构建出完整的体系。我向族望们提出,必须下定决心向上追溯,不能再墨守陈规,按老谱依样画葫芦。大家对我的意见表示理解和支持。于是,我便接过了9修宗谱的重任。从那时起,我读史籍、阅宗谱、看资料、搞调研,网上网下两头忙,家里家外四处跑,每天平均耗费10多个小时,实实在在地打起了修谱攻坚战。一年多下来,我行程3万多里,到过8省几十个县市,拜读了近400部曹氏宗谱,做了大量笔记。通过内查外调,广泛搜集、严格筛选,终于完成了材料准备工作。在此基础上,经过仔细梳理、认真辨析、反复推敲,形成了新谱的总体框架和核心构件,并以此为基础,写出了《曹姓源流新叙》,编制了《曹姓世系总图》,同时完成了其他文稿的组织、构思与写作。回顾这次修谱过程,虽然感到很累,但仍然十分欣慰。因为我们不仅找到了徙居盐城市境内的原二公上两代祖先,弄清了原二公与原8一公的血缘关系,而且上溯到了彬公、操公、参公直至振铎始祖,使大曹庄曹氏的嫡派祖宗世系传承脉络形成了上下贯通,左右相连的树状体系。现谨摘要记述本次修谱的一些片断和随想。此次修谱,我的基本原则是尊重历史,实事求是,基本思路则是上溯下探,纵横连接。上溯,就是从原二公开始,向上一直追溯到得姓始祖,把历代祖宗都排列出来形成链条,载入宗谱;下探,是指从原二公开始,向下寻访各族群的繁衍、迁移情况,争取收族合宗联谱;纵横连接,则是以纵为纲,以横为目,构建树状曹氏传承系统。然而,无论是上溯还是下探,都困难重重。因为,根据复旦大学关于建湖县恒济镇曹家舍曹氏一族是操公后人的结论,虽然可以推知本族系操公裔孙(曹家舍曹氏家谱上说该支迁自阜宁大曹庄,为原二公之后),但无周祥的谱系支持;大曹谱以“武惠”为堂号,原二公派下外迁的一些宗支分别以“振铎”、“绣虎”、“七步”、“八斗”为堂号,虽然可以与老辈人世代口传我族为铎公、植公、彬公血脉互相印证,但毕竟缺少实证;文字记述,族内仅见于收录在创修谱中的一篇文章。该文题为《元祖发轫》,介绍了原二公上4世的一些情况,但浮光掠影,语焉不详,唯有“原二公世系姑苏阊门派曾大父肇仪观磊落”这句比较具体、实在,其余信息或无从查考或显为错讹。此外,虽然有一些书籍(如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百家姓书库·曹》、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曹姓史话》)、论文和曹谱明确指出彬公为操公之后,但是并不能推据此断定彬公为我族嫡祖。在这种情况下,我别无他法,只能一方面在盐城市境内进行广泛调查,摸清原二公派下的流布和修谱情况,企盼从他们那里获得线索,同时实现联络支系、收族合宗的目的;另一方面以参公、操公、植公、彬公为世宗传承的主要节点,向外寻求曹族谱牒和其他资料支持,同各地曹氏研究会进行联系,并与之共同探讨相关问题,希冀找到同宗9或共祖的族支,得到了广西曹鹏贞,湖北曹自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