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四单元-建构精神家园-10.2-苏武传讲义-鲁人版必修4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苏武传【国学撷粹】以善先人者谓之教,以善和人者谓之顺;以不善先人者谓之谄,以不善和人者谓之谀。(《荀子·修身》)[译文]用善引导人的是教诲,用善响应人的是和顺;用不善引导人的是谄佞,用不善附和人的阿谀。【知义明理】这里的“善”是指主体交往时所怀有的情感,它包括良心、责任心、同情心等。荀子认为这种“善”是主体间互相认同的心理基础,也是自我对他人和社会所应持有的一种心理倾向,如果主体间缺乏这种“善”,就会使交往发生扭曲变形,乃至流于“谄”或“谀”。资源助读知识整合一、作者简介班固像班固(32—92),字孟坚,东汉史学家、文学家。东汉安陵(今陕西咸阳)人。《后汉书·班固传》称他“年九岁,能属文诵诗赋,及长,遂博贯载籍,九流百家之言,无不穷究。所学无常师,不为章句,举大义而已”。资源助读知识整合其父班彪曾续司马迁《史记》作《史记后传》,未成而故。班固立志继承父业,在《后传》基础上,进一步广搜材料,编写《汉书》。后因有人向汉明帝诬告他篡改国史,被捕入狱。其弟班超上书解释,始得获释,被任命为兰台令史,经过二十多年努力,写成了《汉书》。班固还擅长作赋,撰有《两都赋》《幽通赋》等。汉和帝永元初年,班固随窦宪出征匈奴,不久窦宪因“谋反案”被诛,班固也受牵连被捕,死于狱中。资源助读知识整合二、作品背景匈奴民族,兴起于战国时期,强盛于秦末汉初。秦汉之际,匈奴贵族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势力范围不断扩大。文、景时代,汉王朝采取与匈奴和亲政策来加强汉匈民族联系。武帝时,汉王朝力量逐渐增强,多次与匈奴作战,取得了几次胜利后,转而重视结盟,希望解除匈奴对汉王朝的威胁。恰好匈奴单于有意示好,汉朝也想趁机和解,于是派苏武出使与匈奴修好。资源助读知识整合三、相关常识《汉书》,又称《前汉书》,由我国东汉时期的历史学家班固编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二十四史”之一。《汉书》是继《史记》之后我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汉书》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西汉的汉高祖元年,下至新朝的王莽地皇四年,共229年的史事。《汉书》包括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划分为一百二十卷,共八十余万字。资源助读知识整合一、读准字音加点字读音加点字读音栘.中yí厩.监jiù窥.观kuī且鞮..侯jūdī缑.王ɡōu昆邪..王húnyé浞.野侯zhuó阏氏..yānzhī煴.火yūn啮.雪niè廪.食lǐn牧羝.dī棫.阳宫yù节旄.máo汤镬.huò斧钺.yuè资源助读知识整合二、辨识通假(1)女.为人臣子“女”通“汝”,第二人称代词(2)不顾恩义,畔.主背亲“畔”通“叛”(3)头县.北阙“县”通“悬”,悬挂(4)与旃.毛并咽之“旃”通“毡”,毛织品(5)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去”通“弆(jǔ)”,收藏(6)法令亡.常“亡”通“无”,没有(7)因泣下沾衿.“衿”同“襟”,衣襟(8)与武决.去“决”通“诀”,诀别资源助读知识整合三、一词多义见见犯乃死,重负国(副词,表示被动,相当于“被”)信义安所见乎(动词,通“现”,表现,显露)事不目见耳闻(动词,看见)胡不见我于王(动词,引见)求陵降,不敢求武(动词,求告)汉求武等,匈奴诡言武死(动词,寻求)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动词,探索)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动词,谋求)安求其能千里也(动词,要求)资源助读知识整合坐副有罪,当相坐(动词,定罪)王曰:“何坐?”曰:“坐盗。”(动词,犯……罪)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名词,座位)停车坐爱枫林晚(介词,因为)辞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名词,供辞)今者出,未辞也(动词,告辞,告别)大礼不辞小让(动词,计较,考虑)挟天子以征四方,动以朝廷为辞(名词,借口)当汉亦留之以相当(动词,抵当)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动词,判处)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动词,把守)安步当车(动词,当做)资源助读知识整合会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副词,适逢)单于召会武官属(动词,召集)会论虞常(副词,会同,一起)因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副词,于是)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介词,通过)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副词,趁机)于今无会因(名词,缘由)资源助读知识整合四、古今异义(1)汉亦留之以相当..古义:相抵当;今义:副词,表程度。(2)我丈人..行也古义:对男子长辈的尊称;今义:岳父。(3)以货物..与常古义:财物;今义:指供出售的物品。(4)卧起操持..古义:拿着;今义:料理、筹划。(5)太夫人已不幸..古义:去世;今义:不幸运;使人失望、伤心、痛苦的。(6)且陛下春秋..高古义:指年龄;今义:春秋战国时期或指季节。资源助读知识整合(7)皆为陛下所成就..古义:成全;今义:事业上的成绩。(8)武等实在..古义:确实存在;今义:诚实、老实。资源助读知识整合五、词类活用(1)尽归.汉使路充国等(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回去)(2)屈.节辱.生,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受屈,使……受辱)(3)惠等哭,舆.归营(名词作动词,抬)(4)单于壮.其节(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壮美)(5)欲因此时降.武(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投降)(6)空以身膏.草野(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滋润肥美)(7)反欲斗.两主(动词的使动用法,使……争斗)(8)天雨.雪,武卧啮雪(名词作动词,下)(9)羝乳.乃得归(名词作动词,生育)(10)杖.汉节牧羊(名词作动词,拄着)资源助读知识整合(11)孺卿从祠.河东后土(名词作动词,祭祀)(12)诚甘乐.之(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13)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名词作状语,向上)(14)得夜.见汉使(名词作状语,在夜里)资源助读知识整合六、特殊句式(1)汉天子,我丈人行也(判断句)(2)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定语后置句)(3)见犯乃死,重负国(被动句)(4)为降虏于蛮夷(介词结构后置句)(5)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被动句,定语后置句)(6)子卿尚复谁为乎(宾语前置句)资源助读知识整合七、名句积累(1)武谓惠等:“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2)女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女为见?(3)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亡所恨。(4)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5)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班固《汉书·东方朔传》)(6)绳锯木断,水滴石穿。(班固《汉书·枚乘传》)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四译•文白对译一、理清文章思路二、说说文章主旨本文集中叙写了苏武在出使匈奴被扣留期间的事迹,颂扬了他在敌人面前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饥寒压不倒,私情无所动的浩然正气,充分肯定了他坚毅忠贞、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民族气节。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四译•文白对译【任务一】把握文章的内容,分析人物形象1.苏武是在什么情况下出使匈奴的?提示:在连年的战争之后,且鞮侯送回汉朝的使臣,汉武帝准备礼待单于的情况下,苏武出使匈奴。2.文中匈奴的招降有几次?各运用什么方法?提示:有三次。第一次匈奴让卫律劝降,被苏武斥退;第二次用艰苦的环境折磨,苏武卧冰餐雪,持节不改;第三次让李陵劝降,遭苏武驳斥。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四译•文白对译3.对于卫律和李陵的劝降,苏武的回答在措辞和态度上有什么不同?提示:面对不可一世的卫律,苏武正气凛然、怒目呵斥,措辞坚决,与对方进行激烈的斗争。而面对李陵时,苏武一方面有悲在心,为故友感到惋惜,措辞较柔和;另一方面坚持心中的原则,在投降问题上说话斩钉截铁、毫不退让。4.本文塑造了一个怎样的苏武形象?简要谈谈你的理解。提示:苏武有清醒的外交意识,待人接物不卑不亢,面对威逼利诱坚贞不二,长达十九年守节不移,表现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民族气节。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四译•文白对译5.苏武入胡遭遇变故曾两度欲引刀自决,后来被困地窖、牧羊北海时却又千方百计要活下去。这前后不一的做法是否矛盾?会不会影响他爱国志士的光辉形象?提示:不矛盾,也不会影响苏武的形象。引刀自绝是表示坚决不投降的决心,维护尊严;坚强地活下去是打消匈奴摧毁其肉体、征服其意志的念头,同样是在维护自己尊严。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四译•文白对译【任务二】学习本文的写作手法1.课文在写人时,有详有略。本文主人公是谁?哪些人物写得详细?哪些人物写得简略?提示:主人公苏武写得最详,正面表现其品格主要人物张胜、卫律、李陵详写,侧面反衬传主品格次要人物单于、汉使者……略写,勾勒故事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四译•文白对译2.本文是如何运用对比映衬手法来塑造苏武这一形象的?提示:①在出使匈奴之初,与副使张胜的对照。张胜因谋反事发,在虞常被斩后心惊“请降”,作为副使,张胜置两国关系于不顾,表现出胆怯与软弱。两相对比,更见苏武以死保全气节、镇定无畏的使臣风度和高贵品质。②在威逼利诱之时,与叛徒卫律的对比。卫律先是以言相逼,理屈词穷后举剑威胁,威逼不成,又转而以利诱来劝降。恬不知耻的现身说法不能奏效,又转为威胁。卫律的骄横无耻、色厉内荏,苏武的坚定镇静、深明大义,使忠奸之别如同水火不能相容。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四译•文白对译③在以情相劝之时,与降将李陵的对比。李陵诚心相待,情理俱在,苏武却置家人命运和个人恩怨于度外,表明自己的坚贞不渝,终使李陵自责。在与李陵“喟然叹”“泣下沾衿”的对比中,更见苏武胸襟之广、信念之坚。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四译•文白对译3.作者是如何运用环境描写苏武这一形象的?提示:苏武留匈奴十九年,经历坎坷曲折。作者抓住苏武经历中的关键之处,运用典型环境,使苏武这个人物跃然纸上。苏武出使匈奴,因突发事变,被幽禁。在他的周围,有操着生杀予夺之权的单于和卫律的屠刀,有贪生怕死的副使张胜的屈降,有曾为同事、朋友的李陵的声泪俱下的劝降。而在冰天雪地“廪食不至”的北海牧羊,更是欲将苏武置于死地。这些典型环境,把苏武这个人物推到了矛盾斗争的风口浪尖上,让人物一展风采。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四译•文白对译真正值得提倡的忠诚,就是要忠诚于明君(因为明君善治国),而非昏君。而那些不分黑白,一味盲目服从君主,为君主作无谓的牺牲的行为我们称之为“愚忠”。你认为苏武的忠诚是愚忠吗?提示:观点一苏武的忠诚不是愚忠。首先,他忠诚的对象是国家,是人民。身为汉使,当卷入匈奴的政变时,他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汉使身份,不能引起汉匈之间不必要的误会和纷争,他甚至愿意以性命来平息祸端,可见他是把边界的和平、国家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的。其次,他始终保持民族气节,忠贞如一,这种忠诚表面看起来是对汉武帝的,实际上是对国家和人民的,因为汉武帝是一个善于治国的明君,忠诚于他就是忠诚于汉武帝所治理的国家。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四译•文白对译观点二皇帝的知遇之恩固然应该感激报答,但兄弟的枉死也不应该回避,皇帝的恩情不能抵消其对亲人的伤害之过,该报的恩要报,该澄清的事实要弄清楚,该争取的权利也要争取。这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权利与义务的问题。但反过来讲,我们不能苛求苏武,因为他毕竟是古人,他的思想有着那个时代的历史局限性。我的观点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四译•文白对译武字子卿,少以父任,兄弟并苏武字子卿,年轻时凭着父亲的职任关系,兄弟三人一道为郎,稍迁至栘中厩做郎官。(苏武后来)并逐渐被提升为汉宫栘园中管马厩的官。监。时汉连伐胡,数通使相窥观。当时汉朝不断讨伐匈奴,屡次互派使者窥探观察。匈奴留汉使郭吉、路充国等,前后十余辈。匈奴使匈奴扣留了汉使节郭吉、路充国等,前后十多批。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节前来,汉朝廷也扣留他们以相抵当。以父任:凭借父亲职位而做官。汉朝制度,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四译•文白对译官至二千石以上的官吏,其子弟可任为郎。苏武的父亲苏建曾为代郡太守,以功封平陵侯,所以苏武享受这种待遇。兄弟并为郎:哥哥和弟弟一道做郎官

1 / 5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