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十三五”主导产业集聚发展与布局研究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安徽省经济研究院课题组二〇一四年十月合肥市“十三五”主导产业集聚发展与布局研究引言•“十三五”时期是合肥市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攻坚时期,也是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努力实现“大湖名城,创新高地”奋斗目标的关键时期。深入开展主导产业集聚发展及布局研究,对合肥市在新的五年规划中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把改革的红利、内需的潜力和创新的活力叠加起来,形成推动全市经济转型新动力,成为带动全省经济发展的核心增长极具有重要意义。主导产业综述国内外主导产业发展启示合肥主导产业发展概况“十三五”发展环境“十三五”主导产业空间布局保障措施一、主导产业综述•一般来说,在产业的生命周期中,主导产业处于成长期;处于成熟期的是支柱产业;处于初创期的是先导产业。成熟期成长期初创期先导产业主导产业支柱产业(1)主导产业的内涵阶段有着不同的主导产业部门,经济阶段的演进是以主导产业部门更替为特征。•罗斯托认为,经济发展的各个阶段都存在相应起主导作用的部门,即主导产业部门。它在产业结构中所占的比重较大,能够迅速有效地吸收创新成果,满足较大的市场需求而具有较高的增长率,对国民经济和其他产业的发展具有强烈的向前拉动或向后推动作用。主导产业部门并非固定不变,不同发展(二)主导产业特征•1.成长能力强一是增长率高。具体表现在主导产业的产品需求收入弹性和价格弹性很大。二是能表现出良好的发展持久力。具体表现在主导产业的发展潜力上。•2.关联度高一是产业内部企业之间的关联度较高,即企业与企业之间能够形成上下游的关系,也就是说,上家企业的产品是下家企业的原料.二是产业之间的关联度较高,即产业与产业之间能够形成上下游之间的关系。•3.创新能力强一是表现在构成产业的微观主体——企业之中。伴随着企业创新能力的增强,使企业的资源利用水平不断提高,在技术进步上不断取得突破。同时,通过企业自身的发展壮大带动主导产业的发展壮大。二是表现在主导产业自身的结构调整和升级换代上,体现在主导产业形成、发展、壮大的过程中,建立起一个符合产业发展规律的创新机制。•4.市场前景广阔没有市场空间,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将无的放矢,而失去企业,产业的形成也必将成为无源之水;没有市场这个平台,产业的形成将是空中楼阁。•5.拉动作用大主导产业的快速增长对于区域经济整体增长的贡献率最大,表现在主导产业对区域经济总量壮大的拉动上,在这个过程中,主导产业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二、国内外主导产业发展的启示•(一)后发国家应依据自身资源禀赋和环境条件,正确选择和培育主导产业•(二)主导产业确立后必须辅之以配套的产业政策,充分发挥市场和政府的双重作用•(三)主导产业的动态调整必须符合产业结构发展规律,不能跨越经济发展阶段三、合肥主导产业发展概况•“十二五”以来,合肥市聚焦重点产业,通过规划引导,调整政策体系,完善工作机制,围绕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集聚发展试点,“重点打造新型平板显示、新能源、家用电器3个两千亿元级产业,汽车及零部件、装备制造、食品及农产品加工3个千亿元级产业”,推动主导产业集聚集群发展。(一)发展情况•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全省比重进一步提高2013年,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1907.40亿元,比上年增长14.4%;其中,轻、重工业分别增长8.3%和18.4%;规模以上工业37个行业中,有34个行业增加值实现增长。六大主导产业实现增加值1188.88亿元,比上年增长15.9%。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全省的比重由2010年的19.9%,提高到2013年的22.3%。图合肥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占全省比重趋势图0100020003000400050006000700080009000201020112012201319%19%20%20%21%21%22%22%23%合肥安徽占比•2.高新技术企业数在省会城市中处于先进水平2013年,合肥市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708户,居全国省会城市第8位;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53.6%,占GDP25.4%,在全国同类城市中处于先进水平。2013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产值2006.81亿元,增加值542.02亿元,增长23.1%,高于全市工业增速8.7个百分点。•3.六大主导产业对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初步形成2013年,六大主导产业总产值和增加值占全部工业的比重分别为62.1%、62.3%,较2012年分别提高了3.7和4.8个百分点,主导地位进一步确立;主导产业中,平板显示及电子信息表现出高成长性,总产值和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的66.7%和67.2%。图合肥六大主导产业增速趋势图3.219.712.520.244.241.35.915.49.28.267.216.901020304050607080汽车及零部件装备制造家电电器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平板显示及电子信息光伏及新能源201220131.家用电器产业•家电作为全市首个迈入千亿产值的产业,为合肥赢得了中国“家电之都”的美誉。“十二五”以来,在创新机制的驱动下,合肥家电产业快速发展,产品结构逐步优化,产业链条逐步延伸,家电龙头企业地位逐步提高。具体表现在:•一是产业规模不断扩大。2013年,全市规模以上家电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446.31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19%,“十二五”以来年均增速达23.4%。产品覆盖白色和黑色家电系列,四大件产量连续多年拥有全国25%的市场份额,超过顺德、青岛,跃居全国城市首位。•二是品牌集聚效应明显。合肥目前已拥有4个国际品牌,以及10个国家级名牌产品,品牌集聚程度全国最高,为合肥家电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和发展载体。•三是产业链条渐趋完善。在整机生产领军企业布局合肥的同时,众多配套企业也纷至沓来,家电本地配套率已达70%以上,形成了从产品研发到整机制造、核心配套件生产,以及物流、售后服务的完整产业链,成为全国最具影响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家电制造中心。整机制造包装贴牌物流配送售后服务产品研发核心配套生产•四是科技研发力量充实。合肥目前拥有家电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个、省级技术中心6个、市级技术中心8个。企业从事研发及相关人员约占企业职工总数的15%,研发投入约占销售收入的4%。国家家电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是全国首家具备家电检测能力并向智能家电延伸的国家级检验中心,将为提高家电研发和产业化能力发挥关键性作用。2.装备制造产业•装备制造是合肥继家电产业第二个突破千亿元产业,部分行业产品市场占有率和技术水平位居国内前列,成为合肥工业经济重要的支撑力量。•一是行业规模不断扩大。2013年,全市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实现总产值1245.62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16.4%。“十二五”以来的年均增速达24.1%,目前已形成以工程机械、电工机器、锻压机械、仪器仪表、化工机械、环保机械六大传统优势产业为主导,自动化装备、电子信息装备、航空设备、轨道交通等新领域行业为支撑的产业体系。•二是产业集聚态势明显。合肥经开区集聚日立建机、合力叉车、融安动力等12家行业一流企业和以及应流机电、森隆机械等50余家零部件配套企业。合巢经开区形成了以海容电源、梯佑叉车、金业电工等为代表的集聚区。桃花工业园集聚了世纪精信、美的暖通等众多企业。•三是创新能力逐步提升。合肥装备制造业拥有一批国家级、省级技术研究中心和产品试验基地,同时也拥有多个依靠自主创新生产高端装备的企业,进口替代产品品种逐步丰富。目前,中科院合肥智能机械研究所、中电38所、合肥工业大学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巨一自动化、合锻股份、雄鹰自动化等科研院所和企业,正推动着装备制造业向智能信息时代迈进。•四是智能化发展导向明确。中科院研发的取料机械手、3D打印机、码垛机器人已投放市场,合工大研发的智能服务机器人已开发出样机。巨一自动化、合锻股份等工业机器人和数控机床企业年产值均接近或超过5亿元。合肥瑞视开发的大型工程测控设备广泛用于石油、石化等领域。京东方机器人项目业已开工建设,无人驾驶汽车、悬停飞行器、爬壁机器人项目进展顺利。3.汽车及零部件产业•作为全国汽车及零部件出口基地,合肥汽车产业基础雄厚,产业链条不断延伸,科技和人才逐步集聚,形成了良好的发展氛围。•一是产业规模持续扩大。合肥不仅拥有国内自主品牌领军企业江汽集团,还同时拥有长安集团、广通汽车、塞帕特汽车等多个生产基地。2012和2013年先后引进的南车集团、北车集团,进一步增强了车辆制造的能力。2013年汽车及零部件规模以上企业实现产值715.45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9.4%,“十二五”以来年均增速达7%。2013年汽车产量达52.06万辆,同比增长4.4%。汽车行业轨道交通载货车客车商务车微型车轿车特种车•二是产业链逐步完善。全市形成轻型、中型、重型载货车、客车、商务车、微型车、轿车等多个主导产品,具备中国最全的商用车产品型谱。特别是广通特种车生产企业的落户,填补了合肥特种车生产领域的多项空白。重点引进的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产业,将进一步促进产业链升级完善。•三是新能源汽车领跑全国。合肥推广纯电动客车和纯电动轿车总量名列全国试点城市首位,应用领域先后从市区公交,拓宽至新区公交、企业通勤、租赁、观光旅游、环卫、私家车、物流、出租车等领域。2013年,合肥新能源汽车推广量继续保持增长,达到了2532辆,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新能源汽车8813辆,占全国的比重达20%。•四是技术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江汽集团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分别与同济大学、合肥工业大学联合成立研发中心,先后在意大利、日本成立了设计中心,其自主研发和量产发动机多次荣获“中国心”十佳发动机。2013年,安凯股份入选科技部火炬重点计划,与江汽的新能源汽车技术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合肥“昌河”商标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中国最高认知率商标”;佳通轮胎入选安徽省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国轩高科动力能源磷酸铁锂电池生产线位居国内同行业前列。4.农产品加工产业•合肥是全国重要的粮、棉、油生产基地,“十二五”以来,全市将农产品加工作为农业产业升级、农民增收致富的主要渠道,培育了一批规模大、品牌响、竞争力强的优质企业,整个行业在全省首位度进一步巩固。•一是总量规模持续增长。2013年,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实现产值980.9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企业的12.9%,“十二五”以来年均增速达19.4%;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由2010年的305家发展为647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7家,省级龙头企业93家,加工产值超亿元企业647家。2012年全市成为全省首个农产品加工业千亿市,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比提高到2.3:1,形成了粮油、畜禽和食品加工三个百亿元产业集群。•二是产业发展加速集聚。目前拥有1个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4个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15个市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和295个市级特色农业园区。其中肥东、长丰、巢湖园区农产品加工产值已过百亿,入园企业占当地总数80%。以金润米业为主的粮油物流园区、周谷堆农贸市场为主的蔬菜物流园区、徽商城以及和合冷链为主的鲜活农产品综合物流园区发展迅速。•三是品牌建设成效显著。目前,全市150家农业企业建立农业研究与技术开发机构,建立省级以上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16个,农产品注册商标3946个,每年农业专利授权量150多件,拥有农业部认定的农产品地理标志和国家质检总局认定的地理标志保护产品8个,中国驰名商标和名牌产品13个,省著名商标85个,“三品”认证672个。长丰草莓、巢湖三珍、燕之坊粗粮、金润大米、丰乐种业、丰大面条等农产品品牌享誉全国,有力支撑了产业向精深加工方向转型升级。5.平板显示及电子信息产业•电子信息产业是合肥重点培育发展的首位产业,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以新型平板显示、软件和集成电路、信息家电、公共安全为主的产业体系,为全市经济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一是产业规模迅速扩大。2013年,全市规模以上电子信息产业共实现产值1025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企业的13.5%,总产值在中部省会城市中位列第三,“十二五”以来年均增速达46.3%。当前拥有规模以上电子信息企业361户,其中产值十亿元以上的企业17户

1 / 12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