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一节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北方南方魏蜀吴西晋东晋十六国北魏宋-齐-梁-陈东汉隋朝东魏西魏北齐北周一、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思考:北魏何以能在这么多的民族政权中脱颖而出,完成一统北方的伟业呢?1、北魏的崛起及北方的统一外因:①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②北方长期战乱,人民渴望统一。③民族融合在十六国时期进一步加强。内因:北魏军事力量强,北魏接受了汉文化,加快了发展。2、鲜卑族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相对落后材料:“畜牧迂徙,射猎为业,淳朴为俗,简易为化,不为文字,刻木纪契……”——《魏书·序记》思考:根据图片,你能分别描绘长城南北人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吗?3、北魏社会矛盾的激化(必然性)思考:阅读教材找出孝文帝改革前的北魏有哪些社会矛盾?(1)阶级矛盾尖税;政治黑暗,租调徭役繁重,官吏贪污,兵役繁重(2)民族矛盾激化;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以汉族为主各民族起义(3)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突出;统治阶级内部汉族地主与鲜卑族地主间矛盾混乱的赋税制度北魏前期征税,分为“三等九品”。九品是根据资产多少而规定的赋税高低的品级,三等是按不同等第将税送到不同地区。可是实际在征税时,并不按这个九品征收。一方面,这是由于世家大族已经隐瞒了大量的田地和人口,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贫富莫辨的情况,另一方面,也由于官吏们畏于权势,多与地主勾结,地主所交纳的不多,而广大劳动人民却负担沉重。每有骑战,驱夏人(汉人)为肉篱。在战争时,往往驱使汉族和其他各族的人充当步兵,在阵前冲锋,鲜卑骑兵则在后督阵,并任意纵马践踏。其他民族与鲜卑族之间的矛盾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练习:1、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阶级矛盾、民族矛盾错综复杂,产生这些矛盾的主要原因在于()A.鲜卑族的落后B.统治者的腐朽C.战乱不断D.汉族的反抗答案:A2、北魏统一北方后,社会矛盾日益激化,其中不突出的矛盾是()A.阶级矛盾B.统治阶级内部矛盾C.民族矛盾D.鲜卑族内部矛盾答案:D4、冯太后和孝文帝的推动改革并推行新政;①积极推动北魏统治者学习汉族先进文化的冯太后执掌朝廷实权。②孝文帝受到良好的汉族文化的教育,对汉族文化的先进和鲜卑族的落后有深刻的认识。冯太后(公元441-490年),北魏文成帝的皇后。文成帝死后,献文帝拓跋弘即位时,年仅十二岁,尊冯皇后为皇太后,朝政由冯太后一人裁决。随着献文帝慢慢长大,母子间的矛盾越来越深。公元471年,十八岁的献文帝被迫禅位于四岁儿子拓跋宏(即孝文帝),自己做了太上皇。但他仍统兵南征北伐,这就使冯太后感到威胁,而且他还杀了太后的男宠李奕,于是冯太后于公元476年,将年仅二十三岁的献文帝毒死。献文帝死,冯太后以太皇太后身份再次临朝听政。重用一批有改革思想的人,进行一系列改革:颁行班禄制,整顿吏治,统一度量衡,推行三长制,实行均田制。改变了鲜卑族的落后局面,为孝文帝迁都洛阳以后的繁荣打下基础。巩固:下列各项为北魏孝文帝改革奠定基础的是()①北魏统一北方②民族融合③先进文化的吸引④民族矛盾尖锐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目的1、缓和日益尖锐的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维护统治;2、改变鲜卑族落后状态,促进北魏的社会发展。三、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1、推行均田制;2、整顿吏治;3、迁都洛阳;4、革除旧俗;1、推行均田制;(1)含义:把国家控制的荒地分配给农民,农民向政府交纳租税,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2)前提:政府掌握大批无主荒地。(3)雏形:计口授田,“劝课农桑”,从事农业生产,这实际上就是均田制的雏形。(4)性质: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5)内容①年龄:15岁以上的男子和妇女可以领种土地。②露田:无主荒地,死后归还政府。③桑田:可以买卖,农民终身不必交还。(6)评价:积极作用:①是当时比较完备的土地制度。②保障统治阶级的利益,限制了土地兼并。③保证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和劳役需要,促进了北魏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局限性:①抑制了土地兼并,但土地不均依然存在。(国家控制的土地有限)②随着人口的增多,人地矛盾突出。③政府剥削、掠夺农民的劳动力。(7)演变:均田制开始实行于北魏时期,隋唐时进一步发展,唐朝中后期逐渐瓦解。[学习思考](教材P29)什么是均田制?北魏政权为什么要推行这一土地改革制度?(1)含义(2)意义17新课标资源网wx.jtyjy.com老师都说好!必修2:战国以来,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类型土地所有制类别特点备注国有土地所有制(官田)所有权属于国家;北魏隋唐均田制不是主要类型,但一直存在;土地私有制君主土地私有制主要供君主私人开支地主土地私有制土地兼并成为扩大地产的主途径从东汉起出现田庄;兼并引起动荡自耕农土地私有制拥有很少土地,或完全没有土地2、整顿吏治(1)原因:百官以收取租调为谋生的主要手段,官吏与商贾勾结,中饱私囊,贪污成风,不仅影响了北魏政权的经济收入同时也加剧了阶级矛盾。(2)内容①修改任期:下令官吏的任期不再固定为六年。②严惩贪官:对贪污帛一匹以上者以及徇私枉法的官吏一律处死。③实行俸禄制:给百官颁行,由国家统一筹集,按品第高低发给官吏,不许官吏自筹。(3)意义:缓和了当时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减轻对百姓掠夺,巩固了政权。[学习思考](教材P30)北魏官员的收入在孝文帝改革前后分别是如何获取的?(1)改革前:把战争中掠夺的人畜等财富,按照功劳的大小和品爵的高低划分,作为获得官俸的主要手段。(2)改革后:俸禄统一由国家筹集,按品第高低发给官吏,不许官吏自筹。3、迁都洛阳(1)原因:①政治上:②经济上:③军事上:④地理上:洛阳保守势力强大,不利于改革从平城方面看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从洛阳方面看有利于争取汉族地主的合作气候恶劣,交通不便,生产不能满足需要地处黄河之南,农业生产发达易受强敌“柔然”威胁,不利于控制中原利于控制中原,并举兵南下征服较弱的“南齐”落后的少数民族文化先进的汉族文化,数个朝代之都3、迁都洛阳(1)原因:①政治上:②经济上:③军事上:④地理上:旧都保守势力十分强大,阻挠改革。旧都经济比较落后,粮食供应困难。旧都强敌(北方)柔然时常骚扰和威胁,很不安全。旧都偏居塞上,难以有效控制中原地区。3、迁都洛阳(2)过程:①抵制保守势力的反对,以伐南齐为借口强迁洛阳。从侧面反映了改革的艰辛②允许一些大臣,冬则居南,夏则居北。③规定洛阳的鲜卑人死后葬在洛阳。(3)意义:有利于改革的推进和胡汉文化的融合。4、革除旧俗•(1)措施•①易服装:下令鲜卑贵族一律改穿。•②讲汉语:要求朝臣讲,30岁以下的官员必须严格执行法令。•③改汉姓:改鲜卑姓为音近的单音汉姓。•④通婚姻:提倡鲜卑贵族和汉族的主要士族。•(2)意义•①巩固了与汉族地主的联系。•②促进了鲜卑族与汉族的。思考:北魏孝文帝主动推行汉化政策的实质是什么?•北魏孝文帝推行汉化政策,使少数民族在语言、服饰、风俗习惯上逐渐与汉族趋同,是适应农耕文明的需要。思考:2.如何评价孝文帝的汉化政策?积极:(1)使北魏政权的统治方式有了巨大的变化,北魏整个社会面貌呈现出全新的气象;(2)改革有力地促进了北方各民族之间的大融合,为日后隋唐的全国大一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消极:(1)孝文帝移风易俗的汉化政策丢掉的是拓跋部的长处——勇武质朴,削弱了北魏的军事力量;(2)孝文帝推行的全盘汉化,激化了社会矛盾与冲突,致使北魏迅速由盛转衰,归于灭亡•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鲜卑以游牧为生,善骑射。东汉初年,活动于今兴安盟科尔沁右翼中旗的鲜卑……随着北匈奴势力衰耗,鲜卑开始连年出兵攻击北匈奴。公元85年,鲜卑与南匈奴、西零及西域各族共击北匈奴迫使其逃遁。公元87年,鲜卑再次大败北匈奴,斩杀优留单于。……北匈奴西迁。鲜卑趁势占据了漠北地区。(1)从材料一中你可获得哪些信息?这和北魏的崛起有什么关系?•答案:(1)鲜卑族是个游牧民族,军事力量强大。依靠军事力量迅速崛起,使北魏统一了北方。•材料二北魏统治者在依赖武力统一北方的同时,也参照汉族封建政权的一些统治方式,实行按人口分配土地,推行鼓励发展农业的经济政策。通过分配土地,让人民定居生活,拓跋部由畜牧经济为主的游牧生活,逐渐转向农业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2)材料二反映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有利条件是什么?•答案:(2)北魏统治者采用了汉族封建政权的统治方式,加速了北魏封建化的进程,为孝文帝改革创造了有利条件。2、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北魏孝文帝说:)自上古以来及诸经籍,焉有不先正名而得行礼乎?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若仍旧俗,恐数世之后,伊洛之下复成披发之人。——《魏书·咸阳王禧传》•(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分析孝文帝如何从两个方面阐述“一从正音”的必要性。答案:(1)孝文帝认为作为中原(正统)王朝,必须说汉话;如果不说汉话,又将回到改革前的状态。材料二陆法言著《切韵》,时俗……皆以法言为吴人而为吴音也……论音韵者二十余家;皆以法言为首出……法言本代北人,世为部落大人,号步陆孤氏,后魏孝文帝改为陆氏。——《苏氏演义》卷上(提示:陆法言是隋代语言学家,《切韵》是一部关于汉字读音的专门书。)(2)根据材料二,联系材料一及所学知识,试分析“陆法言现象”。答案:(2)陆法言是鲜卑贵族的后裔,撰成一流的汉语言音韵专著。他是鲜卑族对汉族文化认同的代表。这一现象反映了孝文帝改革的成效。3、下面两幅图片,哪一幅是孝文帝改革?孝文帝改革前后鲜卑族服装的变化反映了什么问题?•答案:(1)图二。•(2)反映了进入黄河流域后,鲜卑族适应了社会环境和生活方式的变化。4、孝文帝改革是中国历史上少数民族政权的一次改革,促使孝文帝改革的动力是()•A.挽救北魏统治的危机•B.孝文帝谦虚好学,热爱汉文化•C.孝文帝要求实行民族平等团结•D.排除冯太后影响,加强皇权•答案:A•5、史书曾称颂孝文帝时代“肃明纲纪,赏罚必行,肇革旧轨,时多奉法”(《魏书·良吏传序》)。这种状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整顿吏治,实行俸禄制B.移风易俗•C.推行均田制和新租调制D.迁都洛阳•答案:A6、《悲平城》诗云:“悲平城,驱马入云中。阴山常晦雪,荒松无罢风。”童谣曰:纥于山头冻死雀,何不飞去生处乐?诗歌和童谣说明了()•①平城地理位置偏远、环境恶劣②平城是鲜卑族元老集中的地方,保守势力十分强大③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必要性④北方常受强敌柔然的骚扰•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答案:C•7、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九年(即太和九年,公元485年),下诏均天下民田:诸男夫十五以上,授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所授之田率倍之(倍之,男夫80亩,妇人40亩,亦称倍田)。三易之田再倍之(三易之田:耕种一年,休耕二年的贫瘠土地。再倍之,男夫120亩,妇人60亩),以供耕作。——《魏书·食货志》(1)材料一反映了北魏孝文帝哪一改革措施?其实行的根本前提是什么?答案:(1)推行均田制。根本前提:不触动封建土地所有制,只对国家掌握的土地进行分配。•材料二高祖初谋南迁,恐众心恋旧,乃示为大举,因以协定群情,外名南伐,其实迁也,旧人怀土,多所不愿,内惮南征,无敢言者,于是定都洛阳。——《魏书·李冲传》•(2)材料二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高祖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答案:(2)孝文帝迁都洛阳。目的: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

1 / 3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