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频考点二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鉴赏诗歌的语言1.(2007·山东)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回答问题。出关①徐兰凭山俯海古边州,旆②影风翻见戎楼。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注】①关,指居庸关。②旆(pèi),旌旗。(1)诗的前两句,有版本作“将军此去必封侯,士卒何心肯逗留”,与本诗相比你更喜欢哪一种?请简要说明理由。(★)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马后桃花马前雪”一句在艺术表现上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音频鉴赏考点解读5年高考考点:体验·解读考点:体验·解读基础:整合·点拨题点:矫正·突破规范:审题·答题1.(2007·山东)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回答问题。出关①徐兰凭山俯海古边州,旆②影风翻见戎楼。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注】①关,指居庸关。②旆(pèi),旌旗。(1)诗的前两句,有版本作“将军此去必封侯,士卒何心肯逗留”,与本诗相比你更喜欢哪一种?请简要说明理由。(★)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马后桃花马前雪”一句在艺术表现上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考点解读5年高考(1)更喜欢本诗。本诗前两句点出居庸关的雄壮气势,景物描写鲜明生动,为后面抒情作了铺垫。“将军”两句缺乏形象感,并且与全诗思乡的情感内容不相称。(2)①将关内桃花烂漫与关外白雪茫茫两个场景聚集到征马这一关节点上,描写生动,对比鲜明。②“桃花”与“雪”分别代指家乡的温馨和塞外的清冷生活,在诗中具有象征意义,蕴含了思乡的情感。答案音频鉴赏考点:体验·解读基础:整合·点拨题点:矫正·突破规范:审题·答题考点:体验·解读2.(2012·辽宁)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初见嵩山张耒[注]年来鞍马困尘埃,赖有青山豁我怀。日暮北风吹雨去,数峰清瘦出云来。【注】张耒:北宋诗人,苏门四学士之一,因受苏轼牵连,累遭贬谪。(1)作者初见嵩山是什么样的心情?这样的心情是怎样表现出来的?请结合全诗简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数峰清瘦出云来”一句妙在何处?“清瘦”有何精神内涵?(★)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音频鉴赏考点解读5年高考考点:体验·解读基础:整合·点拨题点:矫正·突破规范:审题·答题考点:体验·解读(1)本题考查对诗歌思想内容和表现手法的分析。作者因仕途坎坷,屡遭贬谪,多年来辗转流落于风尘之中,空怀抱负不得施展,第一句中一个“困”字,形象地展现了作者疲劳困顿的精神状态。第二句写奔波中的一点安慰,晓畅的语言骤然拉近了作者与山的距离,青山如故友,对青山特别期待。第四句写嵩山终于在层层浮云中耸现出来,它一出现便淡化了所有的背景,其峭拔清瘦的形象是那么的清晰明朗,深得作者的喜爱和赞美。作者层层铺垫,感情由浅入深,突出了对青山的独特感情。考点解读5年高考解析(2)本题考查对诗歌表现手法和思想内容的分析鉴赏。第四句写嵩山终于在层层浮云中耸现出来,“清瘦”用拟人手法突出其峭拔的形象、高洁超脱的姿态。诗中鲜活清晰的意象是诗人情感的外化。诗人精心挑选了“清瘦”一词来形容嵩山,写得有血有肉、极富灵性,不只赋予嵩山以人的品格、人的风貌,更体现了作者的人格操守与精神追求。诗人究竟是在写山还是在写自己,已很难分得清,物我融为一体,言有尽而意无穷。音频鉴赏考点:体验·解读基础:整合·点拨题点:矫正·突破规范:审题·答题考点:体验·解读(1)初见嵩山,作者的心情惊喜而又亲切。这种心情是铺垫出来的:①作者奔走风尘,全靠青山开阔情怀,所以嵩山未露面就给作者一种期待感;②接着作者运用迂回之笔,一道雨幕被拉开,最后嵩山从云层中耸现,惊喜和亲切之感扑面而来。(意思答对即可)考点解读5年高考答案(2)①高峻山峰在一片积云之中突现,基于这种观感,诗人运用了拟人手法,以“清瘦”形容山峰,突出山峰的高峻挺拔,造语新奇;一个“出”字,作者运用了以动写静的手法,赋予山峰动感,使山峰与云层形成了尖耸与广阔、跃动与静态相结合的画面。②“清瘦”表现了作者清高独立、人格坚守的精神气质。(意思答对即可)音频鉴赏考点:体验·解读基础:整合·点拨题点:矫正·突破规范:审题·答题考点:体验·解读3.(2012·重庆)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鹧鸪天[金]王寂秋后亭皋①木叶稀,霜前关塞雁南归。晓云散去山腰瘦,宿雨来时水面肥。吾老矣,久忘机②,沙鸥相对不惊飞③。柳溪父老应怜我,荒却溪南旧钓矶。【注】①亭皋:水边的平地。②忘机:消除机心。机心,巧诈之心。③沙鸥相对不惊飞:白居易诗云“有喜鹊频语,无机鸥不惊”。(1)“晓云散去山腰瘦,宿雨来时水面肥”两句写出了山水的变化,请分析其巧妙之处。(★)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作者为何说“荒却溪南旧钓矶”?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考点解读音频鉴赏5年高考考点:体验·解读基础:整合·点拨题点:矫正·突破规范:审题·答题考点:体验·解读(1)本题考查赏析诗歌的语言。赏析诗句的妙处,可从诗句选景、所用的修辞手法或表现手法、炼字等方面切入。结合题目,可抓住“写山水的妙处”这个切入点,分析它使用的修辞手法(比拟),“散去”之“瘦”暗写“晓云”弥漫时的阔;“肥”暗写雨前水面的窄。这种曲笔要细心把握。解析考点解读5年高考(2)本题考查提炼作者的思想观点。诗歌作者的思想感情往往熔铸于所写景物、人事之中,可结合注释和下片内容来归纳。“荒却”是不再去钓鱼所致。音频鉴赏考点:体验·解读基础:整合·点拨题点:矫正·突破规范:审题·答题考点:体验·解读(1)运用比拟写出了山水的变化。“晓云散去山腰瘦”,写出了晓云散去后山峰的清秀,暗含着晓云弥漫时想象中山峰的壮阔;“宿雨来时水面肥”,既表现出夜里下雨之后水面的宽阔,又暗含着下雨之前水面的窄狭。(2)因为钓鱼是有机心之事,作者已忘机而不再钓鱼,所以说荒弃了旧钓矶。答案考点解读5年高考音频鉴赏考点:体验·解读基础:整合·点拨题点:矫正·突破规范:审题·答题考点:体验·解读4.(2011·天津)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骤雨[宋]华岳牛尾乌云泼浓墨,牛头风雨翩车轴。怒涛顷刻卷沙滩,十万军声吼鸣瀑。牧童家住溪西曲,侵早骑牛牧溪北。慌忙冒雨急渡溪,雨势骤晴山又绿。——据文渊阁《四库全书》(1)第三、四句中“卷”“吼”两个词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结合诗句简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请结合全诗,赏析“雨势骤晴山又绿”一句。(★)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有人说,本诗第五、六句可以放在开头,你认为好还是不好,为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音频鉴赏考点解读5年高考考点:体验·解读基础:整合·点拨题点:矫正·突破规范:审题·答题考点:体验·解读(1)“卷”从视觉角度,写出了骤雨袭来时的迅猛态势。“吼”从听觉角度,写出骤雨声势之大。答案考点解读5年高考(2)“骤晴”写雨来得急、去得快,暗扣诗题。“山又绿”写出了下雨前后景色变化,隐含牧童因雨停而轻松的心情。(3)示例:不好。开篇写暴雨骤至,先声夺人,和结尾雨的骤然停止形成呼应,体现出作者谋篇布局的艺术匠心。如果把第五、六句放在开头,牧童就成了描写重心,冲淡了诗的艺术效果。好。先写牧童悠然自得的情状,衬托出骤雨突至的紧张场面,给读者提供了一个阅读视角,增强了身临其境的艺术效果。而按照现在的顺序,在表达上略显突兀。音频鉴赏考点:体验·解读基础:整合·点拨题点:矫正·突破规范:审题·答题考点:体验·解读1.高考古诗语言鉴赏在命题上有何特点?诗歌是语言的艺术。中国古代诗人在锤炼语言上可谓苦心孤诣,也造就了中国古典诗歌语言的凝炼性、含蓄性、跳跃性和抒情性,这也给考生品读古诗带来不小的难度。不过,高考对鉴赏古诗语言的考查难度不太大。它着眼于一个“懂”字,即能理解语言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表达作用,能体会其中的语言美,并作一定程度的表述。答案考点解读5年高考考点:体验·解读基础:整合·点拨题点:矫正·突破规范:审题·答题考点:体验·解读2.高考古诗语言鉴赏题有哪几类题型?考查的重点是什么?主要有三类题型:炼字、赏句和了解语言风格(特点)。重点考查炼字和赏句。答案考点解读5年高考考点:体验·解读基础:整合·点拨题点:矫正·突破规范:审题·答题考点:体验·解读一、炼字(一)炼实字1.关注动词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溪亭林景熙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结合全诗,评析颈联中“穿”“数”二字的艺术效果。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解析音频鉴赏基础:整合·点拨基础:整合·点拨题点:矫正·突破规范:审题·答题考点:体验·解读一、炼字(一)炼实字1.关注动词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溪亭林景熙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结合全诗,评析颈联中“穿”“数”二字的艺术效果。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要解说“穿”“数”二字在语境中的具体意义,二要指出它们在语境中的艺术作用。要特别注意本诗中的“清秋”“日暮”“酒半醒”“独行”“闲”“孤灯隔远汀”所表现的凄冷、孤独的意境。答案解析音频鉴赏基础:整合·点拨基础:整合·点拨题点:矫正·突破规范:审题·答题考点:体验·解读一、炼字(一)炼实字1.关注动词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溪亭林景熙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结合全诗,评析颈联中“穿”“数”二字的艺术效果。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穿”“数”描写所涉及的对象都是诗人自己:“穿”描写的是诗人独自一人穿过树林,“数”描写的是诗人独自一人百无聊赖地数起了流萤。综合全诗分析,“穿”“数”二字生动传神地表现出诗人孤独、寂寞、苦闷、无聊的心境。答案解析音频鉴赏基础:整合·点拨基础:整合·点拨题点:矫正·突破规范:审题·答题考点:体验·解读知识储备动词往往具有凝练、形象、生动传神的特点,鉴赏古典诗歌就是要反复咀嚼品味,体悟含蓄蕴藉、深刻隽永的字词。动词具有“以最小的面积,表达最大的思想”(巴尔扎克语)的特点,同时动词在勾勒人物形象、传情达意、摹写物态方面有着独特的功能。诗歌语言“凝练”的特点也表现在动词的运用层面,同时动词具有极强的概括性,能够给鉴赏者以广阔的想象空间,如“废池乔木,犹厌言兵”(姜夔《扬州慢》),一个“厌”字,将多少“沉痛伤乱”包蕴其中。动词,尤其是一些“多义”和“活用”的动词,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基础:整合·点拨基础:整合·点拨题点:矫正·突破规范:审题·答题考点:体验·解读2.看形容词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早发白帝城李白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写作背景这首诗作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李白遇赦东归途中。李白因永王璘案,被流放夜郎,取道四川赴贬地。行至白帝城,忽闻赦书,旋即放舟东下江陵,故诗题一作“下江陵”。此诗抒写了诗人当时喜悦欢畅的心情。末句中的“轻”字别有一番意蕴,请联系诗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