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法律思想史》试题及答案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1、以德配天2、不法先王,不是礼义3、兼相爱,交相利4、文约而例直,听省而禁简二、不定项选择题(下面各题所给的备选答案中,至少有一项是正确的,将正确答案的字母填入括号内。每小题2分,共30分)1、西周时期,神权法思想发生了一次重大变化,周公提出了()。A代天行罚B以德配天C亲亲、尊尊D世卿世禄2、子产铸刑书及其争论,在中国法律思想史上的重要意义是()A冲破了秘密刑思想的束缚B第一次肯定了公布成文刑法的合礼合法C打破了刑不上大夫的传统D维护了奴隶主贵族的特权3、提出民贵君轻说和暴君放伐论的先秦思想家是()A荀况B贾谊C管仲D孟轲4、孔丘将礼视为立法、司法的指导原则,具体表现在()。A.主张正名B.主张礼乐征自天子出C.主张父子相隐D.反对铸刑鼎5、荀子的隆礼重法学说是建立在()基础之上的。A.性善论B.性恶论C.性无善无恶论D.好利恶害论6、墨翟推崇天志的目的在于强调法律的()。A.权威B.来源C.公正和平等D.基础7、墨翟认为政治首先要解决的三患是()。A.民饥B.民寒C.不得息D.民死8、下面关于道家的政治法律思想的说法,正确的有()。A.反对礼仪、否定忠孝B.崇尚兼爱,诅咒战争C.抨击法令,追求自由D.主张无为而治,向往小国寡民的社会9、在法家中,第一个提出刑无等级原则的是()。A.李悝B.齐国法家C.韩非D.商鞅10、关于法的起源,法家认为()。A.人类社会之初并没有法B.法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C.法天造地设的神物D.法权神授11、董仲舒维护皇权的《春秋》法统说,包括()。A.《春秋》大一统思想B.更化论C.罢黜百家,统一思想D.天人感应与天罚论12、在德礼与政刑的关系上,朱熹认为()。A.二者都是天理的产物B.二者都是统治者进行统治的不可缺少的工具C.二者的目的都是存天理、灭人欲D.二者应作为统一体来看待13、王安石的变法理论和变法口号可归结为三不足,下列不属于三不足的范围的是()。A.天变不足畏B.祖宗不足法C.人言不足恤D.变法不足惧14、黄宗羲认为表达天下之人的舆论和代表民意参政的机构是()。A.政府B.议会C.学校D.参政院15、.中体西用是张之洞思想的核心。它表现在法律主张上,就是()。A.坚持维护以纲常名教为本的旧法律B.坚持宽猛相济、刚柔结合的统治方法C.要求用变形不变质的方法整顿旧法律D.采西法以补中法之不足三、简答题(每题7分,共35分)1、简述礼治的基本原则及特征?2、简述商鞅的变法理论?3、简述道家道法自然的自然主义法律观念?4、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基本内容有哪些?5、简述梁启超的三权分立学说?四、论述题(15分)1、试论述儒家为政以德的德治论?并结合实际谈谈对当前以德治国方略的认识?《中国法律思想史》试题答案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1、以德配天是西周统治者为了使统治合法化提出的一种学说,认为天命是有的,惟命是天常,但不是固定不变的,只有有有德者才能承受天命,所谓皇天无亲,惟德是辅。2、不法先王,不是礼义不要效法先王,不承认先王的礼义。既否定和批判先王之礼,要打破旧思想、旧制度的羁绊,实行革新。3、兼相爱,交相利墨家法律观的核心,兼相爱指不分亲疏、贵贱、贫富、一视同仁的爱所有的人;交相利指互相帮助,共谋福利,反对争夺斗争。4、文约而例直,听省而禁简:这是杜预提出来的立法原则。意思是:法律的文字要简明通俗,条例应明白准确、直截了当;法律的形式要单纯,概念要明确,条文要简约,不要烦密。二、不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分)1、B2、ABC3、D4、ABCD5、B6、C7、ABC8、ACD9、D10、AB11、ABC12、ABCD13、D14、B15、ABCD三、简答题(每题7分,共35分)1、简述礼治的基本原则及特征?①礼治的基本原则:亲亲和尊尊。(1)亲亲就是必须亲爱自己的亲属,特别是以父权中心的尊亲属;必须做到父慈、子孝、兄友、弟恭。(2)尊尊就是要求奴隶和平民服从奴隶贵族,不得违抗;下级贵族服从上级贵族,所有贵族服从周天子,不许犯上,不得僭越。周公倡导亲亲、尊尊,实际上是要维护王权和族权的统治。(3分)②礼治的基本特征: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1)所谓礼不上庶人是指礼主要是用来调整奴隶主阶级内关系的;各级贵族按礼规定所享有的各种特权,奴隶和平民一律不得享受。(2)所谓刑不上大夫是指,刑法的锋芒是指向劳动人民,而不是指向奴隶主贵族。(3分)礼与刑在对象上虽有所不同,但礼不上庶人,刑不上大夫是相对的。礼所规定的义务,庶人必须无条件地遵守;个别奴隶主贵族严重危害奴隶主阶级的整体利益时,也要处以刑罚。当然,那使用刑,他们也常常享受各种特殊照顾。(1分)2、简述商鞅的变法理论?①商鞅驳斥了法古无过,循礼邪的传统观念,指出自古以来根本没有什么一成不变的礼法,法令制度都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因而他提出了不法古,不修今的变法口号。②商鞅通过对民乱国亡是循守旧礼的必然结果的分析,指出吸有变法更礼才能强国利民。③商鞅指出必须根据时代要求、社会现实和民情风俗来更礼变法。④商鞅用历史进化观点来作为其说明变法必然性的理论依据。3、简述道家道法自然的自然主义法律观念?(1)道是宇宙的本体,主宰着天地万物。(2分〕(2)道充满于天地,普遍且无私。(2分〕(3)道有内在体系和规律,不以人的意志而改变。(1分〕(4)与仁义礼法相比是最高原则。(1分〕(5)道能以不变应万变,以寡制众,有无往而不胜的力量。(1分〕--古代最早的自然主义法律观念4、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基本内容有哪些?董仲舒的出现,反映出地主阶级的法律思想已初步完成,封建正统法律思想已经形成。(1分)它的基本内容包括:①皇权至上,法自君出。这是封建王朝立法的一项基本原则。(2分〕②应经合义,礼法融合。(2分〕③三纲是维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精神支柱和制订封建法律的根本原则。④德主刑辅,先教后刑。(2分〕5简述梁启超的三权分立学说?梁启超借用西方资产阶级倡导的三权分立原则,结合我国情况,创造了他自己的三权分立说,即由国会行使立法权,由国务大臣行使行政权,由独立审判厅行使司法权。(3分)他把统一三权的统治权称为体,这是不可分的。由国会、国务大臣、审判厅分别行使三权称为用,这是可分的,即所谓三权之体皆莞于君主。这就是说,君主立宪与君主专制的体是完全相同的,君主立宪里的君主同君主专制里的君主一样,享有最高的权利。所不同的是用,即在三权使用上,立宪政体对君主有某些限制罢了。(4分)四、论述题(15分)1、试论述儒家为政以德的德治论?并结合实际谈谈对当前以德治国方略的认识?1、德,在西周时是一个融道德、政治、信仰、策略为一体的综合概念。儒家对德的继承和改造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突出了德的政治意义,主要包括宽惠使民和实行仁政,二是提高了德的地位,认为德高于君主的权力,高于国家及法律,是区分仁君与暴君的标准,是执政、司法的指导方针。表现在法律思想上,儒家进一步发展了明德慎罚的思想,主要表现在:(1)德刑并用,以刑辅德。儒家认为德和刑都是主要的统治方法,但应该以德为主、刑罚只是德教的辅助。孔丘首先提出了这一观点。孟轲将德治思想发展成为更加完整系统的仁政学说。荀况对于德治思想也有新的发展。他一方面认为道德准则高于一切,应该按照德行的高低来分配权力和财产,主张君主应该严格服从德行。另一方面认为统治者只有减省刑罚,注意教化,施以恩惠,即以德服人,才能富国强兵,成为霸主。儒家虽然注重道德教化的作用,但从不否定刑罚的必要性,当教化不起作用时仍主张诉诸暴力,使用刑罚。孔丘的强调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的同时,仍主张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提倡君子既要怀德,又要怀刑,怀即注重之意。还主张根据形势的需要命名用宽、猛两手,宽以济猛,猛以济宽。(2)注重教化,以德去刑儒家所谓的教化,系指向人民灌输宗法伦理和等级观念。孔孟从性善论出发强调教化的功能。孔丘认为人生来便具有相似的本性,君子小人的道德区别是后天习染而形成的,因而可以通过礼义教化使小人弃恶从善,成为君子。孟轲进而将性善、道德与政治一体化。荀况虽然主张性恶论,但他强调人性是可以改变的,涂之人可以为禹。为了使人改恶为善,就必须通过礼义教育来化性起的,防止恶性发作。在儒家看来,教化本身只是一种手段,其目的在于防止和消灭犯罪现象,巩固封建统治。孔丘期望通过德治,胜残去杀,达到无讼的境界。强调审判案件不仅仅是惩罚制裁,而且也是一种教育的手段。这种以德去刑的教育预防思想,是儒家的创造的贡献。(3)儒家慎杀,先教后刑儒家提倡仁政,因此反对酷刑滥杀。儒家的恤刑和慎杀,主要表现于按照礼义原则对于犯罪行为从宽处理。恤刑慎杀还基于儒家对犯罪根源的认识。他们认为由于执政者往往不能先教后刑,使民众出于无知而身陷其罪,所以应该从轻论处。民众犯罪是上失其道的结果,因而对刑罚的使用应该慎之又慎。(10分)2、个人看法。(可结合实际适当给分,最高不超过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