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中考历史探究题的分析-最新教育文档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近年中考历史探究题的分析中考历史探究题,作为压轴题看似高不可攀,实际上静下心来,备考师生就能体会到命题人前瞻的判断、开阔的视野、灵活的思辨。以下选取2010年、2012年、2016年、2017年的中考历史探究题进行分析,分析其走?^的路径,寻觅规律,揭示未来。一、试题立意高远――使“过去→现在→未来”巧妙衔接德国当代著名的史学理论家耶尔恩?吕森认为“历史意识是在现状的情况下,做出某种行为的倾向,按照有利于理解过去的实际的方式发挥作用的,其目的是更好地理解现在的实际”。他还认为,历史意识是人类的一种“通过向现在的实际赋予未来的观点,使现在的实际成为可以理解的内容的认知活动”。2010年,中国在上海成功举办了第41届世博会,这是注册类世界博览会首次在发展中国家举行,体现了国际社会对中国改革开放道路的支持和信任,也体现了世界人民对中国未来发展的瞩目和期盼。历史中考探究题从“100年前,一位叫陆士谔的上海青年创作了幻想小说《新中国》,虚构了100年后在上海浦东举办万国博览会”的情景切入,通过100年前的中国梦,到100年后梦的实现,体现了中国的发展和强大。试题的三个问题从“1910年,上海当时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现象”到“如今,幻想已成现实”再到最后一问“用一句话预测百年后中国的整体状况”巧妙衔接了“过去→现在→未来”。2016年,乌克兰危机爆发,俄美关系处于紧张状态。围绕乌克兰危机,当时的美国和北约要与俄罗斯“掰手腕”,而不是走向推动双边关系缓和,与俄对抗的举措持续升级。面对美国和欧洲等西方国家的制裁和孤立,俄出兵支持叙政府。重提“新冷战论”,让世界感到危机四伏、不寒而栗。当年的中考探究题正是基于当时的现实状况,考查了课标所要求的“冷战”知识。以二战之后真正的和平并未降临,冷战的到来打碎了人类对和平的渴望为背景,史学家给出了四个不同的角度。如“美国的综合实力(强调的是经济与军事实力)”“苏联的实力(强调的是军事力量与国际威望)”“美苏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根本不同”“美苏两国的猜疑和不信任”。通过四个角度,全面诠释了“冷战”的原因。而对未来,一些观察者开始想象,如果“新冷战”真正展开,世界将会怎样。20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一百周年来临之际,来自上百个国家的政党和国际组织的代表受邀来圣彼得堡参加纪念活动,并参观“阿芙乐尔”号巡洋舰。冬宫广场还上演回顾历史变迁的灯光秀。普京称“1917年轰轰烈烈、充满冲突性的事件是我们历史不可分割的、复杂的一部分。革命对俄罗斯和全世界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20世纪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前景。社会学家、科学家、媒体代表对这个时代进行了深刻和全面的思索……我相信,我们应以事实和文献为基础,以客观和尊重的态度对待过去。”2017年河北中考历史探究题亮相于普京总统发表这段讲话之前。该题基于对十月革命100周年纪念的前瞻,站在中国人的视角对当年苏共执政70多年的大国的解体进行了整体解读。《旧唐书?魏征传》李世民曾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在建党100年的时候,我们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国100年的时候,要把中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跨入发达国家的行列。为了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我国我党只有不断总结他人、自己的经验教训才能阔步前行。河北中考历史探究题正是围绕着“过去→现在→未来”这个高远立意,彰显命题人对“唯物史观”“家国情怀”的关注。二、情境创设广阔――具有“真实、开放、多元”的思维空间2011年新课标颁布,课标前言中谈到“学生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初步学会从历史的角度观察和思考社会与人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2012年的探究题基于这种考虑,使探究题迈出了最坚实最创新的一步。2012年的探究试题,材料选取了二战后德国经济的恢复发展,导致外交政治的变化。材料本身隐含着德国的过去“德国法西斯化的教训”。展示着德国的现在“发展为世界第四大经济体”“2011年它的经济增长率在欧洲最高,并超过了美国”。用一个93岁的政治家警示着未来“绝对不能走上民族自私自利的路,那条路越走越窄”“德国绝不能因为经济强大,就理所当然地在欧洲索取领导地位”。用这样一段链接“过去→现在→未来”的高跨度的材料,既有德国的优势,又暗含对德国历史的批判性思维,教训的总结等,这就为问题的创设预留了真实、开放、多元的探究空间。从这个角度而言,2012年的历史探究题是真正的河北历史中考探究题元年。2016年,从材料的选取上,探究题迈上了一个新台阶。中考试题首先摆出了“冷战”这个历史事实,然后,不同的历史学家从不同的立场,站在了不同的角度分析解释这个历史事实。史学家给出了四个不同的视角:从“美国”“苏联”“美苏的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美苏的猜疑与不信任”让学生对于“冷战”爆发的原因有了全方位的了解,颠覆了教师授课中往往流于呆板的教学思路。这说明命题者用真实、开放、多元的开阔情境设置,引领教学打破知识的单一传授路径,向构建课堂的多元开放思维体系方向发展。2017年,探究题沿袭了2016年的命制思路,从“苏联解体26年来,中国学者对苏联解体原因进行了全面的探讨和分析,提出了许多颇有见地的观点”入手,选择了三种观点“苏联落后于时代是其垮台的根源”“苏联解体是由计划经济制度导致的”“作为执政党的苏共及其领导人,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三个角度剖析苏联解体的原因,而材料的选取方式并无大的改变。试题继续引领一线教师反思其授课之后,知识没有内化成学生自己对历史的理解的原因。三、问答设计思辨――体现“梯度、多角度、求异”的探究视野回顾2012年、2016年、2017年,从探究题的方向来看,三题设计既有相近,又有不同。三题第一问的设计在难易程度上一致,符合中考学科说明所强调的试题难度要“由易到难”的要求。“(2012年)19世纪后期,德国因为经济强大,就“理所当然”在欧洲索取领导地位。为此它组建了哪一军事侵略集团?最终给德国造成了什么恶果?”“(2016年)请从上述四个角度中任选两个,分别概括“冷战”爆发的原因是什么?”“(2017年)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苏维埃俄国的创始人是谁。”三年中,2016年的问题设计有了大的改变,采用了多角度、求异的思维;2017年,第一问问题设计与2012年相似,但难度又明显地进行了大幅度降低,这也符合中考说明的难度要求。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钱承旦说“我相信思考是历史的精髓,没有思考,历史就没有灵魂”。第二问的设计,都成为探究题的灵魂。(2012年)当今德国经济再次强大,它在欧洲再次索取领导地位的一幕能否重演?请结合材料、问题和所学知识从多角度论证你的判断。(2016年)在你概括出的“冷战”爆发的原因中,你认为最主要的是哪个?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论证你的观点。(2017年)从材料表述的关于苏联解体原因的观点中,选择你认同的一种观点进行论证。(要求先概括出观点是什么,然后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证。)探究题强调在史料实证的过程中“做历史”,基于历史时空观念展开批判的探究、同情的理解、思辨的解释,这其实是一个将历史知识内化于探究的过程,也是把历史思维能力内化于探究的过程,相比三维目标的表述能更接近于历史学科研究性学习和探究性活动的内涵和本质,探究过程即是展现历史思维能力自主展示的过程。2012年,问题给出了“能否”,学生首先要做出一个二元的选择。之前,笔者看到的试题只有一个方向的解答思路,没有存在逆向思维。而2012年,出现了否定思维,即“否”,学生不一定要选择能,学生需要在所选取的观点中找到足以支撑的论据,才可以作出“能”与“否”的判断。所以从“二元”“逆向”这个角度来看,“2012年”都当之无愧成为真正的探究题元年。2016年试题有了实质性突破。首先对于“冷战”爆发的原因试题材料提供了四个角度,即由过去的一元、二元走向多元。第一问从材料提供的四个角度缩小为两个角度,降低了试题的难度。第二问两个角度,又缩小为一个角度,思维方式由“多元→二元→一元”。命?}者在展现对学生人文关怀的同时,充分展示了开阔多元的视野、求异思辨的思维。这种新的选择方式体现了命题者希望引领历史课堂摆脱教学中的平面化、单一化,使课堂更加立体化、多元化的良苦用心。问题要求学生用思辨的思维进一步往前探究,论点有了,支持论点的理由在哪里,“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论证你的观点”问题进行了重点提示。这时学生就需彻底摒弃过去记忆的死知识,努力把已有的历史知识转化为支持其选择论点的论据,同时,对于能够支持其论点的材料进行有效筛选与深度理解,才能完成试题要求的史料实证的过程。历史学的本质就是研究“时”和“变”。时间不断流逝,世界时时更迭。历史的思辨思维难能可贵。所有的知识随时而变,而运用知识的思辨和智能,才是人类最宝贵的资产。2017年试题开头“苏联解体26年来,中国学者对苏联解体原因进行了全面的探讨和分析,提出了许多颇有见地的观点”。批判性思维是建立在良好判断能力的基础上,使用恰当的评估标准对事物的真实价值进行判断和思考。它是一种高级的思维能力,也是一种极其可贵的精神特质,在社会发展与学术进步方面都有着重要地位,所以本探究题看似平淡的开头实际上是在引领课堂要重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技能与精神的培养和发展。试题第二问要求从“落后于时代”“计划经济制度”“苏共及其领导人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三个角度回顾了十月革命后,苏联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从失败中汲取教训。从二元选择迈向多元思考,学生从三个角度,判断出其中的一个角度即可。在这个设问中,还出现了“(要求先概括出观点是什么,然后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证)”看似画蛇添足的一个括号内容。正是体现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首先基于对初中学生年龄特征的考虑,又是对于“论从史出”思维过程路径的提示。2016、2017年的设问中都有“结合所学”的字眼,其实就是要求运用我们课堂学习的历史,课堂学习的历史其实就是磨刀石,它最大的功用就是磨砺我们脑子中名叫逻辑的那把刀。“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论证你的观点”无疑是用课堂学习中磨砺出的那把历史思维之刀去披荆斩棘,去作出历史正确的判断。在历史学习中,有时我们会发现,基于当今国际形势和对未来形势发展的判断,我们在历史中可以看见自己,就好像站在时间中的一点,惊奇地注视着过去和未来,对过去我们看得愈清晰,对未来发展判断的正确性就愈大。有时,我们还会发现,在平常的历史学习中我们会更多的强调知识的应试功能,而忽视历史的有用功能。探究性试题就是要侧重考查学生综合运用历史知识,对试卷所提供的材料进行整合与分析、探究与发现,形成自己的历史智慧。一道试题、一份试卷,不仅仅是命题人的历史记忆,更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历史记忆。2018年,河北中考历史学科考试说明提出“依据历史课程目标进行,同时也关注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面对核心素养的新要求,探究题会有怎样的新变化?笔者期待着史学和教学未来发展的真容……附:2010、2012、2016、2017年河北中考发展历史探究题(2010年)2010年,上海见证了近代以来中国艰难曲折的发展历程。(1)1910年,一位叫陆士谔的上海青年创作了幻想小说《新中国》,虚构了100年后在上海浦东举办万国博览会的情景。上海当时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哪些现象有助于陆士谔的幻想?(2)如今,幻想已成现实。上海世博会是第一次在发展中国家举办的世博会,这反映了当今世界发展的哪些趋势?(3)请据当今中国、世界发展的趋势,用一句话预测百年后中国的整体状况。(2012年)二战后的德国历史连续书写了成功。它吸取德国法西斯化的教训,完成了文明进化,发展为世界第四大经济体。它抓住机遇实现了统一。2008年以来的全球金融危机和欧元债务危机,也没有对它造成损伤。2011年它的经济增长率在欧洲最高,并超过了美国。“德国是欧洲的德国”,1989年统一前夕,德国曾经向欧洲这样承诺。今天,随着欧洲与德国实力的消长,这个承诺还算数吗?前不久,93岁高

1 / 1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