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浅谈如何实现中小学“家校共育”长沙市芙蓉区育英二小张慧摘要:在如此重视孩子教育的当下,在现代教育技术、信息和设备如此发达的今天,“家校共育”一词不再陌生,它引起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笔者正是从一线教育工作者的角度出发,结合所处学校和自身实践经验,通过分析中小学“家校共育”现状特点,以“合作”为契机和中心,为更好地实现中小学“家校共育”提出一些简单设想。关键词:家校共育现状特点合作机制一、引言“家校共育”是目前社会上比较热门的一个话题。过去我们一直强调“家庭教育”、“学校教育”,这在一定程度上都割裂了家庭与学校教育之间的关系,而“家校共育”这个词则把学校和家庭在学生成长中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很好地结合起来了。尤其是现在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如何较好地实现中小学“家校共育”就显得更为迫切和重要。《心事·教育策划与管理》2011年第10期上发表了一篇题为《浅谈家校共育与学生发展——以独生子女教育问题为例》的文章,文中重点指出:“教育好独生子女,学校和家长应把孩子摆在一个恰当的位置上,使之正确地、实事求是地认识自己的价值、地位和身份,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和义务,掌握正确的行为准则,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这样,他们将来步入社会生活,就会找到自己的恰当位置,对社会、对人生、对他人有一个正确的态度,成为合格的社会公民。”可见,孩子的成长不单单是一个家庭的问题,也不仅仅是某所学校的问题。只有中小学在真正意义上形成“家校合力”,才能为孩子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使其健康、快乐成长。二、“家校共育”现状特点“家校共育”所带来的价值和意义是不言而喻的,为了促成其更好地发展,我们有很必要先来总结一下中小学“家校共育”的现状特点。其实《江苏教育学院学报》早在1999年第一期上面就发表了一篇《中小学家校共育现状的调查与思2考》的论文,该文章从教育指导思想、共育意识、联系方式方法和内容几个维度分析了当时中小学“家校共育”的发展现状。与之对比,目前中小学“家校共育”的发展呈现出这样几个特点:1.教育思想流派众多,指导思想难以统一。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对教育的看法和研究可谓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有自己的教育观点,很多专家、教育工作者凭着自己的人生体验、教育实践也会以各种方式表达出自己的教育想法。教育,这种本就属于上层建筑,一种文化的东西,也不可能成就“一家之言”,究其熟对熟非。于是,家庭和学校难以实现教育指导思想上的真正统一,指导思想不同,实际操作便会困难,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也就难以体现。2.共育意识不断增强,现实因素难以消除。跨入新世纪以来,在知识经济时代迅猛发展的如今社会,学校承担着“教书育人”的责任,对“家校共育”自然越发重视,而新时期的家长在科学文化素养和思想道德水平上都有提高,他们更加重视教育,“家校共育”意识也越发强烈。然而现实的种种因素让他们也会有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时候。“双职工”家长尽管知道自己应该更多关注孩子在校表现,但是工作繁忙往往是非常现实的一个理由。长沙的进城务工者每年都在增加,而很多进城务工子女的家庭就在“家校共育”的发展上比较薄弱,另外还有一些离异家庭在这方面也缺乏关注。3.方式方法精彩纷呈,立意实效难以持久。学校为了体现并实现“家校共育”确实用心良苦,方式方法可谓精彩纷呈。比如支付班主任一定通讯费用,规定每月必须与家长联系多少次,家访多少次;制作家校联系卡,班主任、学生、家长三方用文字沟通;开放家校活动日,家长老师共同参与学生生活等等,都是非常不错的方式方法,但为何说立意效果难以持久?班级人数众多使得老师的联系更有目的性和针对性,一些调皮孩子或者学困生往往才是联系的重点;家校联系卡在使用初期最见效果,久而久之,班主任、学生和家长却会滋生疲于应付的心态;开放家校活动日准备时间过长,操作时间过短,很多时候也流于形式和表象,为了活动而活动。三、“家校共育”发展途径3在认真分析了中小学“家校共育”现状特点之后,笔者认为应当以“合作”为中心,建立“合作机制”,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努力,真正实现中小学“家校共育”。“家校共育”不应该只是每次活动中的“昙花一现”,而是“细水长流”,为实现教育最终目的行之有效的思想和举措。1.树立合作意识。谈及新课标中的“合作”,很多人能够立刻想到“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学习方式。其实,在教育教学中,不仅师生之间、生生之间需要合作,在“家校共育”中,也需要合作意识、合作精神。“家校共育”不是靠学校单方面来实现的,我们要尽快转变学校是单向的发起者,家长是沉默的接收者的思想和角色,让学校和家庭树立合作意识,双方都有责任和义务来促进“家校共育”的良好发展。2.提高合作能力。在双方都树立了合作意识之后,提高合作能力是促使“家校共育”顺利进行的有力保障。一方面,学校要提高合作水平,必须要提升老师教育教学和班级管理的素养,增强领导和老师处理“家校共育”中出现问题的能力,培养积极心态,不把其当做是一种任务和负担。另一方面,家长也要提高合作能力,现在的教育背景和环境其实对家长也提出更高的要求和期待,家长也要善于学习,学习各种理论和知识,紧跟时代教育步伐。不仅仅是老师需要学会如何跟家长有效沟通,家长也要提高和老师有效沟通的能力,双方都不能单凭个人角色和身份出发。只要某一方出现不够坦诚和信任,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合作的进一步发展。3.创设合作机会。实现“家校共育”并非一蹴而就的事情,学校和家长要致力于“家校共育”平台的建设,而创设合作机会便是要努力将其落到实处。一方面,学校要充分发挥其主导性,在“家校共育”问题上多想好点子好方法,不求把它做得多大多华丽,但求细而实,每周需要做的事情,每月需要做得事情,每学期需要做的事情,要有详实的计划,又要学会根据实际效果进行合理调整,灵活变通,例如本校去年结合时下热门的《爸爸去哪儿》的电视节目,成功举办了“宝贝我在这儿”的家校活动,期末又大胆尝试了让家长走进学生考场,推行“家长观察员”的活动,从开始观察孩子的考试状态,到以后观察孩子的日常生活、学习生活,有计划有步骤地创设合作机会,开放“家校共育”的学校生活平台,让更多家长参与到学校管理,这样学校和家长才更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促进4学生全面发展。另一方面,家长要发挥自身专长和优势,创设合作机会,积极推动“家校共育”稳步向前,例如本校六年级某班家长就在该班级的“家校共育”上不遗余力,一展所长,不仅开展了“家长向学生推荐书籍”的活动,还在班主任有事外出的情况下主动承担起临时班主任的重任,在促进“家校共育”发展中具有重要影响。四、结语“家校共育”,简单的四个字,说起来容易,真正实现起来却绝非易事。我们希望“家校共育”不再是学校的“一厢情愿”,家长的“有苦难言”,不再是挂在嘴边的一个词,裹着华丽外衣的“空壳”,而是体现在学校、家庭教育的方方面面,落实在孩子成长的点滴生活之中。参考文献:1.罗虹兵,《浅谈家校共育与学生发展——以独生子女教育问题为例》,《心事·教育策划与管理》,科幻世界杂志社,2011年第10期。2.徐金贵颜辉荣,《中小学家校共育现状的调查与思考》,《江苏教育学院学报》,1999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