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思维》学习心得教学点:宿迁卫校专业:护理姓名:刘静学号:13050414韩愈说:“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指出要想成就事业就必须要有创造性思维,不能人云亦云。护理专业要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卫生保健事业发展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比较系统地掌握护理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初步的护理教学、护理管理和护理科研能力,能在各类医疗卫生、保健机构从事护理和预防保健工作的专门人才。培养这样的专门人才,必要的思维训练必不可少。作为一名护士,如果我的临床思维是混乱的、主观的、错误的,其后果是十分可怕的。由于这种思维支配行动直接作用于病人,所以我的临床思维往往决定着患者的命运甚至生死,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一念之差将决定一个家庭的幸福。那么,如何才能进行正确的临床思维?吉林大学李春昌教授《临床思维》网络课程,从什么是临床思维,学习临床思维有什么用,如何在实践工作中培养临床思维,如何具体运用临床思维四个方面给我们做了解答。临床经验是可贵的,但只是临床思维的奠基石。临床思维折射一、什么是临床思维?众所周知,思维是人脑对现实事物间接地、概括的分析整理的加工形式。具体的讲,思维是人脑特有的,在感知的基础上,对所获得的信息进行比较、分析、抽象,并进行判断、推理的认识活动。而临床思维是思维中特有的一种思维方式和过程,就是指运用医学科学、自然科学和行为科学的知识,以患者为中心,通过充分的沟通和交流,进行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和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得到第一手资料,结合其他可利用的最佳证据和信息,结合患者的家庭病史背景,根据患者的症状等多方面信息进批判性的分析、综合、类比、判断和鉴别诊断,形成诊断、治疗、康复和预防的个性化方案,并予以执行和修正的思维过程和思维活动。二、学习临床思维有什么用?临床思维的主体是医护人员,客体是病人。临床治疗护理过程是主客体相统一的思维过程。它贯穿于整个的临床治疗护理的过程。临床思维的作用就是指导我们对于一个疾病的诊治,作出最正确最科学的判断的治疗。也就是说正确的科学的思维方式可能让我们达事半功倍的效果,少走不必要的弯路,是切实提高病人的治愈率好转率的前提条件。当然,由于临床思维的局限性,尤其是惯常性的思维定势,并不是每一次的诊疗及护理过程都能百分百的正确,有些甚至是错误,而致误诊误治的发生。所以我们必须去了解掌握临床思维,这样才能使我在工作中不再盲目,而是利用学到的思维方法多想为什么、多去分析、努力去发现问题并提出自己的合理建议帮助病人及时康复,工作也就更加得心应手。三、如何在实践工作去培养临床思维?大多数人认为正确的诊治是临床医生的事,与我们护士无关。其实就是个严重的错误。医生与护士原本就是不可割裂的一个整体,三分治疗,七分护理,护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通过学习我认识到一个高水平的临床护士,必须具备科学的临床思维能力。如何培养良好的临床思维能力?李教授教我们从下面几个方面做起:认真的学习临床医学知识;注意随时积累临床经验;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领域;培养自己的观察能力,临床思维能力再提升。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日的事情,这就要求我们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从对待每个患者做起,从书写每份护理记录做起,做到勤学习、勤积累、勤阅读、勤观察、勤思考,真正讲临床思维的训练贯穿到日常工作中,才能早日养成临床思维,成为一名优秀的护士。四、如何具体运用临床思维?学习李教授《临床思维》课程,感触很深。教授通过具体案例,给我们一一讲解了归纳类比、直接推理与直觉思维、演绎推理思维、一元论的演绎推理思维、定势思维等几十个实用的临床思维方法,让我收益匪浅。下面我以我的亲身体会谈谈临床思维的具体运用。记得有一次,夜间来了一名男性病人,42岁,有近10年的支气管哮喘病史,每年都要发病数次,反复治疗,始终没有痊愈,且有逐年加重之势。病人本人与家属对其病态已经习以为常,时间久了也掌握了一套对症处理方法。这一次患者发病,病情比以往任何一次都严重,喘息、呼吸困难、精神恍惚、烦躁恐惧。家人见状十分担心,随马上送来医院诊治。值班医生了解了患者的发病过程和以往病史之后,诊断为“支气管哮喘发作症状”收住院治疗10h,病情不见减轻反倒逐渐加重。我密切观察病人情况,发现患者呈现极度呼吸困难,血压134/92mmHg,呼吸32次/min,脉搏120次/min,面色青紫,口唇与四肢均有发绀,出冷汗,烦躁。我考虑病人是否有气胸,立即报告医生,作胸部X线透视检查,证实为右侧全气胸。经穿刺和气体引流后患者症状立即缓解,证实为张力性气胸,住院治疗两周,痊愈出院。我克服定势思维,仔细观察与常见临床表现不同的特有的病症,运用疾病共性与个性的辩证思维,准确提出诊断建议并获得肯定的,感到非常自豪。《临床思维》这门课教给了我许多思维方法,而培养和训练临床思维能力,学会从临床表现、病情观察出发,用发展的眼光对病人的病情作预见性护理评估与护理判断,从而提出针对性护理措施是成为一名优秀的护理人员的必备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