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二讲以实践为基础的方法一、马克思主义实践论的主要观点概括起来,马克思主义实践论的观点主要有如下三点:(一)实践生存论——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1、这个观点首先中国人大1995年李秀林等主编的第四版哲学教科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提出来的。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中后期,有人就提出了实践本体论的问题。中间,经过一些波折之后,90年代中期,就从生存本体论的高度提出了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这一命题内涵是:第一,人不单纯是自然的存在物,而是既存在于自然之中又超出于自然之上的存在物。而这种分离和结合的基础是实践。第二,人的生命的存在方式就在于人的实践活动。实践活动不纯粹物质的活动,而物质和精神的统一、主观和客观的统一。过去,认为是纯物质的活动是形而上学的。第三,人的本质的生成是一个在践基础不断二重化自己的矛盾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发生从“现实的我”和“应有的我”的转化。(二)实践的定义和形式1、什么是实践实践是人为解决自身与外部世界的矛盾而进行的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物质性活动。这里有三个要素:主体——活动——客体。黑格尔说,这是一个逻辑推理的过程。通过中间项即活动,把主体的愿望转化为客体,达到主客观的统一。所以,毛泽东说,这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过程。2、实践的形式毛泽东最先把它概括为三大斗争: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后来概括为:改造自然的活动、改造社会的活动和科学实验。物质生产实践、社会政治实践、科学文化实践。这种概括是一种新概括,前几年就见于教科书。但这里提“社会政治实践”还不全面,因为社会管理活动不仅仅是政治活动。(三)实践的基础作用马克思主义实践认识论基本观点就是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展开来说,包括如下五个要点:1、实践是认识的源泉。2、实践是认识的起点。3、实践是认识的动力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5、实践是认识的标准。原来的教科书只讲1345四点,现在有些教科书讲五点。这些比较好懂,我就不多讲了。但这里,我要特别指出的是:如何正确认识“行先知后、知先行后、知行合一”的关系。我们过去把这个问题简单化了、绝对化了。其一,朱熹主张“知先行后”说。他认为,知先不明,则行必出现错误。“如人行路,不见如何行?今人多数践履,皆是立标致去教人。”(语类卷九)所以,他主张,在行之前,首先,必须痛下一番工夫,先把道理搞明。“若讲得道理明时,自是事亲不得不孝,事兄不得不弟,交朋友不得不信。”(同上)2其二,王夫之既批判了朱熹的“知先行后”说,也批判了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说,提出了他的“行先知后”说。他批判朱熹割裂了知与行的关系,是在二者之间“立一划然之次序,以困学者于知见之中,且将荡然以失据。”(《尚书引义·说命中二》))他认为程朱是“先知以废行”,而陆王是“销行以归知”。其三,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说。他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传习录上)应该说,三者都有其合理性,但也其局限性。在认识论上,没有一个包罗万象的绝对的认识理论。二、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的方法论主要内容以上讲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论的主要理论观点,但理论观点还不是方法。由理论到方法,有一个转换的过程。而且,其内涵也不完全一样。我认为,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方法论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实践唯物主义的研究维度请注意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第一段话:“从前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这段话告诉我们所谓实践唯物主义的研究维度是:1、是客体维度和主体维度的统一。也就是说,对一个事物,不仅要从主体的维度去考察,而且要从主体的维度去考察。2、所谓从纯客观出发去考察事物,就是直观唯物主义,也是绝对主义。3、从纯主观出发,就是主观唯心主义。所以,从实践出发的维度就是主客观统一的方法。这才是真正的从客观实践出发。过去,我们只讲客体的客观,而不讲主体的客观,这是片面的。马克思指出,对自然界,我们尚且要从实践的角度去认识,所谓“人化自然”就是如此。社会事物更是这样。如价值、道德、美等现象,离开人就不存在。(二)凸显问题意识的方法马克思曾说,对于一个时代来说,“主要的困难不是答案,而是问题。因此,真正的批判要分析的不是答案,而是问题。┅┅问题是公开的、无所顾忌的、支配一切个人的时代之声。问题是时代的格言,是表现时代自己内心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所以,对于理论来说,关键是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要善于发现问题、深入地分析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1、问题是理论研究的起点。这是波普的名言,也是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方法论的基本观点。我们理论决不是无病呻吟,离开问题来谈理论。无问题意识的理论是无意义的理论。2、一个时代之中有各式各样的问题,如有大问题、小问题、全局性的问题、局部性的问题、主要问题和非主要问题、表层的问题和深层的问题、根本问题和非根本问题,还有经济问题、政治问题和文化问题等等。我们要把捉的是贯穿在这些林林种种问题之中的那个全局性的深层的根本问题。所以说,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是时代的活的灵魂。3、贯穿在我们这个改革时代的根本问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正是这个问题支配着我们时代的发展,体现出时代的逻辑。(三)不是从原则出发而是从现实出发的研究方法恩格斯在《反杜林论》指出:“原则不是研究的出发点,而是它的最终结果;这些原则不是被应用于自然界和人类历史,而是从它们中抽象出来的;不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去适应原则,而是原则只有在符合自然界和历史的情况下才是正确的。”我们在研究社会现象的时候,总要碰到原则和现实的关系。实际上,我们研究问题不3能没有原则,但原则又不能脱离现实。这好像是一个“鸡生蛋、蛋生鸡”问题。所以,我们不能单纯从时间的先后上去分辨这个问题,而是认识的源泉上来认识这个问题。恩格斯的这段话包括如下几个要点:1、什么是原则和现实。这里所讲的原则,是指思想的原则和理论的原则。这里的现实,是指包括自然界和社会在内的客观存在。黑格尔说,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凡是合理的都是现实的。而现实的本质就是蕴含于现实中必然性。2、认识自然和社会都要从现实出发,而不是从主观思想原则出发,人主观意志出发。3、原则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主观自生的,它来源于客观现实。这样的原则才是科学的原则。4、检验原则是否正确就看它是否符合现实。我这里要指出的是,我们决不能把唯心主义简单化了。例如,黑格尔的客观唯心主义,他提出每个时代都有一个“特殊的原则”在支配着这个时代,我们的认识主要是要发现这个“特殊的原则”。实际上,黑格尔所说的这个原则所指向的还是要我们的客观规律,是客观规律在现实中和人的主观思想上的反映。我谈到,支配我们这个时代的“原则”是“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实际上要我们打破本本主义,而从实际出发。黑格尔唯心主义主要表现在所客观规律主观化了、精神化了。5、正确处理原则和现实的关系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现在,制约着我们改革前进步伐的还是如何处理好本本上的“原则”和现代化实际的有关系,是从马列的本本出发搞建设呢?还是从实际出发搞建设?是抽象地谈论姓“社”姓“资”呢?还是在生产力基础上来谈论这些问题。(四)正确认识人与环境关系的辩证方法马克思说:“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1、“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十七、十八世纪的唯物主义提出)2、人是自我选择的产物。(萨特)3、人是自我选择和社会选择交互作用的产物。(马克思的观点:人创造环境,环境也创造人)4、在实践的基础上理解人与环境相互创造的关系。(“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变革的实践。”)我认为,马克思的观点是比较辩证的。而存在主义、法国唯物主义的观点也有合理性,但有片面性。(五)实践标准、生产力标准和以人为本的标准现在出现了三个标准,如何处理好三个标准,这是我们研究社会现象时不能不搞清楚的问题。1、实践标准这是检验一切理论的标准,包括自然科学理论、社会科学理论等。2、生产力标准这是检验社会实践行为的标准。人们的实践活动是否正确,最终要靠生产力标准来检验。3、以人为本的标准社会现象是复杂的,因而检验的标准是多维的。生产力是根本标准,但是唯一的绝对的标准。实际上,还是一个重要的标准,就是人本标准。在价值观上,促进人的自由和全面的发展,这是我们最高的价值追求。4我们必须把生产力的特的标准和以人为本的人的标准有机统一起来,在它们中间找一个平衡点。(六)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实事求是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中国式表达。邓小平从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实际出发,在“实事求是”前加上“解放思想”,这就深化了实事求是的内涵。1、“实事求是”的提出“实事求是”原是一个成语。最早语出东汉史学家班固所撰《汉书·河间献王传》:“修学好古,实事求是。从民得善书,必为好写与之,留其真。”唐人颜师古注:务得事实,每求真是也。“其原意是指忠史实,避免主观偏见面严谨治学态度。毛泽东于1941年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对“实事求是”这一成语进行了改造和升华,赋予它以崭新的哲学涵义。他说,对待马克思主义要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2、“实事求是”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也是指导我们的工作方法和思想方法。毛泽东首先把“实事求是”确立为党的思想路线。坚持这一思想路线,关键是要处理好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的关系。毛泽东反复强调,要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和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在这个问题上,要反对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两种偏向。3、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关系邓小平指出,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要坚持实事求是,就必须解放思想。他说:“我们讲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这样做的目的是要通过解放思想,“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从而达到实事求是。不解放思想,头脑被教条主义的框框禁锢着,就会发生“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的现象。因此,要在实践中坚持实事求是,就必须首先在观念上解放思想。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前提。但解放思想又必须立足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之上,而不能从主观意志出发,随心所欲地胡思乱想。从二者的关系来说,解放思想是一种手段和途径,而实事求是则是最终的目的和归宿;同时,二者又互为前提,互为条件,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七)调查研究的方法1、调查研究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地位调查研究作为一种重要的方法,是进行社会科学研究的基础的一环。社会现象错综复杂,真假莫辨。你只有深入到社会之中,通过亲身的调查研究,在掌握丰富的第一手经验材料的基础上,才可能透过纷繁的社会现象把握其内在的本质。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毛泽东作出了“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论断。2、调查研究的方法就调查对象的范围来说,最常用的有:普遍调查(Generalinvestigation),即对调查对象的每个部分、每个要素作毫无遗漏的逐个调查;典型调查(Typicalinvestigation),即选择一个或若干个具代表性的单位作全面、系统、周密的调查;个案调查(Caseinvestigation),即对社会的某个个人、某个人群或某个事件、某个单位所作的调查。就调查的方式方法来说,最常用的有:问卷法(Questionnaires),即采用开放式或封闭式或混合式问卷收集信息;文献法(Doucments),即通过书面材料、统计数据等文献对研究对象进行间接调查;访问法(Interviews),即通过交谈获得资料;观察法(Observation),即通过现场观察,凭借感觉的印象搜集数据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