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精品课件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学习目标:1、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2、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作用的关系(以土壤为例分析)3、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资源综合利用1、大尺度自然地理环境中有哪些圈层?2、各圈层间通过哪些循环使彼此间进行联系与作用的?圈大气循环水循环地质循环生物循环我国西北内陆地区最突出的自然特征就是干旱,年降水量小于200mm。主要原因是距离海洋远,且有高山阻挡,海洋湿润气流不易到达,为温带大陆性气候。思考:那么在这种干旱环境下的植被、地貌、土壤以及河流的状况如何呢?水文地貌土壤气候生物(植被)我国西北内陆地区干旱发育差肥力低风蚀地貌河流少内流河少数耐旱植物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表现之一每一要素都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和变化,并与整体的自然环境特征保持一致。从有文字记载开始,黄土高原就属于森林草原区,在西周春秋时期,森林覆盖率达53%,当时河流众多比较清澈,枯水季节流量也较大。但随着人口的增加,放牧、农垦活动等加大,到宋代以后“郁郁葱葱,绿荫冉冉”的景观就消失了。到了明清以后,已经达到无地不耕的地步,且大量陡坡被开垦,水土流失大大加强。森林只零星的分布在偏僻的山区。过度砍伐、开垦、放牧等水土流失沟壑纵横土壤贫瘠生态恶化植被破坏黄土高原的环境变迁黄土高原的环境变迁过度砍伐、开垦、放牧等水土流失沟壑纵横土壤贫瘠生态恶化植被破坏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表现之二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体的改变“牵一发而动全身”河流上、中游砍伐森林河流上、中游水土流失河流含沙量增加下游河道泥沙淤积河道泄洪能力降低洪涝抬升河床地下水位升高土壤盐渍化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表现之三某一要素的改变,不仅影响当地的整个自然环境,还会对其他地区的地理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1)每一要素都作为整体的一部分,与其他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2)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体的改变,“牵一发而动全身”。(3)某一要素的改变,还会对其他地区的地理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一、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二、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以土壤的形成为例土壤的定义:土壤是陆地表面层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四种物质组成的,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影响土壤的形成和发育的要素:成土母质、气候、生物、地形、人类活动等(一)成土母质与土壤土壤岩石风化风化物外力搬运堆积成土母质气候与生物长期作用裸露的岩石经过风化作用后,形成的结构疏松的风化物称为成土母质。(一)成土母质与土壤阅读教材,思考:1.何谓成土母质?2.成土母质和土壤有何区别和联系?(提示:从土壤的物质基础和化学成分上思考)1.裸露的岩石经过风化作用后,形成的结构疏松的风化物称为成土母质。岩石成土母质粒度质地土壤化学成分养分风化作用物质基础矿物养分(氮除外)(二)气候与土壤黑土是温带半湿润地区草原草甸植被下发育的具深厚腐殖质层的黑色土壤。黑灰色腐殖质层厚30-100cm,是在寒冷湿润的气候条件下形成的。红壤的基本特征是呈酸性,肥力较低有机质含量在2%以下。原因是分布在湿润和高温的热带和亚热带南部,微生物活动旺盛,有机质被大量分解。荒漠土有机质含量少,土壤水分缺乏,石灰表聚明显。在我国主要集中分布在西北地区,深居内陆腹地和干旱地带,属干旱的大陆性气候。通过土壤与大气间不断进行的水分和热量交换直接影响其水热状况;间接通过影响岩石风化,动植物和微生物的活动等来影响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和其形成发育过程。生物是土壤有机质的来源,也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土壤肥力的产生与生物作用密切关联。(三)生物与土壤排泄物、分泌物、残体植物动物微生物生物草类森林根系密集集中地表枯枝落叶有机质分解转化有机残体,合成腐殖质搅动土体,改变土壤结构、空隙度土壤(四)地形与土壤思考:植被的分布往往能反映出土壤的状况,请说说海拔高度、地形坡度和坡向对土壤有什么影响。地形坡度陡坡平地很难发育成深厚土壤发育成深厚土壤坡向阳坡阴坡光热条件好,水分状况差光热条件差,水分状况好地形影响土壤厚度,以及土壤中的水热状况。是土壤形成过程中较稳定的影响因素。(五)人类活动与土壤生土熟土肥土南方水稻土北方黑土(五)土壤与人类活动农业生产:耕耘——改变土壤结构、保水性、通气性灌溉——改变土壤水分、温度状况收获——剥夺归还土壤的部分有机质施肥——改变土壤的营养元素组成裸露岩石成土母质成熟土壤原始土壤风化作用高等植物苔藓类生物肥土退化人类活动不合理利用合理耕作经营收获施肥灌溉耕作结构、保水性、通气性水分、湿度状况养分循环状况营养元素组成、数量微生物活动水土流失沙漠化盐碱化土壤退化耕作土壤土壤肥沃改变土壤三、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资源综合利用①尊重和顺应自然规律②综合考虑,系统决策③可持续开发利用(一)对单项资源的利用(二)对区域资源的利用(三)对不可更新资源的利用原则1、各自然地理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2、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它要素甚至整体的改变3、某一要素的变化,还会影响其它地区的地理环境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土壤形成成土母质地形生物气候具体表现认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对我们利用自然资源、修复生态系统和改善环境质量,都具有重要意义。应用表现人类活动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案例1:撒哈拉沙漠(受副热带高压带及信风带控制)气候干燥、降水稀少地表水贫乏风成作用盛行大片沙漠、砾漠动植物稀少案例2:深圳红树林(位于亚热带海岸)气候温暖湿润形成潮湿的泥质滩地是红树植物和候鸟珍禽以及海洋生物的栖息地案例3:热带雨林遭到破坏人类乱砍滥伐植被稀少水土流失全球气候变化生态环境失调大气土壤生物岩石水尝试画出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影响链图水文生物土壤地形岩石气候1、生物与环境的正确叙述是()A.生物圈的范围包括地球上所有动植物B.绿色植物可以直接把太阳能转变为热能C.生物的出现,改造了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D.环境对植物生长有明显的指示作用C2、陆地环境整体性表现在()A.各地理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B.某一地理要素的变化不一定导致其他要素的变化C.气候会影响植被,但不会影响土壤D.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与植被破坏无关A3、在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中,人们必须考虑其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互为环境的资源系统,这主要依据自然资源的()A.分布的地域差异性B.整体性C.不可替代性D.数量的有限性B•4、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表现在:①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②地理环境各要素中构成一个整体,但它们是独立存在与发展的③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变化④各要素对环境影响作用是相同的()•A.①②B.①④C.②④D.①③•5、人们要特别重视河流上、中游地区植被的恢复、保护以及水土流失的治理,是因为()•A.某一要素的变化,不仅影响当地的自然环境,还会对其他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B.水土流失给河流中上游带来的危害最大•C.因为河流中上游地区发生洪涝灾害的可能性最大•D.河流中上游一般地处干旱半干旱地区,风沙危害严重DA6、陡峭的山坡上难以发育成深厚土壤的原因是()A.地表疏松物质的迁移速度快B.地表疏松物质的侵蚀速率较慢C.光热条件太差D.水分条件太差7、下列土地利用形式,属于合理经营、用养结合的是()A、南方丘陵区在坡度较缓区发展水稻种植业B、黄土高原地区发展耕作业C、青藏高原地区大力发展灌溉农业D、北方黑土区大力增施有机肥AA1、a、b、c、d分别代表四种植物形态,其中反映莲花的特点的是()A、aB、bC、cD、d2、图中可能分布在中亚地区的植物形态有()A、aB、bC、cD、d叶大小根系不发达bcad发达AB人口增长生产力低①②⑤⑧垦辟新地④③⑥⑦土地退化读黄土高原地区生态、经济循环示意图,将正确答案的代码填入到空方框内,使系统成立(每一字母限填一次)A、农业单产不稳不高B、耕作技术、方式落后C、人均耕地减少D、燃料需求增加E、植被破坏F、需要更多劳动力G、增产增收无望H、粮食短缺GAFBDCHE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东北地区黑土原本非常肥沃,但由于长期以来人们重利用少养护,肥力下降。材料二华北地区春旱严重,蒸发旺盛,使地下水中的大量盐碱成分被带到地表土壤中,形成大面积的盐碱化土壤。材料三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造成土壤退化甚至沙化。1、是否多向土壤中施肥,就能做到对土壤的用养结合?2、要做到用养结合,对东北、华北、黄土高原地区应当各采取哪些措施?

1 / 3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