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说课稿各位老师好,今天我说课的主题是“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必修模块《地理1》第五章第一节的内容。下面我将分别从教学理念、教材、学情、教法、学法和教学过程等六个方面分别说明。一、说教学理念本课的设计突出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以学生为本。以角色扮演活动,密切关注学生的体验,注重让学生主动接受知识理论,通过小组活动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避免“灌输式”教学。二、说教材【地位】教材前四章已经介绍了地球的概况,以及详细学习了大气、水、地表形态等多种自然地理环境要素,而本节作为人教版必修模块《地理1》最后一章的第一节,与本章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相结合,并互相对比,是对高中阶段自然地理部分学习的总结和提升。学好这一章节的内容是为人类活动的合理性以及正确处理人地关系打下基础,同时为《地理2》人文地理的学习打下基础,是人地关系的转接点,因此本节内容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教材《地理1》的重要部分。【学习内容】本节主要讲述自然地理环境的其中一个最基本特征——整体性,包括其成因、过程、以及造成的影响作用,教材中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即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统一演化过程、牵一发而动全身),前面两个部分都是在为第三个部分做铺垫。案例分析是本节学习的重要部分。首先利用生物在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与演化中的作用与生物循环过程这一案例,帮助学生对地理要素包括什么、它们之间如何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做一个了解,从而促进学生对整体性概念的理解;其次,通过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图片以及藏羚羊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引导学生学习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的新功能,即生产功能和平衡功能,案例分析更形象生动;最后,通过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引起的地貌景观变化和东北森林环境变化来促进学生对地理环境统一演化以及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理解,并在过程中锻炼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教学目标】对于本节的内容,课标要求的是“举例说明某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和“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这一标准重在“举例说明”,所以设置了以下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能够说出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基本内涵;2、了解某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化中的作用;3、理解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以及产生的新功能;4、具备案例分析能力,实现知识迁移,能用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视角分析一些自然现象。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角色扮演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加强学生探究能力和分析能力,掌握地理要素和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概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节的学习,希望学生能够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认同自然地理环境具有普遍的联系,初步形成正确的资源环境行为价值取向,从而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重点和难点】本节的重点在于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举例分析;难点在于理解整体性的内涵及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如新功能的产生,某一要素在整个过程中所起的作用等,这些比较抽象,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三、说学情高一学生对新事物仍保持着一种好奇感,对自然奥秘仍有一种想要去探索的欲望,已经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基本的分析能力。本节被放在《地理1》的最后一章,前面几章已经详细介绍了地球的概念,由大及小,到地球的大气、水、岩石、土壤等,学生已经能够理解自然地理要素的概念,也基本掌握这些要素的相关知识,对于本节课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和能力的储备。本节涉及到的生物循环、光合作用等,需要结合生物科学一课,这在初中生物上已经有所学习。另外,学生们比较缺乏案例分析所要求具备的发散性思维,可能难以从一个方面联想到其它方面,不利于教学的进行。四、说教法1、角色扮演法:对于生物在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与演化中的作用,因学生从人的角度可能难以理解,通过角色扮演法,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尝试着从植物的角度去看待周边的事物,理解作为一棵植物,会与周边的哪些自然元素建立起什么联系。2、问题引导式教学法:在案例分析过程中,把问题一下子抛给学生,学生会难以接受和理解。而把问题进行分解细化,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有利于让学生“细嚼慢咽,充分消化”。3、小组合作法:通过小组合作,每个学生在小组讨论过程中,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各抒己见,各自畅所欲言。最后再由老师做一个总结。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课堂主动性,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4、案例教学法:这是所有教法中最重要的部分,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够较为容易地掌握对自然地理环境变化的起因、过程、结果的分析思路,相比于结果,过程更重要,让学生掌握这种分析能力,有利于学生进行知识迁移,举一反三。五、说学法学生可以通过合作学习法、案例分析法、归纳法、比较法,动手画思维导图等方式,掌握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相关内容。六、说教学过程一、开门见山,图片展示:让学生根据已学的知识指出图片中所包含的自然地理要素,并补充学生可能遗漏的要素,引导学生再次认识地理要素,对地理环境中所包含的地理要素有一个整体的认识。二、设置问题,思考探究:对学生抛出问题“要素之间是如何相互影响的?比如气候,气候对水文、土壤、植被有没有影响呢?”,在学生思考之后,展示图片,引导学生将气候与水文、土壤、植被建立联系。三、案例分析,活动探究:教学目标一: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概念,能够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活动1】生物循环。利用角色扮演法,引导学生扮演植物,以植物的视角剖析生物,对生物循环的过程,以及参与生物循环的自然要素做一个了解。【案例1】承接活动1,归纳生物在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与演化中的作用。在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与演化中的作用。进而组织学生小组讨论,互相说明自己的感受,小组归纳生物在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与演化中的作用,最后做出结论。课标二: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能够举例分析【活动2】阅读活动2,请学生指出藏羚羊的生存自然要素有什么,并说明藏羚羊与环境要素之间的关系,在无人干扰的时候,藏羚羊数量基本恒定时,各自然地理要素共同作用下产生了什么功能。列表比较生产功能和平衡功能的区别。【案例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展示黄土高原自然景观以及黄河流经黄土高原之后混黄的河水等图片,分析水土流失过程中,地貌、水文、地面组成物质等均发生了什么变化,如何变化,水土流失如何说明自然地理环境是同一演化的过程。【案例3】东北森林变化导致环境的整体变化。展示东北森林景观变化系列图片,从森林茂密的东北平原到最后的支离破碎。通过破坏前后的对比,以思维导图的方式,将森林变化而出现的整体相应发生变化表现出来,帮助学生理解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设计意图:利用美景消失的前后巨大落差,来激发学生的同理心)【活动3】水库的修建。通过对水库修建过程中可能引发的其他自然地理要素的变化的分析,深入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表现。(设计意图:这是对案例3的延伸,在解答过程中有利于构建思维体系,激发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四、知识迁移,学以致用:设置一些问题,当堂回答,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及时发现问题。五、布置作业,小组合作:请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以自己家乡的一处自然景观(河流、湖泊等)为研究对象,收集其资料,分析它的整体性特征(大气、生物、土壤、水、岩石),并尝试回答“如何保护、如何治理、如何利用”问题。附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