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摘要:《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自上映以来,就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赞赏,在近期的奥斯卡获奖作品中,更是囊括了几项大奖,可谓实至名归。这部作品能够引起大家如此大反响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其信息的可解读性。本文从影视美学的角度来解读这部作品。关键词:《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本我与自我父法李安导演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以其唯美的画面,缓缓的音乐以及富有哲理的话语赢得了广大观影者的喜爱。片中的海洋,美极了、神秘极了,李安完全把我所能想象出的海洋的美丽以扩大十倍的手法勾勒出来:水母之夜鲸鱼出水,晚幕下晶莹剔透的绿色孤岛,电闪雷鸣的暴风雨等等,大海上的每一一个画面都是一副视觉佳作。3D效果更是出色,感觉一切奇幻的美景就在你周围,看到夜晚静逸的海洋会让你也变的安静,看到猛虎出现,你也会忍不住闪躲,大叫。有很多人说,这是继《阿凡达》之后又一部视觉盛宴。一、剧情简介《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叙述的是一名在找寻灵感的作家,无意间得知皮辛·墨利多·派特尔(派)经历过一件不可思议的事件,特意前来拜访他。于是派开始讲他的故事。他成长于1970年代的印度朋迪榭里。他的父亲开了一家动物园,派整天与老虎、斑马、河马和其他异国动物为伍。他从小就接触宗教信仰,并且信仰了不同的派别。在宗教的影响下,他对动物有自己独特的看法。然而当他试图与孟加拉国虎理查德·帕克交好的举动,却引来父亲勃然大怒。派的父亲当场以血淋淋的教训让他知道:动物与人的思考模式不同,一旦忘记这一点就会送命。这次的教训冲击了派对世界无止尽的好奇心,令他永远无法轻视。在派17岁那一年,印度发生了全面性的改变,他的父母决定举家移民以追求更好的生活。派不得不离开他的初恋情人。在选择移民加拿大之后,派的父母关闭动物园、收拾所有家当以及动物、搭上一艘日籍货船。在船上,他们与一位残忍成性的法国厨师发生了争执,经一位佛教徒的劝阻下,才得以平息。当天深夜在茫茫大海中,原本令派感到刺激无比的暴风雨,一瞬间就成了吞噬货船的大灾难。船沉了,然而派却奇迹似的活了下来,与他同处一艇的还有一条鬣狗、一只断了一条腿的斑马、一只母猩猩,以及一只成年孟加拉虎理查德-帕克。在漂流的最初3天,鬣狗咬死了猩猩,活吃了斑马,老虎又杀死了鬣狗。接下来,这个少年清楚的认识到,要想生存,就必须知道该如何对付理查德-帕克。自知无法战胜老虎的派最终选择与它一起面对漂流生活。7个月中,他要收集淡水、捕鱼捉虾,他要使用一切海上生存技能喂饱老虎,也让自己活下来。当然,这场漂流也遇到了暴风雨、鲨鱼的袭击以及各种惊险而血腥的险境。在派与老虎所剩的食物耗尽,快要陷入绝望的时候,他们奇迹般的漂到了一座岛屿上。派本打算在此度过他的余生,但他发现这是个食人岛。惊恐的派与老虎再次开始了漂流,直到在墨西哥的海滩上获救。而那只老虎却头也不回地走了,再也没有出现过。如果电影就此结束,那它就是一部对派奇幻漂流的简单表现,可事实上,李安所要讲的并非如此简单,在影片快要接近尾声的时候,派讲到,他住院期间,日本公司派人来调查沉船原因以及派是如何存活下来的,他们并不相信派所讲的故事,于是派讲了另一个故事:他、厨子,母亲,断了腿的水手一起上了救生艇,厨子先把水手杀了,然后由于派放走一只海龟,厨子就打了派一巴掌,母亲很生气,就与他厮打起来,并把母亲杀害,扔入海中。派为了为母亲报仇,把厨子杀死。影片最后,派问作者:这两个故事,你相信哪个?记者说,有老虎的那个。派回答:所以你跟随上帝。第二个故事出现后,以前的镜头就不再是随意打趣的画面,而成了富有深意的伏笔,这使整个故事融会贯通起来,打破了原本充满和谐和爱心并且奇幻的冒险故事,变成一个有些残酷无情的血淋淋的故事。二、本我与自我从表面看,李安只是在谈论信仰的建立与毁灭。可细想,其实不然。影片在最后,提出了对整个剧情真实性的质疑,那绚丽的海洋,生动的生物,惊心的斗争突然变的不再那么简单。就仿佛是一场梦。由于长期缺乏食物,饥饿频频触及着人的底线,激发着人的潜意识——兽性。所以我们可以把整部影片看做是在对人性进行的反思,是在描写一场理性与欲望的斗争。弗洛伊德学说的无意识论认为,人的意识是由意识、前意识、无意识共同形成的一个动态结构。无意识遵循快乐原则,只顾自己快乐,毫不顾忌现实是否允许,这也就是“本我”。“本我”是人的各种原始本能、冲动和欲望在无意识领域的总和,其核心是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生的本能包括生存本能和性本能,死的本能则是以破坏为目的的攻击本能。意识遵循的则是现实原则,只让本能按照现实所允许的方式出现,即“自我”。它同“本我”相对立,因为本能冲动在人类文明社会中是不能够肆无忌惮、为所欲为的,“自我”就如一个看门人,专门控制和压抑各种不符合现实标准的本能冲动。而无意识时刻想冲破意识的防线,意识则时刻加强防范和抵制。①老虎在梦中是本能和欲望,是对食物的渴望,代表着人兽性的一面,即“本我”。而派在梦中是“自我”,代表理性和机智,他要时刻防卫着本能,同时,又有中介职能,监督“本我”的动静,适时满足一些本能的需要。而“超我”是最高层的,它是道德的、宗教的、审美的理想型态,“超我”一方面对“自我”起监督作用,另一方面又与“自我”一道,从道德理想的高度来管制“本我”的非理性冲动。②在影片中,派信仰的宗教,就是超我般的存在。派在影片中同时信仰着三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和印度教,他认为这些宗教是可以兼容的,他认为自己这样就接近了神,了解了神。其实这只是为派不断原谅自己的行为埋下了伏笔,也是他原谅自己的出口。影片在结尾简单讲述了第二个故事,显然这个故事比较接近真实,可是它也有明显的错误。第一,派说母亲是坐香蕉来的,可一大把香蕉不可能浮在水面上的。第二,派说厨子把母亲杀死后,扔入了海里。可在当时非常饥饿的情况下,厨子已经把水手吃了,怎么会放过母亲。所以第二个故事也有所隐瞒。参照第一个故事,应该是在厨子杀死母亲后,派很气愤,杀死了厨子,把他吃掉。派在吃厨子的时候也经过了强烈的思想斗争。在影片中表现为他捕到了一只大鱼,在把鱼打死后,他哭着说:毗湿奴,感谢你赐予我食物。他只是用信仰给自己内心找了个避难所,一个借口。在饥饿的逼迫下,派不得已把水手也吃掉了。面对茫茫大海,挣扎于生死的边缘,派生的本能不断的与“自我”斗争,而“自我”在不断的为了“本我”而耗尽体力。最终,“本我”战胜了“自我”——派吃掉了自己的母亲。理性世界、信仰世界一瞬间崩塌,这是派不愿意面对的现实。于是,派开始制造一场虚幻的梦境,来逃避良心的谴责。他将吃掉母亲的“派”幻化成一只老虎,老虎是百兽之王,以此来说明“本我”战胜“自我”的可能性。影片中的派试图战胜老虎,他学习各种方法,如以尿液来霸占领地,恐吓老虎,把老虎赶下水、为老虎捕鱼,以食物来驯服它等等。可食物并不多,捕到的鱼已经吃完,又来了一场暴风雨,在这场暴风雨中,派向上天喊道:“你带走了我的所有,你还想要什么?!”此时,派的信仰已经瓦解,派也与老虎和谐相处了,束缚“本我”的链条已经被挣脱。在派和老虎都绝望的时候,他们登上了一个岛,这个岛白天美丽的不可思议,它给派和老虎提供了食物。可到了晚上,派躺在树上,摘下一朵类似莲花的植物,一点一点的剥开后,里面有一颗牙齿。莲花在影片中出现过很多次,并且都与母亲有关,一次是在开头,母亲在地板上用粉笔画莲花给派和拉维看。另一次是派俯瞰海底,先是鱼形成莲花,然后又变成母亲的容貌,最后叠加到了沉船等等。所以准确地说,莲花代表的是派对母亲的思念和爱。派把女朋友阿南蒂离别时送给他的手链留在了岛上,这条手链代表着告别,这是派在与母亲道别,因为他即将要吃掉她。到了夜晚,酸潮涌动,莲花里只残存一颗牙齿。等到派打开莲花看到人牙时,他的理性之火终于觉醒,意识到自己做下的极恐怖的事。派自己说担心被食人岛吞噬,才决定离开,实际上担心的是食母这件事吞噬掉他的精神,让他疯掉,乃至死亡。所以他选择了逃离这个岛,也就选择了忘记。这同样也在阿南蒂的情节里得到了呼应:“我记得那一天发生的每一件事情,但是却忘记了是如何告别的。”在离开食人岛不久后,派和老虎在墨西哥着陆了,老虎消失在了丛林中,派获得了新生。自我重新建立。三、父法的建立派同时信仰多个宗教,派的父亲曾经在饭桌上教导过派:一个人不能同时信仰这么多宗教,如果你什么都信就代表什么都不信。派的父亲希望派拥有自己理性的思维,甚至与父亲有冲突都没关系,只要是出于理性的。在影片开头,提到父亲被现代医学救了一条性命,所以他相信科学,代表着理性。母亲倾向于宗教,代表着信仰。电影里还特意强调,母亲舍弃家庭跟随父亲,信仰是她与过去唯一的联系。并且母亲还说:科学解决外在的问题,而不是内在的。父亲和母亲的说法不同,少年派面临着抉择。要理性还是要信仰,这是一个精神领域的经典困境,少年派最终做出的选择是:“我决定去受洗。”也就是说,他选择了后者,也就意味着他认同了母亲的话。派选择了父亲的对立面,表达了对母亲的依恋和认同,从精神分析学角度来说,这是“俄狄浦斯情结”即恋母情结。可随着年龄的增长,派的人生中遇到了各种挫折和苦难,在这些痛苦的经历中,派逐渐的与母亲告别,走向了理性了。这是父法建立的一个过程。在影片的最后,派自己也成为一个父亲,肩负起一个家庭。当成为一名父亲时,表明父法的真正建立。四、结语《少年派》是一部内容丰富的影片,从不同的角度会有不同的理解。正所谓: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以上是我从影视美学之精神分析学角度的浅析,如有不足之处,请予以改正。①彭吉象《影视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97页。②彭吉象《影视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9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