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随风入夜育人无声——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点滴感受语文教材,或是对真、善、美的颂扬,或是对假、丑、恶的鞭笞,或是作者高洁品性、高尚人格魅力的写照,或是对祖国大好河山热情洋溢的赞美……无一不是作者某种思想感情的渲泻,其间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内涵,这是语文学科得天独厚的教书育人的有利条件。语文新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这就要语文教师把德育渗透在教学中,随风入夜,育人无声。下面,我浅谈自己的一点粗浅感受:一.美读产生共鸣——把德育渗透于朗读中初中语文教材中文章,大都是思想深邃,情感丰富,语言精美,结构谨严。每一篇课文都是一颗闪光的珍珠,它从不同角度展现了美的形态,诸如赏心悦目的自然美,巧夺天工的艺术美,促人奋进的社会美等。语文教学要用美学的观点,把这些美的人、景、事、物都展示出来,引领学生去发现美、欣赏美、感知美,让他们从愉快的美感中潜移默化地接受到思想教育。我认为达到这一目的的最佳途径就是朗读。朗读者进行朗读,听者听别人朗读,都是一种高尚的美的精神享受。在朗读的语境中伴随着自如的声音、悦耳的语调、生动的语气传入耳鼓,那深邃的思想内涵、高尚的情操,也就同时流入听者的心田,激荡着他们的胸怀,陶冶着他们的性情,在高尚的精神享受中,在生动的美感愉悦中,提高着他们的精神境界。如《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是一首深情的爱国之歌,读来令人荡气回肠。教学时,教师声情并茂的美读能激发学生的朗读欲望,然后让学生在自由朗诵中感受作品的情感美、语言美、意境美,进而激发出炽烈的爱国情。二.以情传情,以情激情——把德育渗透于情感熏陶中苏霍姆林斯基说: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壤上。语文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情感流动的过程。教师要“以作者之情化为自己之情,以自己之情点燃学生之情。”语文教师更要在讲中动情,以情促德。让学生在教师动情解读中感悟,悟出文章内容美、情感美、韵律美、思想美。用情感教学启发渲染,教师的话字字句句扣击学生心弦,把学生一步步地引向情感深处,或使学生耳边仿佛响起高亢悲壮的旋律,或使学生进入山谷回响、大海呼唤的境界。学生在情感共鸣中感受到作者或作品人物的高贵品质和伟大人格,进一步受到潜移默化的思想品德教育。我在执教莫怀威的《散步》时收获很多。《散步》是一篇秀美隽永、蕴藉丰富的精美散文。看似是一次寻常的家庭散步,道出的却是中年人在生命延续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涉及到尊老爱幼这一亘古常新的亲情问题。读完这篇文章,犹如接受了一次道德的洗礼。可以这样说:读这篇文章的历程,是人的心灵在亲情,人性,生命这三点构成的轨迹上的一次愉悦而高尚的旅行。在拓展延伸环节,我这样启发到:其实,亲情就在我们在每个人的心中。只是时光的流水把许多宝贵的记忆带走了,匆匆的步履把我们曾经拥有的瞬间感动冲淡了,自私让我们忽视了我们拥有的那份爱,忙碌让我们忘记了品味那份浓浓的情。但是,亲情仍在,她需要我们用善良的心去发现,用感激的心去体会。现在,就让我们静下心来在记忆中寻找,寻找我们忽视了的亲情,让我们作一次真情告白,讲述一段我们的亲情故事。”这段动情的话语一落,同学们安静下来,表情开始变得凝重起来,他2们已经受到了感染了正在寻找让他们感动的亲情。有的先是努力回忆,说出父母亲对自己的一点一滴的关爱,有些还列举了许多生动的事例,讲出自己的心声。这样一来,学生在感染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的同时,又增加了对父母亲的感激之情和悔疚之意。语文课的意义不仅仅局限于教给学生某种语文知识,更主要的是通过一篇篇凝聚着作家灵感、激情和思想的文字,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一个人情感、情趣和情操,影响着一个人对世界的感受,对生活的体验。三.以德树人品,以德树文品——把德育渗透于知识传授中语文教师可以通过知识传授进行德育渗透。书写上要求学生清楚、匀称、工整,并告诉学生——字如其人。一个人的字写得好与坏,与他本人的性格、处世作风有很大关系。写文章要求他们记真事、讲真话,让学生懂得人品与文品的关系,要写好文章,不仅要有好的语言素质和写作技巧,更要有好的人品。可以把学生带到大自然中去,让学生去观察感受,产生创作的冲动,写出一篇篇优美的散文,在锻炼了写作能力的同时,也激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还可以让学生通过社会实践,关心了解社会,培养健全的人格。四.育人先育己,树人先树德——把德育渗透于师德榜样中“学高为师,德高为范”这就要求教师不但要有广博坚实的业务知识,而且要不断充实和更新,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和敬业精神。播洒阳光的人首先自己心中就要充满阳光,“正人者必先正己。”德育教育既要言传,又要身教,处处为人师表,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要先做到,用自己的爱心和人格魅力感染影响学生。我的具体做法是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多表扬、少批评”“多鼓励,少指责”激发学生兴趣,树立乐观向上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精神。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我总是尽可能地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参加难易不同层次的活动,对成绩差的同学尽可能予以肯定,激发他们的学生热情,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和学习积极性。只要细心发掘德育工作和学科教学的最佳结合点,并在备课的同时注意将二者融为一体,都可以收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效果,而不会使德育成为空泛的口头说教,从而很好地促进学科知识的学习,为学科知识的吸收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渗透德育的方法灵活多样,关键的是要用心,我们要本着“立德树人”的意识,不断探索,总结经验,创新方法,培养学生良好品格,塑造学生健全人格。浅谈英语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古人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即对学生进行德育,这里把传道放在首位,表明了我国古代社会把道德教育作为教师的第一职责。我国新的教育大纲中也指出:“各科教师均要教书育人,寓德育于各科教学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各个环节之中,把德育大纲的贯彻实施,看作是各科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可见,在学校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具有重要的地位。学校德育的重要途径之一是把德育同课程学习结合起来,在课程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作为学校教育和国际语言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英语科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方面较之其他课程担负着更大的责任,具有更多的优势。英语教学以其特殊的学科性质,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给了教师进行德育渗透的空间和舞台,教师如果能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有目的、有意识地挖掘和利用教学中有教育意义的情境,有利于提3高学生思想道德修养,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值观和价值观。中学英语在小学基础上进了一步,英语教学的内容更丰富了,其层次也提高了,因此,在中学英语教学中可以进行较深一层次的德育渗透。其方法可以为:第一,把爱国主义教育寓于英语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列宁说,“爱国主义是千百年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因此,英语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教材中的诸多思想教育素材,引导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第二,在教学中进行行为规范和道德风貌教育。培养中学生正确的行为规范和高尚的道德风貌,也是中学基础教育的任务之一。在英语教学中,有关这方面的德育因素有较多的利用机会,教师可以在词汇教学、句型教学、课文教学以及日常会话、课外活动等方面进行渗透。现在的孩子绝大部分是独生子女,自我意识较强,但是与人交往的能力较差,举止行为也往往缺乏礼貌,不懂感恩。教师在进行日常交际用语时就应当有意识的渗透一些社交的礼仪。比如:在教Pleasedtomeetyou.的句型时,就可以示范给学生看:在说Pleasedtomeetyou.和人握手时,手上应略用力,眼睛看向对方,表示出真诚与热情,这是社交场合的一种礼仪。第三,培养学生不怕困难的意志和毅力学习外国语对大多数中学生来说是一件不容易的事,要想学好外语,并熟练地掌握,更需要付出艰苦的劳动。要学好它,必须进行反复的操练和实践,学习外语的过程是一个练功的过程,只有刻苦努力才能培养能力,达到熟练程度;不下苦功就学会外语的想法,是不切合实际的。因此,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严格要求学生,鼓励他们不怕困难,努力学好英语。此外,在外语教学中,注意对学生科学精神和探索规律能力的培养,也是有关德育的一个方面。外语作为语言科学有其科学的规律性,每一个学生在学习外语时,须抱有科学的态度。教师在教学中,也要抓住对学生探索科学规律能力的培养,这一切都是培养造就人才的有力措施。实践表明,利用英语课堂学科教学对学生渗透思想教育的机会很多,只要我们真正“有心”,善于抓住机会,能精心利用就会达到教书和育人的双重目的。教学生“明理”固然重要,但是,重心要放在“导行”上。正如原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应该尽可能地培养有崇高的道德愿望和个人对道德理想的向往而产生的道德行为——这是少年儿童教育的金科玉律。英语学科的德育过程,是根据教材的总体内容,将外来优秀文化、现代文明与健全人身融为一体的教育过程。品德教育还必须结合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寓思想品德教育于有趣的英语教学活动和课外活动之中,使学生在这些活动过程中,受到教育,规范行为,形成良好习惯。数学在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这是教学的重要规律。中学阶段是学生人生观、世界观、行为准则形成的关键时期。中学教学在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行为习惯方面担负着重要任务,而教学活动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主渠道,是学生道德修养之“源”。这里我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1、利用数学史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4爱国主义教育是学校德育的主要任务之一,在我们现行的数学教材中,处处渗透着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基因和贡献,只要我们认真挖掘和提炼,便可达到“寓道于教”的目的。如:在《立体几何》的祖恒原理的教学中,我们不仅要使学生明确原理的内容以其含意和作用,而且还要告诉学生这一重要原理的发现是我们的古代数学家祖恒早在公元五世纪通过实践总结出来的,并使用这一原理证明了“球”的体积公式。在欧洲直到七世纪才被意大利的卡发雷利发现,落后了我国一千二百多年,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又如:在讲“极限”概念时,可用刘微的“割圆术”、庄子的“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的论述,介绍中国古代极限的思想,这样不仅形象地描述了抽象的极限,更重要的是突显了我国劳动人民取得的伟大成就。再如:在《二项式定理》的教学中可介绍具有特殊结构规律的“杨辉三角”,这是我国数学史上又一光辉的成就。在我国宋朝数学家杨辉1261年所著的《详解九章算术》一书中就有记载,要比法国帕斯卡早四百多年,它和勾股定理、圆周率的计算等数学成就一样,反映了我国光辉灿烂文化,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能。教材中的“数学文化”既是一种科普知识,同时也反映了先人们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精神以及取得的辉煌成就,对学生既有教育意义,我们只要深入教材内容,才能随时随地发现进行德育教育的素材,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自觉性和自信心,激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2、利用数学应用教学,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数学应用的广泛性是数学学科的基本特征之一,加强数学与实际的应用联系,强化应用已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这不仅在于数学应用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而且还可以利用它们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我向学生讲述了这样的事实: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们以几何基础知识作为重要的基本功之一,许多艺术作品都成功应用了数学透视理论,意大利艺术家达芬奇说:“欣赏我的作品的人,没有一个人不是数学家。”他认为,绘画的目的是再现自然,而绘画的价值是就在于精确的再现。甚至纯粹抽象的创造物,如果能在自然中存在,那么它也必定会出现。因此,“绘画是一门科学,而一切科学都以数学为基础。通过这个故事,使学生深切感受到了数学知识的实用价值,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应用题的积极性。3、挖掘数学中的美育素材,重视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说:“数学本身也有无穷的美妙。”人们常说数学是万花筒,是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