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抗菌药物培训课件(2017.09)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Logo一、抗菌药物基本知识2抗菌药物的基本概念抗感染药物抗微生物药抗寄生虫病药抗菌药物抗病毒药物抗生素合成抗菌药抗菌抗生素抗肿瘤抗生素3抗菌药物基本知识抗菌药物的概念抗菌药物是指治疗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真菌等病原微生物所致感染性疾病病原的药物,不包括治疗结核病、寄生虫病和各种病毒所致感染性疾病的药物及具有抗菌作用的中药制剂。4抗菌药物基本知识抗菌药物的分类按化学结构分类b-内酰胺类(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头霉素类、碳青霉烯类、单环类)氨基糖苷类(庆大霉素、阿米卡星等)大环内酯类(阿奇霉素、罗红霉素、克拉霉素等)喹诺酮类(诺氟沙星、氧氟沙星、左氧氟沙星等)四环素类林可酰胺类(克林霉素、林可霉素)糖肽类噁唑烷酮类硝基咪唑类(甲硝唑、奥硝唑等)5青霉素类的分类窄谱青霉素:青霉素和苄星青霉素耐酶青霉素:苯唑西林、氯唑西林、双氯西林、氟氯西林广谱青霉素:包括氨苄青霉素(氨苄青霉素和羟氨苄青霉素、阿莫西林等)抗假单胞菌青霉素:羧苄青霉素、哌拉西林、替卡西林、美洛西林、阿洛西林6青霉素类的特点1、繁殖期杀菌剂,作用强、毒性低。2、作用机制: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人的细胞无细胞壁,对人类的毒副反应小。3、时间依赖性杀菌剂,其杀菌作用主要取决于血与组织中药物浓度超过MIC的时间,而与药物峰浓度关系不大.该组药物应用原则是缩短用药间隔、减少每次用量、使血药浓度在24h有60%时间超过MIC.7青霉素类1、该类药物生物半衰期短(0~1.5h),需要多次给药。2、过敏反应是其主要不良反应。皮疹多见,用前作皮试,其迟发型过敏反应常常是医疗纠纷的诱因。3、性质不稳定,应现配现用,并单独使用。4、天然青霉素主要用于革兰氏阳性菌和阴性球菌,对革兰氏阴性菌多数无效,易产生耐药性。5、半合成青霉素中耐酶青霉素如甲氧西林、氟氯西林等对葡萄球菌有效。6、半合成广谱青霉素如氨苄西林、阿莫西林等对肠球菌、大肠埃希菌、流感嗜血杆菌有效。7、羧苄西林、替卡西林、哌拉西林、美洛西林对铜绿假单胞菌有效8头孢菌素类的特点及合理应用1、头孢菌素类为杀菌剂2、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3、头孢菌素对β—内酰胺酶稳定性比青霉素类高,抗菌谱比青霉素类广,作用也比青霉素类强4、按其发明年代的先后和抗菌性能的不同而分为一、二、三、四代9第一代头孢菌素的特点1、对G+菌抗菌作用优于第二代与第三代头孢菌素。2、抗阴性杆菌作用较弱。3、对绿脓杆菌与厌氧菌无效。4、对β-内酰胺酶不稳定;5、第一代:头孢氨苄、头孢唑林、头孢拉定、头孢硫脒10第二代头孢菌素的特点1、第二代头孢菌素的抗菌谱较第一代有所扩大,抗阴性杆菌活性加强2、对G+菌稍逊于第一代头孢菌素,而比三代头孢菌素强3、对厌氧菌有一定作用5、对绿脓杆菌无效6、第二代:头孢呋辛、头孢孟多、头孢克洛、头孢丙烯等11第三代头孢菌素特点1、广谱抗菌药,有强大抗阴性杆菌作用,明显超过一代与二代头菌素2、对革兰氏阳性球菌作用不如一代和某些二代头孢菌素3、头孢他啶、头孢哌酮对铜绿假单胞菌有良好作用;4、对β-内酰胺酶稳定;5、部分透过血脑屏障;6、第三代:头孢他啶、头孢哌酮、头孢曲松、头孢噻肟、头孢唑肟、头孢地嗪等12第四代头孢菌素1、抗菌谱比第三代头孢菌素更广,对G+菌的杀菌活性明显地强于第三代头孢菌素2、对β内酰胺酶比第三代头孢菌素更稳定3、对厌氧菌和耐甲氧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的作用仍不理想第四代:头孢匹罗、头孢吡肟、头孢克定。1314头孢菌素类药物的注意事项1、防止过敏反应:与青霉素类药物有交叉过敏现象(10%左右),对头孢菌素过敏者中90%对青霉素过敏;对青霉素过敏者中5%-10%对头孢菌素过敏。2、可能引起二重感染,用药期间出现腹泻,考虑伪膜性肠炎之可能,须及时停药,并给予相应的治疗。3、注射溶液要现配现用,不能与NaHCO3等碱性液体混装在一个容器内15单环类β内酰胺抗生素氨曲南抗菌谱狭窄,仅对大多数需氧革兰阴性菌有很强的抗菌活性,对于病原菌未明的严重感染,不能排除革兰阳性菌或厌氧菌混合感染时,联合应用,不宜单独用作肺炎的经验疗法不良反应少而轻微,无出血反应、无神经系统反应,也无肾脏毒性,本品与青霉素和头孢菌素类药物无交叉过敏反应,二重感染发生率明显地低于第二~四代头孢菌素16碳青霉烯类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抗菌谱极广,抗菌活性极强,对绝大多数酶都稳定主要适用于医院内获得性重度耐药菌感染,尤其是免疫缺陷患者或需氧菌与厌氧菌混合感染者与青霉素和头孢菌素之间有一定的交叉过敏反应,对β内酰胺类药物过敏者慎用老年人、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肾功能不全或伴有其他可诱发癫痫因素的患者慎用.肾功能减退,应调整剂量17喹诺酮类药物1、化学合成抗菌药2、抑制细菌的DNA旋转酶,使DNA不能控制mRNA和蛋白质的合成。属于杀菌剂。3、分三代第一代:抗菌谱窄,口服吸收差,副作用多,已少用。第二代:抗菌谱扩大,对革兰阴性杆菌有效,用于肠道和泌尿道感染的治疗。主要有吡哌酸第三代:抗菌谱广,体内分布广泛,组织浓度高;消除半减期长;每日仅需给药1~2次,使用方便,尤其对革兰阴性杆菌抗菌活性强,对结核杆菌具有一定抗菌作用,可作为二线抗结核药物。氧氟沙星、诺氟沙星、左氧氟沙星18喹诺酮类药物1、广谱,阳性、阴性均有效;2、少见的严重毒性,不到1%;3、作用最强的是环丙沙星;4、毒性最小的是左氧氟沙星;5、肠道浓度最高的是诺氟沙星;6、环丙沙星组织浓度高,可部分透过脑脊液,血浓度比左氧氟沙星低。19大环内酯类抗生素1、作用机理:作用于细菌细胞核糖体50S亚单位,阻碍细菌蛋白质的合成2、快效抑菌剂,抗菌谱窄,但比青霉素略广,主要为G+菌,对G-菌作用较差,易形成耐药性3、治疗支原体和衣原体感染,是治疗军团菌感染的首选药物4、红霉素、阿奇霉素、克拉霉素、罗红霉素等。20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不良反应(1)肝毒性主要表现为胆汁淤积、肝酶升高等,一般停药后可恢复。(2)局部刺激不宜肌内注射,静脉滴注可引起静脉炎,故滴注液宜稀(0.1%),滴入速度不宜过快。(3)胃肠道反应(4)可抑制茶碱的代谢。联合应用,可致茶碱中毒,甚至死亡。21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抗菌机理:主要为通过阻止mRNA与核糖体的结合,阻断敏感菌蛋白质的合成抗菌谱主要G-菌,对多数需氧G-杆菌和少数耐药的金葡菌有较强的抗菌活性,部分品种对结核分枝杆菌及其它枝杆菌属也有较好的抗菌活性浓度依赖型抗菌药物,杀菌作用与药物的峰浓度有关,具有首次接触效应和抗生素的后效应,可每日给药1次阿米卡星、庆大霉素等22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变态反应发生率较低:用药前不必常规作皮试(链霉素除外)与β内酰胺类抗生素联合应用常常获得协同作用:青霉素和头孢菌素类作用于细菌细胞壁,使氨基糖苷类易于进入细菌体内,与核糖体结合而发挥其抗菌作用耳、肾毒性较大,对神经肌肉有阻滞作用,不宜用于老年人、婴幼儿和孕妇神经肌肉阻滞23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与强利尿药(如呋塞米等)联用可加强耳毒性。与其他有耳毒性的药物(如红霉素等)联合应用,耳中毒的可能加强。与头孢菌素类第1-2代联合应用,可致肾毒性加强。右旋糖酐可加强本类药物的肾毒性。本类药物与碱性药(如碳酸氢钠、氨茶碱等)联合应用,抗菌效能可增强,但同时毒性也相应增强,必须慎重。24肽类抗生素的特点及合理应用糖肽类抗生素被认为是治疗MRSA感染的唯一有肯定疗效的抗感染药物万古霉素、去甲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多属于多肽类抗生素属于杀菌剂,抗菌谱窄、抗菌作用强,临床疗效确切,但肾毒性明显。因此临床上一般不作为首选药物,只有当敏感菌引起严重感染,特别是对其他药物耐药时才考虑应用25林可霉素和克林霉素作用机制同红霉素。林可霉素与克林霉素的抗菌谱相同,有完全交叉耐药性,后者作用比前者强4~8倍。二药对金葡萄(包括产酶株)、溶血性链球菌、肺炎球菌和草绿色链球菌均具抗菌活性。白喉杆菌、破伤风杆菌、产气荚膜杆菌、奴卡菌大多数对之敏感。各种厌氧菌及大多数放线菌也对之敏感。所有G—菌及肠球菌均对之耐药。26品种:甲硝唑、替硝唑;氯霉素克林霉素头孢西丁、头孢美唑、拉氧头孢、亚胺培南;抗厌氧菌药27甲硝唑抗菌特点:1.对革兰阳性、阴性厌氧菌均有良好抗菌作用;2.用于治疗肠道及肠道外阿米巴病;3.口服可用于伪膜性肠炎4.能透过血脑屏障;5.不良反应以消化道常见,尚可发生神经系统症状及过敏反应。28PD/PK理论的指导意义一、抗菌药物杀菌活性可分为两类:A浓度依赖型:在一定范围内血药水平与杀菌活性呈正比。如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两性霉素B、甲硝唑等,可通过增加药物剂量获得更强的抗菌效果。B时间依赖型:浓度超过MIC4-5倍时,杀菌效力达饱和。杀菌效果与血药浓度高于MIC的时间长短呈正比。如青霉素类、头孢类、大环内酯类,可通过增加给药频次获得更满意治疗效果。二、毒副作用较强的药物如氨基糖苷类,提倡每日1次给药。三、PAE(抗生素后效应)较强的药物可适当减少给药次数,如碳青霉稀类、喹诺酮类。29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基本原则30临床合理用药原则该不该用---有无应用该类药物的指征选药对不对---所选种类和品种是否合理使用正确不正确---给药方案是否正确药物应用合理与否的评价标准:有明显疗效安全风险低---毒副作用少能减少或减缓细菌耐药性的发生费用:经济31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系指在明确指征下选用适宜的抗菌药物及给药途经,并采用适当的剂量和疗程,以达到杀灭致病微生物和(或)控制感染的目的,同时采用各种相应措施以增强患者的免疫力和防止各种不良反应的发生。32抗菌药物使用流程感染诊断留取标本经验治疗药敏实验方案调整根据不同的感染部位,推测可能的致病菌,结合病情严重程度,选择不同抗菌药和给药途径进行初治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实验结果调整用药方案33抗菌药物治疗性应用的基本原则一、诊断为细菌性感染者,方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二、尽早查明感染病原,根据病原种类及细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用抗菌药物三、按照药物的抗菌作用特点及其体内过程特点选择用药四、抗菌药物治疗方案应综合患者病情、病原菌种类及抗菌药物特点制订34抗菌药物治疗方案制订原则(一)品种选择:根据病原菌种类及药敏结果选用抗菌药物。(二)给药剂量:按各种抗菌药物的治疗剂量范围给药。(三)给药途径:轻症感染:口服重症感染:静脉给药好转口服应避免将主要供全身应用的品种作局部用药。(四)给药次数:根据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相结合的原则给药,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红霉素、克林霉素等应一日多次给药。氟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等:一日给药一次(五)疗程:普通感染用至体温正常、症状消退后72~96小时以药品说明书为准35(六)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要有明确指征:①病原菌未明的严重感染②单一抗菌药物不能控制的混合感染③单一抗菌药物无法控制的重症感染(感染性心内膜炎、败血症等)④需长程治疗,防耐药产生(结核、深部真菌病)⑤利用药物协同作用,减少毒性大药物剂量(两性霉素B+氟胞嘧啶)36联合应用是的注意事项联合用药时宜选用具有协同或相加抗菌作用的药物。联合用药通常采用2种药物联合,3种及3种以上药物联合仅适用于个别情况,如结核病的治疗。注意联合用药后药物不良反应将增多。联合用药时应将毒性大的抗菌药物剂量适当减少,从而减少其毒性反应。重症患者联合用药时,应选择高活性的杀菌药物。重症患者先静脉联合用药,待病情缓解后换用相对低活性及廉价的抗菌药物(降阶疗法),或换用口服抗菌药物的贯序疗法。37联合用药联用方法I繁殖期杀菌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单环β—内酰胺类II静止期杀菌剂:氨基糖苷类、多粘菌素类III快速抑菌剂:林克胺类、大环内酯类、四环素类、氯霉素IV慢速抑菌剂:磺胺类I+II协同作用II+III相加或协同III+IV相加I+IV影响不大I+III拮抗作用禁止同类联用禁止广谱联用β—内酰胺类与氨基糖苷类联用应分别配制β—内酰胺类与大环

1 / 6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