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宪权刑法总论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一章、刑法概述一、刑法概念和分类:规定犯罪、刑事责任、刑罚的法律规范的总和,刑法典、单行刑事法律、附属刑法规范(①第一条为了惩罚犯罪,保护人民,根据宪法,结合我国同犯罪作斗争的具体经验及实际情况,制定本法。②第二条刑法的任务,是用刑罚同一切犯罪行为作斗争,以保卫国家安全,保卫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保护国有财产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保护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保护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维护社会秩序、经济秩序,保障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二、刑法的基本原则:①罪刑法定原则②刑法面前人人平等原则③罪责刑相适应原则三、刑法的体系和解释:总则、分则、附则1.以效力分:立法解释、司法解释、学理解释(无权解释)(最高法院、检察院、人大及常委会有权解释)2.以解释方法分:文理解释、论理解释(扩张解释、限制解释)四、刑法的空间效力(以属地原则为基础,属人原则、保护原则、普遍原则为补充)1.地域上的效力(属地原则):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犯罪的,除法律有特别规定的以外,都适用本法1)领域的含义:领陆、领空、领水;船舶、航空器2)法律有特别规定的含义:①享有外交特权和豁免权的外国人的刑事责任,通过外交途径解决②港澳台地区刑法不适用③民族自治地方由自治区人大制定变通规定,报人大常委会批准。3)对在中国领域内犯罪的认定:犯罪行为或结果有一项在中国领域内的,就认为在中国领域犯罪。2.对人的效力(属人原则)1)我国公民犯本法规定之罪的适用本法,但按最高刑为3年以下有期的,可以不予追究2)国家工作人员、军人犯罪的,适用本法3)凡在中国领域外犯罪,依本法应当负刑事责任的,虽经过外国审判,仍可以依本法追究,但在外国已经受过刑罚处罚的,可以免除或减轻处罚3.保护管辖原则:外国人在中国领域外对中国国家或公民犯罪,而按本法规定的最低刑为3年以上有期的,可适用本法,但是按照犯罪地的法律不受处罚的除外4.普遍管辖的效力:对于中国缔结或参加的国际条约所规定的罪行,中国在所承担条约义务的范围内行使刑事管辖权的,适用本法第二章、犯罪概念犯罪的概念和基本特征:一切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国家、颠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破坏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侵犯国有财产或者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以及其他危害社会的行为,依照法律应当受刑罚处罚的,都是犯罪,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1.严重的社会危害性:本质特征,反映犯罪和社会的关系,是客观危害主观恶性的统一,决定刑事违法性和应受惩罚性2.刑事违法性:法律特征,反映犯罪和刑法的关系。体现了罪刑法定原则3.应受惩罚性:法律后果,反映犯罪和刑罚的关系第三章、犯罪构成一、犯罪构成概念:二、犯罪客体:犯罪客体是指我国刑法所保护的,而为犯罪行为所侵害的社会主义社会关系1.犯罪客体的种类:①一般客体:一切刑法所共同侵犯的客体,即刑法所保护的,作为整体的社会主义社会关系②同类客体③直接客体:指具体犯罪侵犯的刑法保护的社会关系的具体部分(简单客体、复杂客体指侵犯了2个以上的具体的社会关系)2.犯罪客体于犯罪对象的关系:①联系②区别三、犯罪客观方面1.犯罪客观方面概念,即犯罪的客观要件,指刑法规定的构成犯罪的客观活动方面所必须具备的条件:①必要要件(危害结果、危害行为、因果关系)②选择要件(犯罪的时间、地点、方法)2.危害社会的行为:指表现人的犯罪心理态度,为刑法所禁止的危害社会的行为1)作为2)不作为:①行为人负有实施某行为的特定义务(a法律明文规定的义务b职务上、业务上要求履行的义务c行为人已经实施的行为所产生的责任)②可能履行这特定义务③不履行引起危害社会的结果3.危害社会的结果:指危害行为对我国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所造成的损害(物质性、非物质性)4.因果关系(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客观性、相对性、必然性、复杂性、特殊性四、犯罪主体1.自然人:①实施了危害行为②达到刑事责任年龄(4分法)③有刑事责任能力(精神病、盲聋哑、醉酒)2.单位:单位犯罪3要件①实施的犯罪行为必须是刑法明文禁止单位实施的②主体是:公司、企事业、机关、团体③单位犯罪,目的必须是为该单位谋取非法利益,并且单位犯罪必须于单位的工作或业务相联系④以双罚制为原则,单罚制为例外五、犯罪主观方面1.概念:即犯罪主观要件或罪过,指行为人对自己的危害社会的行为和危害社会的结果所持的故意、过失的心理态度2.犯罪主观方面包括必要要件:故意、过失;选择要件:犯罪目的和动机3.犯罪主观方面必须包括意识因素(对事物及其性质的认识①对社会危害性的认识或对犯罪客体的认识②对犯罪客观方面的认识)(有认识、无认识、推定认识)和意志因素(行为人根据对事物的认识,决定和控制自己行为的心理态度,包括希望、放任、疏忽、过于自信)4.犯罪故意:①意识因素上,明知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②在意志因素上,对危害结果的发生是抱希望、放任态度5.犯罪过失:①意识因素上,应预见危害结果但没预见或已预见危害结果轻信能避免②在意志因素上,对危害结果的发生是抱根本否定的态度意识因素对危害结果发生的态度对比直接故意明知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希望直故、间故:①意识②意志上对危害结果发生③直故对危害结果有直接追求性,间故以追求其他目的为前提间接故意明知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放任疏忽大意应预见危害结果,但疏忽没预见根本否定间故vs.过于自信过失:①意识上,对危害结果的防止,间故没有认识或不关心,过于自信有一定认识②意志过于自信已预见危害结果,但轻信能避免根本否定6.犯罪目的,指犯罪人通过犯罪所希望达到的结果。是某些犯罪的必备构成要件。犯罪动机之行为人犯罪的内心起因。7.刑法上的认识错误1)法律上认识错误:行为人对自己的行为的法律性质有不正确的理解,处理总原则:行为人的刑事责任依法判定,不因主观认识错误而变化2)事实上认识错误:①对目标的错误认识②对犯罪手段的错误认识③对因果关系的错误认识3)行为差误:由于客观条件限制,发生了不是行为人预期的结果,一般要负未遂责任第四章、故意犯罪的停止状态一、犯罪既遂1.结果犯:实行完犯罪行为且法定的危害结果发生(故杀、故伤、盗窃、诈骗、抢劫)2.危险犯:法定的危害结果发生的危险状态出现即既遂(放火投毒、破坏交通工具、设施)3.行为犯:要求行为人实行完毕法定的犯罪行为即既遂(脱逃罪、绑架罪、强奸罪)4.举动犯:行为人一着手实行犯罪即既遂(组织领导参加恐怖组织、黑社会罪、教授犯罪方法罪)二、犯罪预备:为了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的。对于预备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减轻处罚或免除处罚要件:①已经为犯罪预备②在犯罪实行前停止③因为意志以外的原因三、犯罪未遂:已着手实行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对于未遂犯,可比照既遂犯从轻或减轻处罚要件:①已经着手实行犯罪②犯罪未得逞(没有完全符合特定犯罪全部构成要件)③未得逞是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分类:①实行终了的未遂②能犯未遂四、犯罪中止: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对于中止犯,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免除处罚;造成损害的,应减轻处罚(自动放弃犯罪的犯罪中止vs.防止结果发生的犯罪中止)要件:①在预备过程或实行过程中放弃犯罪②自动放弃犯罪③彻底放弃要件:①犯罪实行完毕②犯罪结果未出现③自动放弃犯罪④彻底放弃⑤有效预防犯罪结果发生第五章、共同犯罪(存在于直接故意或间接故意中)一、共同犯罪的构成1.主体要件:必须2人以上,自然人or单位(必须符合前论所述犯罪主体的要件)2.客观要件:有共同的犯罪行为(共同作为、共同不作为、作为和不作为相结合)3.主观要件:共同的犯罪故意,即共同认识因素和共同意志因素(希望、放任)(同时犯、故意内容不同、超出共同故意均非共同犯罪)二、共同犯罪的形式:任弼时复检一特务1.任意vs.必要:任意共犯指可由一个人完成的犯罪,当2个人共同实施时。必要指只能2人以上才能实施的:①聚合性共同犯罪②集团性共同犯罪2.一般vs.特殊:特殊指有组织的,通称为犯罪集团(3人以上/稳定性/组织性/一定目的性)3.简单vs.复杂:没分工简单,有犯罪分工复杂。可按犯罪分工划分(组织犯、教唆犯、实行犯、帮助犯)4.事前通谋vs.事前无通谋(事前共犯、事中共犯)三、共同犯罪人的种类及其刑事责任-(以下为刑法中分类)1.主犯:组织、领导犯罪集团进行犯罪活动的或者在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的,是主犯。1)在犯罪集团中起组织策划指挥作用的,是首要分子,按犯罪集团所犯全部罪行处罚2)在聚众犯罪中起组织策划指挥作用的,是首要分子。3)其他在犯罪集团中起主要作用的,按其所参与的罪行处罚2.从犯:接怂恿起次要or辅助作用的犯罪分子(帮助犯、次要实行犯)。应当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3.胁从犯:被胁迫参加的。应当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4.教唆犯:故意教唆他人犯罪的犯罪分子。劝说、利诱、授意、收买、威胁。注意间接正犯的问题。(教唆他人犯罪的,应按照他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处罚。教唆不满18犯罪的,应当从重处罚。教唆未遂,可从轻或减轻处罚)第六章、一罪与数罪一、实质的一罪(继续犯、想象竞合犯、结果加重犯)vs.处断的一罪(连续犯、牵连犯、吸收犯)概念特征处断原则继续犯犯罪行为和不法状态在一定时间内同处于持续状态①基于一个犯罪故意实施一个行为、②持续侵犯同一或相同直接客体、③犯罪行为和不法状态必须同时持续一定时间、④避险以持续一定时间为成立条件以一罪论,不数罪并罚想象竞合犯基于一个犯罪故意所支配的数个不同罪过,实施一个行为而触犯数个罪名①基于一个犯罪故意实施一个行为、②必须侵犯数个不同直接客体③触犯不同罪名从一重处断结果加重犯实施的基本犯罪构成要件行为引起了加重的后果①实施的基本犯罪构成要件行为引起了加重的后果②刑法明文规定了加重后果③行为人对基本犯罪行为和加重后果均有故意?按刑法规定的加重法定刑处罚连续犯基于同一犯罪故意,连续实施数个犯罪行为,触犯同一罪名①基于同一犯罪故意②实施数个独立的危害行为③数个犯罪具有连续性④触犯同一罪名按一罪从重or按加重构成情节处牵连犯实施一种犯罪,而方法或结果又触犯其他罪名①基于一个最终的犯罪目的②实施2个以上相对独立的行为③数个行为触犯不同罪名④数个危害行为间有牵连关系刑法有规定从规定,无规定从一重处断吸收犯数个犯罪行为之间有依附关系,一罪名被另一罪名吸收①实施数个犯罪②数罪间有吸收关系③数罪侵犯的是同一直接客体,指向同一犯罪对象④基于一个犯意,具有一个犯罪目的按吸收之罪处,不数罪并罚第七章、正当防卫和紧急避险一、正当防卫: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1.无过当防卫权:对正在进行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以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防卫行为,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的,不属于防卫过当,不负刑事责任2.几种不成立的情况①假想防卫:违反起因条件②防卫挑拨:违反主观条件③事前防卫:违反时间条件3.例:①甲运毒,乙知情后抢劫甲,甲杀乙②甲乙赌博,乙输甲5万欲当场抢回,甲杀乙。以上2例均非正当防卫二、紧急避险: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不得已采取的紧急避险行为,造成损害的,不负刑事责任,成立条件如下:正当防卫紧急避险起因条件不法侵害①须有不法侵害存在②不法侵害不只限于犯罪(还包括违法行为)③不法侵害须现实存在,多有暴力性、破坏性、紧迫性④通常不法侵害是人实施必须有需要避免的危险危险来源:①人的行为②自然灾害③动物④人生理病患时间条件不法侵害正在进行时危险必须正在发生(同正当防卫)对象条件只能针对不法侵害者本人,不能及于第三人(注意:只能)只能是第三者的合法权益主观条件主观上必须出于正当防卫的目的,即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并不限于保护个人合法利益)主观上必须出于紧急

1 / 11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