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体育学(第二版)(1)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体育学考研专业课学校体育学知识点汇总1第一篇学校体育基本问题第一章学校体育的历史沿革与思想演变第一节学校体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第二节我国学校体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第三节20世纪后期学校体育发展的新趋势第二章学校体育与学生的全面发展第一节学校体育与学生身体发展第二节学校体育与学生心理发展第三节学校体育与学生社会适应第三章我国学校体育目的与目标第一节学校体育的结构第二节学校体育目标的结构与功能第三节学校体育目标的制定第四节我国学校体育目的与目标第五节学校体育目标的实现第二篇体育课程与教学第四章体育课程的学科基础与编制第一节体育课程的特点第二节体育课程的学科基础第三节体育课程的编制第四节体育课程标准的制定第五章体育课程的实施第一节体育课程实施的本质第二节体育课程实施的取向与策略及过程第三节体育课程标准的实施第六章体育教学第一节体育教学的本质与特征第二节体育教学目标与制定第三节体育教学内容第四节体育教学方法第五节体育教学组织管理第六节体育教学设计第七节体育学习评价第七章体育课程学习与指导第一节体育课程学习的过程与特点第二节体育学习策略的特点与构成第三节体育学习策略的指导第八章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第一节体育课程资源的性质与分类第二节体育课程内容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第三节体育场地设施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第四节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2第三篇课外体育第九章面向全体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第一节课外体育活动的性质与特点第二节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形式第三节课外体育活动的实施第十章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特点与实施第一节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性质与特点第二节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组织形式第三节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实施第十一章课余体育竞赛的特点与实施第一节课余体育竞赛的特点第二节课余体育竞赛的组织形式第三节学校课余体育竞赛的实施第四篇体育教师第十二章理想的体育教师第一节理想体育教师的素质要求第二节体育教师的课堂管理第三节体育教师的工作与研究第十三章体育教师的职业培训与终身学习第一节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科学习第二节体育教育专业的见习与实习第三节体育教师的在职培训第四节体育教师的终身学习3第一篇学校体育基本问题第一章学校体育的历史沿革与思想演变第一节:现代体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一、现代体育思想的形成与体育的教育化1.欧洲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奠定了现代体育的思想基础。(广义的“体育”是指与人体发展有关的身体活动,狭义的“体育”就是专指学校体育。而“现代体育”是两者的整合概念)时间动因重大事件代表人物及思想特点14—18世纪人类对神的抨击,对人的赞美,以及人对自身现实价值的认可。文艺复兴宗教改革马丁·路德(德国)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有真正信仰以及“具备世俗生活知识和能力的人”。维多里诺及其“快乐之家”认为运动是健康的基础。按年龄和兴趣分组,组织学生每天到户外运动,被尊称为“第一个新式的学校教师”。洛克:首次把教育的三大组成部分德、智、体进行了明确的区分,并着眼于实际的锻炼。健全的精神寓于健康的身体。绅士教育。学校体育具有强烈的人文主义色彩,体育活动的人文教化作用比身体健康更为重要。现代体育的雏形在中世纪后期已初显端倪。在11—15世纪的骑士教育中,骑士七艺(骑马、游泳、投枪、击剑、狩猎、下棋和吟诗)的内容与形式与现代体育已十分相似。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奠定了学校体育与学校体育思想的基础,科学技术革命和工业革命则促成了学校体育和体育思想的发展。二、学校体育思想的发展与学校体育的课程化和科学化(一)学校体育思想的发展与学校体育课程化时间动因重大事件代表人物及其思想特点18世纪中期—19世纪前期科学的理性与科学的方法启蒙运动夸美纽斯(捷克):身体不仅是灵魂的住所,还是灵魂的工具。确立了学年和班级教学制度,并提出了一系列教学原则(确立了班级授课制),学校体育之父。卢梭(法国):全面教体育课程采用了课程化的形式和班级,年纪授课的方式,学校体育能4育应把体育包括在内。巴塞多(德国):把体育列为正式课程,创建了“德绍五项”(跑步、跳高、攀登、平衡、负重)(近代体育的开端)古茨姆茨(德国)进一步发展了学校体育的课程形式,主张全民体育,将体育方法体系化。近代体育之父。裴斯泰洛齐(瑞士):提出“教育心理学化“的思想。大规模的培养劳动者,体育作为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部分确立下来。(二)体育和学校体育的科学化时间动因重大事件代表人物及其思想特点19世纪中后期科技的发展和学校体育的课程化33哈勒:对现代生理学做出巨大贡献。古茨姆茨:用《青少年体育》填平了横在运动医学理论和教育之间的横沟。斯宾塞(英):构建了科学主义课程理论的完整体系,在他的体育理论中包含了许多符合自然规律的人体养护和锻炼的内容,强调了必须了解人体结构、生理卫生知识,养成科学地生活习惯。对人体及人体运动本质的科学认识,促使学校体育的科学化进程,而专门培养体育师资的体育师范学校的出现则是学校体育科学化的最显著标志。科学技术革命和学校体育的课程化推动了体育和学校体育科学化进程。三、20世纪学校体育思想的发展以奥地利高尔霍夫尔为代表的自然体育学派,受杜威儿童中心教育思想影响的赫塞林顿、威廉姆斯、伍德等人为代表的美国“新体育”运动,对20世纪的学校体育产生了广泛的影响。5(一)20世纪前期的学校体育思想动因重大事件代表人物特点两次世界大战的影响高尔霍夫尔的学校体育改革美国的新体育运动高尔霍夫尔:建立了以保健和有利于促进青少年发育为特色的教材体系,主要包括补偿运动、形式运动和完美运动。提出以生物学为基础的儿童中心主义。伍德、赫塞林顿:“新体育”理论威廉姆斯自然体育思想是20世纪前,中期欧洲各国体育的主流思想(二)20世纪中期的学校体育思想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受战争的影响,各国青少年的体质都不同程度地有所下降。美国、瑞典、英国、法国等欧美国家,都通过增加各级学校体育课时,增加经费,实施体质测试标准制度等方式,加强了对体育的干预。自然体育思想成为战后初期欧洲各国体育的主流。英美式竞技运动取代了许多大陆国家体育中体操所占有的主要地位。东欧及亚洲各社会主义国家,一般都按照苏联模式建立了自己的体育体制。这是20世纪中期学校体育的一个大致状况。第二节:我国学校体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一、西方体育和体育教育思想的早期传播1.时间:1840年至1919年的学校体育思想2.主要事件:洋务运动、维新运动(戊戌变法)3.主要学校体育思想:军国民学校体育思想4.军国民思想学校体育思想的主要内容:批判传统文弱教育,宣传尚武精神;在各级各类学校中开展军事知识和技能训练;重视学校体育;在社会上加强军事教育和训练。(1895年康有为在公车上书中已经提出“寓兵于民”的主张,但首先使用“军国民主义”一词的是蔡锷.5.1904年2月,清政府颁布实施《奏定学堂章程》标志着中国现代教育和体育制度的正式成立。6.代表人物及其思想或事件:(1)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掀起的洋务运动中,陆续开办了一些新式的军事学堂和普通学堂。(2)美国北长老会传教士狄考文1864年创办的山东登州文会馆是最早开设体操课程的学校。(4)严复在1895年发表的《原强》一文中,首倡体、智、德三育,称体、智、德三育为国家民族富强之基础。(5)康有为在《大同书》里系统提出了各级学校体育课程方面的一系列设想,认为各级学校都要注意卫生、体育设备及环境布置。(6)梁启超也积极倡导德、智、体三育,认为“三者,为教育上缺一不可之物”。(7)与新教育相伴而行的是军国民主义思潮的兴起。(8)辛亥革命后提出的教育宗旨中,包括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6观教育、美感教育五个方面,体育也是军国民教育的主要内容。(9)军国民教育思想对近代教育和体育课程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它推动了近代体育课程的确立,冲破了传统教育重智轻体的束缚,促进了“尚武”风气的形成。二、自然体育学说的传入及其影响1.时间:1919年至1949年的学校体育思想2.重要事件:“五四”运动3.主要思想:自然主义学校体育思想4.代表人物及其思想或事件(1)自然体育思想在新文化运动时期逐渐传播开来,并在“五四”运动以后取代了军国民主义思潮成为影响学校体育的主要思想。(2)美国学者托马斯·伍德和赫塞林顿提出的“新体育”(即自然体育)理论认为:体育是通过身体进行的一种教育活动。(3)美国体育家麦克乐是中国“新体育”的主要代表。(4)与清末崇尚体力、把体育作为富国强兵的手段的不同,自然体育思想认为运动是人的本性,进一步主要“体育即生活”提倡“教育化的体育”推崇自然活动,反对德、瑞士的人为体操。三、凯洛夫教育理论对我国学校体育思想的影响1.时间:1949年至1979年2.重要事件:新中国成立3.重要思想:前苏联的学校体育思想(主智主义思想)4.代表人物及其思想或事件(1)凯洛夫提出在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中,教育的任务包括智育、综合技术教育、德育、体育和美育。(2)凯洛夫强调教师、教学组织形式和教材在教学中的中心地位,并将教学过程分为感知、理解、概括、巩固、熟练、测验六个阶段。(3)凯洛夫提出①直观性②学生自觉性与积极性③巩固性④系统性和连贯性⑤通俗性与可接受性五大教学原则。(4)苏联学校体育界将上述理论移植到体育教学中,形成了主智主义体育理论。在课程结构方面主张将一堂课分为准备、基本、结束三个部分。在教学原则和方法方面,基本采用了凯洛夫《教育学》中的五大教学原则。(5)1956年,苏联学者凯洛夫在北京体育学院讲授“苏联体育教学理论”课程,对我国学校体育理论与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第三节20世纪后期学校体育发展的新趋势早期学校体育具有人文教育色彩逐渐淡薄,课程的科学化倾向和学科中心倾向日益加强,“增强体质”和“技能传授”逐渐成为学校体育的主要目的。20世纪中期以来科技革命的兴起和生产生活的进步,大幅度减少的体力活动与急剧增大的对科学技术知识的需求,对学校教育和体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人类社会从工业社会进入信息社会,更使学校体育经历了历史性的变革。一、社会转型和教育改革人类社会由工业社会进入知识经济社会后,教育更加强调培养具有广泛适应能力的,同时具备动手和动脑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实现个人全面发展的作用,教育不再单纯被看作是一种手7段,而是达到某些目的的必由之路。并进一步把教育的四个支柱(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生存)和终身教育作为21世纪教育的基本原则。二、终生教育与学校体育的新发展。二战后的科学技术革命和教育革命的浪潮,大大加强了课程理论的科学主义倾向。要素主义和结构主义的科学主义课程理论成为20世纪后半期课程改革和课程建设的主流,并对学校体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各国一度非常注重发展竞技运动和体力教育,注重对运动技术结构和规律的研究。20世纪60年代以后,休闲活动成为各国体育科学界的一个热点话题。1965年,法国教育家保尔·朗格朗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会议省提出“终身教育”的倡议。20世纪末60年代末,苏联学者明确提出了“终身体育”的主张。1970年欧洲娱乐会议发表了“休闲与娱乐宪章”1975年欧洲共同体通过了“大众体育宪章”努力促进各国大众体育的发展。197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立了“政府间体育运动委员会”主要任务是“促进大众体育的发展”1978年,教科文组织又通过了《国际体育运动宪章》,宣布“体育运动是整个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生涯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世界各国相继制定了大众体育发展计划,“终身体育”和“休闲体育”的思想对世界体育发生了越来越广泛和深刻的影响。三、新世纪中国学校体育课程改革(1979年至1999年的学校体育思想)1.1979年教育部在扬州召开了学校体育工作会议。提出“学校体育以增强学生体质为主”的指导思想。扬州会议开启了学校体育思想多元化发展的新局面,国外的结构教学法、快乐体育、成功体育、探索教学法等,开始在学校体育界广泛传播和实验。由于多数理论和实验集中在课堂教学改革,对学校体育思想和体育课程理论少有涉及,因而以“三基”和“三中心”为特色的主智主义体育教育特色并未发生根本改变。2.进入21世纪,中国迎来了心一轮课程改革。2001年教育部印发了《

1 / 5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