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我国是诗歌的国度,诗歌历史悠久。如果从《诗经》算起,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古人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写成诗歌(“诗言志”)。那么,我们如何穿越时空去理解那些诗歌的内容和主旨呢?其实,两千多年前的孟子就提出了一个基本方法----以意逆志、知人论世。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种方法。一.单元学习目标:1.学习运用一定方法(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等方法)来分析中国古典诗歌的内容和主旨,深切感受其中所包孕的美(意蕴美和情感美)。2.拓展文学和文化视野,进一步提高对古典诗词的审美鉴赏能力,巩固诗词鉴赏应试能力。3.培养合作探究的自主学习能力。二、单元内容及学情分析:1.本单元共选10篇古典诗词,分为“赏析示例”(1篇)“自主赏析”(4篇)和“推荐作品”(5篇)三大部分,内容主要以典范的唐宋诗词为主,还有魏晋与明清的作品,跨度较大,层次及形式也较为多样。2.根据本单元安排的选修内容,其中《长恨歌》和《湘夫人》内容较多,且鉴赏有一定的难度,这两首诗可先由老师导引讲解为主来作为过渡。3.“自主赏析部分”的其余几篇诗词由老师列示鉴赏基本内容,给同学提供课题,同学进行分组探究,然后课堂进行交流,老师适当引导同学们拓宽加深。意:①作者之意;②读者之意。志:作者之志,作品之志。逆:①迎受、接纳;②考证、探究;③追溯、反求。读者以“己意”去“逆”作者作品之“志”----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理解诗作的主旨,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三、理论指导之以“意”逆“志”:以意逆志方法运用:1、通过对准确解读诗句,来探究作品意旨作者情感。2、把自己的生活体验和主观感受融入欣赏过程中。体会、感悟、经验、联想、想像等猜测、推想创作动机、中心、主旨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1、请大家有感情地朗读诗歌;2、想一想:这首诗歌体现的是诗人怎样的愿望?你是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这一愿望的?3、究竟是怎样的图景让诗人有如此的愿望?试结合你的体验和感受描绘诗中的图画。山居秋暝míng(唐-王维)空山新雨明月清泉竹喧莲动浣女归舟1、这是王维晚年隐居辋川时所写。诗歌写秋晚山景,借以表达作者对纯朴安静、闲适愉悦的山野生活的赞美和热爱。诗人描绘了山中秋雨过后清朗明净的月夜:松间的明月、石上的清泉、竹林中的浣女、溪水中的渔舟有机地构成了一幅明丽的画图。2、这是王维山水诗中的名篇。雨后秋山的明快舒朗、清新明丽的环境构成了全诗的基调。诗情画意中寄托了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四、理论指导之知人论世:“知人论世”之说是孟子在《孟子·万章下》中提出来的说法:“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其意思是说,读者阅读文学作品应该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和作品写作的时代背景,这样才能站在作者的立场上,与作者为友,体验作者的思想感情,准确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正确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知人论世就是:----探究作者的生平和为人----了解作者生活的环境和时代是故由其世以知其人,由其人以逆其志,则古人之诗,虽有不能解者,寡矣。——王国维我总以为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鲁迅知人论世了解作者与人物考察作者生活的时代、社会,生平与身世1.诗人不同,诗风各异李白——豪放飘逸(壮美,丰富多彩,变化万千,雄伟瑰丽,奔放豪迈)例:“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杜甫——沉郁顿挫(情感的深厚﹑浓郁﹑忧愤﹑蕴藉;语意的停顿挫折。)例:“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2、境遇不同,诗情有别如梦令(李清照)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声声慢(李清照)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1.两首词表达的情感以及作品风格有什么不同?2.导致诗人不同情感的原因是什么?1.两首词表达的情感以及作品风格有什么不同?《如梦令》以李清照特有的方式表达了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境界优美怡人,风格清新明快,不事雕琢,给人以美的享受。《声声慢》是诗人写与丈夫赵明诚分别后的思念与孤寂之情。诗歌通过描写残秋所见、所闻、所感,抒发自己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词风深沉凝重、哀婉凄苦,一改前期词作的开朗明快。2.导致诗人不同情感的原因是什么?《如梦令》表达了她早期少女的那种天真、率真与浪漫的情趣和心境。《声声慢》是她晚年的名作,当时,正值金兵入侵,北宋灭亡,志趣相投的丈夫也病死在任上,南渡避难的过程中夫妻半生收藏的金石文物又丢失殆尽。这一连串的打击使她尝尽了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苦痛。3.时代不同,精神迥异:盛唐:王昌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誓不还。中晚唐:李益《从军北征》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遍吹《行路难》。碛qì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宋代:陆游《书愤》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请用一两个词语概括每首诗中作者表达的不同情感。豪迈,勇敢悲壮,惋伤愤懑,哀痛方法运用:2、利用现存的各种史传材料和后人评述,全面把握作者的心灵历程和精神世界。1、弄清作品的的具体创作时间。3、了解作者所处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宗教、风俗等背景知识。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2、写什么?3、怎样写?1、为何写?即是从内容、形式两方面入手读诗:读出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读出诗歌主旨五、应试拓展提升如何读出诗歌主旨:标题通向诗歌主旨的第一条快速通道每个都有用,每个都要用注释意象意象是作者情感的载体尾句一篇之妙,在乎落句,卒章显志以意逆志、知人论世三步走能读懂会鉴赏精表达标题是诗歌鉴赏的切入点。因为标题富含着诸多信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以及诗人的心情诗歌的意境诗歌的类型等)。可以这样说,诗歌的题目是诗歌鉴赏的向导。一、从标题初步了解诗歌的表层意义。例1、全国II卷春日即事李弥逊①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车尘不到张罗地②,宿鸟声中自掩门。思考:标题与这首绝句内容上有什么关系?二、从注释了解作者、背景、疑难词语、难懂的典故,深入理解诗意。细心看下面诗歌的注释。例:全国II卷《春日即事》[注]①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吴县(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②张罗地: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例1、08全国I卷江间作四首(其三)潘大临①西山通虎穴②,赤壁隐龙宫。形胜三分国,波流万世功。沙明拳宿鹭③,天阔退飞鸿。最羡渔竿客,归船雨打篷。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生活追求?三、通过诗歌卒章显志的结构特点领会诗意。向往一种隐逸的生活。①1、2句,作者从眼前之景,转入怀古,遥想当年赤壁之战时的人事,而今安在?从而发出了“波流万世功”的感叹。②3、4句,作者赞叹宿鹭、飞鸿的闲适,接着又仿佛看到了渔翁的扁舟,联系到“波流万世功”的感叹,于是提出“最羡渔竿客”,想驾一叶小舟在烟雨朦胧中归去!五、课堂小结;每一个中国人生命的深处都蛰伏着诗意,也许人的年岁越长越需要这样一种温暖,需要我们生命年华中的浪漫,让我们从现实的纠葛中拥有一种挣脱地心引力的力量。很多人都怀疑诗意走到了今天,诗对我们究竟是一种必需品还是一种奢侈品。但是,如果我们真的能愿意相信诗意是中国人生命中的必需品,我们或许真的就可以过得诗意盎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