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本县“生态德育”的五大育人目标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生态德育”的育人目标与国家提出的教育目标的关系第五章本县“生态德育”的五大育人目标德育的唯功利性,特别是急功近利是非常有害的;但是要让德育丝毫不讲功利目的,也是不现实的;任何教育都是有功利目的的。德育的功利目的主要就体现在他所追求的育人目标上。什么是“生态德育”(之四)关于德育目标,在国家的许多正规文件中,都有明确的表述,具体主要可分成两类:一类是在党的教育方针和国家的教育目标之中,都包含对德育目标的突出阐述,这也反映出党和国家对中小学德育的高度重视。另一类是在党和国家关于加强德育工作的专门文件中对德育目标的专门阐述。最早大家熟悉的我们党对于教育方针的表述:“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其中“有社会主义觉悟的”“劳动者”,就是对德育的特别要求。2005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五条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第六条规定:“国家在受教育者中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教育,进行理想、道德、纪律、法制、国防和民族团结的教育。”其中第五条中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就是对德育的特别要求;第六条则是对德育目标的专门阐述。2006年修订的《义务教育法》规定:“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使适龄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其中“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就是对德育目标的突出表述。2001年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这段话对德育目标作了更为具体的阐述。1994年,中共中央《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提出:“爱国主义教育是全民教育,重点是广大青少年。学校、部队、乡村、街道、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尤其共青团、少先队等组织,都要把培养广大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感情,提高他们的爱国主义觉悟,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人生观、价值观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其中“培养广大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感情,提高他们的爱国主义觉悟,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人生观、价值观”,实际上说的就是德育目标。2001年,中共中央《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社会公德是全体公民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在现代社会,公共生活领域不断扩大,人们相互交往日益频繁,社会公德在维护公众利益、公共秩序,保持社会稳定方面的作用更加突出,成为公民个人道德修养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表现。要大力倡导以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德,鼓励人们在社会上做一个好公民。职业道德是所有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涵盖了从业人员与服务对象、职业与职工、职业与职业之间的关系。随着现代社会分工的发展和专业化程度的增强,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整个社会对从业人员职业观念、职业态度、职业技能、职业纪律和职业作风的要求越来越高。要大力倡导以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为主要内容的职业道德,鼓励人们在工作中做一个好建设者。家庭美德是每个公民在家庭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涵盖了夫妻、长幼、邻里之间的关系。家庭生活与社会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正确对待和处理家庭问题,共同培养和发展夫妻爱情、长幼亲情、邻里友情,不仅关系到每个家庭的美满幸福,也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和谐。要大力倡导以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为主要内容的家庭美德,鼓励人们在家庭里做一个好成员。”这是对全体公民提出的道德要求(包括“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三个方面),当然也包含了对学生的道德要求。1993年国家教育委员会颁布的《小学德育纲要》提出的小学德育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初步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和良好品德;遵守社会公德的意识和文明行为习惯;良好的意志、品格和活泼开朗的性格;自己管理自己、帮助别人、为集体服务和辨别是非的能力,为使他们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打下初步的良好的思想品德基础。”1995年国家教育委员会颁布的《中学德育纲要》提出中学德育工作的基本任务和德育目标是:“中学德育工作的基本任务是把全体学生培养成为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具有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的遵纪守法的公民。在这个基础上,引导他们逐步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并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思想觉悟,使他们中的优秀分子将来能够成长为共产主义者。初中阶段德育目标:热爱祖国,具有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立志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努力学习;初步树立公民的国家观念、道德观念、法制观念;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劳动习惯和文明行为习惯;遵纪守法,懂得用法律保护自己;讲科学,不迷信;具有自尊自爱、诚实正直、积极进取、不怕困难等心理品质和一定的分辨是非、抵制不良影响的能力。高中阶段德育目标:热爱祖国,具有报效祖国的精神,拥护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初步树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奋斗的理想志向和正确的人生观,具有公民的社会责任;自觉遵宁社会公德和宪法、法律;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科学的思想方法,具有自尊自爱、自立自强、开拓进取、坚毅勇敢等心理品质和一定的道德评价能力,自我教育能力。”2003年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提出普通高中教育的培养目标是:“普通高中教育是在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普通高中教育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普通高中教育应全面落实《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所确定的基础教育培养目标,并特别强调使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自觉维护国家尊严和利益,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弘扬民族精神,有为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作贡献的志向与愿望;具有民主与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维护社会正义,自觉行使公民的权利,履行公民的义务,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具有社会责任感;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掌握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会收集、判断和处理信息,具有初步的科学与人文素养、环境意识、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具有强健的体魄、顽强的意志,形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初步具有独立生活的能力、职业意识、创业精神和人生规划能力;正确认识自己,尊重他人,学会交流与合作,具有团队精神,理解文化的多样性,初步具有面向世界的开放意识。”其中关于适应时代需要的德育要求占据了很大篇幅。2004年教育部颁布了修订后的《中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修订)、《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修订),对中小学生的日常行为提出了规范要求。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十六大精神,全面落实《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紧密结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际,针对未成年人身心成长的特点,积极探索新世纪新阶段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规律,坚持以人为本,教育和引导未成年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高尚的思想品质和良好的道德情操,努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以上罗列党和国家许多正规文件关于德育目标的阐述表明:第一,德育目标事关培养什么人的问题,所以党和国家历来十分重视。第二,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党和国家对于“德育目标”的内涵界定,也是与时俱进,逐步有所变动的。第三,不管如何发展变动,党和国家对于“德育”“核心目标”的界定始终是坚定不移的,比如“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要求,比如“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标准等等。同时表明,德育目标内涵的确定应该是一种非常严肃的国家行为,任何个人和组织都不应也无权加以随意篡改。这一点我们在任何时候都应有清醒的认识。但这些文件表述形式的口气主要是针对这些文件的各级执行者尤其是学校的德育工作者的,而不是针对受教育者的[除了《中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修订)、《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修订)];而在生态德育看来,中小学的德育过程,绝不仅仅是教师和学校的事,而应该是师生共同的事。因此,在具体贯彻落实的过程中,采取的表述口气,应充分考虑学生的情感认同和接受习性,才会更有助于推动将这些外在的要求转化为学生本身内在的需要与自我的追求,从而增强执行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其次,受到公文行文格式的限制,这些政策法规性的文件提出的德育总目标都是比较笼统的;这些目标对于不同年龄学生的具体针对性,只能由执行者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自己把握。因此,从操作层面看,如果有一种对于这些德育总目标的具体针对性要求的更为明确的表述,肯定会深受操作者的欢迎。依据以上认识,我们在遵循上级文件提出的德育总目标的前提下,在内涵方面,根据贴近实际、方便记忆和有助于具体针对性的贯彻落实的操作需要,对以上要求进行了重新组合,将之概括为以下五大德育目标:珍惜生命价值,关注相关人事,热爱美好自然,尊重客观规律,追求持续发展;在表达形式方面,我们根据贴近学生,拉近距离,有助于增强平等感和认同感的接受需要,将原先教育主体(学校和教师)的表述定位统一改成了发展主体(学生)的表述定位,将原来“使动式”的表述口气,统一改成了“愿动式”的表述口气。这就是“生态德育”所提出的德育目标生态性的具体体现。人的生命有两层价值含义。一层是个体自然生命价值。与这一价值相关的品行要求应包含:卫生保健意识,生命健康意识(重点是人口与青春期健康,不吸烟、不酗酒、拒绝毒品、防止艾滋病,积极参与强身健体运动),心理健康意识,自我防范意识,交通安全意识等。另一层是社会生命价值。在此主要包含在社会关系中自我指向的品质,如自尊心、耻辱感、诚信意识、责任意识等等。2、“生态德育”的五大育人目标第一、珍惜生命价值在传统德育中,只有人的社会生命价值才受到关心和尊重,人的个体自然生命价值则不被认识,受到严重忽视。在生态德育看来,个体自然生命现象,所体现的道德意义也许并不像社会生命现象所体现得那么直接,但是,人的“个体自然生命价值”和“社会生命价值”并不是截然分割的。即使纯粹属于个体的自然生命现象,完全不体现通常意义的道德价值,但是,安全健康快乐的成长,也是上帝赋予每个个体自然生命的神圣权力,保护和指导每个个体自然生命的安全健康快乐成长,也就是上帝赋予我们德育工作者的神圣职责,尽好这一份神圣责任,也就是一种美德的重要体现。生态德育认为“个体自然生命价值”应该在德育的生命价值观中占据应有的地位。但是,近年来有一种现象也不能不引起德育工作者的严重关注。由于公有制一统天下格局的被打破,猛如洪水的市场经济冲击,残酷的社会竞争现实,使原有的道德价值观受到严峻挑战。学校正统的德育导向正受到从未有过的干扰和冲击,在许多情况下,人的社会生命价值正受到不应有的否定与忽略。生态德育认为,在目前情况下,迫切需要呼唤“人的社会生命价值

1 / 4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