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第5章__大气污染扩散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五章大气污染扩散第一节大气结构与气象一、大气的结构1.对流层2.平流层3.中间层4.暖层二、气象要素1.气压2.气温3.气湿4.云5.能见度6.风三、大气温度的垂直分布1.气温直减率2.大气的温度层结3.干绝热直减率四、大气的稳定度1.大气稳定度2.大气稳定度的分类第二节大气污染物的扩散一、湍流与湍流扩散理论1.湍流2.湍流扩散与正态分布的基本理论二、高斯扩散模式(一)连续点源的扩散1.大空间点源扩散2.高架点源扩散3.地面点源扩散(二)连续线源的扩散(三)连续面源的扩散三、扩散参数及烟流抬升高度的确定1.扩散参数σy、σz的估算2.烟流抬升高度Δh的计算第三节影响大气扩散的若干因素一、气象因子影响1.大气稳定度2.风二、地理环境状况的影响1.地形状况2.地面物体三、污染物特征的影响第四节烟囱高度及厂址一、烟囱高度的设计方法1.烟囱高度对烟气扩散的影响2.烟囱高度的设计方法3.影响烟囱设计高度的因素二、厂址的选择1.本底环境浓度2.风向和风速3.温度层结4.地形第一节大气结构与气象一、大气的结构大气层:地面→1200km的空气层。质量98.2%集中在30km以下。大气结构:根据竖直方向大气密度、温度、组成的分布状况可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暖层。①对流层。<10km,大气质量75%,几乎全部水蒸气、微尘杂质,主要天气现象。地表吸热,H↑,t↓,0.65℃/100m,垂直混合较强烈。大气边界层(摩擦层),<1.5km,污染物扩散稀释主要层;>1.5km,自由大气。②平流层。10~55km,大气质量24.9%,稀薄,干燥。<22km为同温层,H↑,t=C。22~25km臭氧层,吸热,H↑,t↑,竖直混合微弱,处于平流运动。③中间层。<80km,质量10-3。H↑,t↓,对流强烈,垂直方向混合明显。④暖层(电离层)。<800km,质量10-5。强烈紫外线下,H↑,t↑↑,昼夜变化大。电离层。二、气象要素气象要素:气压、气温、气湿、云、风、能见度以及太阳辐射等。风和湍流运动直接影响污染物扩散,气温垂直分布又制约着风场与湍流结构。1.气压大气压强,Pa(mbar、Pa)。273K,450海平面,p0=1013.25hPa为标准大气压。H↑,p↓。dpgdZ2.气温1.5m处百叶窗内测量到的大气温度。3.气湿大气湿度,空气水蒸气含量。绝对湿度、水蒸气分压、露点、相对湿度和比湿。4.云微小水滴或冰晶构成的汇集物质。云吸收或反射太阳的辐射,反映了气象要素的变化和大气运动的状况。云量:云遮蔽天空的份额。我国将视野天空分10等分,阴天为10;晴天为0。云高:云底距地面的高度。低云<2500m;中云2500~5000m;高云>5000m。5.能见度正常视力,从水平方向中能够看到或辨认出目标物的最大距离。反映大气混浊/透明的程度。10个级别,0级<50m,9级>50km。6.风空气在水平方向的运动。风向:风的来向。用16或8个方位表示。用角度表示,北风为0o,顺时针方向夹角称为风向角。风速:单位时间水平运动的距离。距地10m,一定时间内观测到的平均值。自由大气为水平匀速运动。大气边界层,H↑,u↑11(/)nuuzzn—与大气稳定度有关。中性,开阔平坦,n=1/7。①日变化。日出:地面吸热,大气上升运动,上下混合强烈,下层风大,高层风小;夜间:地面冷却,湍流停止,下层风小,高层风大。②海陆风。陆地和海洋差异产生的热力效应,日变化。陆地热容量<海水,地温升、降快。海风:白天,陆地气温>海洋,陆地空气上升,低层气压<海上。下层空气从海面→陆地,高层空间由陆地→海洋,形成闭合环流;陆风:夜间,陆地气温<海洋,海洋空气上升,低层气压<陆地。下层空气从陆地→海洋,高层空间由海洋→陆地,形成闭合环流。③季风:海、陆差异热力效应,四季周期变化的大气环流,影响范围比海陆风大得多。夏季:大陆气温>海洋,低层空气从海洋→大陆,高层相反流动,类似于白天海风环流。东南风(太平洋高压控制)冬季:大陆气温<海洋,低层空气从大陆→海洋,类似于夜间陆风环流。西北风(蒙古高压控制)。④峡谷风:气流从开阔地区进入流动截面积缩小的狭窄峡谷口,气流加速而形成的强风。⑤山谷风:山区地理差异产生热力作用,日变化。谷风:白天,山坡吸热强,气温高,空气上升,从谷底沿山坡向上流动。谷底上空气流下降,形成热力循环。(阴风)山风:夜间,山坡冷却快,气温低,空气密度大,沿山坡向谷底流动。三、大气温度的垂直分布1.气温(垂)直(递)减率实际大气的气温沿垂直高度的变化率TZ2.大气的温度层结气温随垂直高度的分布规律。坐标图上为温度层结曲线。反映沿高度的大气状况是否稳定,直接影响空气的运动,以及污染物质的扩散过程和浓度分布。①递减层结。H↑,t↓,0。晴朗白天,风力较小。空气团降温速度慢,加速上升,不稳定。②等温层结。H↑,t=C,=0。阴天、多云、大风。空气团降温速度快,上升运动将减速并转而返回,趋于稳定。③逆温层结。H↑,t↑,0。大气在竖直方向基本停滞,强稳定状态。对大气污染扩散影响极大,有辐射逆温:地面快速冷却形成。晴天夜间,地面冷却,离地近,气温冷却快,离地远,降温慢,自地面向上形成辐射逆温,日出前充分发展。日出后,地面吸热,逆温层又自下而上消失,上午九点钟全部消失。下沉逆温:高压区,某层空气下沉,使下层空气被压缩升温。湍流逆温:绝热状态下的大气湍流;平流逆温:暖空气水平流至冷地表上空;锋面逆温:冷暖空气相遇,暖空气爬到冷空气上面。上层逆温:离地面数十米至数千米的高空。干绝热直减率(干空气温度绝热垂直递减率):干空气团在绝热升降过程中,其温度随高度的变化值。干空气团绝热上升时,因周围气压减小而膨胀,内能用于膨胀做功,而使其温度降低;反之,当气团绝热下降时,由于外界压力增大,外部压力对其压缩做功,使其内能增加,因而气团温度上升.根据热力学第一定律:状态方程:压力分布:推导得到:CzfzTrd)(WuqRdTpvd)(0pdvdTCvvgdzgdzdpgzpmkmkkkgJsmCpgdzdTrd100/1/10)./(1005)/(81.9/22四、大气的稳定度1.大气稳定度大气在垂直方向上的稳定程度。外力作用,空气团加速上升或下降。到某一位置时消除外力:①继续加速向前运动,不稳定大气;②匀速运动,中性大气;③逐渐减速返回,稳定大气。大气越不稳定,污染物的扩散速率就越快。①>0:>d,a>0,气团加速,不稳定;=d,a=0,中性;<d,a<0,气团减速,弱稳定②≤0:等温、逆温,强稳定<d—大气稳定性判据。2.大气稳定度的分类与天气现象、时空尺度、地理条件密切相关.帕斯奎尔(Pasquill)法:根据风速、太阳辐射、夜间云量状况,将稳定度分为A~F六个级别(极不稳定、不稳定、弱不稳定,中性、弱稳定、稳定)。常规气象资料确定,简单易行,但没有确切描述太阳辐射强度,云量的确定也不准确,粗略。特纳尔(Turner)法:根据太阳高度角θh和云量(10分制),确定太阳辐射等级,再由太阳辐射等级和风速确定大气稳定度的级别。第二节大气污染物的扩散一、湍流与湍流扩散理论1.湍流:风的强度与方向随时间不规则的变化。特征尺度(高度)大,湍涡发展不受空间限制,较小速度下就有很高的雷诺数。机械湍流-地面摩擦力使风在垂直方向产生速度梯度,地面障碍物使风向与风速突然改变。热力湍流-地表受热不均匀、大气温度层结不稳定,在垂直方向产生温度梯度而造成的。烟气在大气中的扩散:(a)无湍流,烟团仅仅依靠分子扩散使烟团长大,扩散速率缓慢;(b)烟团尺度湍涡边缘受小湍涡扰动,与周边空气混合,缓慢膨胀,烟流呈直线向下风运动;(c)烟团尺度≈湍涡,烟团被迅速撕裂,大幅度变形,快速膨胀,扩散较快,烟流呈小摆幅曲线向下风运动;(d)烟团尺度<湍涡,受大湍涡卷吸扰动影响较弱,本身膨胀有限,在大湍涡的夹带下作较大摆幅的蛇形曲线运动。2.湍流扩散与正态分布的基本理论大气处于湍流状态。污染物排入大气后,一方面;(1)随大气整体飘移;(2)另一方面,从高浓度区向低浓度区扩散、稀释。大气扩散理论就是在各种气象、下垫面条件下,用数理方法模拟不同的大气污染扩散过程,预报污染物浓度时空变化规律。扩散理论:梯度输送理论、相似理论、统计理论(都有较大局限性)(湍流统计理论体系的)高斯扩散模式:排放源:地面源(Z=0)、高架源(Z=H)。风向平行于x轴。假定:①源强q均匀连续;②风速u均匀恒定;③污染物在y,Z轴符合正态分布;④污染物在扩散中质量守恒。二、高斯扩散模式1.连续点源的扩散(1)大空间点源假设:①流场稳定,风速均匀,风向平直;②浓度在y、z轴符合正态分布③污染物质量守恒;④源强均匀、连续。图:源于坐标原点o,风向与x轴平行、正向同向。扩散具有y与z两个方向的二维正态分布,分布密度为一维分布函数的乘积。由正态分布②,得浓度分布函数为:22221,,()exp2yzyzCxyzAxC—浓度;A(x)—待定系数;σy、σz—水平、垂直方向的扩散系数。由质量守恒③和连续④,在任一垂直于x轴的烟流截面上有:quCdydzq—源强,单位时间内排放的污染物;u—平均风速。2yzqAxu22221,,exp22yzyzqyzCxyzu(5-19)C代入,由风速稳定①,A与y、z无关,考虑到③和④,积分得A(x)σy、σz—与大气稳定度有关,随x增大而增加。当y=0,z=0时,A(x)即为x轴上的浓度,为垂直于x轴横截面上的最大浓度Cmax。当x→∞时,σy及σz→∞,则C→0,完全扩散。(2)高架点源地面o为原点,有效源在z轴上,H=h(烟囱几何高度)+Δh(抬升高度)①地面全反射时:像源法求解k点(0,0,H)实源在k点扩散和地面反射浓度的叠加。反射视为与实源对称的位于(0,0,-H)像源扩散到k点浓度。实源:坐标沿z轴向下平移距离H,(z-H)22s22z1exp22yzyzHqyCu(5-20)像源:坐标沿z轴向上平移距离H,(z+H)22x22z1exp22yzyzHqyCu(5-21)K点的浓度:C=Cs+Cx(5-22)②地面全吸收时:Cx=0,C=Cs式(5-20)③地面浓度(假定为全反射时):最关心地面,尤其是最大浓度值和离源头距离。在式(5-22)中,令z=0:x轴线上浓度分布:再令y=0,则22221(,,0)exp2yzyzqyHCxyu(5-23)22(,0,0)exp2yzzqHCxu(5-24)x轴:排放源附近C=0,顺风向C↑,某处达到Cmax,以后C↓。H↑,→σz↑、xmax↑,则Cmax点离源越远。H和u↑,则Cmax值↓,防止污染物在某一局部聚积。假定σy/σz=常数,式(5-24)求导可得:max22zyqCeuHmax|/2zxxH(3)地面点源①全反射:全反射高架源扩散式(5-22)中H=0,则C=2C大空间式(5-19)②全吸收:式(5-20)H=0,C=C大空间式(5-19)高斯扩散模式的一般适用条件是:①地面开阔平坦,下垫面以上大气湍流稳定;②扩散处于同一大气温度层结中,范围<10km;③扩散中无化学反应,地面全反射;④平均风向和风速平直稳定,且u>1~2m/s。2.连续线源的扩散(自学)3.连续面源的扩散(自学)三、扩散参数σy、σz及抬升高度Δh的确定公式应用效果依赖于各参数的准确性。u取常规气象数据;源强q计算或测定,σy、σz、Δh与气象条件和地面状况密切相关。1.扩散参数σy、σz的估算σy、σz实验确定。帕斯奎尔(Pasquill)和吉福特(Gi

1 / 5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