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梗概:它描写清显与聪子的爱情纠葛,因为清显在对聪子的爱慕中孕育着一种不安的情绪,聪子没有把握住他的感情,只得接受皇上的敕许,与治典亲王订了婚。此时清显通过友人本多与聪子保持联系,向聪于求爱,聪子在惶惑中与情显发生了关系,这行为冒犯了皇上,可他们毫无悔恨之意。侯爵认为自己的儿子不忠不义,越发严密监视他。伯爵夫人则劝女儿回心转意维持原定婚约,聪子不从,最后在月修寺削发为尼,清显也郁郁病故了。读书心得:我个人并不认为清显真的爱过聪子。三岛三岛由纪夫对男女之情怀着非常复杂的动机,在他始终自我代入感非常强烈的男主人公身上,怯懦的自我保护是阻止他们获得幸福的宿命性的特质。清显一直对聪子没有什么很积极的爱意,直到聪子要嫁人了,他才突然认为自己爱着聪子;在他们本可以在一起的时候,清显并不能够从聪子那里得到恋爱的快意,却在她已经订婚后与她的偷情中才能感到幸福。实际上,三岛在他的作品中传达着一个想法,那就是只有“违背道德”的事物才是值得去爱的,他笔下的主人公永远不会爱上任何人,不论是异性还是同性,他们唯一爱着的是有可能达成自我毁灭的背德感、是为世人所不容的、独有的、危险的美丽。清显在与聪子的交往中,从一开始,他对这段感情的预见就不是圆满,而是如何使其残缺不堪。他比谁都明白怎样得到聪子,让她更迷恋更爱自己,在享受被迷恋中的过程中又得到灌溉自恋的养分,再依仗这自恋去摧毁聪子对他的爱。和聪子私会发生关系到堕胎,这些违背道德伦理的事都成为了扩大残缺的筹码,包括最后他在身体极度虚弱时去见聪子,被拒绝后依然坚持,这怎么能说是爱呢?清显最后一次见到聪子,是在火车站送她去大阪。因为被隔离,他们都被各自的母亲带领着而不能畅说心扉,只是互相看着。尤为感动的一句话,“他一看见聪子在母亲的陪同下缓慢地走过来,刹那间就感到仿佛在迎接自己的新娘子。”要是迎接新娘子,他才不会这样地爱。对他来说,爱到绝望才是爱,要么就是不爱。以后的篇章,清显被他自己的爱情彻底惩罚,虽然聪子一直到剃度,都没表现出心里有什么波折,仿佛自然而然要走的路,就不说她家里父母、清显家的父母如何折腾,反正对她无一点触动,就是清显多次来求,她也是一面未现。仿佛宗教的力量比一切更决绝,对于她一贯的“优雅”的姿态,以及果决的性格,她确是这样的人,她也只有这样才能得到清显完全的爱,于是清显奋不顾身。清显一次次求见,无果,在凄清冷酷的环境里,感染风寒,不治去世,年仅二十岁。最初的那场雪,年幼的清显和聪子坐在大大的日式拉门前,屋外有一株白色的樱花树,无语间一场鹅毛般轻盈的春雪悄然飘下。“激流的河水遇到岩石一分为二,然而他们相信总有一天终会相逢。”极平凡的爱情中都会有那么多的痛苦和无奈,而幼稚、过度的骄傲及自尊带给这份爱的苦涩更是无边。一次次处心积虑的试探、刁难、忽冷忽热的态度,清显用这样的方式掩饰自己对聪子的迷恋,却在忧郁间爱的更深,聪子始终用成熟与宽容接受着清显,等待他成熟并结束这种伤害两个人的做法,可是清显没有勇气面对自己的心,用伤害换取聪子的注意。最终的那场雪,这份禁忌的爱,无法再掩盖。聪子在家人的安排下打掉了孩子,在归途寄宿的寺庙里出家为尼,清显每日在寺门哀求,仍无法使心已死的聪子回心转意,自己也患上了重病。又是一场毫无征兆默然而至的雪,飘落在扶倒于寺门口的清显的脸上,在返回东京的车上,清显带着永远幸福的微笑永远睡去了。一人心死,一人身死,两人或许真的在另一个世界最终相逢了,这美丽无常的爱,终如春雪般瞬间消逝。多悲哀,即使是最美好的东西也有可能被忘记。死似乎变的没有任何的意义了,一切都成了虚空的事,连眼泪也不值得流。如果当初从新来过,聪子和清显顺利的成婚了,或者聪子很平常的嫁入了别家,她不会出家,会过着贵族们那样的生活,也是这样平淡的生活,和现在有什么分别呢?聪子为了赎罪牺牲掉自己一生的生命,到了最后却不知道为了什么,那原因已经想不起来了。如果清显没有死,和其他纨绔子弟一样糊涂的活下去,又是如何呢?实际上,一个死了一个出家了都是为爱情做了祭品,最后连这件事都忘记了,多么无声的悲痛。本多惨白的生命,经历着世界各种各样的事儿,又有什么意义。看春雪,其实不是要欣赏那些纯美,而是要承受失去意义的悲伤。读完了《春雪》,我体会到了日本文学作品中春花夏雨,秋风冬月这些直观物象的美,以纷飞的春雪作为情感的源泉与载体,带着一种淡远的日本古典抒情气质,使人觉得小说美的无可比拟。从《春雪》的字里行间,我感受到了人生与命运交织中的辛酸。也体会到了三岛由纪夫对于生与死的态度,即死的永恒性不在生命之外,而寓于生命的瞬间性和特殊性之中。《春雪》一书写作技巧纯熟,善于选取清丽却浓艳的文字,构成情景交融的画面,把写景、叙事和抒情融为一体,含蓄而又别致。我真正佩服的是,清晰的情节并没有湮没在多层次,多色彩的感情画面中,平和中有令人淳然的新意。愁苦,孤寂的心境与内心对美好生活的憧憬,是我更真切的感受到三岛的心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