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越文化畅谈制作人:陈宜贤叶浩吴越文化区又称江浙文化区,以太湖流域为中心,东临大海,西临彭蠡与两湖文化区、江西文化区接壤,北与江淮文化区隔长江相望,南邻闽台文化区。吴越文化地域空间:主要在上海,浙江,江苏,及福建与江西小部分。吴越文化之环境背景•吴地处在太湖流域的平原上,农业生产比较发达,水陆交通便捷,商品流通便利,社会生活相对稳定,是典型的江南鱼米之乡。•而越地临海滨江,山多平地少,俗称“七山二水一分田”,与吴地相比,生活空间就相对狭隘和闭塞。•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吴文化的内涵就多一些典雅、精巧和柔美,越文化就多一些通俗、朴野和阳刚。吴越文化的形成•吴越文化区的形成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商周以前﹕吴越文化的萌芽期•春秋战国﹕成型期•秦汉﹕发展过渡期•魏晋南北朝﹕变化转型期•唐和五代﹕进一步发展期。吴越文化的源头可以追溯到新旧石器时期的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等。新石器时代吴越居民形成了极具特色的原始文化。商代末年周太王长子太伯、次子仲雍迁到无锡建都,开创了吴国的历史。越王勾践的先祖也在夏文明或略晚时在会稽建立越国。这一时期为吴越文化的萌芽期。玉琮(良渚文化)浙江河姆渡遗址越王勾践剑(春秋)唐宋两朝,吴越两地文风鼎盛、人文荟萃。在唐早中期,吴越涌现出一批文人,“吴中四士”—贺知章、包融、张旭和张若虚是他们中的代表。唐诗之后的宋词,又为吴越文化的发展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元、明、清时期,吴越文化已比北方文化更为兴盛繁荣,并开始向北方渗透。“东南财富地,江浙人文薮”。吴越在当时俨然成为中华文明的一块高地。明代中叶以后,西学东渐,资本主义在中国的萌芽几乎同时在吴越两地发生。《平复帖》晋•陆机(吴郡华亭人)(今上海松江)秦汉时期,统一王朝的出现,北方人民的南迁,使吴越文化的性质开始发生改变;汉代中原大量百姓迁居吴越故地,带来许多先进生产技术,使得吴越地区生产力大大提高,吴越地区有了初步发展。东晋时期,大批北人涌入江南,中原文化遍洒吴越。在心灵手巧的吴越人中,涌现出数不胜数的能工巧匠,画家、书法家、文学家、科学家、思想家比肩而立,群星璀璨。七千年间,吴越文化的民族性发生过巨变。秦统一前基本上是夷越文化,秦统一后基本上是汉族文化。吴越文化知多少•艺术﹕吴语、昆曲(牡丹亭)、越剧(红楼梦)、弹词(蝶恋花•答李淑一)•建筑﹕苏州园林、雷峰塔(白蛇传)、外滩建筑(海派)•古镇﹕西塘、同里、乌镇(茅盾故里)、皖南古民居(世界文化遗产)•饮食﹕淮扬菜(龙井虾仁、狮子头、西湖醋鱼)、西湖龙井•名胜﹕杭州西湖、南京秦淮河、苏州虎丘•名人﹕唐伯虎、文征明、祝枝山、周文宾(江南四大才子);扬州八怪(郑板桥等八位文人);胡适、周氏三兄弟(周树人、周作人、周建人)……•吴语,又称吴方言、江南话、江浙话。在中国分布于浙江、江苏、上海、安徽、江西、福建,使用人口约八千万。通常认为苏州话具有吴语的代表性;也有人因上海话在国内外影响力较大而将其当作代表。吴语•昆曲,发源于14、15世纪苏州昆山的曲唱艺术体系,揉合了唱念做表、舞蹈及武术的表演艺术。现在一般亦指代其舞台形式昆剧。昆曲以鼓、板控制演唱节奏,以曲笛、三弦等为主要伴奏乐器,主要以中州官话为唱说语言。昆曲在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明朝汉族音乐以戏曲音乐为主。明代人称南戏为《传奇》。明以后,杂剧形渐衰落,《传奇》音乐独主剧坛,兼收杂剧音乐,改名昆曲。越剧越剧是中国五大戏曲种类之一,仅次于京剧,是“全国第二大剧种”,发源于浙江嵊县(今嵊州),发祥于上海,在海外亦有很高的声誉和广泛的群众基础。越剧多以“才子佳人”题材的戏为主,艺术流派纷呈,长于抒情,以唱为主,声腔清悠婉丽优美动听,表演真切动人,极具江南灵秀之气。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南京云锦•南京云锦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因其绚丽多姿,美如天上云霞而得名,至今已有1580年历史。南京云锦与成都的蜀锦、苏州的宋锦、广西的壮锦,并称“中国四大名锦”。南京云锦则集历代织绵工艺艺术之大戊,位于中国古代三大名锦之首,元、明、清三朝均为皇家御用品贡品,因其丰富的文化和科技内涵,被专家称作是中国古代织锦工艺史上最后一座里程碑,公认为“东方瑰宝”、“中华一绝”。亦是中华民族和全世界最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之一。苏州刺绣•苏绣的发源地在苏州吴县一带,现已遍布很多地区。清代是苏绣的全盛时期,真可谓流派繁衍,名手竞秀。苏绣具有图案秀丽、构思巧妙、绣工细致、针法活泼、色彩清雅的独特风格,地方特色浓郁。绣技具有“平、齐、和、光、顺、匀”的特点。文房四宝•中国独有的文书工具,即笔、墨、纸、砚。文房四宝之名,起源于南北朝时期。历史上,“文房四宝”所指之物屡有变化。自宋朝以来“文房四宝”则特指湖笔(浙江省湖州)、徽墨(安徽省徽州)、宣纸(安徽省宣州)、端砚(广东省肇庆,古称端州)。•“文房四宝”不仅是具有极强的实用价值的文具用品,也是融绘画、书法、雕刻、装饰等为一体的艺术品。在007年,中国科学院科技史所、中国文房四宝协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笔墨纸砚为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景德镇陶瓷艺术•中国是瓷器的故乡,江西景德镇是中国著名的“瓷都”,早在汉代,就能烧制出器表施有釉的“青瓷器”,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景德镇瓷器造型优美,品种繁多,其中青花、玲珑、粉彩、颜色釉合称景德镇四大传统名瓷,薄胎瓷被称为神奇珍品。青花瓷(blueandwhiteporcelain),又称白地青花瓷,常简称青花,是中国瓷器的主流品种之一,属釉下彩瓷。青花瓷是用含氧化钴的钴矿为原料,在陶瓷坯体上描绘纹饰,再罩上一层透明釉,经高温还原焰一次烧成。钴料烧成后呈蓝色,具有着色力强、发色鲜艳、烧成率高、呈色稳定的特点。原始青花瓷于唐宋已见端倪,成熟的青花瓷则出现在元代景德镇的湖田窑。明代青花成为瓷器的主流。清康熙时发展到了顶峰。明清时期,还创烧了青花五彩、孔雀绿釉青花、豆青釉青花、青花红彩、黄地青花、哥釉青花等衍生品种。•苏州评弹是苏州评话和弹词的总称。它产生并流行于苏州及江、浙、沪一带,用苏州方言演唱。评弹的历史悠久,清乾隆时期已颇流行。之后名家流派纷呈,使苏州评弹艺术历经200余年至今不衰。苏州评弹苏州评弹“人间天堂”杭州西湖位于浙江省杭州市的西方,它以其秀丽的湖光山色和众多的名胜古迹而闻名中外,是中国著名的旅游胜地,也被誉为“人间天堂”。2011年6月24日,杭州西湖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是目前中国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世界遗产中唯一一处湖泊类文化遗产,也是现今《世界遗产名录》中少数几个湖泊类文化遗产之一。而断桥上的白娘子更为西湖增添了几许浪漫色彩西湖西塘梁祝传说苏州园林苏州园林是指中国苏州城内的园林建筑,以私家园林为主,起始于春秋时期的吴国建都姑苏时(公元前514年),形成于五代,成熟于宋代,兴旺于明代,鼎盛于清代。到清末苏州已有各色园林一百七十多处,现保存完整的有六十多处,对外开放的园林有十九处。占地面积不大,但以意境见长,以独具匠心的艺术手法在有限的空间内点缀安排,移步换景,变化无穷。1997年,苏州古典园林作为中国园林的代表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是中华园林文化的翘楚和骄傲。钱塘江•钱塘江是中国浙江省第一大河,发源于安徽省黄山,流经安徽,浙江二省,古名“浙江”,亦名“折江”或“之江”,最早见名于《山海经》,是越文化的主要发源地之一。河流全长688千米,流域面积5.56万平方千米,年均流量442.5亿立方米,河口潮汐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为472万千瓦特。新安江与兰江是钱塘江的源头,于上海市南汇区和宁波市、舟山市嵊泗县之间注入东海,其中杭州附近河段,称为“之江”或“罗刹江”。钱塘江潮被誉为“天下第一潮”。风味独特的苏徽浙菜•江苏菜,中国四大名菜之一,简称苏菜。由于苏菜和浙菜相近,因此和浙菜统称江浙菜系。主要以南京、扬州、苏州、淮安、徐州、海州六种地方菜组成。早在二千多年前,吴人即善制炙鱼、蒸鱼和鱼片。一千多年前,鸭已为金陵美食。南宋时,苏菜和浙菜同为“南食”的两大台柱。苏菜擅长炖、焖、蒸、炒,重视调汤,保持原汁,风味清鲜,浓而不腻,淡而不薄,酥松脱骨而不失其形,滑嫩爽脆而不失其味。•徽菜是中国八大菜系之一,指徽州菜,徽州是山区,野生动物种类繁多,山珍野味,构成了徽菜主佐料的独到之处。黄山黄山位于安徽省南部黄山市境内(景区由市直辖)。为三山五岳中三山的之一,有“天下第一奇山”之美称。为道教圣地,遗址遗迹众多,传轩辕黄帝曾在此炼丹。徐霞客曾两次游黄山,留下了“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感叹。李白等大诗人在此留下了壮美诗篇。中国最美的、令人震撼的十大名山之一。黄山是著名的避暑胜地,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疗养避暑胜地。1985年入选全国十大风景名胜,1990年12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是中国第一个同时作为文化、自然双重遗产列入名录的。生态保护完好,动植物众多。怪石•黄山“四绝”之一的怪石,以奇取胜,以多著称。已被命名的怪石有120多处。其形态可谓千奇百怪,令人叫绝。似人似物,似鸟似兽,情态各异,形象逼真云海历史名人•顾炎武(1613~1682),江苏昆山人,著名经学家、史地学家、音韵学家。顾炎武开启了一代朴实学风的先路,给予清代学者以极为有益的影响。顾炎武大胆怀疑君权,并提出了具有早期民主启蒙思想色彩的“众治”的主张。他所提出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一口号,成为激励中华民族奋进的精神力量。•黄宗羲((1610~1695),浙江余姚人,明代中国民本与民主思想萌芽的代表人物,《明夷待访录》是这方面的重要著作。黄宗羲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有治法而后有治人”。有学者认为黄宗羲的思想是近代民主思想,在民权理论上还超越了欧洲的卢梭。他大胆地批判君权神授的神秘色彩,公开宣称:“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反对传统重农抑商,认为并强调“工商皆本”。进入近代,吴越文化影响下的江浙文人,更是在中国历史上书写了追求个性解放、反抗封建压迫的精彩华章。绍兴鲁迅、绩溪胡适,这两位新文化运动的旗手,首开现代白话文学之先河,积极“打倒孔家店”,推动着国民的精神觉醒;茅盾(浙江桐乡)、郁达夫(浙江富阳)、叶圣陶(江苏苏州)、朱自清(浙江绍兴)等,则在新文化运动前后登上历史舞台。吴越文化之传承•吴越文化从最初形成到发展的七千多年里,有赖于人们对其的传承与发扬,使之得以保留、完善,成为今天中国区域文化体系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文化需要在传承中发展。在吴越文化的发展史当中,不乏这样的例子。吴文化越文化先秦时期与中原文化之融合秦汉、魏晋时期吴越文化形成与发展唐宋时期、元明清时期与西方文化的融合海派文化近代海派文化•所谓海派文化,绝非专指上海一地的文化,而应当被视为吴越文化在深厚历史积淀的基础上,发展到近现代的一种必然结果。其覆盖面应当包含如今的长三角地区,而其影响力则远远超越了这一区域的范围。•改革开放以来,海派文化日益被注入时代精神,赋予新的时代内涵。随着浦东开发开放的深度推进,上海作为长三角领头羊的地位愈加稳固。在这种情势下,海派文化不断实现对自身的超越,从而在更广阔的历史舞台上,充分展现其文化的引领、统摄与辐射功能。吴越文化的深刻内涵•海纳百川、兼容并蓄•聪慧机敏、灵动睿智•经世致用、务实求真•敢为人先、超越自我海纳百川、兼容并蓄•一方水土涵养一方人文,溯(长)江、环(太)湖、濒海的“山水形胜”,造就了吴越文化缔造者的文化习性与人文精神,注定了这一方文化与生俱来的开放胸怀。今天更要不断强化这种开放开拓的自觉意识,努力将长三角文化打造成“包孕吴越”、“汇通大海”的多元文化体。聪慧机敏、灵动睿智•吴越文化的创生和传承,既是优越地理环境的造化,更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晶。吴越人民世代相袭的聪明才智,非但赋予锦绣江南特有的柔和、秀美,而且熔铸出由这些精雅文化形式所体现的审美取向和价值认同。重视教化、尊重人才,蔚然成风。长三角文化要不断提升自身的品位,理当对其予以充分吸纳并使之不断发扬光大。•吴越之地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