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中的如何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基础学科的数学,不仅对促进人的思维能力有着其它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对价值观的形成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在数学的教学过程中,不但要培养学生的能力,更要重视对学生德育方面的教育。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确立了德育的价值根据和价值标准,而且涵盖了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品德培养、心理教育各个方面的价值目标。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引导青少年在立德树人过程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价值标杆和价值取向。这对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笔者结合数学教学实践,谈谈在数学教学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点滴体会。一、利用自身的人格魅力渗透民主、敬业教育人格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构成了人的行为及其方式,他是人际交往的基础,也是社会风尚的表征,是做人的根本。教师自身的形象和教师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直接的。教师的一言一行,工作态度都是学生模仿的对象,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比如,在上数学课时,教师语言亲切,循循善诱,创建一种宽松,民主、和谐的氛围,学生不但学到了知识,也感受到了教师的亲切和友善;为了上好一堂数学课,老师做了大量的准备,采取了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学生就会从老师身上体会到一种责任感和敬业精神,这对学生以后的学习、工作都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二、利用数学史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在中学数学教材中,有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题材,在教学中适时地、自然地利用它们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指导学生阅读《中国最早使用负数》、《从勾股定理到费马大定理》、《关于圆周率》等阅读教材后,告诉学生,我国自古在数学研究应用方面就有辉煌的成就,杨辉三角的发现先于其它国家400多年;祖冲之对圆周率π值的计算、负数的使用、方程组的解法都比欧洲早1000多年,我国古代的科学成就令世人瞩目。在现代,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教授发起、推广的优选法,被广泛地应用于生产和科学试验,创造了很大的经济价值;陈景润成功地证明了数论中“(1+2)”定理,被誉为“陈氏定理”,这些真实的、典型的数学史实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强烈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三、利用数学素材渗透诚信、法制教育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只要教师善于挖掘,中学学数学素材处处可以渗透诚信、法制教育。例如:在进行“求平均数”教学时,对学生进行要做诚实的人的教育,培养学生诚实的心灵;教学《探索多边形的内角和》一节时,情境设计就出现了一与交通有关的图,从而引出五边形内角和的探索,就可以利用这幅图进行法制教育的渗透,让学生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法》;在《一次函数》教学中,让学生通过适当的一次函数的图象学习,让学生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四、利用数学的美感渗透和谐、平等、友善、公正等教育数学并不是一门枯燥乏味的学科,它实际包含着许多美学因素。古代哲学家、数学家早断言:“哪里有数,哪里就有美。”数学美的特征表现在和谐、对称、秩序、统一等方面。比如圆是平面图形中最完美的图形,它的完美不仅在于它的完全对称性(轴对称、中心对称),而且在于它体现着一种伟大的精神——集体主义精神,这是因为圆本身就是把无数零散的点,有秩序地、对称地、和谐地、按统一的规律(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排列而成的封闭图形,就像一个和美的大家庭,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位置和作用,同时也遵循着集体的纪律。由此我启迪学生,你们个人就象圆上一个个孤立的点,你们所处的班集体乃至于整个社会就好比一个圆,集体的形象与荣誉与你们自己的努力是分不开的,若个人不遵守集体的纪律,不能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就会像不在圆上的点一样,游离于集体之外,也就得不到集体的温暖。这样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将和谐、平等、公正、友善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自然地渗透到学生的心田。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不仅要想到通过数学教学增加学生数学知识,培养学生数学技能,形成数学思维能力和数学思想,还要想到通过数学教学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充分发挥数学教学的育人功能。这是一个教师的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