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三模语文解析2019年5月5日•1.•【解析】•秋毫无犯:秋毫:鸟兽秋天新换的绒毛,比喻极细微的东西;犯:侵犯。指军纪严明,丝•毫不侵犯人民的利益。有条不紊:紊:乱。形容有条有理,一点不乱。这里说唱腔,应该•是有条不紊。•淡妆浓抹:(1)指浓淡适宜,颜色很好看(多用来形容优美的风景、华丽的衣着)。妆:化妆。•(2)浓艳和淡雅两种不同的装饰,也比喻浓丽和素雅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色。轻描淡写:原•指描绘时用浅淡的颜色轻轻地着笔。现多指说话写文章把重要问题轻轻带过。这里形容唱•腔,用的是轻描淡写的本意,和后面浓墨一挥形成对比。•丝丝入扣:丝丝:每一根丝;扣:织机上的主要机件之一。织布时每条丝线都要从筘齿间•穿过。比喻做得十分细致,有条不紊,一一合拍。环环相扣:一环接着一环,形容连接紧密。•此处的“扣”,是动词,义为套住或搭住。环是圆圈形的物品,环与环相互套在一起,很牢•靠,没有脱落之虞。比如自行车的传动链条,就是“环环相扣”,一节与一节衔接得很牢固。•这里说唱腔应该是丝丝入扣。•2【建议答案】B•【解析】•①望重南阳,想当年羽扇纶巾,忠贞扶季汉;泽周西蜀,爱此地浣花濯锦,香火拥灵祠。•此为鄂润泉撰成都武侯祠联。望重南阳:郡望以南阳为重。南阳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的十年躬耕地,我们课本上学到过“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等。羽扇纶巾:手握羽扇,头戴纶巾。纶巾,青丝帛的头巾。形容儒雅从•容。泽周:恩泽遍布。西蜀:诸葛亮辅佐三国时期西蜀刘备。浣花濯锦:成都的浣花溪、濯•锦江,地临武侯祠。•意译:先生的郡望,世人推重南阳。遥想当年仪容,头戴纶巾,手握羽扇,忠心耿耿扶•持汉室。你的恩泽遍布西蜀。我喜爱此地有浣花溪、濯锦江。后人纪念你,香烟缭绕着武侯•祠。•②一画本天开,破上古洪荒草昧,无须绳更结;六书随世换,供后人摹写英雄,未免笔难投。•此联概括仓颉。•“一画本天开”化用了“一画开天”的典故,因伏羲画八卦始于乾卦第一画,乾为天,•故曰一画开天。清代王筠《说文释例》卷一:一之所以为数首者,非曰此字只一画,即可见•一之意也……此即卦画之单,乃一画开天之意,故平置之。•草昧:蒙昧;世界未开化的时代。•绳更结:取“结绳记事”之典故。语言产生以后、文字出现之前的漫长年代里,在一些•部落里,为了把本部落的风俗传统和传说以及重大事件记录下来,流传下去,便用不同粗细•的绳子,在上面结成不同距离的结,结又有大有小,每种结法、距离大小以及绳子粗细表示•不同的意思,由专人(一般是酋长和巫师)循一定规则记录,并代代相传。•六书:指汉字的造字方法,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笔难投:用的是班超投笔从戎的典故。•③殉社稷,只江北孤城,剩水残山,尚留得风中劲草;葬衣冠,有淮南坯土,冰心铁骨,好伴取岭上•梅花。•此联概括明末抗清名将、民族英雄史可法。弘光元年(1645年),清军大举围攻扬州城,•不久后城破,史可法拒降遇害,当时正值夏天,尸体腐烂较快,史可法的遗骸无法辨认,其•义子史德威与扬州民众随后便以史可法的衣冠代人,埋葬在城外的梅花岭。•江北孤城指扬州(史可法守扬州),葬衣冠因为史可法只有衣冠冢,葬在梅岭。•【建议答案】A•【解析】首先由选项得知需要先判断②④哪个在首位,④中说有幽默感,和前文中佛经简本•不符合,故排除CD。•接着看句子,⑥中“既强调……又强调……”显然应该在③中“还强调”的前面,所以⑥不•可能放在最后,排除B。•将A带入再次检查,符合语序,无不合理之处,故选A•4【建议答案】C•【解析】①叨陪末座:叨:谦词,受到(好处);陪:奉陪;末座:席中最后的座位。这•是受人宴请的客气话。错误。•②拜见:拜访会见--从客人方面说是会见地位高或辈分高的人。正确。•③惠赠:称人赠与的敬词。错误。•④莅临寒斋:莅临:书面语、敬语,多用于修饰长辈、上级及贵宾的光临,以示主人对客人•的敬意。寒斋:谦辞,对人称自己的家。正确。•⑤雅教:敬辞,称对方的指教。正确。•⑥移席请益:离开自己的座位去向别人请教咨询,形容此人谦逊真挚的向别人请教。正确。•所以正确的为②④⑤⑥,选择C。•5【建议答案】C•【解析】此题考查的是文言文中的常见词组,与之前常考的单个实词的解释不太一样,需要•同学们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积累。A项中“绳墨”本指“木工打直线的墨线”,后用来比喻•规矩或法度;B项“造次”有“匆忙、仓促、鲁莽、善辩、须臾、轻率、随便”等不同的意•思,根据具体的语境,选取“仓促”意;C项中“班师”的意思是“调回在外打仗的军队,•也指出征军队胜利归来”,而不是“出征”。D项“倡言”有“提出倡议,建议”和“扬言,•公开提出”两个义项,这里应该选后者。•故选C。•6【建议答案】D•【解析】此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D项原文“已而周人以楼车载晟于寿州城下,使招•刘仁瞻。仁瞻望见晟,戎服拜(于)城上……”,意思是刘仁瞻穿着军服在城上向在城下的•孙晟行拜礼。答题时注意分析句子成分•【建议答案】•(1)(孙晟)每次入宫进见,没一会儿就出来,尤其注意谨慎隐秘,旁人不•能看出他们亲近;•(2)这次出行应当委托您,然而我要是推辞(的话),这就是辜负了先帝;•(3)李重进把金陵的蜡丸密信呈上给元宗,(元宗看到)信里有很多诱人叛变的话,因此•发怒。•【解析】•(1)本句重点实词为“移时”“乃”“务”“际”。翻译时需要结合具体语境。本句大意•为:(孙晟)每次入宫进见,没一会儿就出来,尤其注意谨慎隐秘,旁人不能看出他们的关•系。•(2)本句重点实词为“属”“辞”,同时要注意“是负先帝也”的判断句式,还要结合具•体语境翻译,本句大意为:这次出行应当委托您,然而我要是推辞(的话),这就是辜负了•先帝。•(3)本句重点实词为“反间”“是”,注意补充句子成分。结合语境,本句大意为:李重•进把金陵的蜡丸密信呈上给元宗,(元宗看到)信里有很多诱人叛变的话,因此发怒。•【建议答案】(1)与烈祖谋划受禅称帝之事小心谨慎;(2)为了不辜负先帝,奉表出使后•周以请求归附,却不愿丢失一寸土地;(3)招降刘仁瞻却叮嘱他要牢记国恩,不可叛变;•(4)始终不透露江南虚实。•【解析】此题考查筛选与概括能力,要求概括体现孙晟忠心的事件。梳理全文,可得:(1)•与烈祖谋划受禅称帝之事小心谨慎;(2)为了不辜负先帝,奉表出使后周以请求归附,却•不愿丢失一寸土地;(3)招降刘仁瞻却叮嘱他要牢记国恩,不可叛变;(4)始终不透露江•南虚实。•9.(1)垂钓时,秋日小河的景色描绘得如画般迷人,充满了诗情画意。对秋日美景的欣赏、•赞美之情。•(2)后写渔翁垂钓的成果的展示,写垂钓的欣喜之情。•(3)由于渔翁不趋时尚,朴直浑厚,仍旧用“直钩”钓鱼,所以感到所获不丰。后二句笔•锋一转,从笛声的悠扬和鱼肉的精细中顿现出渔翁豁达的心境,何必为此等小事耿耿于怀,•自寻烦恼呢?•(4)末二句写渔翁畅饮美酒,枕莎而眠,自得其乐,突出了他豪迈豁达的胸襟,同时也表•现了隐逸生活的闲适与安逸。•10.句意是:渔翁吹起了笛子,笛声悠扬,响彻空山,声遏行云。这里运用了夸张和视听结•合的手法,以声衬静,写出笛声的优美,山谷的幽静,描写渔翁的悠闲自得,抒发隐逸之乐。•【诗歌赏析】•谢逸一生屡试不第,终身为布衣,长期居住在农村,以诗文自娱,过着潇洒自得的生活。•他的词多写景抒情之作,风格清丽。本词描写的是一位独来独往、自由自在的渔翁,隐蕴着•词人对淡泊宁静的隐逸生活的向往。词分上下两片,上片写景,下片在景中插入渔翁,抒发•情致。•“秋水无痕清见底,蓼花汀上西风起。一叶小舟烟雾里。”蓼:一年生草本植物,花•淡红色或白色。句意为:秋日的河水平整如镜,清澈见底,河面上看不见半点波纹。长满了•蓼花的小洲上忽然刮起了西风,蓼花随风摇曳,一眼望去,犹如波浪般起伏不定。河面上,•轻烟薄雾弥漫笼罩,一叶小小的扁舟穿行在烟雾中,时隐时现。开篇这三句写景,淡淡着笔,•轻轻点染,将秋日小河的景色描绘得如画般迷人,充满了诗情画意。秋景中,“一叶小舟”•的出现,为渔翁的出场做好了铺垫,而“一叶小舟”又自然和谐地融入了这一派秋景之中,•浑然无间,令人叹服。•“兰棹舣,柳条带雨穿双鲤。”舣:附船着岸。句意为:小小的扁舟终于靠岸了,船•上挂着一枝柳条儿,串着两尾金色的鲤鱼,柳条儿上,还带着粒粒雨珠。这两句紧承上句,•呼应“一叶小舟”,写渔翁垂钓归来靠岸泊船时的情景。“双鲤”是渔翁垂钓的成果,但渔•翁本人此时仍未出现在读者面前,给人以呼之欲出却又难觅其迹的神秘感,为下文渔翁的出•场渲染了气氛。•6•“自叹直钩无处使,笛声吹彻云山翠,脍落霜刀红缕细。”句意为:船中的渔翁面对•并不丰富的成果,自叹使用直钩钓鱼已经不行了。他吹起了笛子,笛声悠扬,响彻空山,声•遏行云。吹完笛后,他拿起锋利的刀,将鲤鱼细切成条条红色的鱼丝进行烹煮。换头一句突•兀而出,直叙渔翁的自叹。由于渔翁不趋时尚,朴直浑厚,仍旧用“直钩”钓鱼,所以感到•所获不丰。后二句笔锋一转,从笛声的悠扬和鱼肉的精细中顿现出渔翁豁达的心境,何必为•此等小事耿耿于怀,自寻烦恼呢?•“新酒美,醉来独枕莎衣睡。”莎衣:即蓑衣。用莎草做的雨具。句意为:新酿的米•酒味道醇美,渔翁就着鱼肉,开怀畅饮,直喝得酩酊大醉,然后,枕着蓑衣沉沉睡去。末二•句写渔翁畅饮美酒,枕莎而眠,自得其乐,突出了他豪迈豁达的胸襟,同时也表现了隐逸生•活的闲适与安逸。•全词轻快活泼,画面生动,清秀典雅,极富情致,颇有隐逸之风。关于词中深意,沈际•飞在《草堂诗余正集》中曰:“古之渔隐,大抵感时奋事,胸中有大不得已者,岂在渔哉!”•于此可见,词中之渔翁,正是词人自己真实的写照!默写•【建议答案】(1)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2)来吾道夫先路•(3)则素湍绿潭•(4)艰难苦恨繁霜鬓•(5)孰能无惑•(6)浩荡离愁白日斜•(7)过则勿惮改•(8)操千曲而后晓声•【备考建议】本次考察以课内为主,但考察更为细致,要注意连接词,如“则素湍绿潭”中•的“则”,很容易被漏掉,另外还要注意课内篇章中的非名句,比如《己亥杂诗》中并没有•考察“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所以复习的时候应该全面准备,不要抱有侥幸•心理文学类文本•【建议答案】•12.(1)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2)为下文叙述孩子们的玩乐做铺垫;(3)首尾呼•应,总领全文•13.(1)文静,并且神态轻松;(2)在所有孩子中年龄最大,已经上初中了;(3)勤快懂事,•浑身都是劲;(4)讲故事动听有趣;(5)钢琴弹得好听优美。•14.(1)对孩子们的爱和疼惜;(2)对古老,历经千年的生产生活方式的赞美。(3)对生•活环境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活的赞美(4)孩子们的坚强、纯洁、温柔、安静,还有易于满•足,易于幸福——这也是自然的。•15【解析】C选项中是对第四段的考察。文中第四段提到“断舍离”开启了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从具体细微事实到一般宏观逻辑的探索。意思是指研究经济学要能从小事件中预测大势走向。而不是说以往研究的是小事,现在要研究宏观•16【解析】C选项中是对第四段的考察。文中第四段提到“断舍离”开启了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从具体细微事实到一般宏观逻辑的探索。意思是指研究经济学要能从小事件中预测大势走•向。而不是说以往研究的是小事,现在要研究宏观•17【解析】•题目里问“断舍离对经济研究的影响”,提到经济研究的是在第四段。第四段提到了三点:•1.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将从“生产之事”转变成“生活之人”;•2.“断舍离“将推动经济学的研究目的从服务各种经济体向服务人类的自由和幸福靠拢;•3.“断舍离”将开启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从具体细微事实到一般宏观逻辑的探索。即从真实•的经济生活里,发现“断舍离”类的小事,理解并分析其中人类追求自由和幸福的成分,以•及这种成分可能的广泛代表性,进而预测“小事”合为“大势”的走向。人物访谈•18【解析】本题考查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需要回原文逐个选项对照原句,找出错误。由•原文对话得知“抗战胜利后,又逢国共内战。为了解共产党,我专门去苏北解放区,我会写歌•词,愿意参加文工团。但当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