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精选6篇篇一在看过《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之后,带给我极大的启发和深深的感触,书中每条谈一个问题,即有生动的实际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论分析,是一本非常好的教育名著。以下就几条给我印象最深的建议发表一下我的观点。苏霍姆林斯基在许多条建议中都提到,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就是要读书,读书,再读书。要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当作饥饿者的食物。要有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坐下来,深入地思考。确实,我们教师教给学生的那点基础知识,只是沧海一粟,教师要想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在教学时游刃有余,这就需要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自己的知识的储备,使自己的知识海洋变得越来越宽广。只有读书,才能从知识的海洋里汲取营养,才能充实我们的头脑,提升我们的思想,才能让我们摆脱“坐吃山空”、“无物可教”的尴尬境地!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书中第二十二条讲到“争取学生热爱你的学科”。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只有学生喜欢上了某一学科,那么这些学生的天赋素质才会得到发展,他们的爱好、禀赋、才能、志向才能建立起来。我们也可以从图书、报纸的种种事实可以看到,一个人最终的研究或发展方向,都可能与他小时候所喜爱的那门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啊,作为老师,最希望的就是学生热爱你的学科,只有这样,学生才有兴趣学才可能学好!如何让学生喜欢你的学科呢?它所需要的条件太多了,教师靠高尚的人品,积极的智慧,高超的教育艺术吸引了学生,学生喜欢你,自然会爱乌及屋,从而喜欢了你教的这门学科。在这里,苏霍姆林斯基也提出了一些很好的建议,他希望你去争取自己学生的思想和心灵,跟你的同事们——其他学科的教师来一番竞赛。在我们的教学中,总能看到这样的情景,上课前或下课后,学生快乐的围绕着老师身边,和老师交谈着自己的所见所闻或讨论着有关课堂上的问题。当然,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有些“你自己的学生”,这些学生都是对你这门学科特别感兴趣的学生,以至于他们可能因为喜爱这门学科而会把这门学科当成自己将来从事研究的方向;但也有一些学生对什么都不感兴趣,他们对一切都感到漠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学生对待知识的态度上,最令人感到苦恼和感到担忧的,就是这种无动无衷的精神状态。那么如何点燃起这些学生“兴趣”的火花呢?教师一方面要在教育学生的同时不断学习,提高课堂效率,是学生真正成为”自己的学生”,使课堂成为学习知识的乐园.另外苏霍姆林斯基也给了我们建议:“接近那种无动于衷的头脑的最可行的途径就是思考。只有靠思考来唤醒思考。”教师都要思考,是什么促使某些学生变成了这个样子。有什么方法才能改变呢?在这里,苏霍姆林斯基让我们每一位教师要树立一个观念,那就是,要使一个人终于有一天发现自己是知识的主宰者,使他体验到一种驾驭和规律性的心情。用认识来鼓舞起人的精神——这就是说,要使思想跟人的自尊融合起来,这是给我们提出的第二十三条建议。篇二还未正式工作,因此实践经验很少,加之教育学阅读基础的薄弱,所以我对于享誉世界的这位教育大师——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给教师的建议》,只能说是囫囵吞枣地读完。其中的许多理论我都未能理解透彻,而且每次在阅读时,都会感觉“举步维艰”。因此对于许多书中的理论我都是一知半解、似懂非懂。但就算如此,我还是在阅读的同时,尽力地用自己已有的教育知识和经验,对其进行了思考,向其中加入了自己的见解。而去年下半年的实习课堂上发生的几件事也涌现在了我的脑海中,并且愈渐清晰。一、一个二年级的优生在课上失禁他是一个男生,是一个成绩优异、头脑灵活、做事灵敏的男生。虽然年纪小小,戴着一副大大的黑框眼镜,但一点都不会显得呆愣,反而为他增添了一点知识分子的气息。可就是这样一个讨人喜爱的优生竟然在我的语文课上失禁了。事后我向班主任说起这事,她都不相信,我也一直很纳闷:为什么他不敢举手示意呢?我有这么恐怖吗?明明平常上课,我都不会限制他们上厕所的人数和次数的呀!仔细想想,最大的可能就是因为我在那堂课上发了极大的火,我的怒火促使他不敢举手。就像家里的孩子一样,如果父母正在气头上,孩子是不敢向父母提出什么要求的。而在学校,身为老师的我不就相当于母亲吗?其实那早就不是我第一次在班上发火了,但可能是所发的火里面最大的一次,因为什么呢?因为我将试卷答案一题一题写在黑板上,下去检查发现还有几乎一半的学生没有订正,所以怒上心头,声音不自觉地拔高了好几个八度。教室也一度陷入“死亡”的寂静之中。没有学生愿意做那个打破寂静的声音,因为生怕我将怒火转移到他的身上。当一个人处于极端愤怒的情绪中时,会不自觉地将其愤怒的情绪转移到所有的人和事中。早前办公室的老教师同我说过,没有必要为了学生发火,那只会气坏自己的身体。可年轻的我还做不到那样的云淡风轻,当看着学生那样一副毫无生气的样子时,我总会涌起一股“恨铁不成钢”的无奈。也许一些教师会将这些无奈转为一声叹息,而我则将它化为了一把烈火,“烧”了我自己,也“烧”了我的学生。其实发火也不能说是完全不对的,它至少在某种程度上证明这个教师还对他的工作还存有一份热情,他还希望在他的课堂上,学生能够学到知识。当一个老师对课堂上学生所出现的任何情况都漠不关心时,这位老师就已经放弃了他的工作,“教师”这份职业也就真的成为了一份仅仅只是谋生的职业。但是作为学生心灵呵护者的我们能不能少往学生的心灵里注入怒火呢?二、学生说“我是鬼”“老师,老师,他说你是鬼,是个大魔鬼”一个女生站起来指着她背后的男生说道。我朝那个方向望去,男生低着头,玩着笔,我也没有接话。虽然嘴上没有批评那个男生,但心里却是十分委屈,而且看样子,班上的很多孩子都同意他的看法呢!只是他把他们的心里话说了出来而已。所以我又拿什么去批评他呢?与其向一个孩子争那口气,不如想一想,自己为什么会让一个年仅八岁的孩子恶语相向。低年级孩子的心思其实最好懂,也最好哄,只要教师稍稍付出那么一点儿爱心和耐心,那么,我想,许多孩子的心肯定都会向你靠拢。可我却恰恰触犯了他们的大忌。因为每一个孩子的心灵都是活泼好动的,爱玩是他们的天性,而低年级的孩子不应该被作业、试卷淹没,而应该生活在“美、游戏、童话、音乐、图画、幻想、创造的世界里”。然而我明知道窗外的喧闹声音已经传进了他们的内心,他们也迫不及待的想逃离这座“牢笼”,却还是在大家都去看校运会的时候压着他们在教室里做题。试问,他们怎能不“恨”你呢?三、为了成绩、题海战术可行吗?要考试了,学生还是记不住生字词怎么办?这道题型学生还没有掌握怎么办?填写形容词已经做过那么多遍还记不住怎么办?……一系列的问题在我这里都整合成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如何提高他们的成绩?而解决办法也只有一个,那就是不断地做题。除了题海战术,我找不到其他能够使他们在短时间内掌握那些知识点的办法。我也知道,题海战术是不可取的,它只会使学生产生学习的疲倦感,对这门学科的厌倦感,高年级的学生尚不能接受,更遑论低年级的学生了。但是不做题,又怎能使他们掌握那些必须要掌握的知识呢?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字词是重点也是学生今后走向高年级学习的基础。按照苏霍姆林斯基的说法,字词便属于“学生必须牢固记忆的知识”一类。而对于这一类知识,最好是使学生在第一节新课中就掌握,可我没有做到,所以只能靠不断地做题来弥补课上的缺憾。就像苏霍姆林斯基在文中所写到的:“语文教师工作困难的基本原因之一,就是学生在课堂上所做的书面作业里有错误。一定要使课堂上没错误。”临近考试的几周,几乎每天,我都会在黑板上抄写一黑板的题目让学生做家庭作业,课堂上则对他们进行试卷测验,间或还发几张自己整理的字词集合给他们做练习。有些学生的本子换了一本又一本,学生做过的试卷也堆成了一座小山。我知道,这一切都是临时抱佛脚,可除了这样做,我也找不到其他的办法在短时间内迅速提高他们的成绩,因为平时的“祸根”已埋下。四、是什么让我拿起了棍棒现在的教育法明确规定不能对学生进行体罚,但是在小地方的学校中甚至大城市的学校中还普遍存在着棍棒教育,难道真的只有棍棒才能让学生长记性吗?实习之前,我极度不赞同此种观点,我也自信自己一定不会拿起棍棒。在前半段实习过程中,我做到了。可是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我竟拿起了那根细长的竹条呢?并且此后一直在用,甚至对它产生了依赖。学生题目做错了,打;学生上课不听讲,打;学生没有完成作业,打……所有我不允许学生出现的情况,只要他出现了,我便会扬起手中的竹条。不知不觉,我竟成了我最不想成为的那一类老师。至今还记得第一次拿起棍棒是因为学生没有按照我所说的格式听写,我曾反复地提醒强调,但无论听写多少次,总是会有学生忘记格式。所以口说无用,我便用行动让他们记住,打过之后,确实,有些人长了记性,然而积习难改,仍有部分人记不住我所要求的格式。后来慢慢地,我便将棍棒教育应用在了我教学的方方面面,可谓贯彻的十分彻底。比如学生不该错的题目错了,做过多次的题目错了,上课不听讲了。……但其实所有学生出现的这些问题,都是因为我没有教好书的缘故。他们不该挨打,该打的应是我自己。但我总以为我已经尽了十二分的责,该做的都已经做了,学生还不能掌握知识,所以他们该打。是的,我尽责了,如果说是中午不午休盯着学生做题,放学不下班盯着学生改正作业的话,那么我确实很负责。可是我真正花在备课上的时间有多少呢?恐怕还没有一个中午的时间。假使我真正钻研过教材,了解过学生,那么那些问题,学生可能不会出现,即使出现,也不会是大范围的。五、对于学困生,我真的尽了力吗?什么是学困生,从字面意义上来理解,它便是指学习困难的学生。他们通常反应迟钝、思维呆板、达不到与班上大多数同学同样的水平,跟不上教师讲课的节奏,普通学生几分钟能掌握的知识,他们可能一节课都掌握不了……而造成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也是多种多样的,也许是天生的智力缺陷,也许是家庭因素,也许是学校因素,也许是社会因素……不管是哪一种,做为教师的我们在面对班上的学困生时,首先要做的便是找到他学习困难的真正原因。只有从根源上解决问题,问题才能被真正地解决。苏霍姆林斯基在文中多次提到了他和他的同事所转变的学困生,他们曾经将几百名学困生集中在一起,深入到他们的家庭之中,与他们的父母交谈,了解他们在入学前所经历的一切,寻找造成他们学习困难的本质原因。而当他们找到症结后,他们便开始制定改变学困生的计划。最常用的的方法便是设置分层作业,即针对不同能力的学生设置不同难度的作业。苏霍姆林斯基坚定,只有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在劳动中获取成就,体验到劳动所带给他的欢乐时,他才会真正的热爱学习。“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所以他从不迫切地给学生打分,也从不轻易地给学生下判定,他只会用无比的耐心去监督学困生完成为他特别设置的作业,在这一过程中,他不会对学生给予任何帮助,因为他强调“一定要是学生独立完成的作业才会给予他刺激”。而我,对于班上的学困生,是如何做的呢?用一个字概括便是“盯”。我从未思考过该如何用科学的方法去让学困生进步,也从未在课堂上给予他们过多的关注。我只是在他们作业做错后,考试不及格后,默写不过关后,盯着他们订正、抄写。下一次如果再错,便会扬起手中的棍棒。我企图用这种强制的手段让他们记住知识,殊不知是让他们对学习越来越反感,离我的心也越来越远。如果,一开始,我便不拿班上其他同学的标准来要求他们,那么是不是,一切都会不一样呢?也许,我在今后的工作中可以试试这个法子。让他们体验到“认识的乐趣、智力劳动的乐趣、创造的乐趣”,而不是让他们感到自己是一个不够格的人。六、我真的可以做好一名语文老师吗?“应当在你所教的那门科学领域里,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对你来说只不过是入门的常识。在你的科学知识的大海里,你所交给学生的教科书里的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一粟。”这是苏霍姆林斯基对所有教师所提出的要求。即将成为一名教师的我,做过二年级语文教师的我,想成为初中语文教师的我在看到这一段话时,不由感到羞愧。因为自己远没有达到这样的水平,不说知道的东西比教科书多了,就连教科书上许多的内容,我都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