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文言文教学有效性研究永坪高级中学孙忠提【内容摘要】:高中学生对古文的学习投入的时间少,兴趣不浓,其中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教师,家长和社会上的很多人对语文学科不够重视以及各种媒体的冲击和高考指挥棒的影响是其中重要原因。要改变这种现状,最主要的人是教师自己要改变观念,改进教学,改变评价方式,给学生创设宽松,有趣的语文学习环境。【关键词】:现状对策观念实践评价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学生学习语文一怕写作文,二怕文言文,三怕“周树人”。其实学生从一开始学习文言文就有一定的抵触情绪,其主要原因有学生现在的学习心理比较浮躁,现在学生最常见的话就是“麻烦死了”,对于小点看不上,大点他又没有能力获取,眼高手低,耐不住寂寞;加之社会节奏比较快,现实生活的媒体传播信息的速度也在加快,特别是网络的产生给学生的学习生带来的冲击比较大,现在什么问题不会了,学生都知道“百度”一下,而很少究其所以然,同时学生中手机也比较多,手机又可以很容易上网,使得学生在久而久之的学习生活中失去探究问题的兴趣和耐心,所以对于像文言文这样慢节奏,细品细嚼的课堂节奏根本不适应;加之高考题型的设置(选择题)使得很多学生抱着侥幸的心理去瞎蒙。不仅如此,现代的中学生吃苦精神很差,学习的兴趣不浓,社会的熏陶使得很多学生在学习上也变得比较功利等等。总之,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现状是被动的,其主要表现有:第一,通过问卷调查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同学认为最不感兴趣的课文内容就是古文,比不受欢迎的诗歌还高出4个百分点。第二、一部分同学认为学习古文了解大意即可,一部分同学认为应以诵读为主,没有必要深究和挖掘学习,认为逐字逐句地挖掘没有多大的意义,而且太麻烦。第三、很多学生认为学习古文对今后有用处,其余的认为仅是应考而已,54%的教师认为学习古文对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是非常重要的,而46%的教师则认为是有些作用的。其实近年来古文试题在语文试卷中一般占20%的比例。从上述的中学生的表现中我们不难看出目前中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不高,虽知学习古文是有用处的,但缺乏动力。教师大部分认为现行教材中的古文内容少了,而大部分学生则认为是合适的,我们认为,教师的看法是较为客观的。大部分同学认为古文了解大意即可,这是对初中生的要求,高中生是要求具有能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认识尚有差距。针对以上现象,我们要提高学生对古文学习的效率,就必须从多个方面做起,顾及影响学生学习古文的各个因素,然后地将之合理地分析,提出改进的措施或者方略。基于此,我提出了如下的见解。第一、做好学生的心理和思想上的工作。学生在学习古文之前就有了一种认识上的错误,即认为学习古文没有用,学习古文比较麻烦,甚至有种未知先觉的恐惧,所以在接触古文时就害怕,所以在具体的学习中始终游离在学习过程之外,那很显然效果不会很好。所以我们教师要做就是解决学生的进入角色的问题,即做好学生心理和思想的问题,让学生在心理和思想先能够接受古文的学习。1、古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具有相当份量的内容,但几十年来古文是否要教、教什么、教多少、怎样教,曾经是语文学界颇有争议的话题。有些同志认为减轻学生负担,首先就是减少教材中的古文数量,似乎古文成了加重学生语文学习的主要原因,其实这是误解。目前学生学习负担确实很沉重,必须要给他们减轻负担,但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扭转千军万马挤高考“独木桥”的局面。最近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指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以直接或间接的形式作用于市场经济和现代化进程的传统文化和传统道德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正是我们在古文教学中直接向学生传授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我们认为,古文教学不仅不能削弱,而且应该有所加强。目前中学生古文能力低、基础差,这是同我们的教学指导思想、教学内容、执教者有着直接的关系。我们应该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认真地分析原因,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教师对教学目标要合理定位。从1948年叶圣陶先生起草的《中学语文科课程标准草稿》,到1996年由人民教育出版社中语室起草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初审稿)》,其中对古文教学要求时高时低,起伏不定。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根据“形势”需要选择内容,教学要求也很低。1986年和1990年开始建立包括文言文在内的教学体系,初中要求“读读背背”,高中要求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96年的新大纲加大了文言文的比例,建立了以语文为主包括文章、文学、文言文及其文化的多元教学体系,并且突出能力训练,使教学内容实用化、多样化、素质化,这个目标较过去有较大的合理性。我们不必效仿台港两地对中学生较高的教学要求,如香港要求初中(中学一至三年级)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书报的能力、兴趣和习惯,台湾要求高中生能写作明易之文言文,但我们应该划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以达到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目的。2、理解文言文的历史悠久与现实意义的关系。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文明史的创造过程中,通过一代代文人墨客的辛勤笔耕,留下了一卷卷不朽的篇章。这些作品对我们后学者来说,可谓博大精深,但却因为年代久远而造成了较大的学习困难。这除了语法结构的差异之外,还有一个主要的原因,是我们对文言文的时代背景及蕴含其中的深刻道理难以理解。它要求我们不能光从词语解释、语法结构、篇章布局进行学习,还应该尽可能详尽而生动地透过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进入文章藉以产生的年代中去,使自己有身临其境之感,从而明白作者因何而发,为何而叹,萌发出探究作者如何叙述,如何论证的冲动。我们也应入情入理,谈古论今,把文言文中表达出的情感、理喻融化到自己的心境中,品味其语言美,鉴赏其因事而发的思想情感,以及亘古难移、影响至今的文人思想,进而理解文中所蕴含的历史文化积淀和现实意义。3、理解文言文的博大精深与生动形象的关系。灿烂的古典文学为我们展现了我国古代历史和古代文化的特有的价值,折射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形成了摇曳多姿的文学风格,创造了无与伦比的丰富优美的民族语言。我们应在拥有了一定的形象思维和审美情趣的能力之后,去充分感受古代文学的文质兼美、形神俱佳的意境和美感。方法有:(1)激情诵读。以声传情、声情并茂,使自己融汇于作者所创造的艺术境界,体验到作品所饱含的感情和情境;(2)情境感受。中学文言文有不少篇目的情境,都涉及到祖国的名胜古迹,如岳阳楼、滕王阁、石钟山、小石潭、兰潭等,我们应通过内容的赏析,领会作者笔下生活的丰富多彩,享受大自然的美景,以及如何运用语言描写生活,把古代的“彼情彼景”变成眼前看得见、耳边听得到、心中想得透的生动情境,进而感受到作品的意境,达到化深为浅、化虚为实的学习效果。4、理清文言文学习过程与人生启迪的关系。中学课文中选用大量文言文,其目的不仅仅是要培养我们具有初步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更要我们学会赏析优秀古典文学作品,从中吸收优秀文化和道德修养,塑造完美的人格。若能在学习过程中,不畏文言艰涩难懂,而是将自我主动地融入教师所创设的“美、智、趣”的学习环境,融入“亲、助、乐”的师生人际关系,激发出自己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吸收历史人文的思想,关注自己的价值取向,“披文入情”、“以析促评”,就一定能以优秀作品反映直接美感、深刻哲理、思想火花,来启迪自己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养成自己对真理、对事业、对完善人格的执着追求的优良品质。总之,就是要让学生明白学习古文不是很难,因为古文也是一种语言,是传情达意的载体。同时,也让学生懂得学习古文的意义和目的,并教给学生学习古文的方法,让他们有章可循。从难到简,让学生先进入状态,体会到成就感,然后循序渐进,以更好地学好语文。第二、要注意给学生补一补基础,让学生从最基础的学起,然后一点一点地充实,逐渐加深难度,让学生梯度提升,在积累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学习古文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培养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和热情,并通过对古文的学习来使学生提高自身的素养。第三、交给学生一定的学习方法。1、在诵读中亲近文言文。诵读是学好任何一门语言的重要方法,文言文也不例外。不断地诵读不但有助于助于把握文意,也可增加文言文语感。司马光说:“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在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从读的基本要求出发,诵读中要读出文章固有的语气、语调和节奏,把握文章的情绪、氛围和情感。在读准字音、准确停顿的基础上去体察语气,辨明语义,理清层次,读出特色。如果正音不准会读错字,句读不准会读破句,错音或破句均会影响到句子的准确理解。如将“乃使其从者衣褐”(《廉颇蔺相如列传》)句子中的“衣(yì)”读成“衣(yī)”,将“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五人墓碑记》)读成“吾社之行为/士先者”,这分别是由于没掌握“衣”的词性和误解“行为”的意思而造成的,此类错误习惯一旦养成,便会对所读的内容不求甚解甚至会曲解文义。逐步养成好的诵读习惯,还有助于提高对古诗文的鉴赏能力和作文语言富有魅力的风格。在熟读的基础上,还要适当背诵一些文章。选入教材中的文言文,大都是文质兼美、凝练典雅的范文,往往讲究推敲,讲究精炼,讲究对偶、排比、互文等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其文约,其辞微”,熟读背诵无形中势必会受到熏陶,反复诵读熟记于心,又何愁平日作文的语言枯燥,韵味不足!近几年高考满分作文,其语言的优美丰富,骈散结合,意蕴深远,恐怕就是得益于平日良好的诵读习惯和深厚的文化积淀。总之,文言文得知之于口,铭之于心,继而达到闭目成诵的效果,要在音韵和谐,抑扬顿挫中去感受文质之美。诵读之法贵在坚持,锲而不舍,必有收获。2、在积累中体察文言文。学习文言文还有一个重要的方法就是要善于积累。中学教材中所使用的古汉语语法体系总体说是严谨的、有规律的,词语的释义、用法和句式的划分均有一定的规范。根据字词用法的特点,文言文字词的学习内容有两方面:一是识记词基本义,二是识别判断词语的活用义。基本义就是一个词的常用义,很多文言词都有一个或几个常用义,学习这类词语的主要方法就是识记,以课内为基础,以一课或一个单元为单位,多收集,多整理,摘出相关例句,比较归纳,积少成多。活用义是指一个词不拘泥于某个固定的用法和解释,而是根据句子语法结构的变化和表意的需要派生出其它的用法和解释。如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名词作状语以及动词、名词、形容词之间词性的转换等问题,均涉及了词语的活用义。通常情况下,对词语活用义的判断主要凭借短语或句子结构分析法,这些分析法中,又以动词结构的分析法最为常用。看下面例句:①素善留侯张良(“善留侯张良”,动宾结构,“善”为形容词活用作动词“交好”)《鸿门宴》②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礼天下之奇才”,动宾结构,“礼”为名词活用作动词“礼待”)《六国论》③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至”作句子的主语,动词活用作名词“来到的游客”)《游褒禅山记》通过以上可以看出,判断词类活用并不难,关键把握好短语或句子的结构。另外,文言句式的判断也离不开对句子语法结构的分析。适当学习语法知识,掌握一定的语法规则,懂得基本的“主谓宾定状补”的组合规则,无疑有助于理解文言文的句法规则。为在阅读中减少翻检之苦,可作一些文言实词词义、虚词用法等方面的收集工作。可结合教材内容以及教师的讲解,自己动手编本《文言词典》,还可以作一些分类摘编,制作一些文言知识卡片,将古代文化常识作一个粗浅的分类形成系列。日积月累,不仅丰富了自己的知识,而且也会使文言文的阅读得心应手。3、在思考中享受文言文。苏轼有一句话: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文言文的学习除了阅读背诵之外更应该深入地思考,或圈点或批注或写读书笔记。一句精辟的论述,一段优美的描写,一篇深沉的抒怀,均应是触发感悟思索的发端,或撰文总结,运用多种形式记下自己的学习心得,阐述自己的独到见解,便会达到良好的效果和一种意想不到的收获。朱熹说过: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有疑,过了这番后,疑渐渐解,以至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阅读并思考是终生受益的学习方式。归结起来,诵读、积累和思考三个方面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应该有效的结合起来,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