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运而生蔚然大宗儒家思想的演变春秋演变线索魏晋南北朝正统思想遭到打击西汉武帝秦朝战国宋明面临挑战隋唐新发展明清之际新体系—理学批判继承,构建起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溢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宋·周敦颐《爱莲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三宋明理学【课标要求】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课标解读】宋明理学的形成背景、代表人物及其思想、历史影响。“理学”的概念:理学是一种既贯通宇宙自然和人生命运,又继承孔孟正宗,并能治理国家的新儒学。它是以“理”或“天理”为核心的哲学思想体系。主要流派有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道、佛儒(根本)(目的)三、宋明理学(一)创立背景(二)理学创立(三)理学的成熟(四)理学的发展(五)理学的评价三教论衡佛教是外来的宗教,它创自古代印度,西汉末东汉初传入中国内地,佛教宣扬人生一切皆苦、现实世界一切皆空的苦空二谛学说,主张超脱尘世,出家修行,落发为僧。道教则是中国土地上自生的宗教,它正式创始于东汉末年,其思想渊源则可追溯到战国时期的神仙方术思想,乃至上古时代的民间巫术等。道教追求长生不死成神仙。儒家讲的是入世主义,宣扬治平之道,即所谓正心,诚意、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重视的是现实社会的治理。儒学面临严峻挑战“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是唐朝诗人杜牧有感于南朝佛教盛行所做的一首诗。从汉末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士人对儒家思想产生怀疑,开始寄希望于宗教。于是,道教兴起,佛教盛行。从王公贵族到黎民百姓,纷纷崇信佛教,皈依佛门,甚至连皇帝也“舍身”佛寺。南朝梁武帝,就曾三次舍身入寺院,“与众为奴”,图谋政教合一。儒家思想因此面临严峻挑战。据记载:唐代大诗人李白曾隐居深山一心炼丹;号称“诗佛”的王维亦官亦隐;白居易既学炼丹又虔诚礼佛,柳宗元、刘禹锡还公开宣扬自己“援佛入儒”的思想历程。三教图(清)丁云鹏此图绘佛、道、儒三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老子、孔子三人于一图之中,似正在辩经论道,体现了三教合一的社会思潮。处处留痕——三教合一资料唐有天下,如贞观、开元间,虽号治平,然亦有夷狄之风。三纲不正,无父子、君臣、夫妇,其原始于太宗也。故其后世子弟,皆不可使。玄宗才使肃宗,便篡。肃宗才使永王璘,便反。君不君,臣不臣,故藩镇不宾,权臣跋扈,陵夷有五代之乱。——(宋)程颐《河南程氏遗书》资料韩愈在《原道》和《谏迎佛骨表》中,对佛教进行了尖锐的抨击。他指出佛教耗费大量财富,加重了百姓负担,使“民不穷且盗”。又指出“佛本夷狄之人”,佛徒“口不言先王之法言,身不服先王之法服,不知君臣之义、父子之情”,让佛教凌驾于儒学之上,有被同化为夷狄的危险。他认为佛教自外与天下国家,灭弃封建伦常,“子焉而不父其父,臣焉而不君其君,民焉而不事其事”。韩愈一)、宋明理学兴起的背景(课外阅读)1、宋明理学兴起的必要性(1)汉代末年,儒学的权威性被严重削弱。(2)魏晋时期新思想流行,道教的兴起,尤其佛教的传播,更是直接冲击着儒家思想作为核心价值观念的地位。(3)唐末五代以后,已沦为笺注之学的官方儒学不断受到质疑,其统治地位进一步被削弱。2、宋明理学兴起的可能性:②在他们的持续努力下,研习儒经义理之风大开,理学就是在这场儒学复兴运动中孕育而生的。(1)唐代韩愈和李翱的复兴儒学主张成为北宋儒学复兴和理学创立的先声。(2)北宋实行了相对宽松的文化政策。(3)儒学复兴运动:①北宋士大夫推崇《春秋》中的“尊王攘夷”之旨,认为要巩固统治,必须复兴儒学。【例1】右图绘佛、道、儒三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老子、孔子三人于一图之中,似正在辩经论道,它反映了唐宋时期佛、儒、道三教的关系是()A.尖锐对立,水火不容B.相互渗透,趋于调和C.取长补短,融为一体D.独立发展,自成系统宋明理学※题组三答案:B(二)理学的创立1、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而形成的新儒学。3、目的:重建儒家道德伦理体系,维护封建制度与儒家的独尊地位。2、基本含义:把儒家的忠、孝、节、义上升到天理的高度,形成一套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思想体系——理学(新儒学)4、开创者:“北宋五子”。(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颢、程颐)北宋五子各自主张:(1)周敦颐为理生万物的理论提供了依据。⑵邵雍为理学的建立开辟了道路。⑶张载开创了理学中的“气学”一派,是理学中唯物主义的杰出代表。⑷程颢、程颐确定了理学的最高范畴“天理”;天理的核心就是“仁”,修养的最高境界就是“仁”。1.(2007·海南单科·6)宋代理学的形成是由于A.道教思想融入儒学B.佛教思想融入儒学C.儒家的伦理观出现本质变化D.吸收佛道的思辨哲学阐释儒学的新发展D3.(2012·海南单科卷·4)魏晋时期,有人斥责佛教“使父子之亲隔,君臣之义乖,夫妇之和旷,友朋之信绝”。这反映出当时()A.佛教传入颠覆了传统观念B.儒家伦理不为社会所重视C.佛教急于融入本土文化D.佛教与儒家伦理抵触D4.(2012·海南单科卷·6)宋代理学家周敦颐认为,“天以阳生万物,以阴成万物。生,仁也”。周敦颐在此所阐释的是()A.“仁”与万物生成的关系B.孟子的仁政思想C.阴阳互相依存的关系D.道家顺应自然的思想A2.(2011·广东文综·14)“虎溪三笑”讲的是儒者陶渊明、道士陆修静、僧人慧远一起品茗畅谈、乐而忘返的故事。故事本身是虚构的,却在唐宋诗歌、绘画作品中时有出现。据此可以得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当时()A.儒道佛出现融合的趋势B.佛教开始传入中国C.诗歌创作呈现繁荣局面D.绘画风格以写实为主A朱熹(1130—1200)又称“朱子”理学的集大成者,建立了理学体系。理论来源:二程、张载,故理学又称“程朱理学”。著作:《四书章句集注》(三)理学的成熟:朱熹阅读材料,思考朱熹所谓的“理”指什么“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而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文集卷七读大纪朱熹认为“理”是事物的规律,是客观存在的。在社会生活中“理”还指儒家的“三纲五常”、仁义道德。程朱理学材料一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有此理,便有此天地;若无此理,便亦无天地,无人无物,都无该载了!有理,便有气流行,发育万物。——《朱子语类》“理”是世界的本原——理学核心思想。其实质是客观唯心主义,即认为世界统一于人的意识之外的精神存在物。如绝对精神、上帝的意志。程颐像材料二今日格一件,明日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脱然自有贯通处。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理学的方法论怎么才能通达“理”?—格物致知。“格物”就是了解天下万事万物的道理即穷理;“致知”就是心里明白了。“格物致知”即通过接触天下万事万物去体会、加深对先天存在的“理”的体验与最终贯通程朱理学材料二凡一物上有一理,须是穷致其理。知者吾之所固有,然不致则不能得之;而致知必有道,故曰致知在格物。——《二程遗书语录》方法论:格物致知“格”指的是“深刻地探究”的意思。“格物致知”就是通过对外界事物的深入细致探究,达到认识事物本质的目的。程朱理学材料三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朱文公文集》材料四所谓天理,复是何物?仁、义、礼、智岂不是天理?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岂不是天理?——《四书章句集注》天理即“三纲五常”,就是儒家的道德伦理和等级秩序材料三“所谓天理,复是何物?仁、义、礼、智岂不是天理?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岂不是天理?”“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学习和修养的目的就是“灭人欲而存天理”。朱熹像方法论存天理,灭人欲材料五“所谓天理,复是何物?仁、义、礼、智岂不是天理?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岂不是天理?”“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学习和修养的目的就是“遏人欲而存天理”。理学的社会政治观:“存天理,灭人欲”(三)理学的成熟:朱熹主要思想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理为万物的本原,万物有理。格物致知。(接触事物,获得知识)存天理,灭人欲。评价: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他的思想做为官方正统儒学,对我国封建社会后期影响很大,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到了重要作用境界论:成贤成圣。(得道)功能论:齐家治国平天下。(承担社会责任)强调日积月累和循序渐进。社会政治理论:道统论、正君心程朱理学的特点(1)儒学进一步思辨化。宋明理学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其思辨性,传统儒学经理学家们的改造,道德信条式的理论体系终于变成了哲学理论体系。(2)更加强调伦理道德为思想核心。理学所强调的义理,实质上也就是儒学的伦理道德学说,无论是理学哲学的本体论、人性论、“存理去欲”或“存心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或“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功名论,均是以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3)更多吸收了佛、道因素。宋明理学带有明显的佛道学说的特点。宋明理学更多地吸收借鉴佛教与道教的形而上学,把佛、道的禁欲主义思想吸收进来,把它作为理学的核心思想,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道德主张。①儒家思想是人身修养的重要内容②书院注重对学子个人品德的养成③儒家传统道德是维护封建统治的重要工具④理学的伪善和欺骗性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例4】下面是朱熹为湖南岳麓书院的题字,这些题字反映了()答案:A4.(2010·上海单科·9)宋代,儒学家开始从一个新的角度来思考人间的伦理纲常。这个新的角度是()A.从矛盾对立转换出发B.从天人感应出发C.从万物本源出发D.从人的本性出发C3.(2013·福建文综·16)朱熹在《漳州劝农文》中说:“请诸父老,常为解说,使后生弟子,知所遵守,去恶从善,取是舍非,爱惜体肤,保守家业”。在此,朱熹()A.教诲后生弟子遵从“三纲五常”B.告诫乡亲去恶从善以“慎思明辨”C.灌输以农兴业思想以存“天理”D.劝导百姓遵循一种“理性”的生活秩序D3.(2010·辽宁、湖南、宁夏文综·26)王安石提出“形者,有生之本”。与之相对立的观点是A.“心外无物”B.“天地为万物之本”C.“夫形于天地之间也,物也”D.“舍天地则无以为道”A5.(2013·全国新课标卷I文综·25)自汉至唐,儒学被奉为“周(公)孔之道”,宋代以后儒学多被称作“孔孟之道”,促成这一变化的是()A.宗法血缘制度逐渐瓦解B.仁政理念深入人心C.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D.陆王心学日益兴起C本题考查学生透过历史现象分析事物本质的能力。材料强调的是儒学由汉唐之际的“周孔之道”到宋代之后被称为“孔孟之道”,促成这一变法的关键应是在宋代发生的相关因素所导致。宗法血缘制度在战国时期已逐步瓦解,排除A项;仁政理念早在西汉已深入人心,排除B项,陆王心学兴起于宋明时期,排除D项。促成这一变化的原因是朱熹整理《四书》并加以注解,使之成为儒学的经典,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选择C项。(3)王守仁,世称阳明先生。他建立了系统的心学理论,是心学的集大成者陆王心学(1)南宋思想家陆九渊是心学的开创者(2)心学的出现,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已经完成陆九渊阅读材料,探讨心学思想材料一陆九渊说:“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主观唯心主义,即认为世界的本源在人的意识,它具体体现为人的感觉、精神、意志等材料二风吹旗动,一位僧人说是旗动,另一位说是风动,陆九渊过去跟这两位僧人说,既不是风动,也不是旗动,是仁者心动。心即理也陆九渊的思想具有很大的冲击力,在当时引起强烈的反响并深刻影响了后世的思想体系。材料二王阳明曾经多次参与镇压农民起义和平定地方叛乱,由此他认识到“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王守仁材料一一次,王阳明和朋友赏风景,朋友指着山岩中美丽的花树说,它们自生自长,与人心感觉并无关系,你认为呢?王阳明说:你不来看此花时,此花与你的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就说明此花不在你的心外。心学的方法论—如何把握“理”?不靠“格物”:而靠内心的“自省”。陆王心学的方法论内心的反省,“致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