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悟”意象----雨巷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举三反一,妙“悟”意象安徽六安市叶集中学陈永睿《雨巷》是一篇颇令人费解的诗歌,原因是初进高中的学生对文中特定的意象、情感缺乏认知和共鸣,如果照老办法解剖麻雀、细嚼慢咽的话,则耗时多收效低。怎么办?突然想到韩军老师的“举三反一”说。韩军老师不主张学生对一篇文章条分缕析、细嚼慢咽而达到所谓的深、细、透、全,主张大量阅读,甚至可以是蜻蜓点水、浅尝辄止、不求其解。大量事实告诉我们,“举三反一”强调迁移和领悟,强调积累,迁移和领悟以积累为基础,积累为迁移和领悟作保证,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对于《雨巷》的学习,我们也可以从积累和感悟入手。于是我选择文中的意象作为突破口。什么是意象?初进高中的学生并不明晓。教师便先简述其意: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换言之,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为了说明这一问题,我先进行典型示范,再与学生互动,经过“举三”之后,遂“千树万树梨花开”: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晓发梳临水,寒塘坐见秋。乡心正无限,一雁度南楼。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斜阳外,寒鸦数点,流水绕孤村。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通过这样的“举三”,学生很快领悟到一个道理:日、月、花、树、风、雁、蝉等特定的物象,承载了欣赏者的特定情感,于是就构成了特定的意象。而《雨巷》,最为典型的意象就是丁香。教师引导学生接着“反一”。丁香是什么样的意象呢?它究竟承载作者什么样的情感呢?引导学生翻到课本的“研讨与练习”,看相关的句子:楼上黄昏欲望休,玉梯横绝月中钩。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回首绿波三楚暮,接天流。落木萧萧,琉璃叶下琼葩吐。素香柔树,雅称幽人趣。无意争先,梅蕊休相妒。含春雨,结愁千绪,似忆江南主。……师生互动,探讨丁香这一意象的内涵。丁香是美丽、高洁、忧郁的象征,有着丰富的人文内涵:或为高洁情趣的象征,独立人格的载体;或借以抒发愁怨、忧伤之情;或烘托恋情等。但是,其核心意蕴无外乎两点:美丽和愁怨。《雨巷》仅仅是写丁香吗?不!作者“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在这里,丁香就是姑娘,姑娘就是丁香——有着美丽的外形和愁怨的情结。当然,与丁香类似的意象还有雨巷、油纸伞、篱墙……至此,学生对《雨巷》的核心意象心领神会,产生了“愤悱”意识,我再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走进雨巷,反复诵读,潜心品味,再现情境:失意的“我”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两侧的或斑驳陆离或篱墙颓圮的雨巷,与“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交臂而过,于是“我”更失意惆怅了。最后,学生慢慢咀嚼出了《雨巷》的情绪。原来,无论是美丽的姑娘(丁香),还是悠长的雨巷、复古的油纸伞、颓圮的篱墙等,都带有浓重的悲愁意味,让已悲不自胜的“我”更加悲苦惆怅……“雨巷”能改为“丁香”吗?上海复旦附中王琳妮讨论一:意象群师:《雨巷》中让人印象最深的意象是什么?生:丁香。师:那诗题“雨巷”能改为“丁香”吗?生:不能,“雨巷”觉得更有场景感,马上让我想到江南小巷。生:不能,丁香只是全诗整体的一部分。师:能从“全诗整体”来考虑诗题的设置,很有大局观,这首诗“整体”意境是怎样的?生:幽怨、凄清、梦幻。师:营造起这个意境的,除了丁香,还有哪些意象?生:还有油纸伞、姑娘、颓圮的篱墙、雨巷。师:能略加解说吗?生:巷子是幽深狭窄的,两边高墙很压抑,还下着雨,一派烟雨凄迷的景象。生:篱墙颓败萧索,渲染了阴郁的气氛。师:分析得很好!丁香的愁,油纸伞的古典缓慢、墙圮的颓败、雨巷的逼仄压迫构成一组意象群,共同营造了凄清哀婉的意境。谁来总结一下刚才大家的意见,为什么诗人以“雨巷”为题,而不是以“丁香”为题?生:因为丁香是诗歌“整体”中的一个元素,但雨巷作为情境,涵盖了其他意象:油纸伞、篱墙等。师:很好,意境与意象不同,意境更具统摄力。意象与局部相关,意境则与整体对应。所以“雨巷”能否改为“丁香”?生:“丁香”只是一个意象,“雨巷”更全面,代表诗的意境!师:很好。现在我们来朗读一遍,体会意象群共同表现出的哀婉凄清的意境。讨论二:动态呈现师:意境不仅是意象群的静态堆叠,还有彼此的动态组合,哪些动词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生:“飘过”。师:“飘过”改成“走过”如何?生:“飘过”觉得更美,“走过”语义太实,没有诗歌的味道。生:“飘过”更切合“太息一般的眼光”“像梦一般地”,“走过”太笨拙,不轻盈。师:很好,戴望舒写此诗时受到法国象征主义诗人魏尔伦的熏陶,他追求诗歌的飘忽不定和神秘蒙眬,还有哪个词营造了蒙眬梦幻感?生:“消散”。师:这个词的用法很特别,拆开又合并,不啰唆吗?读读,感受一下。生:这样有时间感,像发生得很清晰一样。生:我觉得姑娘不是一下子“消散”殆尽的,而是缓慢的,先消散一部分,再消散另一部分,最后连轮廓、外延都消失了,像梦一样。师:可见,意境不仅仅是空间性的意象的平面集合,更是时间性的动态的展开。意境不是平面的二维的意象简单的堆叠,而是意象群在场境中有生命力地、灵动地呈现的过程。所以用“丁香”为题,表达的只是——生:一个惆怅而美好的姑娘。师:以“雨巷”为题呢?就表现了姑娘走近、飘过、消散的——生:过程!师:那就再读读,读出擦肩而过的梦幻般飘忽的感觉。讨论三:抒情主体师:这首诗里还有一个看不见的人,是谁呢?生:“我”。师:对。请同学们找找诗中的“我”。生:“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生:“撑着油纸伞/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默然彳亍着。”师:如何理解诗中“我”的作用?生:有点像电影,“我”站在画外,虽然没出现,但是根据“我”的眼光来拍的。生:丁香姑娘是跟“我”一样的,也许丁香姑娘就是“我”。师:丁香姑娘是“我”心中美好的外化。“我”与她的互动,也是“我”和美好相遇和擦肩而过的过程,所以诗中有一个隐含的抒情主人公,这样我们就明白了“雨巷”作为题目,比“丁香”更包含了——生:自己!师:美学家宗白华先生说“意境是‘情’与‘景’(意象)的结晶品”。所以意境不仅是意象群的动态组合,更重要的是——生:感情!师:好。这就是“雨巷”作为题目的第三个妙处。戴望舒写就《雨巷》时正值1927年大革命失败和爱情理想的破灭。《雨巷》是诗人的一次心灵抚摸,对忧伤的抚摸。再一起来朗读一遍,这次希望大家把自己放进去,读出自己对美好的缥缈的追求。徜徉诗河寻古韵深圳市新安中学张安群师:望舒,是现代派“诗坛领袖”戴望舒的笔名。这个名字是从《离骚》里走出来的。“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读一读这笔名,就能感受诗人深厚的古典文化底蕴。今天,我们一起欣赏他的诗歌《雨巷》,感受他笔墨中的古典韵味。师:《雨巷》以内心独白的方式,诉说了一个忧伤的故事。请一位同学朗诵这首诗歌,大家边听边想象这个故事。(学生朗诵诗歌)师:她读得舒缓、深情、让人陶醉。大家听到了一个什么故事?生:作者在雨巷彷徨,希望逢着一个姑娘,结果姑娘从他身边飘过了。师:后来呢?生:作者依然希望逢着这个姑娘。师:好不容易等到了,姑娘却飘过了,走远了,但诗人还在失望中希望。大家以前读过表达这样的心理历程的诗歌吗?学生在讨论后说起了《离骚》中九死尤不悔的屈原,说起了《蒹葭》里在水一方的佳人。溯游从之,不断地向往憧憬,相关的诗句也开始呈现。师:“向往——等待——失望——向往”正是人对于追求所拥有的共同心理体验,从《诗经》里对“伊人”的思慕,一直到今天《雨巷》里对姑娘的期盼,都是这种心理的外化。请大家一起朗诵诗歌,读出作者心理的跌宕起伏。(学生齐读诗歌,老师点评引导)师:诗言志,但中国古典诗歌大多含蓄蕴藉,立象以传情。融入了作者感情的象就是意象。当代人喜欢把女人比作玫瑰,可是戴望舒却将姑娘与丁香两个意象叠印在一起。你觉得丁香美在哪?生:我没见过丁香花,但唱过《丁香花》的歌。师:每种花都有自己的花语,而花语就是民族文化的积淀。《丁香花》这首歌怎么唱它的花语的?生:说丁香是“忧郁的”,开着“紫色美丽的花”“躲不过风吹雨打”,像“多愁善感的人”。生:丁香的颜色是紫色的,高贵而带着忧郁的色彩。师:是啊,丁香高贵而忧郁,花形像结,就像心结未解;丁香容易凋谢,让人想到生命的短暂。古典诗人不乏借丁香咏叹愁情的佳句,“丁香空结雨中愁”“芭蕉不展丁香结”。那么作者希望碰见的丁香一般的姑娘又是怎样的?生:她应该是很高雅美丽的,还有点忧愁。师:沿着诗歌的河流溯流而上,我们会发现,古典诗文常会表达对“姑娘”的向往,大家还记得哪些句子?生: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生:有位佳人,在水一方。师:这好像是琼瑶的改编版,古诗文的原文是什么?生: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师:你们觉得“美人”“伊人”“姑娘”在诗歌中到底指什么?生:是心中的恋人吧?(学生笑)师:大家还记得《离骚》里的“香草美人”手法吗?生:是诗人追求的理想。生:也可能是美好的东西。师:用“美人”象征理想或美好事物,是古典诗歌的传统,作者希望逢着丁香一样的姑娘,是对《离骚》“香草美人”手法的传承。可是在想象中,这姑娘带着哀怨飘过了,能不能将“飘过”换成“走过”?生:用“走”我觉得不能写出姑娘的轻盈姿态。生:“飘过”,很轻,很快。就像作者的理想转眼就不见了,让人有把握不住的感觉。师:作者的理想最终幻灭了,就像“美人”总是“在水一方”一样。古代文人多有济世之志,但现实的残酷往往使得他们怀才不遇、壮志难酬,这种失意就形成了中国文化的独特意味,所以有人称中国的文化为“怨怒文化”。《雨巷》里流露的追求理想终而幻灭的失意,就是中国文人共同的情结。美文不厌百回读,谁来为我们再读这首诗歌,读出作者内心的失意落寞?(一位女生再读,读出情感)师:诗歌的首尾两节很相似,换了两个字,有什么意味?生:“希望逢着”换成了“希望飘过”,变得更渺茫,但作者还存有希望。师:这种诗节的前后重复,大家在哪里接触过?读起来有什么感觉?生:《诗经》里有,读起来像唱歌一样,有音乐美。师:这是对《诗经》“重章复唱”手法的变化,既是旋律的复沓,又暗示着故事的循环往复。即使失望也难免还要有所希望,而新的希望得到的又常常是失望,这种循环强化了诗歌的悲剧感受。《雨巷》一诗展现了作者深厚的古典文学底蕴,这是戴望舒诗歌所具有的浓郁的民族审美意味。让我们在朗诵中将这醇美的酒香溢满心间。悠悠雨巷意柔柔康河情云南昆明市第三中学周丽蓉《雨巷》教学结束后,有学生谈起《再别康桥》的诗味,就有了“悠悠雨巷意,柔柔康河情”的教学延展:将两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诗人作品进行比较,走向文本的更深处,获得审美的能力。一、“金柳新娘”与“丁香姑娘”师:意象可以使诗歌更具感染力,体现诗意的无限美。金柳一般的新娘和丁香一样的姑娘,是我们印象最深的意象。品一品这两个意象带给我们情绪上的不同感受,体会一下意象对诗歌格调的走向的作用。生:徐志摩将河畔夕阳下的柳树比喻为新娘,一开始就为我们展开了一幅美好的画面。生:这金色是镀上去的,有一种温暖,有一种圣洁。师:好一个“镀上去”!生:把河畔的金柳比喻成夕阳中的新娘,这样就把柳赋予了生命,温润可人。生:把金柳比作新娘,形神皆备。河畔垂柳,冰清玉洁,柔曼动人。师:说得好,只有动心动情表达才如此精妙。生:康桥是他的母校,再别母校,难舍的是母校的一草一木,所以,柳树是如此的可爱可亲,如此的令人眷恋。师:诗言志。“柳”的意象本身就是有浓重的不舍之意。这柳树,是诗人的青春的象征,浪漫多情的诗人,就用“金柳新娘”奠定了这首诗明丽温暖的情感基调。而那位“丁香姑娘”,《雨巷》的主体意象,诗人又为她着上了怎样的色彩?生:“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哀愁”。没有了“金柳新娘”的具体形

1 / 1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