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命运共同体:经济全球化的中国方案2017年1月15-18日,习近平在对瑞士进行访问期间,分别在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和联合国日内瓦总部发表了两次重要演讲①,纵论经济全球化,在全面而深刻地把握经济全球化历史必然性及其局限性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引导好经济全球化走向”的历史任务,并向全世界全面阐述了中国方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这个思想既体现出唯物史观把握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科学性,也体现了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探索人类历史发展新路的责任担当和坚定信心,展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并引领世界发展潮流的美好未来。一、资本全球性扩张:经济全球化的本质与逻辑关于经济全球化的形成过程及其本质,国内外学术界多有讨论。应该说,作为当今世界发展最重要的趋势,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复杂体、多棱体、矛盾体,人们自然可以从不同的方面把握它。但是,在回答这一问题时,不能有马克思唯物史观的缺席。唯物史观是我们认识经济全球化本质最重要的理论基础和科学的方法论。尽管马克思并没有明确使用“经济全球化”一词,但在他唯物史观的烛照下,经济全球化的本质与逻辑已经纤毫毕现,昭然若揭。在马克思看来,经济全球化的本质是资本的全球性扩张,资本逻辑即是经济全球化的逻辑。习近平同志指出:“‘经济全球化’这一概念虽然是冷战结束以后才流行起来的,但这样的发展趋势并不是什么新东西。早在19世纪,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资本论》等著作中就详细论述了世界贸易、世界市场、世界历史等问题。《共产党宣言》指出:‘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马克思、恩格斯的这些洞见和论述,深刻揭示了经济全球化的本质、逻辑、过程,奠定了我们今天认识经济全球化的理论基础。”②我们在认识经济全球化时,一刻也不能离开这个基础。(一)经济全球化的本质在资本关系确立过程中形成经济全球化根源于资本本性,是资本逻辑的具体化。经济全球化过程是在资本关系的生成过程中形成的,没有资本关系的生成,就没有经济全球化。在这个意义上,资本的本质构成了经济全球化的本质。因此,要准确把握经济全球化的本质,就必须回到资本关系生成过程之中探究其生长基因。这可以有两个分析角度,即资本关系生成过程和资本本性。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指出:“资产阶级即资本。”③这个指认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它告诉人们,资本是一种历史的社会关系,即资本主义的社会关系。因而,资本关系的生成过程即是资产阶级的形成过程,亦即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过程。众所周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历史过程,但这个过程并非是一路繁花,而是一个充满罪恶和痛苦的历程。在马克思看来,资本关系产生的直接基础是资本原始积累。这个过程是以暴力方式进行的,对内疯狂地掠夺农民的土地,对外进行残酷的殖民掠夺,因而是一部“掠夺史”、“血泪史”,在这个过程中,资本关系确立的基本条件被创造出来:雇佣劳动。与此同时,资本的扩张本性也被创造出来,殖民掠夺正是这种本性的最初显露。也就是说,资本的扩张本性是与资本关系一同被创造出来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指出:“美洲金银产地的发现,土著居民的被剿灭、被奴役和被埋葬于矿井,对东印度开始进行的征服和掠夺,非洲变成商业性地猎获黑人的场所——这一切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时代的曙光。”④随着资产阶级革命的完成,资本关系成为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关系。诚如马克思所言:“资本一出现,就标志着社会生产过程的一个新时代。”⑤那么,这是一个怎样的新时代呢?毫无疑问,这个过程即是资本本性的具体展开,是资本主体性取代人的主体性而成为生产过程的实际主宰者,因而,这是一个资本时代。因此,离开对资本本性的揭示,就无法理解这个生产过程和这个时代,也就无法理解经济全球化的本质。马克思深刻地揭示了资本的本质:“资本只有一种生活本能,这就是增殖自身,创造剩余价值,用自己的不变部分即生产资料吮吸尽可能多的剩余劳动。”⑥这个本能决定了“疯狂地发展生产力”⑦是资本必然的历史行动。这种历史行动主要是通过两种方式进行的:一是不断地扩大再生产,并在生产过程中把“自然物质的自然力”、“人的自然力”以及科学技术都发挥到极致;二是不断拓展资本的空间生产,在不断扩大的空间范域内再生产出资本自身。一方面,随着不断的资本积累,资本规模越来越大,自然经济所形成的自然“边界”已成为资本生产的限制,因而,资本生产的空间扩张就内含于资本逻辑之中了。因此,“资本按其本性来说,力求超越一切空间界限”⑧;另一方面,在资本生产过程中,生产成本与资本家获得的剩余价值的多少成反比,资本要获得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就必须拼命压低劳动力和物质资料的价格或寻找价格凹地。资本趋利,好比水,哪个地方低凹,它就流向哪里。总之,在这个过程中,资本利用不断发展的科学技术构建了最精确、最明细的经济制度,并以此为手段逐渐实现对整个社会空间的资本化统治。毫无疑问,资本“超越一切空间界限”的历史行动是经济全球化本质形成的历史基础和逻辑前提。(二)经济全球化的本质在世界市场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实现资本“超越一切空间界限”和世界市场的形成是同一个历史过程,而这一过程又是经济全球化本质实现的过程。因此,有人把世界市场和经济全球化看成是同一个东西,是有道理的。当然,世界市场和经济全球化是有差别的统一。世界市场构成经济全球化的起点和支点,经济全球化则是世界市场的全面化和深刻化。首先,在马克思看来,世界市场是资本本质的逻辑展开或具体表现。一方面,资本“具有创造越来越多的剩余劳动的趋势,同样,它也具有创造越来越多的交换地点的补充趋势”,因而,“创造世界市场的趋势已经直接包含在资本的概念本身中”⑨。另一方面,资本的“真实任务是建立世界市场”,因为资本生产正是“以这种市场为基础的生产”。⑩资本要创造更多的剩余劳动,就需要不断地扩大再生产。扩大再生产是资本主义生产的本质特征,而世界市场的建立是扩大再生产的必要前提。其次,世界市场的开辟是以资本主义大工业为基础,以15世纪末到16世纪中叶地理大发现和新航线的开辟为标志的。资本生产的典型形式是大工业。大工业生产不仅直接导致了劳动时间的压缩,而且还直接导致了资本生产的空间扩张。大工业促进了科学技术的进步,使生产工具得到了迅速改进,交通变得极其便利,它挖掉了工业脚下的民族基础,古老的民族工业被消灭了,从而使新的工业的建立成为一切文明民族生命攸关的问题,所以,“大工业建立了由美洲的发现所准备好的世界市场”(11)。再次,世界市场使世界资本主义体系得以确立。世界市场关系的确立使世界上的一切民族都被卷入到世界资本主义体系之中,“它的商品的低廉价格,是它用来摧毁一切万里长城、征服野蛮人最顽强的仇外心理的重炮。它迫使一切民族——如果它们不想灭亡的话——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它迫使它们在自己那里推行所谓的文明,即变成资产者。一句话,它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12)。资本创造世界市场,目的当然只有一个:获得高额垄断利润,不断地增殖自身。因此,在资本统治中,所谓的自由只是“骗人的形式”,是资本的自由,资本利益就是其自身的最高利益,是不可僭越或侵犯的,公平正义被人为地阻隔。特别是对落后的国家或地区,只有资本“剥削”的自由,而没有人们平等地进行资本生产的自由。在资本生产过程中,资本筑起了一道保护自己利益的铜墙铁壁。马克思在谈到落后的中国时,就一针见血地指出:“当一个在资本的基础上进行生产的工业民族,例如英国,同中国人进行交换,并且以货币或商品形式从中国人的生产过程中吸收价值时,或者更确切些说,当英国把中国人纳入自己资本流通的范围时,那人们立刻就可以看出,中国人无须为此作为资本家来进行生产。”(13)最后,世界市场本质上是资本的经济关系“以其最发展的形式,以其世界市场的形式出现”(14),是“资产阶级社会越出国家的界限”(15)。因此,以世界市场形式呈现出来的资本的经济关系本身就意味着经济全球化,或者说,经济全球化是资本世界市场关系的最高表现形式。正如马克思所言:“规模不断扩大的劳动过程的协作形式日益发展,科学日益被自觉地应用于技术方面,土地日益被有计划地利用,劳动资料日益转化为只能共同使用的劳动资料,一切生产资料因作为结合的、社会的劳动的生产资料使用而日益节省,各国人民日益被卷入世界市场网,从而资本主义制度日益具有国际的性质。”(16)在这个意义上,经济全球化本质上是一场由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倡导并主导的经济运动,是资本全球性扩张的结果。(三)经济全球化的本质在世界历史演进过程中深化资本主义大工业不仅造成了资本的世界市场体系,也“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17)。马克思把世界理解为以物质生产力发展为基础、从地域性和民族性历史向世界性历史转变的过程,而这个过程是一个经验的事实。需要指出的是,尽管世界历史和世界市场都根源于大工业,但两者却有着根本不同的价值取向:世界市场是资本关系的展开,是资本增殖自身的手段,而世界历史虽然也在世界资本关系中展开,但其最终指向却是“自由人的联合体”,因为“无产阶级只有在世界历史意义上才能存在,就像共产主义——它的事业——只有作为‘世界历史性的’存在才有可能实现一样”。(18)因此,正确认识经济全球化的本质就不能没有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这个基础,或者说,只有站在世界历史的高度才能洞悉经济全球化的本质。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历史都根源于世界市场的开辟,根源于大工业的发展,根源于资本“超越一切空间界限”的历史行动。换言之,是资本扩张导致了经济全球化以及历史向世界转变的趋势。当然,这又以生产力的发展及其所导致的分工和普遍交往为深刻根基。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生产力、分工和内部交往的发展,不同民族之间自然形成的分工会被逐渐消灭,单个民族的历史就日益成为世界历史,而且,“各个相互影响的活动范围在这个发展进程中越是扩大,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是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19)。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更是明确指出,“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世界市场,使一切国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以致“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由许多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20)应该看到,经济全球化不等于世界历史,而只是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过程中的一个必要环节或阶段。随着世界历史的不断演进,经济全球化的本质不仅没有发生改变,而且还在不断深化。从总体上讲,“经济全球化大致经历了3个阶段。一是殖民扩张和世界市场形成阶段,西方国家靠巧取豪夺、强权占领、殖民扩张,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基本完成了对世界的瓜分,世界各地区各民族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之中。二是两个平行世界市场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一批社会主义国家诞生,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纷纷独立,世界形成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在经济上则形成了两个平行的市场。三是经济全球化阶段,随着冷战结束,两大阵营对立局面不复存在,两个平行的市场随之不复存在,各国相互依存大幅加强,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演化。”(21)显然,这三个阶段正体现出经济全球化的本质在世界历史演进过程中不断深化的过程。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由于综合国力、产业结构和国际竞争力等资本力量显著的历史差距,在世界市场上,获益最大的仍然是西方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而广大的发展中国家却面临着更大的风险与挑战,强者愈强,弱者愈弱,贫富差别更加显著,因而导致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对立,并进一步导致了一系列的世界性危机。二、经济全球化的二重性:资本二重性的深刻体现“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这是英国文学家狄更斯对工业革命发生后世界的描述。习近平借用这句话来形容经济全球化给世界带来的影响。人们一般是在描述事物的极致表现时才用“最好的”或“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