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魏源李鸿章康有为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器物制度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新文化运动)思想文化抵抗派:林则徐、魏源洋务派(洋务运动)地主阶级维新派(戊戌变法)革命派(辛亥革命)资产阶级“师夷长技以制夷”“师夷长技以自强”君主立宪民主共和民主、科学单元线索不断探求强国之路课标: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程颐1033-1107程颢1032-1085鸦片战争前,清朝统治者极力提倡程朱理学,让人们埋头苦读经书,不过问政治,禁锢着人们的思想。(中国封建统治危机四伏)一.开眼看世界——地主阶级抵抗派问题探究:结合以下材料概括“开眼看世界”的时代背景传统的华夷文化观:天朝上国贵华夏贱夷狄材料三清朝大学士徐桐对有人把美国翻译成“美利坚”十分恼火,说我们中国什么都是美的,美国还有什么可“美”的?我们中国什么事情都顺利,美国还有什么可“利”的?我们帝国军队的兵器无所不坚,美国还有什么可“坚”的吗?更令人啼笑皆非的是,他认为“西班有牙,葡萄有牙,牙而成国,史所未闻,籍所未有,荒诞不经,无过于此!”——刘成禺《世载堂杂忆》材料二“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借外夷货物以通有无。特因天朝所产茶叶、瓷器、丝帛,为西洋各国及尔国必需之物,是以加恩体恤……”——乾隆致乔治三世敕谕材料四中英交战两年了,道光帝还不知道英国在何方。他派人审问英俘,竟提出这样可笑的问题:“究竟该国地方周围几许?”“英吉利到回疆有无旱路可通?”“与俄罗斯是否接壤?”材料一“天处乎上,地处乎下,居天地之中者曰中国,居天地之偏者曰四夷。四夷外也,中国内也。天地为之乎内外,所以限也。”——“中国中心论”思考:四则材料反映了当时中国统治阶级的什么观念?说明了什么问题?“贵华夏,贱夷狄”“夜郎自大”,以“天朝上国”自居。说明清朝长期的闭关锁国政策导致统治者闭目塞听,虚骄自大,其无知达到了惊人的地步。美国联邦宪法英国议会开会欧美资本主义国家迅速崛起,不断对外侵略扩张,英国发动鸦片战争,民族危机加深。“鸦片战争展现在中国人眼前的第一个形象就是西洋人坚船的迅速,利炮的声势……在两年多时间里,中国调动了10多万军队,先后有1名总督、2名提督、7名总兵以及数千名士兵死于战争。但英国远征军的战死人数据英方统计却不足百人。两千年来传统的夷狄观念在他们头脑里开始动摇了。”——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在鸦片战争的整个过程里,中国以中世纪的武器,中世纪的政府,中世纪的社会来对付近代化的敌人。战争以残酷的事实暴露了这种差距,促使一批爱国知识分子在比较中思考。”——高翔《近代的初曙》思考: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说明了传统的华夷观开始改变,知识分子开始重新思考新形势下的中国和世界。鸦片战争使有识之士萌发向西方学习的思想。一:开眼看世界(开启向西方学习之端)——地主阶级抵抗派1、背景:(1)清政府闭关锁国导致闭目塞听、愚昧无知。清王朝封建统治危机四伏。(2)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崛起,民族危机加深。(3)鸦片战争使有识之士萌发向西方学习的思想。2、代表人物:林则徐、魏源A.主张:B.表现:C.地位:设立译馆,翻译书籍《四洲志》——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的世界地理志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1)林则徐向西方学习——军事科技林则徐魏源(2)魏源A.编写著作:B.主张:C.意义:《海国图志》师夷长技以制夷引导人们关注世界形势,对当时的思想解放有重要启迪作用——当时介绍西方历史地理最详实专著“不善师外夷者,外夷制之;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魏源战争以严酷的实事暴露了这种差距,促使一批爱国知识分子在比较中思考……出现了《海国图志》、《瀛环志略》等著作。这一代中国人……开始去了解西方……标示了中国近代化的开端。可惜的是,在当时,对这两部意在警世的著作予以最大注意的,不是中国人,而是日本人。日本社会因炮声震撼而惊醒,中国社会却在炮声沉寂后昏昏睡去。当60年代郭嵩焘、冯桂芬重新提起《海国图志》《瀛环志略》的时候,20年的光阴已在昏睡中丧失了。读史至此,往往使人扼腕久之。—《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陈旭麓著阅读材料:该何如评价林、魏的事迹及思想?“夷之长技有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不善师外夷者,外夷制之”;“是书何以作?曰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摘自魏源《海国图志》思考:林则徐、魏源眼里的西方长技是什么?他们学习西方的目的何在?西方的军事技术。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武装自己,以抵御外国的侵略,使国家走上富强的道路(寻求强国御侮之道)从而达到维护清王朝统治的目的。3.评价积极性局限性A.引导人们关注世界形势B.对当时思想解放有重要的启迪作用C.迈出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意识)A.尚未付诸实践B.停留在技术层面上,未涉及到变革封建制度C.维护封建清王朝的统治1.背景2.代表人物、时间3.旗号(思想主张)4.内容(实践活动)5.结果6.意义内忧外患奕訢、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19世纪60年代—90年代甲午战败标志洋务运动失败近代军事工业、民用工业、海防、培养人才引进了技术,培养了人才,诱导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抵制了外国的经济侵略,瓦解了封建自然经济师夷长技以自强、求富复习旧知:洋务运动——地主阶级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指导思想)材料:甚至在19世纪60年代动乱的10年中,深信需要西方技术的士大夫毕竟不多;而传统的文化准则的控制力量像过去那样强大。像科举考试和绿营军等级制度不仅有广大既得利益集团支持,而且由于传统而获得了圣神不可侵犯的性质。现代化显然需要冲破文化的障碍。—《剑桥中国晚清史》费正清刘广京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洋务思想)(1)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面对内忧外患的形势1:背景(2)“师夷长技”的思想影响、知西方军事先进的传统士大夫阶层—洋务派出现(3)传统文化和保守排外力量很强大况今日和议即成,中外贸易,有无交通,购买外洋器物,尤属名正言顺。购成之后,访募覃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为中外官兵通行之物;可以剿发捻,可以勤远略。——曾国藩《覆陈购买外洋船炮折》咸丰十一年(1861)张之洞——《李鸿章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函》(1864)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及,其何由?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张之洞《劝学篇》(1898)2、“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地主阶级洋务派⑴.中学指什么⑵.西学指什么⑶.中学和西学是什么关系⑷.实质:封建制度、封建纲常伦理西方先进科学技术“中学”是根本、“西学”是补充师夷长技以自强。(自强、求富)中国文物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江苏巡抚李鸿章致总理衙门原函》在不触动封建制度的下,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维护清朝的统治(根本目的)(5)主张:体用之争洋务派顽固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师夷长技以自强原封不动维持既有格局维护清朝封建统治•军事工业(自强)•民用工业(求富)•近代海军•近代教育京师福州上海天津京师同文馆福州船政学堂天津武备学堂天津水师学堂天津电报学堂上海广方言馆福州电气学塾旅顺威海卫北洋海军福建海军南洋海军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4、实践:材料五:以上是中国初始工业化和防卫性现代化(近代化)迈出的第一步,也就是“师夷之长技”取得的第一批成果。这里面不仅包括了现代生产力和大工业生产方式的引进,同时也催促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中国大地上的生长,这是鸦片战争以后半个世纪中中国涌现的新生事物。—《现代化新论》罗荣渠著商务印书馆5、评价洋务运动:(2)创办了一批近代企业和新式学堂,引进了大工业生产和培育一批近代人才(3)有利于近代教育的发展和西学的传播(4)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局限性:单纯引进西方科技而没有变革封建制度最终导致洋务运动的失败积极性:(1)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第一步(5)抵制了外国的经济侵略,瓦解了封建自然经济洋务洋务评价洋务思想积极:(1)迈出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2)有利于近代教育的发展和西学的传播(3)严重削弱了传统观念的力量,冲击了保守的传统思想,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局限性:单纯地引进西方科学技术,而没有变革封建制度,最终导致洋务运动失败。“西人立国,……育才于学堂,论政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同心,务实而戒虚,谋定而后动,此体也。轮船、火炮、洋枪、火雷、铁路、电线,此其用也。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趋步(意为:艰难勉强地跟着走),常不相及;就令铁舰成行,铁路四达,果以足恃欤?”——郑观应《盛世危言·自序》请根据上述材料概括郑观应的观点?“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不能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必须要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三.维新变法思想(向西方学习的深入)(一).早期维新思想19世纪80年代材料:随着他们(洋务派)对于西学知识的不断加深而逐渐丰富、逐渐有所发展。当他们明白了西方富强之因是由于实行“重商富民”,并建立了相应的法度,他们心中的“中体西用”论式中之西用,无疑已迥然不同于当年所说之洋器洋技之长……王韬、郑观应等人,开始批评洋务事业中的失误。他们认为,洋务所失在于仅仅学了西方皮毛之末,故而他们倡议改变学习重点,从经济和国政(国家政治制度)等立国根本上学习西方,谋自强。—《中西体用之间》丁伟志陈崧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背景:⑴.洋务运动的展开,对西方认识的深化⑵.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出现了一批具有维新思想的知识分子。早期维新派只是对洋务运动初步反思,未能突破封建伦理道德的束缚,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也未能付诸实践。2.代表:3.思想主张:4.评价:(一).早期维新思想(19世纪80年代)王韬、郑观应、薛福成等经济:发展民族工商业,与外国进行商战文化:兴办学校,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知识政治:主张改革,实行君主立宪制◇根本原因:缺乏必要的资本主义经济基础“从前我国还只是被西方大国打败过,现在竟被东方小国打败了,而且失败得那样惨,条约又订得那样苛,这是多么大的耻辱啊!……它使全中国为之震动……我还记得甲午战败的消息传到我家乡的时候,我和我二哥曾痛哭不止”。——吴玉章《马关条约》签字的一个细节:“上(光绪帝)绕殿急步约时许,乃顿足流涕,奋笔书之。”此次大败,割地赔款,国人痛之。此非日本之胜我也,乃我闭关之自败也。日本昔日也闭关也,而及早变法,学欧洲之政教,是有今日之强而胜我也。——康有为我支那四千余年之大梦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以后始也。——梁启超甲午的风云突变屠龙大会三.维新变法思想(二).维新变法思想的进一步发展(19世纪90年代的维新思想)1.背景:政治上:民族危机加深,掀起瓜分中国高潮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阶级上:资产阶级的壮大思想上:早期维新思想的产生2.主要代表人物及主张康有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严复材料:购船置械,不可谓之变器,不可谓之变事;设邮便,开矿务,可谓之变事矣,未可谓之变政。——康有为“政”指政治制度。史料表明要改变中国的落后面貌,必须进行政治制度的变革,以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取代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材料: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梁启超《变法通议》梁启超认为变法最重要的是“变官制”,中国需要制度革新,即实行君主立宪制。比起魏源、曾国藩,梁启超在学习西方问题上有老进步,即不仅学习西方法军事和技术,更应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孔子是旧中国的思想中心。抓住了孔子,思想之战就成功了。”——蒋廷黻康有为、梁启超维新思想的特点及成因特点:将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原因:(1)中国资本主义薄弱,资产阶级力量弱小,为减少阻力,借助孔子的权威来宣传变法。(2)儒家思想居正统地位,是中国传统社会的主流思想,采用儒家外衣的方式有利于维新思想的传播。3

1 / 4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