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016-2018年高考理综化学全国卷(1)试题分析比较王旭升自2016年以来广东等地学子已经是回到了全国新课标卷的第三年了,2018年高考试题在2017年全国1卷基础上稳中求变、立足基础、突出能力、锐意求新,充分体现化学学科特点。试题取材背景与科技成果、生产、生活实际联系紧密,信息呈现方式新颖多样,试题突出对主干知识的考查,聚焦学科核心素养,充分发挥了学科的育人能力,弘扬科学精神。对中学化学教学具有正确的导向作用。一、选择题部分:选择题题量与分值不变。题型与考点相对稳定,稍有变化,难度较2017年所有降低。例如,第8题化学与生活,第9题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第10题,阿伏伽德罗常数,第11题有机化学基础,第12题元素周期表和周期律,第7题和13题,都是电化学试题,均为近几年高频考题。侧重对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回归教材,难度较小。如第8、9题等均为课本内容,分别对应必修二第三章第四节《基本营养物质》和必修二第三章第三节《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且有机内容的考查比重有所加大,由原来的2道题增加到3道题。并一反常态将过去的第一道化学常识题改为了化学工艺流程题中有关废旧电池的回收利用的原理与操作,打破了学生的思维定势,考查了学生的应变能力,引导学生关注环境保护与能源问题,增强资源再利用意识。前几年电解质溶液中离子平衡的图像选择题为高频考题,今年的压轴选择题改为考查电化学,能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树立绿色化学和可持续发展观,培养社会责任感。二、非选择题部分:非选择题型题型分值没有变化,保持原有风格,题整体难度与去年基本持平。1.实验探究题,2017年全国卷1中“实验大题”都以实验为背景,考查定量分析、实验装置、注意事项、计算等。2018年“实验大题”以制备醋酸亚铬、闪锌矿为背景,结合实验考查基础实验知识和基本技能、实验原理、方程式书写、优缺点分析等,删除了计算,难度不大,但在知识迁移、创新能力培养等方面对今后的实验教学起到了很好的引领示范作用。2.化学工艺流程题,2017年全国卷1、“工艺流程”分别以钛铁矿为背景结合化学知识、考查同学化学键、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书写等。2018年27题工艺流程以在工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用途的无机物焦亚硫酸钠的制备为背景,考查元素化合物知识、电化学原理、滴定分析、方程式及电极反应式的书写等问题,突出考查了考生接受、吸收、整合信息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3.原理综合题,2017年全国卷1中“原理综合”分别考查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化学平衡、平衡常数、平衡移动与转化率的关系等。2018年“原理综合”以绿色硝化剂N2O5在含能材料和医药工业中具有广泛应用的信息为背景,综合考查了化学原理核心知识,具有很高的能力要求。此题所考查的知识和能力具有鲜明的导向性,突出了化学教学中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的基本要求。4.选考部分:物质结构题,第一电离能、键能、晶格能等三个基本概念借助于伯恩·哈勃循环合理地成为一个知识体系,题目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对概念和知识进行考查,注重知识间的联系。运用22联系的观点开展教学和进行教学评价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与去年难度持平。“有机化学基础”题,有机合成的流程路线过程非常清晰,考查有机物名称、反应类型、同分异构体以及有机合成路线,难度略高于去年。三、近三年高考试题考点比较:项目2016年全国1卷2017年全国1卷2018年全国1卷试题序号及考点试题序号及考点试题序号及考点选择题部分7、化学与生活7、化学常识7、湿法冶金工艺回收废旧电池正极片中的金属8、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应用8、古代化学与操作8、生命中的基础有机物9、有机物结构和性质9、有机物概念、结构、性质9、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应用10、实验操作能否达到实验目的10、无机实验装置、与操作10、有机物结构和性质11、电解原理及其应用11、金属的腐蚀与防护11、乙酸乙酯的制备12、中和滴定实验图像分析12、元素周期表、周期律12、元素周期表、周期律13、与“位、构、性”相关的框图推断13、电解质溶液图像分析13、电化学原理非选择题部分30、有机合成题(15分)烯烃制备不饱和酯类的信息给予题,考点基础,能力要求有结构分析力,类比迁移、模仿+推理运用,但未考查同分异构体的书写30、有机合成题(15分)有机锌试剂与酰氯偶联的信息给予题,突出考查了有机合成路线的设计。同时也考查有机物性质和同分异构体的种数的判断。38、30、有机合成题(15分)通过合成聚酯类高分子化合物的合成路线考查糖类的性质、反应类型、官能团、方程式的书写、同分异构体数目的判断、同时也考查了有机合成路线的设计31、化学原理题(16分)盖斯定律的运用,平衡转化率的计算,但计算难度略高于往年。对识图能力、表述能力有较高要求。31、化学原理题(16分)盖斯定律的运用,反应速率的计算,平衡常数的大小比较计算及平衡的移动原理,但计算难度不大。对识图、绘图能力、表述能力有较高要求。27、化学原理题(15分)通过信息给予、图像分析、知识迁移,考查反应现象、方程式书写,条件的改变对转化率的影响,反应的热效应的判断、与溶度积有关的计算。3332、化学工艺流程题:(16分)流程图较上年复杂,有关物质的推断、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有较大的难度。同时考查基本的实验操作、电化学防腐的基本原理。32、化学工艺流程题:(16分)常规题型。前三问非常基础,但后两问对电化学知识的要求较高,电解反应方程式和电极反应式的书写难度较大。28、化学工艺流程题:(14分)常规题型。整题都非常基础,分别是化合价的计算和方程式的书写。粗盐的提纯、电解产物的判断,有效氯的计算。33.实验探究题(17分):考查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的转移表示方法。源于教材,考查学生对化学反应速率的灵活理解、平衡移动原理,单一变量控制实验以及绘图能力33.实验探究题(17分):考查氨气的制备、性质、非常基础。探究铵盐在不同温度下的水解程度,拟定实验表格,沿用了去年的风格与思路。还是运用单一变量控制法。26、.实验探究题(17分):考查氨气的制备、性质、非常基础。从氧化还原反应的角度探究氨气与二氧化氮反应的实验现象及解释原因。物质结构题略物质结构题略物质结构题略。对比分析2016-2018年年高考试题的总体难度呈现交替变化,题量、分值均保持不变。选择题中的高频考点依旧,但考查形式富有变化,有机内容的分值有所增加,电化学原理的考查经久不衰。体现了学科特点、关注了社会热点,注重了对学生基础知识和综合能力的考查,具有较好区分度和选拔功能。四、2016-2018年全国高考化学1卷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I卷)理科综合(化学部分)一、选择题:7.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用灼烧的方法可以区分蚕丝和人造纤维B.食用油反复加热会产生稠环芳烃等有害物质C.加热能杀死流感病毒是因为蛋白质受热变性D.医用消毒酒精中乙醇的浓度为95%【答案】D【解析】A、蚕丝的主要成分为蛋白质,灼烧时会有烧焦羽毛的气味,而人造纤维由纤维素改性得到,灼烧时有刺激性气味,可由此区分二者,故A正确。B、食用油反复加热,碳链会变成环状,产生稠环芳烃等有害物质,故B正确。44C、加热、强酸碱、重金属盐均可以使蛋白质变性,因此加热可杀死流感病毒,故C正确。D、医用酒精中乙醇的浓度为75%,工业酒精中乙醇的浓度为95%,故D错误。因此,本题选D。8.设为阿伏加德罗常数值。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14乙烯和丙烯混合气体中的氢原子数为B.1与4反应生成的分子数为C.1溶于过量硝酸,电子转移数为D.标准状况下,含有的共价键数为【答案】A【解析】A、乙烯和丙烯最简式均为,混合气体中含有的原子团的物质的量为,含有的氢原子数为,故A正确。B、若的与的完全反应则生成,但此反应是可逆反应,反应不完全,所以分子数小于,故B错误。C、溶于过量硝酸,由于硝酸具有强氧化性,最终氧化产物是,因此与过量硝酸反应转移电子,故C错误。D、标准状况下,呈液态,由不能得出其物质的量为,故其含有的共价键数无法计算,故D错误。因此,本题选A。9.下列关于有机化合物的说法正确的是()A.2-甲基丁烷也称为异丁烷B.由乙烯生成乙醇属于加成反应C.有3种同分异构体55D.油脂和蛋白质都属于高分子化合物【答案】B【解析】A、2-甲基丁烷,其结构简式为,共5个碳,习惯命名为异戊烷,故A错误。B、乙烯生成乙醇的反应方程式为:,符合加成反应的定义,故B正确。C、有4种同分异构体,分别为、、、,故C错误。D、高分子化合物要求分子量在10000以上,油脂是高级脂肪酸甘油酯,不属于高分子化合物,故D错误。因此,本题选B。10、下列实验操作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A.用长颈漏斗分离出乙酸与乙醇反应的产物B.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铜粉与稀硝酸反应产生的C.配制氯化铁溶液时,将氯化铁溶解在较浓的盐酸中再加水稀释D.将与混合气体通过饱和食盐水可得到纯净的【答案】C【解析】A、乙酸和乙醇反应的产物为乙酸乙酯,分离乙酸乙酯应该用分液漏斗,长颈漏斗不带有活塞,无法用于分离操作,故A错误。B、会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且NO密度与空气相近,故不能用排空气法收集,故B错误。66C、氯化铁易发生水解,所以配制时应在较浓的盐酸中溶解,抑制其水解,防止生成沉淀,再加水稀释,故C正确。D、将与的混合气体通过饱和食盐水可除去其中的,但是得到的未干燥,会含有水蒸气,故D错误。因此,本题选C。10.三室式电渗析法处理含废水的原理如图所示,采用惰性电极,ab、cd均为离子交换膜,在直流电场的作用下,两膜中间的和可通过离子交换膜,而两端隔室中离子被阻挡不能进入中间隔室。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通电后中间隔室的离子向正极迁移,正极区溶液增大B.该法在处理含废水时可以得到和产品C.负极反应为,负极区溶液降低D.当电路中通过1电子的电量时,会有的生成【答案】B【解析】直流电作用下电解硫酸钠溶液,由于钠离子与硫酸根在水溶液中均不放电,因此其本质为电解水。A、电流从正极流出,负极流入,为阴离子,其移动方向应与电流相反,因此向正极区(阳极)移动。正极区发生氧化反应,电极反应为,则正极附近酸性增强,pH下降。故A项错误。77B、负极区(阴极)的电极反应为,剩余,中间区域的迁移到负极区,得到;正极区的电极反应为,余下,中间区域的迁移到正极区,得到,故B项正确。C、负极区发生还原反应:,负极附近碱性增强,pH升高,故C错误。D、由正极区的电极反应可知,转移电子与产生氧气的物质的量之比为4:1,因此转移电子时会有氧气生成,故D项错误。因此,本题选B。11.298时,在氨水中滴入的盐酸。溶液的pH与所加盐酸的体积关系如图所示。已知氨水的电离度为1.32%,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该滴定过程应该选择酚酞作为指示剂B.M点对应的盐酸体积为C.M点处的溶液中D.N点处的溶液中【答案】D【解析】A、向氨水当中滴加稀盐酸,两者等物质的量反应,产物为,其溶液显酸性,应选择在酸性范围内变色的指示剂,如甲基橙的变色范围为3.1~4.4。而酚酞的变色范围是8.2~10.0,在碱性范围内变色,不能作为该滴定的指示剂,故A项错误。B、盐酸体积为时恰好反应生成,导致其溶液pH小于7,而M点处pH=7,故B项错误。88C、因为溶液pH=7,所以,又由于电荷守恒,可得,二者浓度约为,远大于,故C错误。D、若开始时pH为12,则,此时对应氨水的电离度为10%,由于题中给出氨水电离度为1.32%,远低于10%,则pH应小于12,故D正确。因此,本题选D。12.短周期元素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加。是由这些元素组成的二元化合物。是元素的单质。通常为黄绿色气体,的水溶液具有漂白性。溶液的为2,通常是难溶于水的混合物。上述物质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原子半径的大小B.元素的非金属性C.的氢化物常温常压下为液态D.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为强酸【答案】C【解析】Z的单质为黄绿色气体,为,因此Z为氯元素。的水溶液pH值为2,说明为一元强酸。与在光的条件下反应得到以及难溶于水的混合物,因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