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文学复习一、名词解释1、水体:指以一定形态存在于自然界的水的聚集体。2、水文现象:指自然界的水在其循环过程中存在和运动的各种形态。3、水圈:地球地壳表层,表面和围绕地球的大气层中液态,气态和固态的所组成的圈层,是地球四大圈层中最为活跃的圈层。4、水循环:又称水文循环、水分循环,简称水循环,是指地球上各种形态的水,在太阳辐射、地球引力等的作用下,通过水分蒸发,水汽输送、凝结降落、水分下渗、地表和地下径流五个环节,不断的周而复始的运动过程。5、水量平衡:指任意区域在任意时段内,其收入水量与支出水量的差额,必然等于蓄水量的变化量。6、水汽输送通量:在单位时间内流经某一单位面积的水汽量;7、径流:指流域内的大气降水,除掉部分被蒸发耗损外,其余的在重力或静水压力作用下沿着地表面或地下运动的水流。它包括降水沿地表与地下汇入河网,并向出口断面汇集和输送的全部水流。8、径流模数:径流模数是指流域出口断面流量与流域面积的比值。9、径流系数:径流系数是指任一时段的径流深度(或径流总量)与该时段的降水量(或降水总量)之比值。10、洋:是海洋的中心部分,是海洋的主体。11、海:在洋的边缘,是大洋的附属部分。12、盐度:指单位质量海水中所含溶解物质的质量。13、潮汐:是指由日、月天体引潮力作用下所引起的海面(海水位)周期性涨落的现象。14、潮流:指海水在天体引潮力作用下所形成的周期性水平流动。15、洋流:又称海流,通常指海洋中大规模的海水常年比较稳定地沿着一定方向(水平和垂直方向)作非周期性的流动。16、水团:是形成于同一源地(海区),其理化特性和运动状况基本相同的海水。17、河流:河流是指降水、冰雪融水或由地下涌出地表的水,在重力作用下经常地或周期性地沿着流水本身塑造的线型洼地流动,由河槽与水流两个基本要素组成。即为流动的水与凹槽的总称,它主要是由于水流侵蚀作用的结果。18、水系:又称河系、河网。指河流从河源到河口沿途接纳众多的支流并形成复杂的干支流网络系统,即由河流的干流和各级支流,流域内的湖泊、沼泽或地下暗河等彼此连接的一个系统。19、流域:指河流或水系的补给区域(集水区域),是分水线所包围的区域,包括地表集水区与地下集水区。20、水位:水位即水面位置或水面高程,河流水位是指河流某处的水面相对于某一基面的高度。21、径流总量:指在一年中通过河流某一断面的水量。22、输沙量:一定时段内通过一定过水断面的泥沙总量,称为输沙量。侵蚀模数:侵蚀模数是指每km2流域面积上,每年被侵蚀并汇入河流的泥沙重量。23、侵蚀模数是指每km2流域面积上,每年被侵蚀并汇入河流的泥沙重量。单位是外t/(km2)。24、保证率:水文学中把累积频率简称为频率(P).频率是表示等于或大于某一数值的水文特征值出现的机会,在水利工程设计中被广泛采用,所以频率也称为“设计频率”或称“保证率”。25、湿地:湿地系指不问其为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之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带,带有或静止或流动、或为淡水、半咸水或咸水水体者,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水域。26、冰川:地表固态降水的积累与演化,形成能自行流动的天然冰体称为冰川,它是陆地表面的一种固态水体。27、成冰作用:指由积雪转化为粒雪,再经过变质作用形成冰川冰的过程。28、雪线:大气固态降水的年收入等于年支出的界线。29、有效蒸发量:在蒸发和凝结的水分子运动过程中,从水面跃出与返回水面的水分子数量之差,就是有效蒸发量。二、简答题1、水文现象的特点:成因上的自然性和人为性、时程上的周期性和随机性、地域上的相似性和差异性、运动的同在性和独立性。2、水循环的地理效应:促进自然地理环境中物质和能量迁移和变化、水循环对天气现象和气候特征具有影响、水循环影响地壳运动和塑造地表形态。3、水体更新周期的概念、计算与意义。概念:水体在参与水分循环的过程中,全部水量被交换更新一次所需要的时间,在数值上等于水体的静储量与年动态水量之比。计算:公式为:W静/W动W静为水体的静储量,即水体的多年平均储水量;W动为水体的年动态水量,即水体一年内向外排出的水量。水体的的水分交换更新周期越短,说明其水分动态交换速度越快,水资源的开发价值就越大。意义:水分交换更新周期具有水资源开发规模和速度的指导意义。4、影响水面蒸发的因素。气象因素(太阳辐射、温度、湿度、气压、风速)。水体因素:(水面大小及形状、水深、水质)5、土壤蒸发的过程。第一阶段土壤含水量超过饱和持水量;第二阶段土壤含水量介于饱和持水量与毛管断裂含水量之间;第三阶段土壤含水量小于等于毛管断裂含水量;6、简述影响下渗的因素。(1)、土壤特性的影响(2)、降水特性的影响(3)、流域植被、地形条件的影响(4)人类活动的影响:人类活动对下渗的影响,既有增大的一面,也有抑制的一面。例如,各种坡地改梯田、植树造林、蓄水工程均增加水的滞留时间,从而增大下渗量。反之砍伐森林、过度放牧、不合理的耕作,则加剧水土流失,从而减少下渗量。7、简述径流的形成过程。径流形成过程是指流域内自降雨开始到水量流出河流出口断面的整个物理过程。该过程是大气降水和流域自然地理条件综合作用的产物。大气降水的多变性和流域自然地理条件的复杂性决定了径流形成过程的错综复杂。降水落到流域面上后,首先向土壤内下渗,一部分水以壤中流形式汇入沟渠,形成上层壤中流;一部分水继续下渗,补给地下水;还有一部分以土壤水形式保持在土壤内,其中一部分消耗于蒸发。当土壤含水量达到饱和或降水强度大于入渗强度时,降水扣除入渗后还有剩余,余水开始流动充填坑洼,继而形成坡面流,汇入河槽和壤中流一起形成出口流量过程。故整个径流形成过程往往涉及大气降水、土壤下渗、壤中流、地下水、蒸发、填洼、坡面流和河槽汇流,是气象因素和流域自然地理条件综合作用的过程。8、世界大洋表层水温分布的特点。水温分布分为水平分布与垂直分布。水平分布的特点:(1)水温从低纬向高纬递减,具有明显的纬向地带性分布规律,等温线大致平行,这一分布特点主要受太阳辐射控制(2)大洋东西两侧,水温分布有明显差异(3)受海陆分布的状况的影响,水温平均值北半球比南半球偏高(4)夏季大洋表面水温普遍高于冬季,而水温平均梯度则冬季大于夏季(5)三大洋表面年平均水温约17.4度,太平洋最高,印度洋次之,大西洋最低。9、世界大洋表层盐度分布的规律与成因。(1)盐度分布具纬向地带性规律(2)盐度经向分布呈马鞍形规律,在亚热带海区最高,向低纬和高纬海区分别递减;原因是蒸发与降水差值(3)寒暖流交汇处等盐线密集,盐度水平梯度大;原因是寒暖流的盐度差异大(4)大洋边缘盐度普遍较低;原因是陆地淡水径流注入量大,冲淡了海水10、大洋表层环流模式与环流系统的构成。环流模式(1)、以南北回归高压带为中心形成反气旋型大洋环流;(2)、以北半球中高纬海上低压区为中心形成气旋型大洋环流;(3)、南半球中高纬海区没有气旋型大洋环流,而被西风漂流所代替(4)、在南极大陆形成极地东风流;极地东风流同西风漂流共同构成绕南极环流(5)、北印度洋形成季风环流区环流系统的构成(1)、反气旋型大洋环流:包括赤道流、赤道逆流、西边界流、西风漂流、东边界流。(2)、气旋型大洋环流(3)、南极绕极环流(4)、北印度洋季风环流11、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的概念与特征。(157)秘鲁沿岸近海水域存在一个狭窄的上升冷水带。但是大约在12月末,有一支弱表层暖流,沿厄瓜多尔和秘鲁北部沿岸向南伸展到大约6°S。由于该暖流通常发生在圣诞节期间,固而当地称之为“厄尔尼诺”(即“圣婴”)特征是太平洋沿岸的海面水温异常升高,海水水位上涨,并形成一股暖流向南流动与ElNino现象相反,在赤道东太平洋水温出现大范围的比常年低得多的显著下降称为拉尼娜现象。12、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对气候的影响;洋流对高、低纬间热量的输送与交换,对全球热量的平衡都有巨大作用。暖流使沿岸地区增温增湿,寒流则起降温减湿作用。(2)、对海洋生物分布的影响。寒暖流交汇的海区,海水因温度、密度差异容易发生扰动,引起上下搅动,并把海底丰富的营养盐类物质带到表层,促使浮游生物大量繁殖,各种鱼类到此觅食,形成海洋渔场。此外,上升流也能把海底磷酸盐、硅酸盐等营养盐类带到表层,从而形成渔场。(3)对海洋环境污染的影响。洋流可把海域的污染物带到别的海域去,加快净化速度。但是,别的海域也因此受到污染,从而使污染范围扩大。(4)、对航海事业的影响。利用洋流规律发展海洋航运,有节约时间、缩短运转周期、节约燃料、减少事故等优点。13、河流的补给类型与特征。雨水补给:(1)主要决定于降雨量和降雨特性。降雨量的大小决定了补给水量的大小,降雨量大,补给量也大;否则,相反。(2)由于降雨过程具有不连续性和集中性,使雨水补给也具有间断不连续性和集中性,集中在雨季,其补给过程来得迅速和集中。因此,雨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河流水量随雨量的增减而涨落,径流年内变化趋势与降雨一致,流量过程线呈陡涨急落的锯齿状,并在汛期常形成峰高量大的洪水过程。(3)由于降雨具有年内、年际变化大的特点,使雨水补给的年内、年际变化大。降雨强度的大小也决定了补给量的大小,降雨强度大,历时短,损耗量少,补给流量的水量较多。雨水补给的河流,由于雨水对地表的冲刷作用,所以河流的含沙量也大。冰雪融水补给:(1)通过融水补给河流,补给水量及其变化与太阳辐射和气温的变化一致,补给过程具有连续性和时间性,补给水量比雨水补给稳定,河流水量的年、日变化明显,尤其日变化明显。(2)在冰川分布地区,可见到清晨干涸无水的干谷,一到午后水流汹涌不能涉渡的情况。(3)补给时间发生在气温最高的夏季,在气温最低的冬季为枯水期。湖泊和沼泽补给:一般地,由于湖沼的调节作用,使湖沼水补给的河流,水量变化较均匀,流量过程线较平缓、变幅小。地下水补给:地下水,尤其深层地下水受外界气候条件影响小,因此地下水对河流的补给具有性和可靠性,而且在时程分配上具有均匀性特点。以地下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河流水量稳定均匀,水量变幅小。14、举例分析影响河流泥沙含量的因素。河流含沙量大小同河流的补给条件、流域内岩石土壤性质、地形的切割程度、植被覆盖程度的人类活动等因素有关。总体来讲,以地下水和冰雪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含沙量较低;以雨水补给为主的河流含沙量则要看流域内植被覆盖的好坏而有很大差异。植被覆盖良好的流域,河流含沙量低;反之,含沙量相对较高。黄河是一条世界性著名的多沙河流,由于含沙量大,水流多呈黄浊色,故名黄河。黄河之所以“黄”,主要是由于中上游流经植被覆盖度差、土质疏松、切割强烈的黄土高原区,再加上降水量集中,常以暴雨形式降落,则大量泥沙随着径流毫无阻拦地进入河槽,使河流含沙量大增。据测定,黄河陕县站多年平均含沙量高达39.6kg/m3。中国河流输沙量很大,年输沙量大于1千万吨的河流便有42条,其中黄河输沙量最大,陕县站多年平均输沙量达16亿吨,长江输沙量近5亿吨。15、年径流量的离(变)差系数的意义及影响因素。意义:年径流量的Cv值反映年径流量总体系列离散程度,Cv值大,年径流的年际变化剧烈,这对水利资源的利用不利,而且易发生洪涝灾害;Cv值小,则年径流量的年际变化小,有利于径流资源的利用.影响因素:影响年径流Cv值大小的因素主要有年径流量、径流补给来源和流域面积的大小三方面.16、湖泊的概念与分类。概念:湖泊是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规模的天然洼地的蓄水体系,是湖盆、湖水以及水中物质组合而成的自然综合体。分类:成因类型地质内力成因:断层湖、火山口湖、堰塞湖。外动力成因:牛轭湖、冰川湖、泻湖、岩溶湖、人工湖(水库)。17、湖泊水体更新周期的计算与意义。意义:湖泊是换水缓慢的滞流水体,从湖内大量引水,导致湖泊水位的下降,湖水面积的缩小,使湖区生态环境发生一系列的变化,造成许多不利的影响。湖泊换水周期的长短,可以作为判断能否引用湖水资源的一个参考指标。计算:T=W/Q*86400式中,T为换水周期,以天计;W为湖泊贮水量,以立方米计;Q为年平均入湖流量,以立方米/秒计。18、湖泊的主要功能。(1)湖泊能调节河川径流、防洪减灾;(2)丰富宝贵的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