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中国武术文化教学之教案设计]一、课程名称:中国文化二、授课对象:大学体育选修武术的学生三、课型:文化展示课四、学时:4学时五、授课题目:中国武术文化六、教学目的与要求1.目的:在对外汉语的国际推广中,我们要着力打造国际品牌,大学中国武术文化教学之教案设计。但是在中国的博大精深的文化体系里,在国外传播甚广的却是冰山一角。然而,武术这一极具中华民族风貌的文化体系却以其独特的魅力在国际上影响深远。武术内涵丰富,寓意深远,既具备了人类体育运动强身健体的共同特征,又具有东方文明所特有的哲理性、科学性和艺术性,较集中地体现了中国人民在体育领域中的智慧结晶。同时它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东方的民族文化光彩。因此,从广义上认识,武术不仅是一个运动项目,而且是一项民族体育,是中国人民长期积累起来的一宗宝贵文化遗产。因此,在本次的文化教案中,着重于对武术这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系统介绍,采用多种形式从多层次多角度阐释武术所承载的中国文化。从而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更好传播。2.要求:a.明确中国武术的特征,了解其发展的历史进程b.认识武术对于国人素质的构建的作用即它所蕴含的民族性格(从儒家、阴阳学说、天人合一对武术思想的影响展开)c.了解中国传统武术国内发展现状六、授课内容与时间安排七、教学方法以案例法为指导,适当结合阐释法、对比法八、教学重点难点武术在其产生,发展和完善的历史进程中,受中国传统哲学影响极深。而中国传统哲学与西方影响深远的宗教理论差异很大,即:在传统哲学的影响下所形成的武德精神“自强不息,仗义济民,忠于民族和国家,诚信谦让”与西方追求自我的价值的实现的精神甚异,学生在接受过程中会有一定的障碍。儒家思想,阴阳八卦的思想是武术文化精神的支柱,而这种思想又在几千年的武术发展中不断的互相渗透,最终所形成的天人合一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思想是与电影里的以打斗为特点的武术有很大区别的。中国武术虽然起源于战争,并因为战争的长期存在而得以不断发展,但是在其完善的过程中更多的是融入了处世之道,其精神也从原来的攻击性逐渐的向“为国为民,侠之大者”的成熟完整的武侠精神转变。这是一种中国人独有的伦理价值。因此,必须让学生了解到武术的真正精华,这是这堂课的难点,同时也是重点。九、具体教学内容与时间安排导入部分:播放太极表演视频(35秒)1.介绍中国传统武术的历史发展进程(详细文案如下,重点下红线)(10分钟)武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那时﹐人类即已开始用棍棒等原始工具作武器同野兽进行斗争﹐一是为了自卫﹐一是为了猎取生活资料﹐后来人们为了互相争夺财富﹐进而制造了更具有杀伤力的武器。如《山海经‧大荒北经》就有“蚩尤作兵伐黄帝”的记载。这样﹐人类通过战斗﹐不仅制造了兵器﹐而且逐渐积累了具有一定的攻防格斗意义的技能。在殷商时期﹐青铜业发展﹐以车战为主﹐出现了一些铜制武器﹐如矛﹑戈﹑戟﹑斧﹑钺﹑刀﹑剑等。同时﹐也出现了这类武器的用法﹐如劈﹑扎﹑刺﹑砍等技术。为了提高战斗力﹐这时已有了比赛的形式。如《礼记‧王制》所载“凡执技论力﹐适四方﹐裸股肱﹐决射御”﹐意即较量武艺高低。春秋战国时期﹐铁器出现﹐步骑兵兴起﹐为了在步骑战中发挥作用﹐长柄武器变短﹐短柄武器(特别是剑身)变长﹐这样﹐武器的内容就更加丰富了﹐武术的技击性进一步突出﹐同时武术的健身作用也受到重视。这时比试武艺的形式已广泛出现﹐更加推动了武艺的发展。据《管子‧七法》载﹐当时每年有“春秋角试。”秦时盛行角抵和手搏﹐比赛时有裁判﹐有赛场﹐有一定的服装。1975年湖北省江陵县凤凰山秦墓出土的一件木篦背面上就彩画了当时一场比赛的盛况﹕台前有帷幕飘带﹐台上3个上身赤裸的男子﹐只穿短裤﹐腰部系带﹐足穿翘头鞋﹐2人在比赛﹐1人双手前伸作裁判。汉时有了剑舞﹑刀舞﹑双戟舞﹑钺舞等。这都说明﹐汉时的武舞已有明显的技击性﹐有招法﹐又多以套路的形式出现。汉时是武术大发展的时期﹐已形成了多种技术风格的流派。如《汉书.艺文志》收入的“兵技巧”类就有13家﹑199篇﹐都是论述“习手足﹐便器械﹐积机关﹐以立攻守之胜”的武术专著。随著步骑战的发展﹐在战场上﹐戈﹑戟逐渐被淘汰﹐剑作为军事技术多被刀所代替﹐但作为套路的演练仍在发展。宋代出现了民间练武组织﹐见于记载的有“锦标社”(射弩)﹑“英略社”(使棒)﹑“角抵社”(相扑)等。这些社团因陋就简﹐“自置裹头无刃枪﹑竹标排﹑木弓刀﹑蒿矢等习武技”但对抗性的攻防技术由于受了宋理学家倡导“主静”的影响﹐都逐渐走向衰微。元代统治者对民间“……二十人之上不许聚众围猎﹐连民间私藏武器也属犯罪。武艺多以秘密家传的方式冒著生命危险进行传授。明代是武艺大发展的时期﹐出现了不同风格的技术流派﹐拳术﹑器械都得到了发展﹐特别是在理论上总结了过去的练武经验﹐具有代表性的著作有《纪效新书》﹑《武篇》﹑《耕馀剩技》等。清代统治者禁止练武﹐民间则以“社”﹑“馆”的秘密结社形式传授武艺﹐其中著名的拳种﹐如太极拳﹑八卦掌﹑形意拳﹑八极拳﹑劈挂拳等﹐多在清代形成。2.武术与中国哲学(一)儒家思想与武术儒家学派历来推崇“君子”文化,把“君子”的行为,道德规范作为“成人”的标准,希望人们去努力达到。儒家的伦理道德思想,以及所提倡的“文武双全”,“仁勇兼备”的思想,对武术发展有着明显的导向作用。儒家伦理道德强调“仁爱”,认为“仁”为“爱人之本”。以“仁爱”为基本伦理思想所派生出的“忠,孝,智,仁,勇,宽,信,敏,惠,温,良,恭,检,让”等道德标准,一直被作为武术伦理思想的核心,纳入了道德伦理的范畴之中。儒家认为:作为君子光有仁爱是不够的,必须同时掌握“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其中“礼”“射”“御”都和武术密切相关,即“仁者必有勇”。《史记·孔子世家》还指出:“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问备。”这种追求文武双全仁勇兼备的思想,对武术超越纯武的范畴,积极与中国文化相融合,以及其自身的发展起到了导向的作用。“为国为民,侠之大者。”这是一种中国人独有的伦理价值。这种“大侠精神”是侠义传统与儒家的最高价值标准的完美结合的产物,是成熟完整的武侠精神。具有“为国为民”精神的武侠形象,则成为中华民族理想中最完美的英雄形象,受到千百年来中国人的崇拜和尊重。举例中国武术中的礼节:武术老师示范并解说武术礼节,留学生模仿。(一)徒手礼1、抱拳礼(1)行礼的方法并步站立,右手成拳,左手四指并拢伸直成掌,拇指屈拢,左掌心掩贴右拳面(左指根线与右拳棱相齐),左指尖与下颏平齐,右掌眼斜对胸窝,置于胸前屈臂成圆,肘尖略下垂,拳掌与胸相距20-30厘米。头正、身直、目视受礼者,面容举止大方。(附图)(2)抱拳礼的涵义左掌声表示德、智、体、美“四育”齐备,屈拇指表示不自大,右掌表示勇武顽强,左掌掩右拳,表示“勇不滋事”、“武不犯禁”;左掌右拳拢屈,两臂环抱成圆,表示五湖四海,天下武林是一家,以武会友;左掌为文,右拳为武,表示文武兼备。(3)抱拳礼的应用在武术竞赛、表演、训练活动中应用。2、鞠躬礼(1)行礼的方法并步站立,两手垂置于体侧,手心向内贴于大腿外侧,上体向前倾斜15度,教案《大学中国武术文化教学之教案设计》。(2)鞠躬礼的应用a、见到师长或领导时使用此礼;b、表演、比赛演练结束时使用此礼;c、不适于应用抱拳礼的正规场合。(二)持械礼1、抱刀礼并步站立,左手抱刀,屈臂使刀斜横于胸前,刀背贴于小臂上,刀刃向上,右手拇指屈拢成斜侧立掌,以掌根附于左腕内侧,两腕部与锁窝同高,两臂外撑,肘略低于手,目视受礼者。2、持剑礼并步站立,左手抱剑,屈臂使剑身贴于小臂外侧,斜横于胸前,右手拇指屈拢成斜侧立掌,以掌根附于左腕内侧,两腕部与锁窝同高,两臂外撑,肘略低于手,目视受礼者。3、持枪(棍)礼并步站立,右(左)手枪(棍)把端三分之一处,屈臂置于胸前,枪(棍)身直立,枪尖(棍梢)向上,左(右)手拇指屈拢成斜侧立掌,以掌根附于右(左)腕内侧,两臂外撑,肘略低于手,目视受礼者。(二)阴阳思想与武术儒家思想主要是对习武者做人处事行为的影响,而阴阳思想则是对武术自身发展的影响较大。古代学者认为:人类与宇宙万物都是由阴阳互动而成。阴阳最初涵义是很朴素的,表示阳光的向背,向日为阳,背日为阴,后来引申为气候的寒暖,方位的上下,左右,内外,运动状态的动与静等。古代的哲学家进而体会到:自然界的一切现象都存在着互相对立而又互相作用的关系,就用阴阳这个概念解释自然界的两种对立和相互消长的物质力量。古代武术要求“顺阴阳而运动”,明代武术大家俞大猷在《剑经》中以阴阳转化法揭示了转化刚与柔,动与静,先与后等对应因素的方法,提出了“顺人之势,借人之力”,“乘他‘旧力略过,新力未发’”,“以静待动,以逸待劳”等攻防制胜原则和方法。武术家们还认为:每一个动作都是阴阳对立,势必此强彼弱,此弱彼强,只是阴阳之间的消长。这种消长必须符合一定的比例,例如:一种手法的劲力有十分,柔劲多一分,刚劲就少一分。据陈鑫的《太极拳图书讲义》阐述:陈氏太极拳刚柔比例是五比五,这样才是易于变化的“妙手”。阴阳对立消长主要表现在双方搏斗时,例如:对手直劲打来,可以横劲破解,对手前进,可退而避之;对手后退,则可以进而击之。(三)天人合一所谓“天”并非指神灵主宰,而是“自然”的代表。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即表明人与自然的一致与相通。这种“天人合一”的思想体现在武术中,首先表现为习武者追求人与自然的统一。清代杨氏传抄太极拳谱中记载:“乾坤为一大天地,人为一小天地也”,所以在练习武术的过程中,人们总是在追求人体与大自然的和谐相通,使人顺乎自然,其运动也要服从大自然的变化规律,以此来求得物我,内外的平衡,达到阴阳平和。正因如此,自古习武者都非常注意在练习的过程中是人体和四时、气候、地理等外在的自然环境相协调,因时因地采用不同的训练内容和手段,选择优美清净的自然环境作为练功修身养性的场所,从而充分发挥人的创造力,使个人的身心皆融于大自然之中。若你天时地利而动,则不利于健康。古往今来,很多人以自然现象编创武术,如太极拳是“长拳者,如长江大海,滔滔不绝世”说明太极的技术跟自然的关系,同时表明在演练时还要注意养成“腹内松静气腾然”的内心活动,皆是江海之势喻拳势。又如,长拳的十二形说:“动如涛、静如岳、起如猿、落如鹊、立如鸡、站如松、转如轮、折如弓、轻如叶、重如铁、缓如鹰、快如风”,也是以十二种物象来说明对演练时动作的12种变化的要求,其中绝大部分也是取自然界的物象来喻拳势。二、武术中所蕴含的民族特点武术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完整的道德体系即武德。所谓武德,就是从事武术活动的人在社会活动中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应具有的道德品质。儒家思想认为武德主要包含“仁、义、礼、信、勇”五方面。仁是指道德意识,要用广博的爱心去对一切人;义是依仁而行的方法、途径、和标准,伦理观念;礼表示恭敬辞让之心、为人处事、待人接物的礼节仪容;信表示诚实可靠、信守诺言;勇则表示惩恶扬善、见义勇为。武德作为一种美德,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指导人们共同的武术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规范,并渗透在习武者的思想和言行中。同时,这种武德所塑造的大侠形象成为中国人心目中的英雄特征,也激励着仁者智士不断的朝这个方向努力。从而广播中华之美德。3.现代武术发展现状⑴现代武术的段位制1、初段位:一段(青鹰);二段(银鹰);三段(金鹰)2、中段位:四段(青虎);五段(银虎);六段(金虎)3、高段位:七段(青龙);八段(银龙);九段(金龙)初段位的晋升1、凡参加武术套路基础锻炼年满8岁或参加武术散手基础训练年满13周岁(仅限男子),入段资格技术考评成绩达7分以上,并接受武德教育者,可取得入段资格。2、凡取得入段资格达1年以上,在规定的考评中,演练一段的一套拳术或散手基础技术,成绩达7.5分以上,遵守武德者,可申请晋升一段。3、凡获得一段达一年以上;在规定的考评中,演练二段的一套拳术,成绩达8分以上,或在散手攻防组合技术考评中,成绩达8分以上;遵守武德者;可申请晋升二段。4、凡获得二段达一年以上;在规定的考评中演练三段的一套拳术,一套器